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如廠
摘要 文章認為在課堂上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一定要以“語言”為基礎,要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進行。文章以《鄧稼先》教學為例,具體地論述了如何在語言運用訓練活動中發(fā)展思維品質、在語言賞析活動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在語言品讀過程中傳承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而在課堂上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語言實踐活動《鄧稼先》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其中“語言”是基礎,“思維”主要是指關于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方面的思維,“審美”主要是指基于語言文字的審美,“文化”主要是指語言文字本身及其所承載的文化。針對文本內容方面的“思維”“審美”和“文化”,是其他學科也具有的,而不是語文學科所獨有的,不應該成為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
關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建構,語文課標寫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這就告訴我們在課堂上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一定要以“語言”為基礎,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開展思維訓練、審美培養(yǎng)和文化傳承活動。下面結合《鄧稼先》教學實踐,談談筆者的思考和探索。
一、在語用訓練活動中發(fā)展思維品質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思維,主要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運用的針對語言文字的思維,主要包括對語言文字的體驗、辨識、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聯想、想象、批判等思維,其目的和作用是準確理解和精確表達。“語言是思維的符號,也是思維本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彼园l(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一定要在語言運用訓練活動中進行。
1.在理解文本活動中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鄧稼先》是物理學家楊振寧寫的文章,文中處處充溢著理性思維的光輝。理性思維追求科學性,要根據事實材料按照邏輯推理的規(guī)則作出判斷或進行推理,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在帶領學生閱讀文本時,筆者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請看兩例:
(1)《“兩彈”元勛》里的邏輯推理:
前提條件: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推理結論:
這些日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危機的新生日子!
(2)《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里的邏輯推理:
前提條件:
比較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異同。
推理結論: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鄧稼先》里類似這樣的邏輯推理還有很多。這些推理以充分的事實為前提條件,按照邏輯推理的規(guī)則推導出結論,過程嚴謹,結論科學。這樣進行邏輯推理訓練,既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本,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2.在改換小標題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根據《鄧稼先》運用小標題的特點,筆者指導學生開展了改換小標題的語言運用訓練活動。楊振寧長期在美國生活,他的文章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思維方式的影響,本文表現為小標題清晰準確,但是句式不統(tǒng)一。這不太符合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畢竟章回體小說對仗工整的回目,在我國讀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筆者先把課題“鄧稼先”換成“一個大寫的人”,再讓學生把小標題都改換成“一個.……的人”,為了降低難度,字數不限。學生經過閱讀、思考、討論,最后小標題改換如下:
改換小標題看上去只是一個語言運用訓練活動,其實質是思維訓練活動。眾所周知,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本質,二者是一個整體。學生語文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一定是在語言運用訓練過程中進行的。在這個活動中,訓練和發(fā)展了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比較等思維能力。
分析是將研究對象的整體分成幾個部分,分別加以考察的一種思維活動。在改換小標題活動中,學生首先要把《鄧稼先》每個部分的語言文字根據言語內容進行分類考察。例如第一部分《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經過分析可以發(fā)現,這部分主要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一百年前中國任人宰割的慘痛歷史;二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鄧稼先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運用分析思維閱讀理解文字作品的過程。綜合是在分析的基礎上把事物共同的、本質的特征合并起來考察的一種思維活動。雖然《鄧稼先》的六個部分敘事角度和側重點各不相同,但是作為人物傳記,都從不同側面寫了鄧稼先其人及其精神品質。把《鄧稼先》六個部分里寫鄧稼先的語言文字綜合起來看,分別寫了鄧稼先的巨大貢獻、成就事跡、氣質品格、嚴謹作風、獻身精神和對鄧稼先的深切緬懷。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考察,這是把握文本主要內容的思維方法。
抽象是從事物的多個個體或具體的表象中歸納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活動。要給《鄧稼先》的六個部分分別重新擬寫一個小標題,就是要對各個部分寫鄧稼先的言語內容進行抽象思維,從鄧稼先的事跡和對他的具體描寫中,抽象出鄧稼先的精神品質,并用“一個……的人”的句式表現出來。比較是把事物共同屬性進行對比以達到認識事物本質特征的一種思維活動。在改換小標題的活動中,學生一直在運用比較思維,去尋找表達更恰當的小標題,思維在碰撞,討論很激烈。例如改換第四部分小標題“民族感情?友情?”,學生分別提出了“一個獨立研制原子彈的人”“一個說話有余地的人”“一個讓民族自豪的人”“一個讓人驕傲的人”“一個作風嚴謹的人”“一個珍視友情的人”等六個小標題,再仔細比較,還要與其他小標題比較以避免重復,最后大多數同學認為“一個作風嚴謹的人”更合適。抽象和比較是組織語言進行準確表達的有效思維方法。
總之,開展有思維深度的語言運用訓練活動,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二、在語言賞析活動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審美,主要是指學生在閱讀欣賞語言文字作品的過程中,在探究文本語言建構特征的活動中,去感受、鑒賞語言文字的美,并逐漸形成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養(yǎng)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這就是說語文課所要培養(yǎng)的審美能力,主要是對文本語言文字的審美能力。什么樣的語言文字是美的呢?表情達意準確并且語體風格與言語內容高度契合的語言文字,就是美的語言文字。
教學《鄧稼先》,筆者引導學生分析語言文字與所要表達的情感之間的契合關系,在語言賞析活動中感受并欣賞語言文字之美。
1.賞析一組排比段
德國強占山東膠州灣,“租借”99年。
俄國強占遼寧旅順大連,“租借”25年。
法國強占廣東廣州灣,“租借”99年。
英國強占山東威海衛(wèi)與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這幾段話的內容是列舉1898年西方列強侵占我國領土的事實,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痛惜和悲憤之情。要表達這種強烈的感情,氣勢充沛的排比句是理想的句式。由于作者的情感過于強烈,又把這幾個句子獨立成段,構成了一組排比段。這一組排比段,使得近代中國任人宰割的局面和作者的悲憤之情,猶如滾滾波濤一浪接一浪地撲向讀者,具有極強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如果把這一組排比段改成一般記敘性文字,表現力就會大打折扣;如果不用排比句,那只是平淡地陳述事實,作者的情感就平淡多了。這幾段話的語言建構特征與所要表達的情感高度契合,看文面“強占”“租借”疊立眼前,突兀刺目;朗讀文字鏗鏘有力,氣勢磅礴,有一種悲壯之美。
2.賞析一組長短結合的句子
——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驕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個世紀的友情,我知道我將永遠珍惜這些記憶。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從長遠的歷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價值的?!嚰谙鹊囊簧怯蟹较颉⒂幸庾R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這是作者在鄧稼先去世之后給鄧稼先夫人的電報和書信里寫的幾段話,文字感情豐富,既有深深的悲痛,也有殷殷的勸慰,還有永恒的驕傲。要把這么多復雜深沉的感情表達出來,長句和短句相結合最為適宜。長句表意完整、準確,舒緩連貫,余韻悠長;短句節(jié)奏明快,較有氣勢。這幾段話長句與短句相結合,把言語內容的情感表達得既充分又有節(jié)制,具有莊重肅穆之美。
這樣在語言賞析活動中,學生既獲得了語感,又提高了對語言文字的審美能力,落實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在語言品讀過程中傳承理解文化
文化傳承與理解,主要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從語言文字本身及其所表達的內容方面,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擴大文化視野,培養(yǎng)文化自信。語言文字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語文之文本,文本之語言文字是'形',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思想內容是'神',從來都'兩位一體'?!彼钥梢栽谡Z言品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承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1.在誦讀詩文中傳承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鄧稼先》文中引用的《吊古戰(zhàn)場文》和“五四”時代的那首歌,都飽含著反對戰(zhàn)爭、珍愛和平、熱愛祖國的民族精神。《吊古戰(zhàn)場文》描述了古戰(zhàn)場荒涼凄慘的景象,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給人民造成的苦難。中華民族反對不義之戰(zhàn),但是當外敵入侵之時,我們從來不懼怕戰(zhàn)爭?!拔逅摹睍r代的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面對內憂外患,我們不懼“碎首黃塵”,我們誓言“燕然勒功”。反對戰(zhàn)爭,珍愛和平;保家衛(wèi)國,無懼犧牲。這種強健的民族精神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借助誦讀在學生心里得以傳承和理解。
2.在分析人物過程中傳承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鄧稼先本人也是優(yōu)秀文化的承載者,對鄧稼先精神品質的理解也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他“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后立即乘船回國?!薄傲⒓础焙敛华q豫,刻不容緩,這是鄧稼先身上所體現的精忠報國的赤子情懷。他“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我”詢問寒春的事,“他說他覺得沒有,但是確切的情況他會再去證實一下,然后告訴我。”這是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圣賢品格:忠誠,謙遜,樸實,嚴謹。井下信號突然消失的危急關頭,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边@是身先士卒、視死如歸的戰(zhàn)士精神。通過分析語言文字理解鄧稼先精神品質的過程,就是傳承理解中華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
3.在語言積累與運用中傳承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語言文字本身也是文化。文中使用了大量成語,如“可歌可泣”“鮮為人知”“鞠躬盡瘁”“家喻戶曉”“鋒芒畢露”“婦孺皆知”等,這些四字成語不僅具有漢語典型的節(jié)奏美和音韻美,還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含蓄的氣質,是中華民族文化鮮明的印記。改換小標題也是文化理解的過程。文中的小標題句式各異,改換成句式統(tǒng)一的“一個……的人”,這也是漢字文化的審美特征。分析理解和比較辨析文字,也是傳承和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
總之,一定要以“語言”為基礎,在“語言實踐活動”中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思維”“審美”和“文化”,才能真正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上落地生根,生長開花,最后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