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藝
集體記憶又稱群體記憶。法國學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論集體記憶》一書中指出,集體記憶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建構的概念,是一個由人們構成的聚合體中的存續(xù),并且從其基礎中汲取力量①。家庭年代劇通過重塑空間場景、歷史重大事件、平民百姓生活方式等,聚焦于親情、愛情、友情等情感維度,激活與喚醒受眾的集體記憶,并將受眾“帶領”到過去的年代,充分調動受眾的參與性,使其可以進行個性化的記憶表達,以增強電視受眾的情感認同。《人世間》《父母愛情》《金婚》《闖關東》等家庭年代劇通過真實還原一代人的現實生活,激活受眾的集體記憶,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與國家認同感,從而探討集體記憶構建產生的現實意義。
“照片、報告文學、回憶錄、電影被保存在客觀化的過去的龐大數據庫里。而進入現實回憶的道路之門并未因此而自動打開,因為還需要所謂的第二媒介,即那些可以再度激活所存儲的記憶的媒介?!雹谌绻f老照片、舊圖像和文字信件等可以幫助受眾儲存記憶,那么電視劇作為大眾媒介則可以激活和喚醒受眾的集體記憶。
哈布瓦赫在《記憶的社會框架》一文中提到“名字”“土地”“勞作”“房子”“物件”“祠堂”“儀式”,“家庭記憶就好像植根于許多不同的土壤一樣,是在家庭群體各個成員的意識中生發(fā)出來的?!雹垡簿褪钦f,家庭年代劇中出現的土地、房子、物件等符合時代特征的場景都可以作為承載記憶的歷史媒介,激發(fā)受眾的自主想象與情感投入。
家庭年代劇形成一系列直觀的空間場所,從而激活了歷史記憶。房子就代表著“家”,老房子能夠瞬間將受眾拉回過去?!度耸篱g》中,周家老宅墻壁上的毛主席掛像、砌起來的火炕、貼滿報紙掛滿冰霜的木窗等室內布景很有20世紀70年代北方的感覺?!陡改笎矍椤吠ㄟ^使用長鏡頭、全景鏡頭和移動鏡頭來展現炮校、島嶼、幾位主人公房子的構建以及彼此之間的方位等,讓受眾感受到空間感以及整體風格?!蛾J關東》中多變的空間場景、豐富的人物身份、廣闊的風物景觀增強了電視劇的歷史感。家是最小的社會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最小的敘事單位。家庭年代劇十分注重對家庭的還原,無論是對人物的真實刻畫,還是對空間場域的再現,都能喚醒受眾對家的回憶與思念,直擊其內心深處的靈魂。
家庭年代劇再現了過去極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空間場景,高度還原了時代的質感,營造出濃厚的時代氛圍,勾勒和再現群眾的記憶場景。家庭年代劇還激活老一輩受眾的空間聯想,使其回憶起自己曾經在這些地方的種種經歷,使受眾更能融入劇情以及劇作構建的空間場景之中,從而喚醒塵封已久的記憶。
每一個時代的人民心中都有其獨特的記憶,重大歷史事件可以喚醒存在人內心深處的模糊記憶,通過呈現出某一個事件的鮮明特點,即可勾連出濃厚的情感共鳴。集體雖然是看不見的物質實體,但卻是無處不在的,對人的個體化、社會化產生著重要影響④。
要正視歷史,客觀地講述過去。一方面,可以喚起老一輩人的青春記憶,更重要的是讓年輕受眾正確看待歷史并且感同身受。年輕受眾對于“建設兵團”“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市場經濟改革”等可能只停留在書本上的大體認知?!度耸篱g》中,“知青”歲月、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申奧成功等一件件國家大事都與個人的感觸交織在了一起。在現在看來,劇中周秉義與百姓們的斗智斗勇,展現了利國利民的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城市住房問題解決、改革開放等工作進程的推進與民生問題的解決,讓受眾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當時的社會情況。《金婚》巧妙地運用了家國同構的敘事模式,客觀地將三年災害、大饑荒、改革開放等那個年代的重大事件,穿插在小人物佟志和文麗的婚姻生活中,與受眾共同見證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年的成長軌跡。
家庭年代劇對在改革開放、下海、恢復高考、國民經濟體制改革等國家重要發(fā)展時期做出的不同選擇和決定的人們進行客觀的描述,做到不偏頗、不片面,使得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年輕人以正確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看待過去。家庭年代劇也將老一輩的受眾拉回過去,把家事與國事緊密地融合在一起,通過小人物的命運沉浮折射出時代的風起云涌,掀開一代人的回憶。
集體記憶本質上是立足于現在,對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進行重塑。“沒有什么記憶可以原封不動地保存過去,留下來的東西只能是每個時代的社會在其當代的參照框架中能夠重構的東西。”⑤家庭年代劇通過展現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態(tài),對受眾腦海中的記憶碎片進行視聽方面的重塑,并縫合成一張受眾都認可的記憶大網,將過去真實地展現在受眾眼前,產生時空共情。
家庭年代劇以一種內在的邏輯關系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大事串聯起來,以“時間推移”為主導,展現小人物在國家發(fā)展中的抉擇與成長,編織成一張可堪回首的記憶之網,演繹時代變遷。對個體來說,別人需要保持對他們的鮮活記憶,否則個體就會忘記某些事實的許多細節(jié)⑥?!度耸篱g》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從1968年到2016年東北一戶普通工人家庭的故事。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在通訊上經歷了從寫信、公共電話到現代化的手機的轉變,在出行上經歷了從自行車、火車到飛機的轉變,在用水上經歷了從提水桶排隊接水到使用自來水的轉變。該劇借助人物生活方式的改變重塑受眾腦海中時代變遷的集體記憶,并對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關鍵點進行深入的剖析。
群體的記憶需要通過個體記憶來實現,并且在個體記憶中體現自身⑦。從人物擇偶觀的改變來看,《父母愛情》中,從江德福頭婚被父母包辦婚姻,到通過媒人介紹與安杰相愛,再到兒女們的自由戀愛,劇中個體在擇偶過程中逐漸有更多的選擇權和決定權。人物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與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關。家庭年代劇敘述的不僅是一個家庭幾十年間的變化和家庭中幾代人在不同的生活年代完成不同的人生夢想和時代使命,而且是對中國時代變遷的描摹。
家庭年代劇撇開大人物、大主題的宏大敘事,通過平實敘事構建集體記憶,拉近了大眾媒介與受眾的心理距離?!罢袢藗兛梢酝瑫r是許多不同群體的成員一樣,對同一事實的記憶也可以被置于多個框架之中,而這些框架是不同的集體記憶的產物。”⑧
家庭年代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普通的個體,他們過著平凡的生活,感受平凡的事物,代表了過去那個年代整個群體的形象,展示出人民的樸素與真摯。同時,每個人物的人生軌跡都會在國家和個人生活交叉中被悄然改變,個人命運的沉浮都與國家的興衰息息相關?!度耸篱g》圍繞經歷過下海、市場經濟改革、住房改革等事件的不同人物進行講述,將小人物與國家事緊密地勾連在一起,展現老一輩人的奮斗歷程,描摹出一段國家與個人的共同奮斗史。《闖關東》中,朱家命運的跌宕起伏總是與國家時局的命運根脈相連,透過“小家”的命運多舛,折射時代的風起云涌和國家民族的前途走向。劇中的人物關系并不是分散的,而是呈網狀連接起來的。該劇以個人的命運反映家國歷史,為受眾展現了不一樣的時代圖景,促使受眾形成總體集體記憶。
家庭年代劇在個體記憶和國家命運間架起了一座情感橋梁,實現“家國一體”的文化理念,也在進行宏大敘事的同時,將“小家”與“大家”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得微觀個體與時代近距離接觸。
認同是人們意義與經驗的來源,反過來也可以說,意義與經驗決定了人們的認同⑨。家庭年代劇不僅要構建受眾的集體記憶,使之產生情感共鳴,還要激發(fā)民眾的深度思考,傳遞豐富的價值認同。
認同有兩重含義:“一是‘本身、本體、身份’,是對‘我是誰’的認知;二是‘相同性、一致性’,是對與自己有相同性、一致性的事物的認知?!雹馊羰鼙娫谟^看影片時,與劇中的某個人物性格或者人物的命運存在著某種相似性,那么受眾可能就會產生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從而產生共鳴。
1.主體地位中的自我認同
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回憶起自己曾經的奮斗歷程,與劇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從而產生自我的價值認同。《人世間》中,周秉昆這個角色飽滿立體,具有“多面性”。他是一個普通人,有著作為普通人的真善美。從干醬油廠工作到“下?!备泔埖?,再到開教育書店以及出獄后做搬家生意,周秉昆體現出父輩人的付出與堅持。該劇通過塑造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人物形象,將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交織纏繞,勾起受眾對那個年代的美好回憶,同時也使得受眾深切領會到人民是歷史的推動者,人民的奮斗與付出是時代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該劇呈現出“小家”與“大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社會圖景,賦予受眾強烈的主體性。
2.人物關系中的情感認同
受眾能夠通過劇中的人物情感找到自我映射,從而喚起同理心,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督鸹椤分校≈竞臀柠惣磳徇M兩居室的新房子里,但是佟志在搬家前一晚失眠了。搬家本應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小屋見證了夫婦二人的新婚、生子、與鄰居相處等點滴生活。受眾大多經歷過搬家,而《金婚》通過搬家喚醒受眾對過去的回憶,從而產生對于家的情感認同。老一輩人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是很多年輕人所向往的?!陡改笎矍椤分?,在江德福和安杰的愛情面前,“門不當戶不對”的羈絆顯得微不足道。他們相守共度了一生,成為婚姻楷模,將中國式的父母愛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家庭年代劇對于愛情的書寫和刻畫,使得年輕受眾產生對愛情和婚姻的向往,同時也勾起老一輩受眾自己的愛情回憶,從而對于婚姻產生情感上的認同。
家庭年代劇帶領受眾重溫中國故事,在激活和重塑受眾集體記憶的同時,引發(fā)受眾強烈的家國情懷,從而凝聚國家認同。媒介記憶研究成果顯示,與個體記憶不同,社會共同體沒有一個共同的大腦,集體記憶只是一個隱喻,但這個隱喻卻具有巨大的“重量”,深刻影響著受眾的家國意識?。
1.國家成就中的政治認同
家庭年代劇激活了受眾的時代記憶,也在構建集體記憶的同時讓年輕受眾群體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和感受國家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喚醒社會成員的民族認同感,強化對國家的政治認同?!度耸篱g》以一群小人物的奮斗歷程向受眾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獲得的跨越式發(fā)展,其中深圳特區(qū)的開放催生了一大批年輕而又多元的產業(yè),駱士賓、水自流趁著改革的東風在深圳創(chuàng)業(yè)成功,并做出一番事業(yè),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坝洃浛梢宰鳛橐环N粘合的力量,起到持續(xù)、團結的作用。”?家庭年代劇描繪了一幅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圖景??粗轮袊找鎻娛?,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受眾對于祖國的自豪感日益增加,促使其充分肯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政策在其中的積極指導作用,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政治認同。
2.民族發(fā)展中的文化認同
“群體認同與個體記憶的互動傳播則形成了文化的傳承與精神的共鳴?!?家庭年代劇在重塑集體記憶的過程中,深入挖掘了中華文化中的優(yōu)秀特質,激發(fā)文化自信,同時也勾勒了受眾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從而完成歷史的承續(xù)。《人世間》光字片街道的名字分別由仁、義、禮、智、信組成,象征著中華民族道德精神,彰顯出人與人之間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父母愛情》深刻傳遞了“知恩、感恩、報恩”等價值觀,如江德福在退休后心里也一直記著老校長對自己的賞識與幫助,并與安杰一同看望老校長。重構過去強調的是集體精神的挖掘?。家庭年代劇通過講述一個個時代故事,展現了民族文化對家庭文化的影響,將家與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反映出時代精神和國家文化,使受眾產生文化自信和國家認同感。
家庭年代劇的敘事和傳播兼顧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利用具有象征意義的影像符號,將平民視角下的個體記憶串聯縫合,構建集體記憶。在這個過程中,受眾早已不是熒屏前的旁觀者,而是劇情中的參與者,仿佛與劇中的人物生活在一個年代,共同經歷時代的變遷。新時代的家庭年代劇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深入歷史與現實生活,將“小家”與“大家”連接起來,挖掘有時代內涵的典型人物與事件,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方式,使受眾產生發(fā)自內心的認同,建構起時代的集體記憶,凝聚并強化受眾對集體的價值認同。
注釋:
①⑦⑧?[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40,71,93,59.
②③[德]阿斯特莉特·埃爾.文化記憶理論讀本[M].馮亞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9,109.
④李保森.《國家相冊》與集體記憶的建構[J].電視研究,2018(03):47-49.
⑤[德]揚·阿斯曼.文化的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59.
⑥⑨[美]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5,180.
⑩王瑩.身份認同與身份建構研究評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50-53.
?李紅濤,黃順銘.記憶的紋理:媒介、創(chuàng)傷與南京大屠[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7.
?大衛(wèi)·格羅斯,和磊.逝去的時間:論晚期現代文化中的記憶與遺忘[J].文化研究,2011(00):37-56.
?馬東麗.文獻類紀錄片建構集體記憶的媒介功能探析[J].當代電視,2021(1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