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寶華 趙方 趙維彪 宋飛
遼寧省金秋醫(yī)院骨外科,遼寧沈陽 110016
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好發(fā)于老年人群,也稱作股骨轉子間骨折,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明顯增加。目前手術治療是臨床上首選的治療方法,其中股骨近端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內固定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法,但因患者年齡及骨折分型的差異,關于手術方式的選擇目前尚未形成統(tǒng)一標準。亞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2)是近年來新出現(xiàn)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技術,其最大設計特點是根據(jù)亞洲人種骨解剖特點設計,目前在我國已逐漸被應用。但臨床應用時間較短,臨床療效尚未得到一致認可,且在老年骨質疏松性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采用PFN 和PFNA-2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比較兩種術式的臨床療效及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5 月~2020 年5 月遼寧省金秋醫(yī)院骨科收治的骨質疏松性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120 例。其中男69 例,女51 例;年齡65~93 歲,平均(67.51±5.03)歲;致傷原因:跌傷70 例,墜落傷16例,車禍傷34 例;骨折參照Tronzo -Evans 分型,其中Ⅲ型52 例,Ⅳ型30 例,Ⅴ型28 例,均為不穩(wěn)定型骨折。納入標準:①股骨粗隆間骨折經(jīng)X 線或CT 檢查確診;②骨質疏松癥確診依據(jù)臨床診療指南;③臨床資料完整;④可耐受手術;⑤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非骨質疏松性骨折者;②凝血功能異常者;③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④合并精神認知功能障礙者;⑤合并嚴重臟器疾病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PFN 組和PFNA-2 組,每組各6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遼寧省金秋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1.2.1 PFN 組 取健側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及進行全麻。在X 線下復位后,初始部位于股骨大轉子上8~10 cm處,作約5 cm 縱行切口,將皮下組織依次分離開,并暴露大轉子頂點及股骨粗隆,位于大轉子頂點的前1/3 和后2/3 交界處進針,用棱形錐鑿穿大粗隆頂點骨皮質并穿入髓腔,沿開口處將導針插入至股骨髓腔擴髓,置入適宜大小的PFN 主釘,先將加壓螺釘鉆入,最后使用導向器旋入遠端鎖定螺釘,并擰上主釘尾帽,切口沖洗干凈后依次縫合至皮下,術畢給予止血、引流等處理,指導在床上進行下肢功能鍛煉,由X 線或CT定期評估患者骨折愈合情況。
1.2.2 PFNA-2 組 術前準備同PFN 組,以彈性空心開口鉆沿導針通過擴髓器擴髓和沖洗髓腔,C 型臂X 線機透視髓腔滿意后,選擇合適、安全性高及生物相容性好的PFNA-2 輕旋入股骨近端,調整主釘插入位置和深度,確保PFNA-2 主釘尖端位于股骨頭軟骨下約5~7 mm 及尖頂距<25 mm,隨后置入遠端鎖定螺釘、旋入主釘尾帽,術后處理同前。
1.3.1 圍術期指標 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引流量、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等。
1.3.2 并發(fā)癥 記錄內固定松動、切口感染、疼痛、肺部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及深靜脈血栓等。
1.3.3 髖關節(jié)功能評估 評估術前與術后1、6、12 個月的Harris 功能評分,評分越高,表示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越好。
1.3.4 骨代謝指標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術前及術后1、6、12 個月患者的血清骨堿性磷酸酶(BALP)、骨鈣素(BG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
1.3.5 隨訪 記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術后12 個月內的手術失敗率、內固定周圍骨折發(fā)生率和二次手術等情況。
PFNA-2 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引流量均低于PFN 組(均P<0.05),兩組的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比較()
PFNA-2 組的內固定松動、切口感染、疼痛、肺部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及深靜脈血栓等總發(fā)生率低于PFN 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并發(fā)癥比較[n(%)]
所有患者均獲得完整隨訪,兩組患者的術前Harris 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術后1、6、12 個月Harris 功能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且PFNA-2 組的Harris功能評分均高于同期PFN 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比較(分,)
兩組患者的術前BALP、BGP 和TRAP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的術后1、6、12 個月BALP、BGP 水平均高于術前,TRAP 低于術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且PFNA-2 組變化幅度均高于PFN 組(均P<0.05)。見表5~7。
表5 兩組患者的BALP 比較(U/L,)
PFNA-2 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和內固定周圍骨折發(fā)生率低于PFN 組(均P<0.05),兩組患者的手術失敗率和二次手術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8。
表6 兩組患者的BGP 比較(μg/L,)
表7 兩組患者的TRAP 比較(U/L,)
表8 兩組患者的遠期隨訪情況
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fā)病率日趨增加,已嚴重威脅老年群體的生命健康,股骨粗隆間骨折是骨質疏松患者臨床較常見的繼發(fā)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在身體條件允許情況下,手術治療是骨質疏松性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案,其中內固定技術是較為常用的固定方法。而髓內固定又是臨床常用的內固定方式。PFN 內固定術是基于Gamma 釘固定術的改良方法,具有多種優(yōu)良特征,如彎矩小、力臂短、滑動加壓及髖螺釘防旋等,這些優(yōu)勢可明顯增強骨折部位的防旋、抗拉和抗壓能力。PFN設計思路來源于歐洲人種骨結構解剖特點,因此我國患者在應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PFNA-2 是根據(jù)亞洲人種骨結構解剖特點設計的內固定方法,其主要特點是避免了PFN2 釘之間Z 效應的出現(xiàn),療效較為突出。但在我國應用時間尚短,尤其是在骨質疏松性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應用較為罕見,因此,本研究系統(tǒng)比較PFNA-2 與PFN 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療效和預后,結果顯示PFNA-2 組的出血量、手術時引流量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PFN 組。這可能是由于傳統(tǒng)型PFN 的主釘為近端圓錐狀、外偏點低、外偏角高等設計及其螺旋刀片大且鎖定尾帽長,不僅給手術操作帶來一定難度,而且還會損傷股骨髓腔。綜合這兩方面原因,PFN治療會增加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引流量,同時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而PFNA-2 的主釘設計原則為外偏點高、近端外側平面及外偏角低,同時其螺旋刀片較小且鎖定尾帽較短,更加符合中國患者骨結構解剖特征,不僅減少損失股骨髓腔,而且可簡化手術操作難度,從而縮短手術時間,同時極大減少出血量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此外,PFNA-2 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Harris 功能評分及骨代謝指標均有明顯改善,BALP 是反映成骨細胞的活性或功能狀況的重要指標,BGP 是促進骨愈合的重要指標,BGP 升高利于骨愈合;兩者升高表明骨愈合良好。TRAP 由破骨細胞分泌,可直接反映骨吸收過程和破骨細胞活性。其水平降低,表明破骨細胞活性下降,側面進一步證實PFNA-2 組更有助于促進骨折愈合。對患者的遠期預后研究結果顯示,PFNA-2 組的骨折愈合時間和內固定周圍骨折發(fā)生率更低(均P<0.05),主要是由于PFNA-2 增加了單釘和螺旋刀對股骨頭把持力和股骨頭的固定強度,更有利于患者預后,此外,兩組的手術失敗率和二次手術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主要是由于兩種術式的骨折復位和修復手術操作相同,通過髓內釘固定的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故治療失敗和二次手術等發(fā)生率均較低。
綜上所述,PFNA-2 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可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和并發(fā)癥,促進髖骨功能恢復,臨床療效較優(yōu),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