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薇薇
在幼兒園建構區(qū)活動中,幼兒特別喜歡在自由的環(huán)境里用不同的方法和技能,拼搭出形態(tài)各異的建構作品。保留幼兒的建構作品,既能是對幼兒付出努力的尊重,又體現了教師對幼兒作品的肯定。
案例一:大一班“建筑樂園”里,天天等幾名幼兒正在用積木塊搭建電視塔。活動一開始,搭建并不順利,還沒搭多高,電視塔倒塌了。經過觀察和討論,幼兒發(fā)現了問題,決定調整搭建方案:擴大底部的面積,加固底層,然后以錐形體方式逐層往上壘高……電視塔越壘越高,超過了幼兒的身高。天天和萌萌搬來小桌子,他們站到桌子上繼續(xù)往上搭建。經過努力,幼兒終于搭建好電視塔。接下來的幾天里,天天和同伴持續(xù)關注這座電視塔,時不時用積木塊和輔助材料對電視塔的高度進行調整。
案例二:今天,幼兒開展“恐龍世界”主題搭建活動。拼搭完成后,大家興致勃勃地玩有關恐龍的游戲。在收拾、整理玩具時,一名幼兒跑來與我商量:“老師,我們明天還想繼續(xù)玩恐龍游戲。”
案例三:基于近期幼兒的興趣點,教師在建構區(qū)提供了一些關于橋的繪本。在繪本啟發(fā)下,幼兒開始搭建各種各樣的橋。初次搭建,幼兒呈現的橋的特征不太明顯,時有坍塌現象發(fā)生。其原因是幼兒對橋的結構特征沒有理解,特別是對階梯等距的結構特征未能準確把握。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下,幼兒重讀繪本,對橋的結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特別是上、下樓時,幼兒主動對樓梯的階梯結構觀察和交流。有了相關經驗后,幼兒再次搭建,對原有的橋進行結構調整,兩側還出現了用多種積木塊等距、間隔排列的欄桿,橋面也有寬與窄之分,橋越發(fā)穩(wěn)固。
案例一中,幼兒對電視塔的搭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面對困難時毫不氣餒、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不斷嘗試中終于獲得成功??梢钥吹?,幼兒在整個活動中表現出良好的專注力與堅持性。建構活動結束后,幼兒一直關注他們的作品,這是他們的一種成就與自豪的情感體驗需要,說明這個作品在他們的心中非常有價值。
案例二中,幼兒將自己搭建的建構作品作為道具,開展豐富的主題游戲。“恐龍世界”對幼兒的發(fā)展具有持續(xù)的教育價值。
案例三中,從幼兒的行為來看,搭建橋帶來的挑戰(zhàn)主要在于幼兒不了解橋的結構。幼兒通過持續(xù)建構,豐富對橋的認知,提升建構技能。
這三個案例中,無論是從幼兒情感的滿足、自發(fā)性主題游戲的開展,還是搭建技能的提升,都說明了保留幼兒作品的重要性,符合幼兒的發(fā)展需要。
通過對幼兒建構活動的觀察與實踐,教師認為,幼兒的興趣是決定是否需要繼續(xù)保留建構作品的一個重要標準。
幼兒在搭建完電視塔的隨后幾天,仍然不減探究電視塔的興趣,陸續(xù)對作品進行加固和調整。電視塔的結構更加合理,作品也越來越具有觀賞價值。隨著搭建活動的深入,豐富的社會性游戲活動隨之展開。幼兒運用更多的搭建方法和技巧,不斷完善電視塔周邊的設施,如馬路、停車場、大型超市、街邊公園等。幼兒的熱情、興趣、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都在游戲中得到充分回應。幾天后,教師在引導幼兒對游戲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時,新的主題建構內容“兒童樂園”在幼兒的討論中生發(fā)。此時,“兒童樂園”的設計與搭建,對幼兒來說是一項新的挑戰(zhàn),對幼兒更具發(fā)展價值。
教師在觀察中發(fā)現,建構作品的連續(xù)保留往往會給其他幼兒的建構活動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活動場地受限和建構材料不足。教師應當觀察與分析建構活動中幼兒的行為,不斷反思活動場地的科學規(guī)劃和建構材料是否滿足幼兒的需要;二是幼兒的深度學習不足。在建構區(qū)里,不同的主題搭建活動往往同時進行。因此,有的幼兒占用了大量材料,使其余幼兒因材料不夠無法完成建構活動。如何讓幼兒做到既能保留建構作品,又能讓同伴有充足的積木?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幼兒通過做搭建計劃、畫建構作品設計圖等方式,增強建構活動的計劃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幼兒以使用更少的材料和搭建更加穩(wěn)固的建筑物為目標,不斷調整搭建好的作品。這樣既可以做到不影響其他幼兒的建構活動,又是一個讓幼兒主動探究力學結構的良好契機。
總之,在幼兒園建構活動中,建構作品的留存沒有標準答案,教師如何看待幼兒的發(fā)展與需要,如何看待教育的價值,讓幼兒在建構活動中提升經驗才是“留痕”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