毛劍峰
(龍巖市第二醫(yī)院,福建 龍巖 364000)
冠心病是因冠狀動脈梗阻或閉塞導致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的心臟病,冠狀動脈血管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礎。心絞痛是冠心病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也是臨床治療的重點,只有緩解患者的心絞痛癥狀才能夠開展后續(xù)治療,改善患者治療心態(tài),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冠狀動脈介入術在冠心病治療中應用廣泛,且效果良好,但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對于高齡患者而言,患者大多存在基礎性疾病,機體耐受性較差,介入術治療中風險較高,高齡患者能否實施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當前臨床研究的重點問題[1]。為明確高齡冠心病患者實施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本研究在心血管內科高齡冠心病患者中,試探討高齡冠心病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實施介入治療的效果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情況,現報道如下。
高齡冠心病患者篩選時間段: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間,在我院心血管內科篩選9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根據患者實際治療方案分為:保守組(n=45)、介入組(n=45)。本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診斷標準:心電圖可見ST段T波的改變,癥狀消失后,心電圖ST段T波改變逐漸恢復,胸骨后有悶痛、絞痛、鈍痛、燒灼痛、緊縮感、壓榨感,同時伴有呼吸困難、出汗及頭暈無力等癥狀,一般持續(xù)3-5min,最長30min,舌下含服硝酸酯類藥物、停止劇烈活動、平穩(wěn)情緒后可逐漸緩解;年齡≥70歲者;患者及家屬了解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意識清晰者;一般資料完整者。
排除標準:存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史者;存在嚴重并發(fā)癥者;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喝鐕乐馗文I功能異常、凝血功能異常、腦血管疾病等;中途退出研究、死亡者;精神障礙者;治療配合度較差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禁忌或不耐受者;嚴重感染、損傷者;惡性腫瘤或預期壽命不超過半年者;造影發(fā)現血管嚴重狹窄、迂曲,導絲不能順利通過者。
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均維持清淡飲食,控制糖分、鈉鹽、脂肪攝取,戒煙戒酒,合理作息,并實施適量運動,根據實際合并癥狀況實施藥物控制病情。
對保守組實施常規(guī)藥物治療,給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廠家是北京益民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022;規(guī)格0.5mg×100片/瓶),0.5 mg/次,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廠家浙江新東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127;規(guī)格10mg×7片)20mg/次,1次/d;口服美托洛爾緩釋片(廠家阿斯特拉(無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75;規(guī)格20mg×20片)47.5mg/次,3次/d;口服阿司匹林片,100mg/次,1次/d;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分散片廠家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095;規(guī)格20mg)20mg/次,2次/d,持續(xù)治療3個月。
對介入組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患者均在術前口服100mg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規(guī)格:75mg,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080268),阿托伐他汀20mg 1次/d,持續(xù)治療3d,或負荷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隨后實施介入術,術中實施常規(guī)消毒鋪巾,常規(guī)局麻,實施經橈動脈穿刺,造影,確定冠狀動脈實際梗阻及閉塞狀況,并結合心電圖檢查結果,對患者中實施經皮冠狀動脈內支架術治療,術中實施肝素(深圳市天道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846;2mL×10支)抗凝。術后繼續(xù)給患者口服100mg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20mg 1次/d,持續(xù)治療3個月以上。
(1)評估患者療效。在治療3個月后評價療效,以治療后患者心絞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明顯縮短,且發(fā)作頻率減少80%及以上者為顯效;以治療后患者心絞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縮短,且發(fā)作頻率減少50%-79%者為有效;以治療后患者心絞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無明顯縮短,且發(fā)作頻率減少50%以下者為無效[2]。
(2)評估患者心功能恢復狀況。在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后評價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狀況,使用西門子ACUSON S2000 ABVS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診斷。
(3)觀察患者術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隨訪6個月,了解患者出現心梗、緊急血運重建、大出血、卒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
(4)評估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心絞痛改善時間與平均住院時間;利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scale,SAQ)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軀體活動受限程度(physical limitation,PL)、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angina stability,AS)、心絞痛發(fā)作情況(angina frequency,AF)、治療滿意程度(treatment satisfaction,TS)、疾病認知程度(disease perception,DP)等臨床指標進行評價。
在17.0版本的SPSS統計學軟件中對比臨床數據,計量數據及計數資料分別以±s與n(%)形式表示,以t和χ2值給予方差齊性檢驗,若統計學計算結果為P<0.05,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組間對比要求。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的組間對比
介入組總有效率與保守組組間相比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
介入組治療3個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數與保守組相比顯著升高,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與保守組相比顯著縮小,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功能恢復狀況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心功能恢復狀況對比(±s)
注:較治療前對比:*P<0.01。
組別保守組介入組t值P值例數(n)45 45治療前40.5±5.3 40.6±5.2 0.090 0.928治療3個月后45.2±4.6*49.4±6.4*3.574 0.000治療前60.2±5.6 60.3±5.3 0.087 0.930治療3個月后56.5±5.3*52.2±4.8*4.034 0.000治療前53.6±4.6 53.5±4.2 0.107 0.914治療3個月后51.8±4.5*48.6±4.2*3.487 0.000左心室射血分數(%) 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mm) 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mm)
介入組術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與保守組相比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對比[n(%)]
介入組術后的疼痛改善時間、住院時間、軀體活動情況、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治療滿意程度、疾病認知程度均遠遠優(yōu)于保守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s)
表5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s)
指標PL(分)t值P值AS(分)AF(分)TS(分)DP(分)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癥狀改善時間(d)住院時間(d)保守組(n=45)2.19±0.14 3.05±0.12 23.33±2.43 30.54±4.43 8.23±0.14 10.54±0.53 5.33±0.52 7.54±1.43 6.23±1.54 8.54±1.53 6.54±2.43 8.54±2.43介入組(n=45)2.13±0.15 5.94±0.15 23.25±2.44 47.65±5.78 8.43±0.15 17.23±1.52 5.25±0.44 13.65±2.78 6.43±1.24 14.23±1.65 4.01±1.02 6.34±1.02 1.961 100.923 0.155 15.760 0.326 27.878 0.787 13.110 0.678 16.962 6.439 5.599 0.000 0.000 0.876 0.000 0.744 0.000 0.432 0.000 0.499 0.000 0.000 0.000
冠心病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胸痛、心絞痛、心悸、乏力等,嚴重時會導致諸多心血管事件及并發(fā)癥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發(fā)生猝死,威脅患者生命,是家庭和社會沉重的經濟負擔[3]。高齡患者機體功能處于衰退期,耐受性較差,為患者選擇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提升病情控制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是臨床研究的重點問題[4-8]。目前臨床治療冠心病,主要包括藥物保守治療和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兩種方案。保守治療主要采取抗血栓藥物、血管擴張劑、降脂藥物、β受體阻滯劑等相關藥物對對癥治療,雖然保守治療具有一定效果,但起效較慢,效果有限。冠狀動脈介入術是通過向冠狀動脈狹窄部位植入支架或使用導管疏通狹窄及閉塞管腔,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技術,其創(chuàng)傷小,對患者耐受性要求低[9-12]。與保守組相比,介入組患者的病情改善更加顯著,其治療總有效率與保守住相比明顯升高(97.5%vs80%),說明實施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效果更好,對病情控制效果更好。介入組治療3個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數與保守組相比明顯升高,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與保守組相比明顯縮小,且介入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5.0%與保守組20.0%相比明顯降低,分析原因是實施介入術治療時可快速促進狹窄及閉塞管腔再通,從而促進心肌血供恢復,更利于心功能恢復,改善病情,降低并發(fā)癥風險[13-17]。對比安佰富的研究報告《冠脈介入治療65歲及以上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16-18],采取冠脈介入治療的觀察組其對冠心病心絞痛獲得了91.5%的治療總有效率,其治療后的左室射血分數與對照組相比明顯上升(P<0.05),與本文中介入組97.5%的總有效率和治療后(49.4±6.4)%的左室射血分數相近。本實驗中介入組術后的疼痛改善時間、住院時間、軀體活動情況、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治療滿意程度、疾病認知程度均遠遠優(yōu)于保守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可見本研究結果真實可靠[19-22]。
綜上所述,與保守治療相比,高齡冠心病患者實施介入治療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減少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