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
今年以來,中國財政政策擴張力度空前。如此力度的經濟拉動,無疑會對下半年中國經濟構成巨大的積極影響。但問題是:貨幣政策應當怎么辦?
比較麻煩的一件事是:因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下半年出現(xiàn)輸入性物價上漲的概率很高,而且現(xiàn)在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預期。怎么辦?是不是應當停止貨幣寬松?甚至收緊?其實,相關聲音似乎正在隱現(xiàn)。比如,在最近一個財經年會上,一位前金融高管就在借預期管理問題,主張“中國需要實施更加積極精準的財政政策,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留有余地”。
“留有余地”是指什么?語言含糊。從長期宏觀經濟政策的實踐看,中國各路政策主張中,存在的問題是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當成“兩張皮”,各說各的,以致2010年出現(xiàn)過積極財政政策和緊縮貨幣政策組合。結果是民營企業(yè)不得不靠高利貸維系資金鏈,經濟脫實向虛。這方面教訓可謂深刻。
如何避免宏觀經濟政策再次出現(xiàn)“一腳踩油門,一腳踩剎車”的情況?我認為,宏觀經濟政策應當堅持系統(tǒng)觀念,以避免出現(xiàn)“兩張皮”現(xiàn)象。
實際上,2022年3月16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會議,給出四大政策要點:第一,有關部門要切實承擔起自身職責,積極出臺對市場有利的政策,慎重出臺收縮性政策。第二,凡是對資本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應事先與金融管理部門協(xié)調,保持政策預期的穩(wěn)定和一致性。第三,國務院金融委將加大協(xié)調和溝通力度,必要時進行問責。金融機構必須從大局出發(fā),堅定支持實體經濟發(fā)展。歡迎長期機構投資者增加持股比例。第四,保持中國經濟健康發(fā)展的長期態(tài)勢,共同維護資本市場的穩(wěn)定發(fā)展。
很顯然,上述政策證明決策層對股票市場關切。
不只是股市,對經濟而言,所謂“輸入性通脹”并非中國貨幣出了問題。事實是,過去10年,中國從未過多投放貨幣,現(xiàn)在的物價上漲也絕不是中國的貨幣問題,而是美元的貨幣問題。所以,無論中國貨幣政策如何緊縮,根本無法消除美元給世界帶來的物價后果。如果非要用人民幣貨幣政策去治理美元犯下的錯誤,那無異于“人家生病我們吃藥”。
所以,不能搞大水漫灌,但更不能再搞干旱政策,尤其要堅決防止“以緊縮貨幣政策去應對輸入性物價上漲”。 “管理和引導預期作為當前穩(wěn)增長的重要工具,需要在提振需求預期、改善供給預期、弱化通脹預期、降低貿易環(huán)境惡化預期等方面進一步發(fā)揮作用?!边@是值得贊賞的提法,但我們同時需要注重預期管理的輕重緩急,就目前情況而言,提振需求預期,改善供給預期才是重要的,弱化通脹預期,不是壓制需求,而是改善供給。比如,國家發(fā)改委最近對煤炭、生豬價格的窗口指導等。
國之大業(yè),治理需要精細。我們要改變過去那種照著書本搞調控的粗放做法,而將建立中國經濟自身的邏輯框架當成要務,并付諸實踐。
責編:姚坤 yaokun@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