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聞一
一
在名人輩出的成都,名人故居至今原封不動保存下來且對外開放展出的,只有李劼人故居。
1939年,為逃避日軍轟炸,劼人先生在當時成都比較偏僻的東郊獅子山麓買了一小塊地,置一陋院,院中有茅屋兩三間,全家從市內(nèi)桂花巷遷居至此。
畢竟是文人,因門前臨一小淺池塘,塘中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菱藕,塘邊樹上有蟲鳥筑成的巢(巢即窠),劼人先生便將陋居取名為“菱窠”,這名字頗有詩情畫意和淡淡憂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菱窠幾經(jīng)培整、維修,最終形成占地4.95畝,加之主屋及配套建筑共約2000平方米的劼人故居。
劼人故居是一個別具一格、典型的極具川西農(nóng)村風韻的庭院。龍門子(四川話,大門)不大,卻有礅有檐,古樸典雅;匾額上鐫刻著流利而工整的“菱窠”二字。庭院里,曲徑通幽、小溪潺潺、花香鳥語、濃蔭匝地。當年主人手植的一些樹木,早已蔚然成林。主樓及兩邊配套建筑物,展示名人字畫復印件的中式房屋,還有紅柱草頂?shù)拿┩?,無不被綠樹紅花掩映其中,流露出濃濃的文人氣息,讓人遐想。
劼人故居1987 年對外開放,1989 年成為蓉城八景之一,1991 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更名為“李劼人故居紀念館”,對外正式開放且不收門票。
作為媒體人,從劼人故居對外開放起,我多年間多次去采訪并專訪從北京回來、在中聯(lián)部工作的劼人女兒李眉;形成文章后多次發(fā)表在《文藝報》《四川日報》《四川政協(xié)報》等報刊上,其中《菱窠的懷念》一文獲多個獎項。
年前搬家,新家離劼人故居很近,去的次數(shù)就更多。多次在故居內(nèi)尋尋覓覓,領(lǐng)會越來越深;我發(fā)現(xiàn),在大時代風云中誕生的劼人故居,內(nèi)涵和外延都很深邃。
劼人先生的代表作是“大河三部曲”,由《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3 部長篇小說構(gòu)成。作家選取辛亥革命前后的宏大背景,以成都及成都附近的天回鎮(zhèn)為故事場景展開描寫,在生動地展開若干重大事件的同時,雕刀般地刻畫出多個讓人過目不忘、極具川音川情的人物。“大河三部曲”是一部鴻篇巨制,具有史詩意味,劼人先生因此一舉成名,郭沫若稱他為“中國的左拉”。
被稱為“通才”的郭沫若和大作家李劼人,與同他們一樣后來分別留日、留法、留德,成大生物學家的周太玄、大數(shù)學家的魏時珍、大音樂家的王光祈等,都是畢業(yè)于成都石室中學的同班同學。這所現(xiàn)在的全國重點中學,前身是西漢漢景帝末年(約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創(chuàng)建的“石室精舍”。因文翁在蜀中興學成功,文風大振,很快蜀中出了一大批人才,直追齊魯,故而有齊魯“一山(泰山)一水(黃河)一圣人(孔子)”,四川“多山多水多才子”之說,這不無道理。
成都市人民公園內(nèi)川軍出川抗日夫妻告別場景雕塑(田聞一/攝)
成都市人民公園內(nèi)川軍出川抗日母子告別場景雕塑(田聞一/攝)
他們在同一所中學、同一個班畢業(yè),像一批冉冉升起的新星,引人注目。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有厚重的文化文學底蘊,都是當時很有影響的“少年中國學會”成員、干將,如王光祈,就是這個學會的發(fā)起人之一。
這里,不妨舉后來成為大生物學家的周太玄留學法國,經(jīng)印度洋時寫就,1919 年發(fā)表在《少年中國》上的詩《過印度洋》,足見其文學功底的厚重:
圓天蓋著大海,黑水托著孤舟。
遠看不見山,那天邊只有云頭。
也看不見樹,那水上只有海鷗。
那里是非洲,那里是歐洲,
我美麗親愛的故鄉(xiāng),卻在腦后!
怕回頭,怕回頭,
一陣大風,雪浪上船頭,
颼颼,吹散一天云霧一天愁。
后因?qū)懗觥墩l是最可愛的人》而聲名大震的著名軍旅作家魏巍,同時也用筆名“紅楊樹”寫詩。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說,當自己還是一個少年,在河南鄉(xiāng)下老家讀書時,偶然看到周太玄這首詩,就像猛地一下被槍彈打中了似的,深切地感受到了詩歌、文學難以述說的巨大魅力和深刻震撼??梢哉f,是周太玄這首詩,將他直接引上、推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
我多次去劼人故居尋覓、叩問,得到的最新成果是,那尊擺在庭院正中、開門可見、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的李劼人半身漢白玉塑像,與雕塑大師劉開渠之間有一段動人故事。
二
這尊李劼人半身漢白玉塑像,是劉開渠晚年為成都完成的最后一尊杰作。
劉開渠(1903—1993),江蘇徐州蕭縣人,早年畢業(yè)于北平美術(shù)學校,任過杭州藝術(shù)圖書館館長。后去法國,在巴黎國立高級美術(shù)學院深造??箲?zhàn)開始,他放棄已進行6年擁有美好前程的學業(yè),回國擔任國立杭州藝術(shù)??茖W校(今中國美術(shù)學院)教授。其間,他創(chuàng)作了《淞滬戰(zhàn)役陣亡將士紀念碑》等一大批抗戰(zhàn)題材的雕塑,至于后來在成都鑄塑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又叫川軍抗日陣亡無名英雄紀念碑),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領(lǐng)銜創(chuàng)作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等,無不充分展示出他的藝術(shù)特長和創(chuàng)作實力。
在抗戰(zhàn)最艱難的1938年,劉開渠隨他就職的國立藝術(shù)??茖W校(1938年,國立杭州藝術(shù)專科學校改為國立藝術(shù)??茖W校)遷徙到成都。不久,該校遷徙昆明,他因妻子臨產(chǎn)需要照顧留在成都,就此有了與成都一生的邂逅。
三
抗戰(zhàn)期間,四川出兵總共350 萬,傷亡64 萬,川軍出兵人數(shù)和傷亡人數(shù)是全國總出兵、總傷亡的五分之一,無論出兵人數(shù)和傷亡人數(shù),都是全國之最。當時,平均每十五六個川人中,就有一人在前線作戰(zhàn)。在抗戰(zhàn)最困難時期,四川一省就單獨支撐了全國財政總支出的三分之一,其多項指標,也都是全國之冠。
1937 年深秋時節(jié),在除中央軍外的所有雜牌軍中,裝備最差的川軍,還身著單衣短褲。在氣候溫和的四川,尚可將就一些時日。然而,在日軍大舉南侵,國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關(guān)頭,原先著眼于內(nèi)戰(zhàn)的川軍,基于民族大義,如火中涅槃的鳳凰,不管不顧地最先由3 個軍組成約30 萬人的第22集團軍,從陸路火速出川,過“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秦嶺,增援到寒風凜冽、水瘦山寒的晉北前線,與裝備精良、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軍做殊死戰(zhàn)斗。接著,又有數(shù)十萬川軍組成的第23 集團軍,走水路出川,過“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迅速奔赴東南戰(zhàn)場,保衛(wèi)南京……至此,川軍大都出川抗日。一時,“無川不成軍”盡人皆知。
這些身著單衣短褲、打綁腿、穿草鞋、身背斗笠和大刀、手持劣質(zhì)步槍出川抗戰(zhàn)的川軍,他們中,有的連槍上的準星都是歪的,有的槍膛是松的,急行軍時,不得不用一根細繩將槍膛拴緊,不讓槍膛掉下來。這樣的武器,上山吆吆鳥、趕趕兔子可以。然而,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川軍不屈不撓,前赴后繼,其作戰(zhàn)之驍勇、戰(zhàn)績之輝煌、傷亡之慘重,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1938 年初,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的魯南滕縣爆發(fā)一場驚天動地的保衛(wèi)戰(zhàn)。著名川軍抗戰(zhàn)將領(lǐng)、第22 集團軍122 師師長王銘章將軍,毅然接受作戰(zhàn)任務,率不足4000人的部隊,持劣質(zhì)武器,堅守戰(zhàn)略地點滕縣,與人數(shù)上不僅占優(yōu)、武器裝備上與川軍更是天差地別的日軍精銳部隊,進行了四天三夜艱苦卓絕的保衛(wèi)戰(zhàn)、拉鋸戰(zhàn)。最終以全軍上下的壯烈犧牲,超額完成阻敵任務,保證了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的臺兒莊大勝。時年34 歲的劉開渠本就為王銘章以身殉國所深深震撼,恰好熊佛西和徐悲鴻介紹他去為王銘章塑像,于是毅然決然接受這一工作。
以往雕塑的材質(zhì)不是泥就是石頭,這次,他破天荒地用了銅,雕塑的不是皇家墓地或廟宇,也不是神靈菩薩或羅漢。這如同他年前回國,蔡元培陪同他去見魯迅時,魯迅說:“以前的雕塑只是做菩薩,現(xiàn)在輪到做人了?!痹谡麄€雕塑過程中,劉開渠事必躬親,連翻砂鑄銅都是親力親為。在沒日沒夜、全力以赴的工作中,為他做模特的一個年輕川軍士兵和一個為他做飯的廚娘,相繼被前來轟炸的日軍炸死。然而,劉開渠不管不顧,從未動搖信心和決心,終于用心血成功鑄造、雕塑出王銘章將軍像。
新都桂湖公園內(nèi)王銘章將軍青銅像(本刊編輯部/供圖)
王銘章塑像(田聞一/供圖)
像高1 丈2 尺,基座4 尺,高3尺;四周鐫刻有“浩氣長存,祭亡將士”8 個遒勁大字。這尊王銘章騎馬作戰(zhàn)、栩栩如生、盡顯精神的青銅塑像,立于成都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讓成都陰霾的天空一下亮堂起來,讓人們倍感振奮。這是成都也是全國第一尊青銅城市雕塑,是成都的驕傲,也是全國的驕傲。
四
就此開始,劉開渠一共為成都塑了11尊盡傳精神的像。
1939 年,為王銘章塑像,立于少城公園。
1939年,為以身殉國的饒國華將軍塑像,立于中山公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勞動人民文化宮)。饒國華是時任第七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兼23 集團軍總司令劉湘麾下145 師師長,1937 年奉命堅守廣德一線,在與數(shù)倍于己、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助戰(zhàn)的日軍多日激戰(zhàn)后,終因?qū)嵙沂?,廣德失守。饒師長痛不欲生,舉槍自盡,之前留下遺書:“廣德地處要沖,余不忍之陷于敵手,故決心與城共存亡?!睍r年僅43歲。
1939 年,為蔣介石塑像,立于北較場內(nèi)的中央軍校。像高8 米,基座5 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銷毀,1969年在原址上立毛澤東水泥塑像。
1943年,為鄧錫侯將軍和地方聞人尹仲熙、蘭文斌塑像。
1944 年,塑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立于東門城門洞內(nèi)。
1945年,為李家鈺將軍塑像。李家鈺是抗戰(zhàn)中繼張自忠在第一線督戰(zhàn)、死戰(zhàn)不退后,第二個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死的集團軍司令官,被國民黨政府追贈為二級陸軍上將。在成都,他是繼劉湘之后舉行國葬、準入祀忠烈祠的將軍。塑像立于少城公園。
1948 年,為孫中山塑像,立于春熙路。這是劉開渠為孫中山第二次塑像,第一次1928年塑的是孫中山著中山裝像,這次塑的是孫中山著長袍像,塑像端坐于中式硬靠背木椅上,手持建國方略文件沉靜凝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杜甫塑像,立于杜甫草堂。
晚年為成都塑的最后一尊塑像——李劼人半身漢白玉塑像,立于李劼人故居。
李劼人漢白玉半身塑像(田聞一/供圖)
這11尊像中,影響最大的是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塑像高2米,連底座高5米。塑像為一名出川抗日士兵,瘦削而堅毅,腳蹬破爛草鞋、穿短褲、身著單衣軍裝,打綁腿;胸前掛兩只木柄手榴彈,背上背一把大刀和一只竹編斗笠;手端一支上了刺刀的老舊步槍,身子前傾,果敢的面龐向著前方,兩眼噴射著仇恨的怒火,似乎正在沖鋒、高喊殺敵,具有相當強烈的藝術(shù)震撼力,塑像立于當年川軍出川抗日第一站萬年場。
劉開渠的這尊塑像,完成于抗戰(zhàn)勝利前的1944 年,后被毀。1989 年,應當時成都方面要求,劉開渠重塑這尊川軍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立于萬年場路口。2007年8月15日,移立于祠堂街的人民公園大門前。
關(guān)于這尊塑像,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1945年冬天,慶祝勝利的歡笑聲隨著鞭炮的硝煙在萬年場剛散盡,一個晚上,場上最大一家、茶客最多,也是散場最晚的茶館夜場散了。這是一個相當寒冷的深夜,下場賣湯圓的王二爸最后一個離去,他身穿一件厚厚的棉袍,端個烘籠,佝僂著身子,踢踢踏踏地回家去,思緒還沉浸在剛才說書人釀造的意境氛圍中。這晚,說書人說的正是王銘章將軍率部血戰(zhàn)滕縣……
這時,一個小川兵突然出現(xiàn)在他面前,讓王二爸不禁止步一怔。小川兵也就十六七歲,衣衫單薄又襤褸,背上背一個竹編斗笠和一把大刀,肩扛一枝老掉牙的步槍。小川兵面黃肌瘦,好像走了很長的路,滿面塵土,又冷又餓。王二爸心中一驚一痛,誤以為是下場口的瞇娃子,說:“你媽等你回來,一直等你到死,都沒有等到你!這么冷的天,就穿這么點衣服?”
“大爺,冷我倒不怕。”小兵說的卻是一口川北話:“我就是肚子餓,餓得遭不住了,我現(xiàn)在就想吃一口我們四川的湯圓?!?/p>
“有有有?!蓖醵植蛔〉卣f,帶著小川兵進了家門,要正在熄火打烊的兒媳婦玉蘭趕快煮碗湯圓給這個小兄弟吃,說他餓壞了。玉蘭猛抬頭,看見站在面前的這個小川兵,不禁悲從中來,她想起了她哥。8 年前,她哥當兵出川抗日,至今未回,讓她在鄉(xiāng)下的娘哭瞎了眼睛。
熱氣騰騰的湯圓很快煮好,端到小川兵手里。小川兵的肚子簡直就像沒有底一樣,吃了一碗又一碗。王二爸正要勸小川兵適可而止,可是,哪里有人,只見冷風嗖地一吹,將掛在門前的那盞紅燈籠吹得忽閃忽閃的,燭液順著燈籠中的那只大紅蠟燭流下來,在寒風中迅速凝結(jié),像一顆顆凝固的淚……王二爸知道,這晚回來的是川軍英靈。
自此以后,小鎮(zhèn)上每一家茶樓酒肆、飯館旅店湯圓鋪等服務業(yè),每晚都留著門,為的是接待在前線犧牲的幾十萬川軍英靈回歸。
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
我每見到人民公園外的這尊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就止不住一次次流淚。時光流逝、歲月變遷,唯有那站在高處沖鋒的川軍戰(zhàn)士,閃耀的始終是鋼一般的意志、電一般的目光、火一樣的豪情。
終于,我明白了我流淚的原因,誠如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五
20 世紀80 年代,成都有關(guān)方面派人拿著幾千元錢,進京找到已經(jīng)年邁的劉開渠,希望他為李劼人塑像。那時候“萬元戶”很了不起,幾千元絕對不是小數(shù)目。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本刊編輯部/供圖)
劉開渠毫不猶豫地答應為李劼人塑像,卻堅持不收成都方面送去的這幾千元錢,一分錢也不收??闯啥加嘘P(guān)方面來人不解、很過意不去,劉開渠給他們講了一個當年他和李劼人、魏時珍同在法國留學的故事。
有一次,魏時珍病了,富有成都人固有幽默的李劼人對魏時珍說:“你如果這次病死了,不用說,我得給你寫墓志銘?!蔽簳r珍哪肯服氣,兩個朋友爭了起來。旁邊的劉開渠笑道:“我的年齡比你們都要小,看來,最后是我為你們兩人塑像……”誰知,一語成讖,現(xiàn)在為李劼人塑像,劉開渠義不容辭。
就這樣,雕塑大師劉開渠,成功地塑造了劼人先生這尊漢白玉半身像,也為他在成都的雕塑工作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他為成都完成的11尊塑像,每一尊都仿佛在無聲述說著他與成都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