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洋
教學評價對于促進教師和學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反饋教學的重要指標。《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業(yè)評價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以課程目標和學業(yè)質量標準為依據,構建素養(yǎng)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發(fā)揮評價與考試的導向功能、診斷功能和教學改進功能?;诖?,分析國際認可的評估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PISA和TIMSS測評標準,為構建小學科學評價體系、更好地實施多元評價、了解課程實施效果、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提供借鑒。
一、PISA測評框架
PISA(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是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于2000年發(fā)起的對基礎教育進行跨國家(地區(qū))、跨文化的評價項目,主要是對15歲在校生的科學、數學、閱讀素養(yǎng)等核心素養(yǎng)進行測評,并對影響學生素養(yǎng)的關鍵因素進行問卷測查,以科學反映學生參與未來社會生活的能力,為教育教學改進提供有效證據。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的加入,加之其科學、系統(tǒng)的整體設計,PISA已成為當前最具規(guī)模與影響力的國際性教育監(jiān)測評估項目。PISA之所以如此受追捧,與其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及評價結果的全面性、科學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PISA核心致力于評價在個人、社會和全球背景下,學生所知、所做和價值觀。PISA從四個角度考查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科學概念、科學方法、科學情境、科學態(tài)度。
(一)科學概念
科學概念是科學核心知識的重要部分,是有助于人們聯(lián)系新舊知識、理解新經驗的知識,包括關于自然世界和技術的科學知識和關于科學本身的知識,是科學認識和研究的基礎。
(二)科學方法
對科學研究方式的清晰認識,是確定可研究的問題、確定科學論據、得出評價結論、宣傳有效結論、論證,對科學概念的理解過程??茖W認識和解釋相關現(xiàn)象的方式,基于相關證據進行相應研究的能力,是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待科學問題的能力。
(三)科學情境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以學生感興趣的、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為主。PISA通過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考查學生基于直接經驗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術的科學能力,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整個測試項目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背景,在邏輯線索的引導下進行實際問題的思考。
(四)科學態(tài)度
科學態(tài)度是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研究的投入度,以及是否愿意通過搜集資料解決實際問題的意向。是學生的主觀意識,也是決定科學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PISA評價框架的測試項目實質是一種基于情境解決問題的過程,對每個指標的評價都有針對性,并且比較清晰明確,在題目水平層次的設置上也有明晰的梯度。可以比較明確地讓被評價者基于評價者意圖做出相應反應,并根據測評情況進行更新和修正,這就保證了評價的適切性。這種有明確模型和標準體系的國際化評價模式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鑒。
二、TIMSS測評框架
TIMSS(Trends?in?International?Mathematics?and?Science?Study)成立于1959年,是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xié)會(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l?Achievement,簡稱IEA)發(fā)起和組織的國際教育評價研究和評測活動,其含義為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項目。主要測試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數學與科學學業(yè)成績,以及達到課程目標的情況。TIMSS科學素養(yǎng)測評主要有三個維度:科學知識、科學認知和科學實踐。主要基于對內容領域、認知領域和科學實踐三個部分的測評。對于認知水平的測查水平分為:了解,應用和推理。對于課標符合程度的評價,與我國基于課程標準的測評有相似之處,值得我國課程評價體系借鑒。
(一)科學知識
四年級的科學測評包括生命科學、自然科學和地球科學三部分,八年級包括生物、化學、物理和地球科學四部分。對于不同年級各部分知識的考查角度和深度有差異。評估項目的表述方式也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
(二)科學認知
TIMSS對四、八年級認知方面的考查涉及知道、應用、推理,是基于課程標準的評價標準,對不同層次的認識進行評估。對四年級學生的考查側重知道和應用,而對八年級學生的考查還關注推理能力的發(fā)展,是基于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的不同層次的認知水平的評價,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測查,不同知識有不同的規(guī)定和要求。
(三)科學實踐
是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測評,要求學生能夠設計方案,并能在模擬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能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相應的實踐探究。實踐能力是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適應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對實踐能力的測試是基于項目式問題的解決,要求學生能夠應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TIMSS研究在美國不僅是對學生排名的測試工具,還是對學生成就的分析和解釋,并對教學效果和教學改革做出評價,以期進一步改善教學效果,進行教育改革。其完整的評價標準和對各因素評價比例的規(guī)定,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并轉化為可參考案例。
三、構建小學科學多元評價體系的思考
(一)設置情境,學以致用
設置符合學生特點的情境,讓學生更有認同感,更有真實感,通過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對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做出評測是國際評估項目最重要的特點。國際評估項目都注重設計貼近生活實際情境的問題,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來考查學生具備的能力。但我國設置情境多應用于課堂教學,在評價中對設置真實情境的關注較少,學生的學習沒有真實感,往往不能學以致用。在常規(guī)的測試中,有些雖然看似設置了一定情境,但情境與問題并沒有相應的對應關系,邏輯也不嚴明。許多問題并不是基于真實情境提出的,學生還停留在死記硬背知識的階段,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還很欠缺。
(二)細化測評,多元考評
PISA和TIMSS的測評框架都是從概括到精細,都有完整的評價標準,有由粗到細的具體準則。評估制定者根據標準制定評價項目,其命題和題目解析完全可以對照自身框架實施。例如,PISA測評明確界定了科學素養(yǎng)的內涵,根據科學能力的不同水平,題目設置包含了對科學概念、科學方法、科學情境、科學態(tài)度的評價。我們只有構建這樣的評價模式,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明確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幫助教師和學生對自身的欠缺有明晰的認識,從而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fā)展。
(三)針對特點,做出評價
PISA和TIMSS都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有不同的界定和考查方案,針對不同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對不同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做出評測。雖然內容可能相似,但所要達到的認知層次和思考深度都有不同限定。這就提示我們,不管是教學還是評價,都應當針對學生年齡段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水平,在不同的測評框架下,對該學段學生達到目標的情況做出評價。
(四)以生為本,自主學習
國際測評框架中的項目是基于真實情境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求學生有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綜合思考,基于已有知識和提供的信息解決問題。國際評估項目中的題目都是在閱讀資料的基礎上回答問題,對于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考查也是重要指標。有些情境是學生經歷過的,但更多的是未知的。因此,評價項目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較高要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科思維是教學的終極目標,這提示我們將自主學習能力的評價納入評價范疇,為我們科學多元地評價學生提供重要依托。
(五)科學表征,合理評價
表征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在教學領域中,既指向學習者內部的心智活動,又指向學習者外在的思維形式。它是思維活動表達的過程,也是思維活動呈現(xiàn)的形式。兒童思維表征是教師了解學生思維過程、思維特點,對學生進行及時評價的重要抓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有意識地表征兒童思維,利用說、寫、畫、模擬、做等方式外顯學生思維過程,從而合理地評價學生。
(六)遵循課標,科學評價
課程標準是教學實施的準繩,也是培養(yǎng)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要求的準則。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不斷修正完善,但評價體系是否進行了同步更新呢?國際評估模式在課程標準和評價模式的一致性方面具有更高的契合度,這與其對項目測試模型的量化研究必不可分。PISA項目的測評結果通常結合Rasch??Model進行研究,并基于量化手段進行分析后修正。現(xiàn)階段我們的評價和課程標準往往沒有做到細節(jié)對接,甚至存在課標和評價“兩張皮”的現(xiàn)象。要改善這種狀況,我們應當更深入研究課程標準,細化評價項目,保證課程標準和評價的良好一致性。幫助教師和學生有更明確的目標,評價項目制定者也能有更好的依托。
四、主動革新展望未來
時代不斷發(fā)展,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不斷革新,小學科學評價模式也在向更加科學、更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模式發(fā)展。只有完善科學評價體系,才能幫助學生和教師反饋教學效果,激勵教師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評價尚處于摸索階段,還沒有程式化的評價體系,因此,我們可借鑒國際上認可的成熟的測評模式,并進行本土化吸收,以求更加多元化地評價學生,豐富小學科學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還要對評價結果進行定量研究,對相應模型進行修正。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定量分析,對評價數據結果進行統(tǒng)計和挖掘,評估我國教育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現(xiàn)狀,總結規(guī)律,為教育改革的長遠發(fā)展提供借鑒。
小學科學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科學和多元的評價體系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教師發(fā)展情況。對國際認可的評估項目的研究能幫助我們審視現(xiàn)有評價模式,保留精華和先進部分,合理修正不科學的部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評價學生,反饋激勵教學,促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