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司馬遷禮思想研究
        ——以《史記·禮書》為研究核心

        2022-07-21 10:55:56楊兆貴
        南都學(xué)壇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禮義三本荀子

        楊兆貴,蔡 超

        (澳門大學(xué) 教育學(xué)院,中國 澳門 999078)

        司馬遷乃不世而出的史學(xué)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史記》可謂集經(jīng)、史、子于一爐。學(xué)者多研究司馬遷的文、史、哲,而極少研究他的禮思想。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學(xué)者認(rèn)為《史記·禮書》是十篇有錄無書之一,所以研究司馬遷,多與《禮書》無涉,可束之高閣。然而跳出傳統(tǒng)框框,從先秦漢代典籍常常引用相同或相近文句看,《禮書》雖然有些文句與《荀子·禮論》《禮記》《大戴禮記·禮三本》相同或相近,但這是當(dāng)時普遍現(xiàn)象?!抖Y書》當(dāng)為司馬遷所寫。通過《禮書》及《史記》其他有關(guān)禮的記載,可以拈見司馬遷的禮思想。茲不揣谫陋,草成斯文,請教于博雅君子。

        一、《史記·禮書》為司馬遷所撰

        (一)學(xué)者對《禮書》是否司馬遷所寫看法紛紜

        《史記·禮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2禮書》總綱;第二部分論述自西周至漢武禮樂發(fā)展情形;第三部分論禮的基本原理。除第二部分外,其他兩部分與《荀子》《禮論》《議兵》《大戴禮記·禮三本》篇相同的地方甚多[1]125。古今學(xué)者對《禮書》是否司馬遷所寫或后人所補,看法紛紜,約有以下三種看法。

        1.認(rèn)為整篇《禮書》是司馬遷所撰

        方苞、王鳴盛、錢大昕、郭嵩燾、陳三立等認(rèn)為《禮書》是司馬遷所寫[2]1701-1704。當(dāng)代學(xué)者王衡認(rèn)為《禮書》是司馬遷輯錄前人著述以成一家之言的著作,原因是司馬遷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成一家之言,是他著史的基本策略,其中著“八書”是他的基本目標(biāo)[3]。

        2.認(rèn)為《禮書》部分內(nèi)容是司馬遷所寫,部分則采《荀子·禮論》而成

        茅坤認(rèn)為《禮書》述荀子之言而成,自“太史公”以下是司馬遷采荀子之言“摹畫”而成[2]1701。劉咸炘則認(rèn)為自“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至“垂之于后云”是司馬遷原文,以下是“后人取荀子《禮論》補之”[2]1704。強中華認(rèn)為從秦始皇至漢景帝,儒家及其著作一直未被皇帝重視。漢武帝認(rèn)識到儒家思想對王朝起積極的作用,重視儒學(xué)著作。先秦禮學(xué)著作大多散佚,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在這樣的機緣下,司馬遷發(fā)現(xiàn)荀子禮學(xué)思想的不朽價值,并因之成書[1]128。

        3.認(rèn)為《禮書》不是司馬遷所寫

        楊慎認(rèn)為《禮書》是褚少孫補寫的,牛運震、周濟、吳汝倫、崔適等認(rèn)為本篇不是司馬遷所寫,陳桐生認(rèn)為是后人偽作[2]1701-1704。趙生群認(rèn)為《史記·自序》說寫《禮書》的目的是為了敘述古今禮書損益變化,但今本《禮書》只雜取《荀子》《禮論》《議兵》部分內(nèi)容敷衍成篇,因此《禮書》不是司馬遷所寫[4]。

        筆者認(rèn)為,要了解《禮書》是否抄錄《荀子》《禮論》《議兵》《大戴禮記·禮三本》,可以進行文句比較,會得出比較客觀的結(jié)論。

        (二)《禮書》與《禮論》《禮三本》的關(guān)系

        《禮書》自“禮由人起”至“是儒墨之分”,“天地者,生之本也”至文章結(jié)束,內(nèi)容、文句基本上與《禮論》相同或相近;自“天地者,生之本也”至文章結(jié)束,內(nèi)容、文句基本上與《禮三本》篇相同或相近。《禮書》“治辨之極也”至“刑措而不用”,內(nèi)容、文句基本上與《荀子·議兵》相同或相近。下文分別對此進行比較。

        1.《禮書》《禮論》《禮三本》的寫成年代

        在進行內(nèi)容、文字比較前,應(yīng)對這三篇的成篇年代有個基本的認(rèn)識。荀子、司馬遷的生卒年代基本上可以知道。吳飛經(jīng)考證,認(rèn)為《禮三本》《三年問》是二戴取荀子《禮論》而成[5]160。《禮三本》應(yīng)該是荀子的后學(xué)或《大戴禮記》編者截取的,因此,《禮三本》應(yīng)在戰(zhàn)國晚期或漢初編成,介于荀子與司馬遷之間。這樣,三篇文章的成篇年代依次是《禮論》《禮三本》《禮書》。

        2.《禮書》《禮論》《禮三本》文句比較

        (1)有些文句或思想是《禮書》所固有。如《禮書》說:“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盵6]1157“人道經(jīng)緯萬端,規(guī)矩?zé)o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nèi)而整齊萬民也?!盵6]1157-1158仁義與禮樂相近,則加以引導(dǎo),刑罰則是為了束縛與限制。刑罰使天下各階層的人有所敬畏,中規(guī)中矩,整齊劃一。這只在《禮書》里才提到,其他兩篇沒提。

        (2)《禮書》《禮論》所用的字不同,但意義基本相同。如《禮書》說:“君子既得其養(yǎng),又好其辨也。所謂辨者,貴賤有等,長少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6]1161《禮論》把“辨”寫為“別”[7]347?!氨妗迸c“別”的基本意義相同,《小爾雅》:“辨,別也。”另,《禮書》多用“辨”,《禮論》則用“別”,如“所以辨尊者事尊”[6]1168、《禮論》“所以別尊者事尊”[7]351。

        (3)《禮書》《禮論》《禮三本》所用的字不同,意義有所不同。如《禮書》說:“凡禮始乎脫,成乎文,終乎稅?!盵6]1170《禮論》:“凡禮,始乎梲,成乎文,終乎悅校?!盵7]355《禮三本》:“凡禮始乎脫,成乎文,終乎隆。”[8]20《禮書》《禮三本》“脫”字,《史記索隱》訓(xùn)為“疏略”[6]1171,盧注為“簡也”[8]20。句意禮始乎收斂,成乎文飾,終乎悅快[7]355。然根據(jù)禮制發(fā)展,當(dāng)以《禮書》《禮三本》之說比較妥當(dāng),即禮在初始時疏略,形成后儀文增飾,最后達到和悅的效果。

        (4)《禮書》《禮論》所用的字不同,所表達的感情亦異。如《禮書》:“孰知夫輕費用之所以養(yǎng)財也?!盵6]1162《禮論》:“孰知夫出費用之所以養(yǎng)財也?!盵7]349王先謙說:“輕”與“出”,“文義大異”[7]349?!拜p”表示輕視、鄙夷,不把費用放在心里,表現(xiàn)出慷慨大方?!俺觥北硎景奄M用全部拿出,是中性動詞?!盾髯印じ粐菲涇髯优u墨子非樂、節(jié)用兩主張,他不是主張節(jié)省費用,而是主張刺激人們更多地創(chuàng)造財富[1]126。

        (5)《禮書》《禮論》對同一個字保存不同的寫法。如《禮書》:“驟中《韶》《濩》,所以養(yǎng)耳也?!盵6]1162《禮論》:“趨中《韶》《護》,所以養(yǎng)耳也?!盵7]347楊倞《正論》篇說《武》《象》《韶》《護》這四者都是樂名[7]355。他沒指出《護》是否可寫為《濩》。《史記集解》引鄭玄說《濩》是湯樂[6]1162,而沒說可否寫為《護》?!栋谆⑼āざY樂》作“湯樂曰《大護》”?!尔}鐵論·論菑第五十四》“鄙夫樂咋唶而怪韶濩”,作“濩”;《莊子·天下》“湯有《大濩》”,作“濩”。盧文弨說濩音護[9]1075??梢姡惹貪h代典籍有《護》《濩》兩種寫法?!抖Y書》《禮論》各有一種寫法。

        (6)《禮書》抄改《禮論》。如《禮論》:“所以別積厚,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盵7]351《禮書》:“所以辨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盵6]1168《禮論》篇多“積厚”兩個字,王念孫認(rèn)為“不當(dāng)重”[7]351。可見,《禮書》刪去“積厚”兩個字,不僅沒影響意思表達,而且使文句尤其簡潔。

        (三)小結(jié)

        由上可見,《禮書》不是一味只抄寫《禮論》,而是作者司馬遷根據(jù)自己對禮的理解,而斟酌增損字句,反映了司馬遷的禮思想??梢哉f,《禮書》是司馬遷所寫,有部分內(nèi)容是抄、錄《禮論》,但這是先秦漢代的普遍現(xiàn)象,即學(xué)者、思想家認(rèn)為以前或當(dāng)時流行的文獻、文句能表達他們的思想,就直接或間接把它們抄錄或修改,這是當(dāng)時人的做法。后世學(xué)者以他們的觀念來看先秦漢代的情形,有失其真。如《鹖冠子·世兵》篇與賈誼《鳥賦》一些文句相同,又共同引用一些相同的先秦文獻,唐宋學(xué)者就以為《世兵》是偽作。其實不然?,F(xiàn)代學(xué)者以不同的文史理論、方法深入研究,認(rèn)為《世兵》不是偽篇[10]50-54。我們更不應(yīng)以現(xiàn)代知識產(chǎn)權(quán)觀念來評騭、囿限古人著錄情形?!抖Y論》最能表現(xiàn)司馬遷禮思想的,當(dāng)然是沒有抄錄《禮論》那些文字。

        二、司馬遷禮思想研究:以《禮書》為論述的核心

        司馬遷禮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反映在《史記·禮書》里,尤其他直抒己見的部分。當(dāng)然,司馬遷的禮思想也在《史記》其他篇章里有表達。因此,下文論述司馬遷的禮思想,先以《禮書》為主,后引用其他篇章相關(guān)文句加以補充或闡釋。這樣,就可以比較全面掌握司馬遷的禮思想。目前學(xué)界對司馬遷禮思想的研究極少,只有華友根《司馬遷的禮樂思想及其歷史地位》一文[11],高敏芳《〈史記·禮書〉中的禮儀思想及其啟示》則只論述了司馬遷的禮儀思想[12]。下文從禮的起源、禮的原則、禮的功用、禮的演化這幾方面進行論述。

        (一)禮的起源

        禮的起源是個重要的課題,古往今來不少學(xué)者對此進行探討,主要有這幾種說法:春秋時期師服、《禮記·禮運》篇認(rèn)為禮以義起,《荀子·禮論》《大戴禮記·禮三本》、楊朝明認(rèn)為禮源于宗教,許慎、王國維、郭沫若等認(rèn)為禮起于祭祀,劉師培、呂思勉、彭林等認(rèn)為禮出自風(fēng)俗,楊寬、李澤厚等認(rèn)為禮起源于先民種種禮儀,楊向奎主張禮起源于人類初期交往中的禮物交換,荀子、司馬遷、鄭樵等主張禮起源于人的情欲而制[13]30-31。司馬遷從人欲、人心世情這兩方面來論述禮的起源。

        1.禮為滿足、養(yǎng)人之欲而起

        司馬遷認(rèn)為禮因人身體不同器官如五官有不同的欲望、需求、情感需要而加以制定?!抖Y書》說:“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盵6]1157這里從人情角度解釋禮的起源。另外,他從人欲角度解釋,這點與荀子的看法相同:“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盵6]1161司馬遷在此基礎(chǔ)上舉身體、眼睛、耳朵等為例,說明禮的產(chǎn)生是為了滿足這些器官?!叭梭w安駕乘,為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目好五色,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樂鐘磬,為之調(diào)諧八音以蕩其心;口甘五味,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盵6]1158人需要駕車騎馬舒適,因此制作黃金裝飾、文飾衡軛的車輿。如人的眼睛喜歡欣賞絢麗的五色,由此在衣服上制作各種不同的圖案和花紋,用以表現(xiàn)其藝術(shù)之美。這些為了滿足五官需要而制定的禮,屬于初級階段。滿足五官之后,禮的作用提高一層,是為了養(yǎng)此五官:“禮者養(yǎng)也。稻粱五味,所以養(yǎng)口也;椒蘭芬茝,所以養(yǎng)鼻也;鐘鼓管弦,所以養(yǎng)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yǎng)目也;疏房床笫幾席,所以養(yǎng)體也?!盵6]1161

        2.禮是根據(jù)人心世情而制定

        司馬遷在《禮書》里說:“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6]1157禮根據(jù)人心世情、人性而制定,規(guī)定人的社會行為法則、規(guī)范、儀式等。

        (二)禮的原則

        1.立禮行禮必從本

        司馬遷論禮論史重視本源。他認(rèn)為立禮則應(yīng)從本源處下手:“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6]1167天、地、君師是我們生命、人類、政治倫理治理的三個源頭。只有從源頭入手,禮制才能收到如期的成效。

        2.禮不忘初始,敬始貴本,歸于太一大隆

        禮制定之初,應(yīng)在原始社會,當(dāng)時社會經(jīng)濟等條件都比較差,生產(chǎn)水平低下。后人為了追始報本,應(yīng)該以祖先生活時代的用品、食物等作為祭品,這樣,更能體會祖先初民的心境處境,所以,司馬遷認(rèn)為:“大饗上玄尊,俎上腥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6]1168在太廟三年舉行一次合祭遠近祖先神主之禮,要敬上盛水(玄酒)之器、生魚、未調(diào)五味的肉汁,是為了表達念念不忘先祖?zhèn)兊脑硷嬍场?/p>

        司馬遷又說:“大饗上玄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飯稻粱,祭嚌先大羹而飽庶羞,貴本而親用也。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是謂大隆?!盵6]1168-1169貴本指貴飲食之本,指玄酒、黍稷、大羹(未調(diào)五味的肉汁),親用指隨后敬獻給先祖薄酒、稻粱、庶羞等今人所食用的精美食物。貴本所獻粗食是儀文的表演,親用所獻才是生活的實用。大饗和常祭所獻的食物、食品合乎貴本、親用的禮儀,目的是歸本于原始自然。太一指上古時代的自然樸素狀態(tài)。大隆指至高至盛,盡善盡美。司馬遷希望后人在祭祀祖先時既能表達報本之情,又能設(shè)身處地了解祖先生活,收到貴本親用之效。

        3.禮重中庸適宜,寧儉勿奢

        司馬遷既重視禮之本,又主張禮須有中庸原則。他說:“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盵6]1158“大路越席”,意思是天子的一種車要用蒲草之席為茵藉,以示節(jié)儉?!胺榔湟蓿绕涞癖帧?,就是防止奢侈淫逸。司馬遷又說:“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jié)文?!盵6]1158做事要有分寸,修飾要有節(jié)制。

        4.禮兼重情、儀

        禮因情因欲而起,其原則是重中庸、不過不失,因此,禮要兼內(nèi)在的感情與外在的儀式。司馬遷強調(diào)禮兼情、儀:“凡禮始乎脫,成乎文,終乎稅。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其下,復(fù)情以歸太一。”[6]1170禮在初始時疏略,形成后儀文增飾,最后是達到和悅?cè)嗣竦男ЧW钔昝赖亩Y制,是人情與禮儀盡善盡美;其次是情勝文或文勝情;其下是忽略儀文,追尋人情所由來,以歸于上古時代簡約質(zhì)樸的形態(tài)。

        《魯世家》“太史公曰”:“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隱桓之事;襄仲殺嫡立庶;三家北面為臣,親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而行事何其戾也?”[6]1548司馬遷批評魯國雖有揖讓之禮,但行事則戾,違犯禮儀禮法,對此深表不滿??梢娝J(rèn)為禮應(yīng)是內(nèi)心之誠與外在之行相為一致。所以,司馬遷在《宋世家》“太史公曰”里稱贊宋襄公“修行仁義”“有禮讓也”[6]1633。

        《太史公自序》說三代之禮,各有損益,“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禮因人質(zhì)為之節(jié)文,略協(xié)古今之變”[6]3304,又說明禮要“近性情”。同時,司馬遷指出禮要“協(xié)古今之變”,也即禮要與時俱變。

        5.禮與時俱變,而非一成不變

        司馬遷在《禮書》中說:“余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6]1157司馬遷曾觀看夏商周三代禮制增減變革,《自序》也說:“禮因人質(zhì)為之節(jié)文?!盵6]3304司馬遷強調(diào)禮與時俱變。如果禮不與時俱變,拘于舊禮,反而被禮所束縛。所以司馬遷在《貨殖列傳》批評“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fēng),俗好儒,備于禮,故其民齪齪”[6]3266,批評魯民太拘謹(jǐn)、不大方,因不能與時俱變之故。

        6.禮重等級次序

        制禮的目的之一在于制定社會等級次序、秩序?!抖Y書》引《論語·八佾》孔子之言“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說明根據(jù)宗法制,去世的國君在太廟中是按前后順序排列的。然而魯文公二年升僖公的享祀之位在閔公之上。僖公是閔公之弟,文公之父。孔子認(rèn)為文公不按前后次序舉行禘禮,破壞了等級名分,所以他說從第一次獻酒后就不想再看了??梢?,孔子重視禮的等級次序。司馬遷繼承孔子之見。

        司馬遷重視禮有等級次序的功能,稱此為“辨”:“君子既得其養(yǎng),又好其辨也。所謂辨者,貴賤有等,長少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盵6]1161禮的等級之別應(yīng)用在祭祀上,不同職位、級別的祭祀的對象、范圍不同。比如郊祭只有天子才有資格舉行,社祭則自天子至諸侯都可以立社,大夫、士可以設(shè)里社:“郊疇乎天子,社至乎諸侯,函及士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巨者巨,宜小者小?!盵6]1168祭祖也有規(guī)定:王者以始祖配天血食,諸侯則不敢也不能有以始祖配天的想法,大夫、士則奉諸侯的別子為百世不遷的大宗:“王者天太祖,諸侯不敢懷,大夫士有常宗,所以辨貴賤?!盵6]1167這樣在于辨別地位尊卑,尊貴者做高層的事,卑微者做低層的事。這也是為了“辨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6]1168,用意在于使位高者德厚澤廣、低位的德薄澤卑能分別出來。

        可見,司馬遷相信禮有幾條原則,包括從本重始,重中庸、情儀,強調(diào)等級秩序。有了原則,禮在實施時就有其功用。

        (三)禮的功用

        從司馬遷在《史記》里關(guān)于禮的論述,司馬遷認(rèn)為禮有以下三大功用。

        1.規(guī)范人倫綱常,塑建社會秩序

        這是禮發(fā)揮的最基本的功用。司馬遷贊成這一看法。他稱贊“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6]1157,禮施加美好恩惠于人類,以規(guī)范人倫綱常、社會秩序。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里屢次提到禮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功用,如說:“《禮》經(jīng)紀(jì)人倫,故長于行”[6]3297、“《禮》以節(jié)人”[6]3297。他又進一步解說禮義在政治、家庭倫理的重要性:“夫不通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盵6]3298這既是對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社會觀念的闡釋,又是對其父司馬談禮說的繼承。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里稱贊儒家“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是“百家弗能易也”[6]3290。可見司馬談對儒家也頗多肯定。

        司馬遷除了肯定禮有規(guī)范社會秩序之用,還根據(jù)人對禮的認(rèn)識、實踐的不同,把人分為圣人、君子、士、民幾等。他在《禮書》“太史公曰”說,所謂圣人,“禮之中,能思索,謂之能慮;能慮勿易,謂之能固。能慮能固,加好之焉,圣矣”[6]1172?!笆ト苏撸乐畼O也?!盵6]1172道即禮義。首先是圣人能維護禮,且愛好禮。其次是君子、有方之士。所謂君子,“君子審禮,則不可欺以詐偽”[6]1172。內(nèi)心常守禮義,猶如守住宮門。所謂“有方之士”“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那些“不法禮者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6]1172。司馬遷把人分為幾等,受荀子影響。荀子依人的德、學(xué)高下把人分為大儒、雅儒、俗儒、俗人(《荀子·儒效》),把君王、國家也分為幾等[14]7。

        2.禮對個人修養(yǎng)相當(dāng)重要,可養(yǎng)生、財、安、情

        司馬遷所以把人分為幾等,是因他對人性有深刻的認(rèn)識。一般俗人生于世上,大都追求富、貴、長壽、平安等。司馬遷認(rèn)為,若只一味追求這些,而不以禮節(jié)制,必有適得其反的后果:“人茍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茍利之為見,若者必害;怠惰之為安,若者必危;情勝之為安,若者必滅。故圣人一之于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則兩失之矣。”[6]1163人只偷生怕死、唯利是圖、安恣性情而無禮,必會有死、害、危、滅的后果。人只要重義輕利、勤勉尚禮,必能養(yǎng)其生、財、安、情。這樣,“一之于禮義,則兩得之矣”[6]1163, 這也是儒家圣人處世行事以禮為準(zhǔn)的原因,也是儒家行禮而使禮義、人欲“兩得之”[6]1163。

        圣人孔子是司馬遷的理想人物。《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表達了司馬遷對孔子的無限崇敬,“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xí)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6]1947。司馬遷由禮而想象孔子為人。車服禮器是人平時遵禮行禮的器具,由器具而可見孔子平時舉止言談都符合禮的情形:“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克己復(fù)禮為仁”(《顏淵》)。

        3.禮對治國強國、鞏固政權(quán)、一統(tǒng)天下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禮的作用無論是規(guī)范、重塑社會秩序,還是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其最終目標(biāo)是一統(tǒng)天下、治理天下。司馬遷說:“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6]1164禮是治理國家、辨別名分的最高準(zhǔn)則,禮治有這幾個效果:治國,平天下,天下沒有戰(zhàn)亂,它是鞏固國家、使國家富強的根本辦法;禮是天子威行天下、使四海歸服的“威行之道”;禮是以禮義為天下表率,使天下四方遵循向慕,而加強中央的權(quán)威、對四方風(fēng)化之功。這是“功名之總”??梢哉f,禮的政治教化、強國之功,遠遠勝過甲堅兵利:“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yán)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6]1164“是豈無堅甲利兵哉?其所以統(tǒng)之者非其道也?!盵6]1164“是豈令不嚴(yán),刑不陖哉?其所以統(tǒng)之者非其道也?!盵6]1164-1165

        這些說法跟孟子、清華簡《天下之道》的說法基本相同。孟子說君王若推行仁政,則“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孟子·梁惠王上》)。清華簡《天下之道》說:“今之守者,高其城,深其池而利其樝,其食,是非守之道?!盵15]154作者批評當(dāng)時一些侯國所采取的守天下(侯國)、攻天下(侯國)的方法不對,主張攻之道在于“乘其民之心”,守之道在于“民心是守”“得其民之情偽、性教”[16]87。孟子、《天下之道》、司馬遷都強調(diào)堅革利兵、高城深池、嚴(yán)令繁刑不能勝過禮義。可見禮對一統(tǒng)天下起著極重要的作用。

        孔子指出禮背后的精神是仁,兼重仁禮;又提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治理教化、德化觀(《論語·為政》)。司馬遷進一步提出以仁義為先、以刑罰為輔的統(tǒng)一天下觀。他說:“人道經(jīng)緯萬端,規(guī)矩?zé)o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nèi)而整齊萬民也?!盵6]1157人生、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無所不在,社會秩序框框也無處不在,因此,禮以“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為原則,有兩個成效:一是凡有仁義、符合仁義的就加以獎進,這樣,有道德修養(yǎng)的、道德修養(yǎng)越高的就越受到獎賞,其地位就愈來愈尊崇。這會產(chǎn)生社會尊崇道德的良好風(fēng)氣,有風(fēng)行草偃之效。二是“進仁縛刑”的目的是“總一海內(nèi)而整齊萬民也”??傄?,即統(tǒng)一。整齊,即整頓、使有秩序之意。禮的目的是使海內(nèi)(天下)萬民在同一禮樂秩序下生活。這有強烈的天下一統(tǒng)之感??梢?,司馬遷相信,禮對天下統(tǒng)一起著促進作用。司馬遷在《周本紀(jì)》稱贊文王能“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6]116。因文王能禮下士,所以很多士人支持他,這是周能一統(tǒng)天下的重要因素。

        (四)禮的演化

        上文說過,司馬遷認(rèn)為禮的原則之一是禮與時俱進。他根據(jù)此原則,結(jié)合史實,對自堯舜至漢武帝的禮制演變,既提綱挈領(lǐng),要言不煩,又評論到位,一語中的。他主要評點堯、秦、漢三代禮制。

        司馬遷指出,堯之時,先禮后刑:“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古者帝堯之治天下也,蓋殺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盵6]1167“由其道”的“道”指上文所說的先仁后刑。儒家視堯舜時代為理想時代,后世學(xué)者認(rèn)為堯時重視教化甚于刑罰,呂坤還提出“五刑不如一恥”之見。晁福林教授指出,上古時代尚未有作為刑法的“刑”,對罪犯處罰主要是道德上懲戒[17]113-115??梢姡抉R遷對堯時禮刑關(guān)系的說明,與后代學(xué)者研究結(jié)果吻合。

        司馬遷特重視秦代。這與漢初儒家對秦速亡進行殷鑒反思有關(guān)。司馬遷評秦朝禮制說:“至秦有天下,悉內(nèi)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6]1159

        方苞謂本段曰:“蓋痛古禮遭秦而廢,歷漢五世而終不能興也。蓋秦有天下,雜采六國禮儀,而盡棄三代之舊,本以自便其淫侈。”[2]1701細品此段文字,司馬遷雖然說秦禮“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依古以來”,說明有歷史根據(jù);又說秦禮“悉內(nèi)六國禮儀,采擇其善”,秦并非一味只采用六國禮儀,且擇其善者。司馬遷又說:“朝廷濟濟,依古以來”,可見,從秦制禮之本意、制禮之細節(jié),還是源遠流長,有歷史積淀。學(xué)者結(jié)合傳世與出土文獻,指出秦人應(yīng)來自東方,與殷關(guān)系密切;其后文公、襄公時積極學(xué)習(xí)西周文化[18]92,秦人在建立發(fā)展禮制,吸收商、周禮一些特點,而非“盡棄三代之舊”;商君變法,使君尊臣卑[19]22;秦多雜戎狄之俗,兼采六國之制[20]6。可見司馬遷對秦禮的批評比較客觀,言之有據(jù),慮無不周,與漢初儒家及后世學(xué)者激烈批評秦政之過不同。

        司馬遷評漢代禮儀主要是評漢高祖、漢武帝,也即把這時期分為三段,指出每時段禮制的各自特點。他是這樣評高祖朝的禮制特點:“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盵6]1159-1160他指出漢高祖時的禮制是由叔孫通根據(jù)秦朝而損益制定的,天子稱號及官名很少更易。叔孫通制禮有三原則:一是禮因時世人情而定,所以夏、商、周三代之禮固有損益,但“不相復(fù)也”[6]2722;二是“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6]2722;三是“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6]2722。叔孫通制禮對鞏固漢王朝權(quán)威取得成功,對后世儒、法結(jié)合的禮制建設(shè)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21]。司馬遷稱贊他“希世度務(wù),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6]2726,給予很高的評價。司馬遷評文帝朝:“孝文好道家之學(xué),以為繁禮飾貌,無益于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盵6]1160說漢文帝不喜儒學(xué),倡導(dǎo)節(jié)儉,不再討論禮樂之事。所以,對文帝一朝禮制建設(shè)也就無從置喙。

        漢武帝一朝“復(fù)古更化”,禮制頗多建設(shè),但司馬遷《禮書》《自序》都指出最重要的幾件事,包括封禪,改正朔,易服色[6]1161,3303。學(xué)者多謂司馬遷在《封禪書》里諷刺武帝為求長生不老而做出種種愚蠢之事[2]2042-2045。司馬遷對漢武帝的評價對后世研究者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最后,總結(jié)司馬遷對這三段歷史時期禮制特點的評價,他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說得很清楚:“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wù),要以成功為統(tǒng)紀(jì),豈可緄乎?”[6]878一是作為殷鑒以資反省,以史為鑒;一是認(rèn)為每個時代禮制因時而變。這一看法與《太史公自序》“三代之禮,所損益各殊務(wù)”[6]3304相同:不同朝代帝王有不同的禮制,不能拘泥、死守一種教條不放,也即禮制因時而變。

        三、司馬遷禮思想與《禮記》比較

        司馬遷禮思想的大概,已如上文所論。他的禮思想淵源有自,首先可以追溯至周公,其次為孔孟荀,再次為《禮記》。周公“因”夏商兩代之禮加以損益,制禮作樂,且重視禮義。孔子論禮主要在矯世(批評貴族),孟子則專論士禮,荀子所論的禮的對象是全人類,重倡禮治之論[22]43,55,62。而能對禮方方面面進行闡述的是寫成于戰(zhàn)國晚期至秦漢之際的《禮記》。《禮記》繼承、發(fā)揚先秦儒家思想,又吸收道家學(xué)說,其禮說自成一個體系。要從思想史、禮學(xué)史探討司馬遷禮思想的地位,應(yīng)該把司馬遷禮思想與《禮記》思想進行比較。下面從幾個方面論述。

        (一)禮的起源說

        司馬遷認(rèn)為禮源于人欲,除《禮書》有說明外,《貨殖列傳》說:“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埶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盵6]3253可見人類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就喜歡追求身體安樂、權(quán)位勢力。《禮記》對于禮的起源有幾種說法。

        一是《禮運》篇認(rèn)為源于飲食:“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23]290禮最初是開始于飲食活動的。原始時代,人們把黍米放在石板上用火烘熱,把小豬放在火上烤,地上挖個小坑盛水當(dāng)作酒樽,用雙手捧著飲用,摶泥燒制鼓槌,瓦框蒙皮做鼓,生活、禮儀就這么簡陋,還可以向鬼神致敬,舉行宗教儀式。這就是禮的起源。

        二是《中庸》認(rèn)為禮出于親疏關(guān)系、尊卑秩序:“親親之殺,尊尊之等,禮所生也?!盵23]784我們一般人對親屬們的親情,會因遠近有異而有親疏的差別;我們對賢人們的尊重,也會因尊卑不同而有差別。反映親疏、尊卑關(guān)系的禮就由此產(chǎn)生。

        三是《冠義》認(rèn)為禮起于姿容言談的禮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盵23]909禮義開始于端正姿容體態(tài),整飭面部表情,理順言談辭令。姿容體態(tài)、面部表情、言談辭令都弄好了,然后禮義才略備。以此禮義來端正君臣之位,密切父子之親,協(xié)和長幼之位,其后禮義成立,也即禮建立起來。

        可見,司馬遷對禮的看法與《禮記》不同,主要是他接受了荀子養(yǎng)欲說。

        (二)禮的原則

        1.不忘初始,敬始貴本

        司馬遷認(rèn)為禮的原則之一是不忘初始,敬始貴本?!抖Y記》也有相同的看法。

        《禮器》認(rèn)為禮是要使人返其本性、遵循古制、不忘其初而制定儀節(jié):“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兇事不詔,朝事以樂;醴酒之用,玄酒之尚?!盵23]324指出家遇兇喪,家人自然悲痛啼哭,不用詔告;祭禮中,醴酒罇和玄酒罇并設(shè),而且玄酒罇位在上。這是遵循古制、不忘其初的例子。

        《禮器》說:“禮也者,反其所自生?!盵23]327禮的精神在于追念生命及生活事物產(chǎn)生的本源?!督继厣氛f:“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盵23]345提出禮有二本說?!都懒x》篇說:“君子反古復(fù)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fā)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23]690君子反思遠古,追懷本始,不忘自己生命的由來,所以要表達敬意,盡心盡力報答生育自己的尊親。

        2.禮重秩序差別

        司馬遷重視禮重差別秩序,與《禮記》相同的看法,比比皆是?!肚Y》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盵23]2《坊記》說:“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23]756本篇提出一些與《曲禮》不同的說法,包括貴賤有別的等級,有差別的衣服,上下定位不同的朝廷,這些差異能使人有所謙讓?!吨杏埂犯爬ǖ卣f:“親親之殺,尊尊之等,禮所生也?!盵23]784對親屬因遠近有異而在感情上產(chǎn)生親疏的差等,對賢人因尊卑不同而在敬意上有大小的等次,禮就是反映這種親疏尊卑關(guān)系的。

        關(guān)于重次序差別,《禮書》與《禮記》有相同的看法,但《禮記》談得較細致。如《禮書》《禮記》都主張?zhí)熳蛹捞斓兀T侯祭社稷。司馬遷的解釋是:“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巨者巨,宜小者小?!盵6]1168《禮運》篇則解釋:“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盵23]303祭上帝于南郊,是確定天子的至尊地位;祭土神于國內(nèi),是顯示大地的物產(chǎn)之利;祭祀祖廟,是探本性,表達人的愛心;祭祀山川,是敬事鬼神;祭祀宮中門、戶、中溜、灶、行五神,用來致敬最初創(chuàng)造這種生活必需事物的先人。

        司馬遷在《禮書》中由文、情關(guān)系提到禮之隆、禮之殺,《禮器》篇談得較詳細,指出“禮有以多為貴者”“有以少為貴者”“有以大為貴者”“有以小為貴者”“有以高為貴者”“有以下為貴者”“禮有以文為貴者”“禮有以素為貴者”[23]312-316,如禮以素為貴的,包括“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23]316。祭天是最隆重、最誠敬的大祭,而用沒有文飾的大裘為禮服;在父親的處所,恭敬之心自然而質(zhì)樸,不需要什么表面化的儀態(tài)姿容;天子的大圭不雕飾紋路;祭祀中間,為重古而設(shè)的肉湯,不加調(diào)料;為祭天而乘用的大路,不加雕飾,只鋪上蒲席而已。這些是《禮書》沒有提到的。

        (三)禮的作用、功能

        司馬遷認(rèn)為禮的功能起著提高修養(yǎng)、鞏建社會秩序、一統(tǒng)天下的作用。《禮記》也有這幾方面的論述,但側(cè)重在闡述禮在政治上發(fā)揮的作用?!抖Y運》篇說禮是國君手里的一個大的權(quán)柄,“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23]295。禮在國君的作用是用來區(qū)別嫌疑,辨明微隱,敬事鬼神,建立制度,分別仁義,總之,禮是用來治理國政、保持君位的。

        《經(jīng)解》篇說:“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guī)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guī)矩誠設(shè),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奸詐。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盵23]729這段話跟《禮書》一段的意思基本相同:“故繩誠陳,則不可欺以曲直;衡誠縣,則不可欺以輕重;規(guī)矩誠錯,則不可欺以方員;君子審禮,則不可欺以詐偽。”“然而不法禮者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6]1172

        可見,司馬遷對禮的起源、禮的原則、禮的功用與《禮記》有同有異。這也許是兩者所處的時代不同,所關(guān)心的問題有異,也許還與個人的思想、性格有關(guān)。

        四、結(jié)論

        司馬遷為一位偉大史學(xué)家、思想家,為大家所熟悉,然司馬遷也為禮學(xué)家,則學(xué)者所知甚少。學(xué)者喜以后世文集、知識產(chǎn)權(quán)觀念來論定《禮書》是否為司馬遷所寫。從該篇禮思想及其與《禮論》《禮三本》《禮記》及《史記》有關(guān)禮的評論,可見這篇文章仍是司馬遷的手筆。從司馬遷在本篇及《史記》其他篇章相關(guān)論禮文字,可以拈見司馬遷禮學(xué)思想自成一個體系,包括禮的起源說、禮的原則、禮的功用等。這些看法有些繼承孔、荀,有些與《禮記》有同有異,可見司馬遷參考過以前的禮學(xué),經(jīng)過吸收消化,融會貫通后,提出一己的禮學(xué)觀。他在先秦西漢禮學(xué)史中應(yīng)占一席之地。

        猜你喜歡
        禮義三本荀子
        禮義才能,相輔相成
        英文目錄及摘要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發(fā)微——兼論禮義起源問題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4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shù)學(xué)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三本院校即興伴奏課程教學(xué)改革與構(gòu)想
        時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26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和諧
        這三本,你家有嗎?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46
        久久亚洲国产高清av一级 | 精品人妻av中文字幕乱|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 蜜桃视频插满18在线观看| 疯狂撞击丝袜人妻|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亚洲男女免费视频| 亚洲人妻av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乱码一区| 国产 字幕 制服 中文 在线| 无码熟妇人妻AV影音先锋| 亚洲精品女优中文字幕| 老鲁夜夜老鲁| 亚洲av日韩av天堂久久|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亚洲色欲色欲欲www在线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公布|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欧美| 国产一区二区杨幂在线观看性色|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电影69|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臀在线 |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国产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天堂|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黄色成人网站免费无码av|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免费看黄色亚洲一区久久|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学| 中文字幕人妻互换激情| 国产成年女人毛片80s网站| 99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香蕉| 国产成人aa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av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