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智勇 潘貴超 臧鵬 于樂
102208 北京市昌平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骨四(疼痛)科,北京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病、疑難病與多發(fā)病,屬于中醫(yī)學“痹證”范疇,其致病機理是感受風寒濕熱之邪,以致經絡受損,氣血阻滯,患者主要表現為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腰腿痛等,絕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得到緩解[1-2]。穴位埋置羊腸線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臨床應用比較廣泛。小針刀是一種微型手術器械,能夠松解病灶兩側周圍神經束及血管的卡壓,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獨特的優(yōu)勢。近年來,北京市昌平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采用小針刀聯(lián)合埋線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收集2020年2月-2021年5月北京市昌平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治療的61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試驗組,男39 例,女22 例;年齡42~79 歲,平均(50.9±6.6)歲;病程4~29 個月,平均(16.4±6.6)個月;病因:外傷21 例,慢性病腰肌勞損30 例,無明顯誘因10例。同時收集2018年2月-2019年7月治療的61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對照組,男37 例,女24例;年齡44~77歲,平均(50.5±6.5)歲;病程3~26個月,平均(16.5±6.4)個月;病因:外傷22例,慢性病腰肌勞損28 例,無明顯的誘因11 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②年齡40~80歲;③近1個月位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④臨床資料完整,患者能正常接受治且治療依從性好;⑤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的肝、腎疾病者;②伴有精神障礙者;③未按照規(guī)定療程治療者;④臨床資料不齊全,檢查結果不詳實者。
方法:(1)對照組給予小針刀治療,具體方法為患者取俯臥位,腹部臍下墊一抱枕,根據CT或MRI影像學并結合臨床尋找壓痛點或結節(jié)等陽性反應點,用龍膽紫標記,常用的小針刀術有壓痛點施術、橫突間施術和棘突間施術。①壓痛點施術:在臀部以及下肢尋找壓痛點,進針刀方向與肌肉走向一致,當患者有明顯脹痛感,即可出刀,并按壓2~3 min,外敷創(chuàng)可貼。②橫突間施術:選擇病變部位后正中線旁開2.5~3.5 cm,將針刀垂直于皮膚表面,瞬間刺入骨面下緣,目的是松解橫突間韌帶3~4刀,出刀,并按壓2~3 min,外敷創(chuàng)可貼。③棘突間施術:以病灶部位棘突間隙為中心,旁開2~3.5 cm,垂直于皮膚表面瞬間刺入,將針緊貼骨面并松解3~4刀,當患者感覺有放射感,出針刀并按壓2~3 min,外敷創(chuàng)可貼。(2)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埋線療法,即埋線位置選擇突出椎節(jié)及上下相鄰椎節(jié),選擇膀胱經外半寸向脊柱方向埋線。疼痛顯著的患者埋線位置選擇阿是穴埋線,坐骨神經痛者選擇痛側肢體膀胱經為主埋線。埋線方法:取0.5%鹽酸利多卡因皮下注射液進行局部麻醉,將2號羊腸線斜刺進入皮下組織,深度控制在3.5~5 cm,退針后,皮下保留羊腸線,1個月治療1次,治療3次。
觀察指標:于治療前、治療2 周、治療6 個月后拍攝腰椎側位X線片,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腰痛評分系統(tǒng)(JOA)進行評分、評價椎間間隙高度、觀察椎間盤夾角變化。療效評判標準:①顯效:腰腿痛消失或明顯減輕,抬腿正常,能正常工作和勞動;②有效:腰腿痛減輕,抬腿不能達到正常的高度,能從事較輕的工作;③無效:各癥狀均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患者治療臨床療效及患者滿意情況。滿意情況分為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周及治療6個月后JOA評分、椎間間隙高度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JOA 評分、椎間間隙高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及治療6個月試驗組JOA評分、椎間間隙高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周及治療半年后JOA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周及治療半年后JOA評分比較(±s,分)
組別nJOA評分(分)椎間間隙高度(mm)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6個月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6個月試驗組6111.3±1.821.2±2.926.9±1.96.4±0.67.5±1.07.6±1.1對照組6111.4±1.719.9±2.924.1±2.16.2±1.76.4±1.16.8±1.7 t試驗組治療2周與治療前比較9.7861.109 P試驗組治療2周與治療前比較0.0000.011 t試驗組治療6個月與治療前比較14.5691.275 P試驗組治療6個月與治療前比較0.0000.009 t對照組治療2周與治療前比較10.1020.101 P對照組治療2周與治療前比較0.0000.992 t對照組治療6個月與治療前比較13.2570.575 P對照組治療6個月與治療前比較0.0000.049 t兩組治療前0.1090.102 P兩組治療前0.9780.968 t兩組治療2周2.1931.987 P兩組治療2周0.0000.000 t兩組治療6個月2.8752.229 P兩組治療6個月0.0000.000
兩組患者后椎間盤夾角比較:試驗組椎間盤夾角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椎間盤夾角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臨床療效及患者滿意情況比較:試驗組總有效率、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患者滿意情況比較[n(%)]
腰腿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表現。腰椎滑膜內充血、水腫、增厚及無菌性炎癥,致使出現腰腿疼痛[3-4]。針刀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椎間盤退變、損傷、髓核突出而導致神經根的壓迫,致使釋放的組胺而發(fā)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充血及水腫等炎性反應,導致增生,椎間隙變小,致使患者出現疼痛的感覺[5]。
埋線療法的治療機制及效果:埋線療法是依據針灸理論,通過穴位刺激轉化為化學刺激,來調整經絡,埋線所需的線是一種羊腸線,通過羊腸線的分解、液化和吸收,以長時間地對穴位進行刺激,能夠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的毛細血管生長,增強機體免疫力,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其中阿是穴是發(fā)生增生、粘連及無菌性炎癥的重要地方,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可以增強傳入神經的活動,減弱傳入神經C類活動,能夠起到阻滯疼痛信息上傳的作用,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效果[6]。
小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機制:小針刀療法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針刺療法和現代醫(yī)學手術療法的有機結合,具有定位準確、簡單易行與病痛少的優(yōu)越性。通過小針刀的刺激、松解和疏通,促進了血液循環(huán),解決了不通則痛的癥狀,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本組資料試驗組采用小針刀聯(lián)合埋線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綜合了兩種方法的優(yōu)勢,能夠促進血液循環(huán)、疏通經絡、改善突出的壓迫、降低了疼痛感,總有效率為98.4%,患者滿意度為96.7%,與報告的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小針刀聯(lián)合埋線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十分顯著,值得臨床推廣[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