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凱 劉浩昂 劉樹義 張旭東 張光偉
西安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院,陜西西安 710021
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shù)不斷增高。長期高血糖可導致糖尿病腎?。╠iabetic nephropathy,DN)等嚴重慢性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最終可導致患者腎功能衰竭[1-2]。DN 的早期診斷及進展評估對于改善患者預后起著重要作用。尿白蛋白排泄率和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是目前DN 主要的臨床診斷依據(jù),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特異度和靈敏度存在不足[3-4]。近年來有研究顯示維生素D 具有除調節(jié)鈣磷代謝以外的腎臟保護作用,可能的機制與維生素D 受體激活影響腎素活性、氧化應激、炎癥反應等因素相關[5-6]。目前對其的研究多集中在細胞分子及動物實驗等方面,對于糖尿病及早期DN 患者體內維生素D 代謝水平的研究目前較少。本研究擬通過檢測早期DN 患者體內維生素D、炎癥因子、24 h 尿白蛋白排泄率及糖脂代謝指標,從而研究分析體內維生素D 水平變化情況及與相關指標的關系,為DN 的早期診斷及干預提供臨床資料。
收集2020 年9 月到12 月在西安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腎臟內科門診及住院的DN 患者67 例作為早期糖尿病腎病DN 組,其中男42 例,女25 例;年齡45~68 歲,平均(57.5±7.2)歲。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入選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糖尿病專家委員會(1999 年)[7]和2017 年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標準指南》[8]。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為30~300 mg/g。另選同期西安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健康體檢者74 名設為健康對照組。DN 組男42 例,女25 例;年齡45~68 歲,平均(57.5±7.2)歲。對照組男45 例,女29 例;年齡46~68 歲,平均(58.3±7.1)歲。具有可比性。排除其他代謝性疾病、慢性腎臟病和有合并癥的患者,排除已使用維生素D 治療的患者。
所有入選患者均空腹采血5 ml,并測量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血壓等一般資料,采用奧林巴斯全自動生化儀(AU400)檢測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xiàn)B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糖脂生化指標;采用伯樂-10 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檢測患者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采用貝克曼庫爾特分析儀(AU5400)通過免疫比濁法檢測患者尿中微量白蛋白;使用寶特化學發(fā)光測定儀(Synergy H1)檢測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β)和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水平,所有試劑盒在Abbott 公司購買,實驗操作流程按照購買試劑盒所附說明書進行(批號:D253000-1、D297000-1、D273000-1)。
采用SPSS 23.0 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使用直線相關性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DN 組BMI、FBG、HbA1c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注 DN:糖尿病腎??;BMI:體重指數(shù);SBP:收縮壓;DBP:舒張壓;FB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紅蛋白。1 mmHg=0.133 kPa
DN 組TC、TG、LDL-C 及UACR 水平高于對照組,HDL-C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脂及UACR 比較()
表2 兩組血脂及UACR 比較()
注 DN:糖尿病腎病;TC:總膽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UACR:尿白蛋白肌酐比
DN 組25-羥維維生素D 水平低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N 組IL-1β、TNF-α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維生素D 及炎癥因子比較()
表3 兩組維生素D 及炎癥因子比較()
注 DN:糖尿病腎病;IL-1β:白細胞介素-1β;TNF-α:瘤壞死因子-α
DN 組血清25 羥-維生素D 水平與IL-1β、TNF-α、TC、TG 水平及UACR 呈負相關(r=-0.647、-0.783、-0.723、-0.865、-1.621,P <0.05)。
DN 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其早期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病程常進展到不可逆階段才被診斷發(fā)現(xiàn),患者一旦進入到終末期腎病,將給家庭及社會將造成沉重的負擔,早期腎臟損傷的診斷預測、防治是延緩及降低該病危害的一個重要途徑。維生素D是脂類維生素最為常見的一種,對于調節(jié)機體鈣磷代謝的作用已得到廣泛證實,而近年有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其同時還具有抗炎癥因子、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減輕氧化應激、抑制腫瘤細胞等其他作用[9-11]。有研究證實血清維生素D 水平降低可干擾機體胰島素正常分泌功能,影響機體靶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適量補充活性維生素D 可以通過調節(jié)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細胞通路介導的鈣調速,可影響細胞內質網(wǎng)的應激反應作用,從而調節(jié)靶器官對胰島素抵抗的作用[12-13]。目前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與體內維生素D 水平變化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前期本課題組通過給予DN 大鼠補充骨化三醇,發(fā)現(xiàn)其可以直接抑制腎臟足細胞的損傷,從而減少大鼠尿蛋白的發(fā)生[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DN 組血清25-羥維生素D 水平低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提示在DN 早期已出現(xiàn)維生素D 的不足。
有研究證實,DN 的發(fā)生發(fā)展還與全身和腎臟局部炎癥有關,巨噬細胞、肥大細胞、T 細胞等炎癥細胞參與其中[15-16]。炎癥因素被認為是DN 病程進展的重要誘因,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IL-1β、TNF-α 等炎癥因子可促進巨噬細胞活化,并可誘導腎小球膜細胞的增殖,引起腎小球損傷[17-18]。研究發(fā)現(xiàn)活性維生素D 在免疫系統(tǒng)中具有多種免疫調節(jié)功能,包括抑制炎癥細胞因子表達和調節(jié)免疫細胞活性[19-21]。在細胞實驗中,增加活性維生素D 含量可誘導T 淋巴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因子分泌,抑制細胞周期從G1a到G1b的進展。其可抑制γ 干擾素轉錄,通過抗原提呈細胞的正反饋作用,防止進一步抗原呈現(xiàn)和T 淋巴細胞的激活[22-23]。活性維生素D 表現(xiàn)出多種抗炎作用,包括抑制前列腺素作用、抑制AMPK 應力激酶信號,以及其他炎癥細胞因子和NF-κB 信號[24]?;钚跃S生素D 能通過影響細胞內核因子κB 通路,干預通路下游的炎癥因子表達,從而使炎癥反應受到抑制,可延緩腎組織炎癥損傷及腎小球纖維化的進展,保護腎臟功能[25]。在終末期腎臟疾病中,大量毒素和氧化應激產物積聚在體內,刺激單核/巨噬細胞,釋放促炎細胞因子,如IL-1、IL-6 和TNF-α,從而促進超敏C 反應蛋白的生成,引起免疫反應[26-27]。本研究顯示,DN 組IL-1β、TNF-α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說明炎癥反應在DN 病程中持續(xù)存在。直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血清維生素D 水平與炎癥因子IL-1β、TNF-α、UACR 及血脂水平呈負相關,提示機體維生素D 水平的下降可影響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本研究通過檢測分析早期DN 患者體內血清維生素D、炎癥因子等指標,提示維生素D 水平與炎癥因子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具有相關性,可以作為DN 早期監(jiān)測指標。補充活性維生素D 是否有助于早期DN的防治,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可為DN 的防治提供新的臨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