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淵學
1991年3月,時任福建省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林覺民故居召開文物工作現(xiàn)場辦公會,從“拆”到“修”,一字之變,改變了“三坊七巷”的命運,“三坊七巷”這一古街巷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筆者有幸于2019年12月去過福州的“三坊七巷”,今天就說一說它們的故事。(圖1)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說的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這是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是全國最大的古街坊,里面有林則徐故居、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林徽因故居、冰心故居、小黃樓、二梅書院、水榭戲臺等數十處經典建筑,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是福建的省會,閩都的故事,從鼓樓開始生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時間在這片土地上凝聚,匯成一部佇立而又充滿底蘊的歷史,見證著這座千年古都的斑駁與顯赫?!叭黄呦铩迸R閩江、懷西湖,三山鼎立,雙塔對望,坊巷之中,藏著半部中國近代史,無人不為之傾心。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鼓樓區(qū)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10條坊巷的簡稱。向西3片稱“坊”,向東7條稱“巷”。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自漢始,先后建成冶城、子城等6次城垣,老城保護做得相當到位。在福州的老城區(qū),至今還保存了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這些坊巷成為福州重要的歷史標志。這些歷史標志中,最為著名的要數“三坊七巷”街區(qū)和朱紫坊街區(qū)了。“三坊七巷”為國內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qū),被不少歷史學家稱為“中國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三坊”很有歷史感。這“三坊”就是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它們和這里的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簡稱“七巷”),以及附近的朱紫坊一起,2006年5月25日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名義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也很有當時的歷史特色。它形成于唐王審知羅城,是當時福州的繁華商業(yè)區(qū)。以安泰河為界,羅城南部地區(qū)一分為二,城北是當地的政治中心,貴族居住區(qū)也坐落于此,城南則是平民居住區(qū)和商業(yè)區(qū)。古時城市布局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墻,這便是民居成為坊、巷之始。走進“三坊七巷”,小屋縱橫,石板鋪地,讓人深深感受到了厚重的歷史感。這里的房屋也建造得相當精致,白墻瓦屋,結構嚴謹,匠藝奇巧,是典型的閩越古居。這里容納了閩江文化的精華,好似一座規(guī)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據當地人講,“三坊七巷”最有名的當數這“三坊”,下面就重點說說這“三坊七巷”中的“三坊”。
在福州人眼里,“三坊”中排名第一的當屬衣錦坊,舊名通潮坊。清代的《榕城考古略》有這樣的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居此,官至秘書而得名“祿錦”,后王益祥官至江東提刑,更名“衣錦”。因此,“衣錦坊”宋時實際上叫“祿錦坊”,明朝時才改為“衣錦坊”。其實,“祿錦”和“衣錦”是一個意思,說的是坊內有人在外做大官,現(xiàn)在衣錦還鄉(xiāng),住在這里,于是便有了這個坊名。另外,歷史上這里也曾叫“通潮坊”,因為這個地方風水非常好,是一個水網地帶。過去福州的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于是便有了這樣的叫法。(圖2)
下面再來說說“三坊”中的第二坊,它就是文儒坊。據說“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有關資料介紹,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在歷史上也很有名,曾任宋朝的國子監(jiān)祭酒,相當于當時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歷史上,還有許多達官貴人也居住于此,如明朝的抗倭名將張經,清朝的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清朝的“世進士”陳承裘等。這個陳承裘很有名,他的長子據說是清宣統(tǒng)皇帝的老師,名叫陳寶琛。除此之外,在這里隱居的文人墨客也不少。清朝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的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那是一座坐北朝南的老宅。陳寓的隔壁是現(xiàn)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實際上,全國各地叫“文儒坊”的有不少,這條坊名氣這么大,多少與這里歷代文儒輩出有關。(圖3)
最后來說說“三坊”中的最后一坊,它叫光祿坊。古時,在光祿坊一帶,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福州一帶相當有名。據傳,歷史上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游覽。他是一位詩人,經常吟詩作樂。這里的僧人跟他很熟,感恩于他,就在院內的一塊大石上刻了“光祿吟臺”4個字。一次他游玩至此,為了感謝僧人,還特地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边@4句詩正好印證了大石上的“光祿吟臺”4個字,據說光祿坊的名字就由此而來。
(作者單位系嘉興日報報業(yè)傳媒集團)
(編輯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