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
(福州市倉山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7)
復習課是學生學習完某一單元或某一階段的知識后,對所學過的階段知識進行反思回顧、系統(tǒng)整理、查缺補漏,達到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發(fā)展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類重要課型。練習設計作為復習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存在題海戰(zhàn)術、錯題堆積、重復照搬、缺乏針對性等問題。那么,如何優(yōu)化小學數學練習設計,進而提高復習課效率?
數學練習的基本作用是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經過一個單元或一個階段的數學學習,部分學生難免對數學概念、知識混淆不清。復習課的重點在于辨析總結所學內容的本質特征,把書讀“薄”。教師應善于抓住學生的知識混淆點,設計直擊數學本質的對比練習,讓學生在分析、對比、辯證、交流、探究中逼近數學本質,[1]在思考中深化,在深化中明晰,在明晰中發(fā)展。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分數乘法》復習課中,學生學習“分數乘法解決問題”后,針對學生對分數的兩大屬性“量”與“率”混淆不清,出現解決問題時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錯誤等現象,教師設計以下對比練習:
學生通過辨析,容易得出:分數可以表示具體的數量的多少(量的屬性,一般帶單位),也可以表示部分和整體之間的聯(lián)系(分率屬性,不帶單位)。解決量的屬性的分數問題,一般用加減計算;解決分率屬性的問題,即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一般用乘法計算。在完成對比練習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厘清知識混淆點,深入理解其本質特征。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要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睆木毩曌鳂I(yè)的角度出發(fā),也應“不同的人要完成不同的練習,練習的設計要具有個體差異性和變式性”。教師要善于設計“階梯練習”,讓學生拾級而上,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需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學習的興趣,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整理與復習一課中,有這樣一道練習:
這道練習的呈現方式略顯單一,練習的要求一是讓學生測量并計算多邊形的面積,二是寫出自己的發(fā)現,還是比較傳統(tǒng)的“一問一答”“一題一解”。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因測量誤差,導致計算這四個圖形面積時,無法得到面積相等的結論,影響后續(xù)規(guī)律的總結與發(fā)現。同時,學生描述發(fā)現和規(guī)律時,存在一定的困難。
于是,教師改變該題的呈現方式,使之更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找到“最近發(fā)展區(qū)”,實現“跳一跳,摘桃子”。教師設計以下階梯練習:
1.計算①號梯形的面積。(適合全體學生完成)
2.如果保持梯形的高不變,你能再畫一個與①號梯形面積相等,形狀不同的梯形嗎?(拾級而上,為第3個問題做準備)
3.這樣面積相等的梯形,你還可以畫幾個?你發(fā)現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有什么規(guī)律?(預設圖形②③④)
4.如果面積相等的梯形高不變,上底一直變小,下底一直變大,它可能變成( )形。(預設圖形⑤)
5.你發(fā)現面積和高分別相等的三角形和梯形,它們的底有什么關系?(改變提問方式,便于學生表達)
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針對傳統(tǒng)的練習設計,思考:這道練習的本質是什么?這道練習的目標是什么?怎樣使這道練習適合學生完成?怎樣更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設計復習課練習時,不但要在本單元橫向比較,還要在各學段的知識體系中縱向比較,將一道題用活、用透、用精、用足。[2]
“化錯教育”是特級教師華應龍的教學主張。他指出:“化錯”是指把課堂教學中的差錯化為一種教學資源,融入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3]學生經過一個單元的學習,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錯題,教師要巧用錯題,組織學生討論錯題原因、交流解題心得、積累數學感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智慧地“化錯”,在“化錯”的過程中提升自我認知,培養(yǎng)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盎e”型的練習環(huán)節(jié),一般包括呈現錯誤、分析錯因、反省訂正、積累經驗、提升思維。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運算定律》單元,部分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掌握情況不理想,分析錯誤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對乘法分配律的結構(a+b)×c=a×c+b×c 的觀察分析不到位,導致漏乘了一個數,即“分配”代表“分別相乘”的意義沒有掌握。二是將乘法分配律與乘法結合律(a×b)×c=a×(b×c)混淆,導致錯誤地使用乘法分配律解決乘法結合律的問題。針對學生的錯誤,教師在復習課上設計以下習題:
1.以下算式錯誤的有:__。(錯誤的,要訂正)
①25×(4+3)=25×4+3___________
②25×(4+3)=25×4×25×3_________
③25×(4×3)=25×4+25×3________
(呈現錯誤—分析錯因—反省訂正)
2.以下算式,能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的有:_____。(積累經驗)
①25×(4×8) ④25×4×8
②25×(4+8) ⑤25×4+8
③25×4+25×6 ⑥25×4×25×8
3.林老師買了c 本《童話故事》,每本a 元;c 本《歷史故事》,每本b 元,林老師一共要付多少錢?(兩種方法表示)(應用能力)
4.請你再列舉生活中的一個例子,解釋乘法分配律(a+b)×c=a×c+b×c。(創(chuàng)新思維)
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日常學習中的錯誤資源,通過分析錯誤、深究根源,找到學生出錯的根本原因,生成針對性的課堂練習。讓學生經歷從“誤”到“悟”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習真正發(fā)生。
綜上所述,復習課中教師要根據學情精選練習,布置差異性練習,滿足各類學生的學習需求。減少練習的數量,提高練習的質量,學生完成一道題就是完成一類題,完成一份練習就有一份收獲。適當補充生活實踐作業(yè),真正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提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