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蘭 車鈺瑩 宋 穎 譚林林
(魯東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東煙臺 264011)
校園欺凌(下文簡稱欺凌)已被認為是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1]相當高比例的兒童在學校中參與欺凌或成為受害者,對其身心健康有嚴重和長期影響。[2-3]欺凌行為也是未來暴力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4]國內外學者針對欺凌預防進行了大量研究,多項研究表明家長參與學校反欺凌工作對減少欺凌行為產生促進作用[5-7],且父母支持以及良好的親子關系最有可能保護兒童免受同伴傷害。[8]但家長如何參與預防與干預校園欺凌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循證依據(jù)。本研究運用范圍綜述(scoping review)方法,對7個英文數(shù)據(jù)庫中家長參與校園欺凌預防/干預的研究進行審查,以期全面了解該領域研究概況,為我國家長參與預防/干預校園欺凌實踐提供更廣泛、更有力地證據(jù)支持。目的在于:分析家長參與校園欺凌預防/干預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什么樣的家長參與方式可以有效預防/干預校園欺凌;討論我國家長參與欺凌預防/干預的可能策略。依此提出以下問題:
(1)國外已經開展了哪些家長參與的校園欺凌預防/干預研究?
(2)這些研究已探索出哪些家長參與預防/干預欺凌的策略?
(3)依據(jù)(2)提供的證據(jù),我國家長應如何參與預防/干預校園欺凌?
范圍綜述“旨在一個復雜且沒有全面審查過的領域中,快速繪制支撐該領域的關鍵概念及可用證據(jù)的主要來源和類型”[9]21,主要階段包括“確定研究問題;確定相關研究;研究選擇;繪制數(shù)據(jù)圖表;以及整理、總結和報告結果”。[9]22在檢索文獻資料時,根據(jù)2020年PRISMA報告,每個納入項目均由一名研究人員進行抽象概括,由第二名研究人員判斷其準確性,如果出現(xiàn)分歧則由第三名研究人員進行再次分析。[10]
對家長參與欺凌預防/干預研究的審查分兩個階段(見圖1):第一階段,運用特定檢索詞對已知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獲得具有家長參與的旨在解決欺凌問題的文獻資料;第二階段,閱讀文獻資料,從中選取符合標準者納入審查范圍。
圖1 檢索過程流程圖
1.檢索數(shù)據(jù)庫
我們共檢索EBSCO、Elsevier、Web of Science、Wiley、OALib開放獲取圖書館、PQDT、SpringerLink七個數(shù)據(jù)庫,檢索范圍為2021年5月之前該數(shù)據(jù)庫收錄所有文獻。
2.檢索詞
此次研究使用“parent”“family”“bullying intervention”“bullying prevention”作為檢索詞,為使審查范圍盡量全面,在7個數(shù)據(jù)庫中分別使用不同檢索策略。
運用“bullying intervention”or“bullying prevention”作為標題詞分別在7個英文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同時,“parent”or“family”在各數(shù)據(jù)庫的搜索方法略有不同,Web of science中,將其作為主題詞檢索;Elsevier中,在標題、摘要、關鍵詞中檢索;Wiley、SpringerLink以及EBSCO中,在所有字段中檢索;PQDT中,在摘要中檢索;OALib中,將其作為標題詞檢索。
我們把檢索結果限制在7個數(shù)據(jù)庫中期刊發(fā)表的文章標題或摘要,但是在一些數(shù)據(jù)庫中,由于缺少必要的檢索過濾器而無法實現(xiàn)。
3.研究選擇
7個數(shù)據(jù)庫共檢索出1013篇相關文獻,經過去重以及審查文獻標題和摘要,依據(jù)下列標準進行篩選,共保留27篇文獻。
(1)納入標準。 內容側重于家長參與對校園欺凌預防/干預的影響;包含家長參與校園欺凌預防/干預的措施;文章使用語言為英語。
(2)排除標準。 僅探討家長或家庭與校園欺凌的關系;干預措施不能體現(xiàn)家長參與;文章使用語言為非英語;文獻為圖書章節(jié)、會議摘要。
1.家長參與欺凌預防/干預的選擇
全文審查27篇文獻,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保留13篇。篩掉的14篇文獻中,包括4篇文獻綜述,9篇與欺凌預防不直接相關,1篇評論型文章。再從4篇文獻綜述的參考文獻中篩選出16篇與家長和欺凌相關的文獻。對以上29篇文獻進行再次閱讀,篩掉11篇無具體家長參與措施的文獻,最終確定18篇文獻納入研究范圍。
2.家長參與欺凌預防/干預的分析
從18篇文獻資料中提出以下數(shù)據(jù)進行審查:作者,發(fā)表年份,研究目的,項目名稱,家長參與內容。
分析研究要素,回答第一個問題:國外已經開展哪些家長參與的校園欺凌預防/干預研究?
各個文獻審查要素見表1。納入審查的18項研究中,實證取向研究14項,其中6項家長為主體的欺凌預防/干預研究[11][13][15-18],8項家長參與全校范圍的欺凌預防/干預研究[20-23][25-28];理論取向研究4項。研究樣本方面,2項研究為初中生,其余均為小學生,所有研究均涉及學生及其監(jiān)護人;發(fā)表時間方面,15篇發(fā)表于2009—2021年。
分析研究中涉及的家長參與內容,回答第二個問題:已有研究探索出哪些家長參與策略幫助預防/干預欺凌?
1.家長培訓
家長培訓包括直接培訓和間接培訓。直接培訓指對家長進行欺凌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間接培訓指對家長進行社會情感和技能培訓,間接降低兒童參與欺凌率。此次審查共有9篇文獻涉及家長培訓。
直接培訓中, RTP項目包含四節(jié)家長課程,主題分別為支持孩子的友誼,解決問題行為,指導如何應對欺凌和沖突,以及與學校工作人員溝通;[13]766通過對已有欺凌項目總結,提出對家長培訓,為其提供可參考建議;[14]FSFF項目為高劑量組家長提供專門家長培訓,內容包括欺凌知識及育兒技巧;[15-16]FAST Track項目對家長進行針對發(fā)展積極家校關系以及育兒技能方面培訓,并輔以家訪,以保證家長能真正地學以致用;[19]515對在校遭受欺凌的焦慮青春期男孩進行干預時,也對家長進行相關培訓,以保證干預計劃順利實施及最優(yōu)效果;[23]378塞維爾·阿爾拜拉克(Sevil Albayrak)等人基于行為—生態(tài)學模型以及紐曼系統(tǒng)模型提出,學校要為家長提供專門培訓,為其提供欺凌相關信息和知識。[28]3-4
在間接培訓中,以ACT-PRSK項目為例,對家長進行了為期八周的培訓,以加強其在社會情感以及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的能力,從而建立穩(wěn)定的家庭關系,促進兒童社會情感能力發(fā)展,減少問題行為發(fā)生。[11]51
2.與家長建立合作關系
與家長建立積極合作關系,并在應對欺凌方面保持立場一致,往往能使欺凌干預/預防措施效果最大化。此次審查中,共有3篇文獻涉及與家長建立合作關系。
基于艾普斯坦(Epstein)模型提出的家長參與模式,除了通過多種方式向家長提供欺凌信息外,還會跟蹤兒童在校行為,著重甄別其欺凌行為,并報告家長,與家長建立有效溝通;[12]11-12科比萬·涅金赫斯(Cobyvan Niejenhuis)等人通過邀請家長參加學校會議、與教師單獨會面等措施,提出家長和學校應在欺凌問題方面保持積極聯(lián)系;[18]118Drama項目通過家長晚會,戲劇教師對家長—家長以及家長—教師之間的互動進行指導,以期使家長—家長以及家長—教師之間建立合作關系。[25]8
3.家長參與反欺凌課程
學校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反欺凌課程。此次審查中,有1篇文獻涉及此項。
PATH課程中,學校不僅為家長提供可以在家使用的材料包,還通過收集家長的反饋信息來檢驗課程效果,使家長間接參與反欺凌課程。[22]39
4.家長參與制定學校反欺凌政策
學校為家長提供參與制定反欺凌政策機會。此次審查中,共有3篇文獻涉及此項。
艾普斯坦家長參與模式,采用民主程序制定欺凌預防計劃,使來自各種背景的父母和家庭成員作為學校委員會代表參與其中;[12]14FSFF項目和Dare to care項目,均邀請家長和學生與教師一起,共同制定和傳播反欺凌相關政策。[20]103為家長提供參與政策制定機會,不僅能加深其對校園欺凌的認知,還能增強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主觀能動性。
5.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yǎng)
此次審查的研究中,大部分針對家長的培訓和課程,除了教授欺凌相關知識和技能外,還會對家長育兒技能給予科學指導。共有2篇文獻涉及此項。
ACT-PRSK項目,教授父母如何對兒童建立適當期望,如何運用非暴力紀律技巧,如何減少兒童卷入負面媒體影響,如何建立情緒管理以及解決社會問題的技能等,并將其教授給兒童;[11]53FSFF項目除培訓家長欺凌知識外,也包括科學家庭教育方式等內容。[15-16]
6.引導家長為旁觀者兒童提供干預策略
家長對兒童行為施加影響的方式之一就是為其社交行為提供建議。此次審查有1篇文獻包含此項。
史蒂夫·N·格拉塞蒂(Stevie N. Grassetti)等人在家訪期間,讓家長和兒童共同討論五個假設的欺凌事件,父母根據(jù)不同情景為作為旁觀者的兒童提供干預策略。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父母最常告訴旁觀者的意見是“通過告訴成年人進行干預”,“幫助/安慰受害者”是第二常見的干預策略;父母最不常給出的建議是通過阻止欺凌者進行干預。由于欺凌發(fā)生時間往往是成年人不在場或者監(jiān)管比較寬松的時候,所以“通過告訴成年人進行干預”策略可能不會奏效。因此,學校應為家長和兒童提供更多關于如何“幫助/安慰受害者”的指導,以引導家長將兒童培養(yǎng)為“積極旁觀者”。[17]
7.作為活動主體參與全校范圍的欺凌項目
除了專門針對家長的欺凌預防/干預措施以外,在全校范圍的反欺凌項目中,家長也作為反欺凌多元主體的一方參與其中。在此次審查中,共有4篇文獻包含此項。
KiVa項目學校采取多種措施使家長全面了解項目內容,以保證項目順利實施;[26]46-47Take the Lead項目為家長提供教育研討會,將家長信函寄回家,以幫助家長了解正在進行的課程和活動;[27]432The step to respect項目管理人員向家長講解項目計劃以及學校反欺凌政策和程序,為家長提供帶回家的信件,在其中介紹欺凌概念和反欺凌技能,提出在家應該采取的行動;[21]482OBPP項目中,家長作為主體通過在學校協(xié)調委員會任職、參與班級會議和學校范圍內的家長會議、定期接收關于欺凌和OBPP項目的信息等多種方式參與學校反欺凌計劃。[24]381-382
該部分回答第三個問題:依據(jù)已有研究提供的證據(jù),我國家長應該如何參與預防/干預校園欺凌?
《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教基一〔2016〕6號)明確規(guī)定依法落實家長監(jiān)護責任,《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教督〔2017〕10號)提出應組織開展家長培訓,《防范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教基廳函〔2021〕5號)規(guī)定,對排查發(fā)現(xiàn)的欺凌苗頭跡象或隱患點,學校應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不得放任、唆使未成年人欺凌他人?!吨腥A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guī)定,學校應當加強與家庭的溝通,建立家校合作機制。雖然眾多相關政策文件及法規(guī)均規(guī)定父母及監(jiān)護人應參與校園欺凌防治,但對家長如何參與預防/干預欺凌未提供操作性策略。依據(jù)本研究范圍綜述的結果和我國反欺凌政策法規(guī)的要求,對我國家長參與校園欺凌預防/干預實踐提出如下建議。
1.家長參與學校反欺凌政策制定
學校制定反欺凌政策時,邀請家長委員會中不同背景的家長參與,通過對學校已經發(fā)生的欺凌事件進行分析,針對現(xiàn)存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和措施。[12]明確欺凌的定義、根據(jù)欺凌事件嚴重程度制定不同處置方案、事后監(jiān)督和預警機制等。家長參與政策制定,不僅提高他們在反欺凌工作中的責任感,還能消除家長對學校反欺凌政策的質疑,促使家長和學校在應對欺凌方面保持一致,使學校反欺凌政策實施效果最大化。
2.家長參與反欺凌會議
參與學校反欺凌會議是家長參與學校反欺凌工作的重要途徑,會議主要包括學校層面的會議和班級會議。家長參與學校層面的反欺凌會議,可以全面了解學校近期反欺凌工作進展及成效,及時提出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班級會議是家校合作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不僅便于家長與教師溝通,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還能促使家長之間建立密切聯(lián)系,[23]實現(xiàn)信息共享。
3.家長參與欺凌事件處置
對于卷入欺凌的兒童來說,很難自行處理,需要成年人參與和幫助[29],但不能僅依靠教師力量,還要使家長充分參與欺凌事件處置。學校應建立“商談機制”,[30]商談內容包括事件的嚴重性、事后處置以及下一步的跟蹤監(jiān)督。學?;蚪處熢诎l(fā)現(xiàn)或懷疑發(fā)生欺凌時,應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一方面,學校要與欺凌者與被欺凌者家長進行談話,共同商討處理方案,家長明確認識到事件的嚴重性;另一方面,對于爭議事件,應邀請其他家長代表、教師和學生參與商討,以保證處置方案公平和公正。
4.家長及時舉報欺凌事件
教師在校內需要負責多名學生,難以做到精準掌握每位同學是否遭遇欺凌。在家庭中,往往多位家長負責一名兒童,能更準確地感知兒童近期身體及心理變化。家長在發(fā)現(xiàn)或懷疑自己的孩子或身邊其他孩子出現(xiàn)欺凌/被欺凌情況時,應第一時間告知學校。學校設置專門的欺凌投訴通道,如投訴電話、QQ或微信投訴專線、投訴信箱等,便于家長在發(fā)現(xiàn)或懷疑欺凌發(fā)生時,第一時間舉報。舉報信息由專職人員處理,并對舉報人信息嚴格保密。
1.家長反欺凌手冊
學校應為家長提供反欺凌手冊,既可以是紙質版,也可以是電子版。在內容上,除了普及反欺凌知識,還應為家長提供辨認孩子是否卷入欺凌的技能,例如密切關注孩子身體和情緒的異常變化,為家長提供正確、恰當?shù)钠哿杼幹梅椒ǎ沟眉议L在遇到欺凌事件時能夠“有方可依”。
2.設立專門反欺凌網站
建立專門反欺凌服務網站[31],向家長和公眾科普什么是欺凌、欺凌的危害、反欺凌政策法規(guī)、如何應對欺凌等相關知識。例如美國“stop bullying”、澳大利亞“Bullying. No Way!”、愛爾蘭“tacklebullying.ie”、加拿大“PREVNet(Promoting Relationships & Eliminating Violence Network)”以及法國“Non Au Harcèlement”等由政府建立的反欺凌網站,都起到了較好宣傳作用。由社會組織設立的網站,例如國際反欺凌組織“International Bullying Prevention Association (IBPA)”的門戶網站,為家庭和照顧者專門設立板塊,包含欺凌預防和應對、“早期兒童欺凌預防(Early Childhood Bullying Prevention)”“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為幼兒父母提供的資源(Resources for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等。與之類似,美國學校心理協(xié)會“National associate of school psychologists(NASP)”網站,設立了專門的家庭資源模塊,為家長提供育兒策略。我國此類專門反欺凌網站較少,并且信息和功能不健全,應借鑒國際經驗,增設大量反欺凌網站。此外,還應在學校網站中設立專門反欺凌板塊,投放反欺凌資源。
3.借助新媒體平臺宣傳反欺凌知識
微信已成為近幾年最受歡迎的社交工具,當前用戶總數(shù)超過12億,每天有超過3.6億用戶進入公眾號閱讀文章。[32]運用微信公眾號普及反欺凌知識,一方面在檢察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團等官方公眾號中,推送欺凌處置案例、反欺凌相關文章,使家長意識到欺凌事件的嚴重性及其后果,增強家長的反欺凌意識,在全社會營造對欺凌“零容忍”的氛圍;另一方面,在學校公眾號中設立反欺凌板塊,推送反欺凌策略、學校近期反欺凌工作等信息,使家長與學校形成合力,共同對抗欺凌。學校在抖音、快手等視頻平臺中建立學校官方賬號,發(fā)布反欺凌相關視頻,或篩選出傳播科學、有效反欺凌知識的視頻賬號推薦給家長。
1.幫助家長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
青少年感知到父母的支持、控制及對問題行為的不贊成程度越低,問題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越大。[33]孩子進入學校前,一些致使其成為欺凌者/受害者的特征已經形成,[34]例如兒童早期家庭環(huán)境會影響其同伴關系發(fā)展,遭受嚴厲體罰或虐待的孩子無法從家庭中習得解決問題的技能,從而導致同伴沖突的發(fā)生。[35]反之,如果家庭以積極方式應對壓力或解決問題,兒童便會以同樣方式發(fā)展同伴關系。[36]因此,應在家庭教育方面給予家長科學指導,使家長注重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品質和社會情感等能力。
一方面為家長普及不同年齡階段尤其是青春期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的知識,幫助家長了解兒童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為其提供與兒童交流的技巧和方法,促進良好的親子溝通;另一方面,引導家長培養(yǎng)兒童的同理心、尊重和包容他人的能力、解決問題和應對沖突的技能等,使其發(fā)展積極、友好的同伴關系。舉辦各種專題的親子活動,例如志愿服務、情景劇、親子晚會等;舉辦教育研討會或家長講座,為家長普及科學的育兒方法,并討論家長在養(yǎng)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由專職人員給出建議。
2.為家長開展反欺凌專題培訓
家長培訓通常對家長和兒童產生積極影響。[37]通過向家長傳授欺凌相關知識以及積極干預策略,樹立其對欺凌的正確認識和態(tài)度,保持家長對于兒童是否卷入欺凌事件的敏感度。培訓內容方面,一方面為家長提供反欺凌相關知識,包括欺凌特征、欺凌發(fā)生原因、如何應對欺凌事件等等;另一方面,為家長提供情緒管理及問題解決技能,將其教授給自己的孩子,減少同伴關系中的矛盾和沖突。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線下培訓中,可以開辦家長學校,定期開設反欺凌專題課程;定期召開家長研討會,家長和教師共同探討欺凌干預策略,交流近期反欺凌防治情況。線上開設公益的反欺凌講座,或者投放欺凌相關的科普視頻,以便家長在周末等閑暇時間學習。
此綜述回顧了家長參與預防和干預校園欺凌研究的狀況,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專門針對家長的欺凌預防/干預研究,還是全校范圍內的反欺凌項目,不同程度的家長參與都對欺凌預防/干預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不僅為開展家長參與預防/干預校園欺凌研究奠定了基礎,而且為家長參與校園欺凌預防/干預實踐提供了循證依據(jù)。此次審查雖然在檢索文獻過程中已經盡可能做到全面覆蓋,但是由于數(shù)據(jù)庫中的資料權限限制,以及使用英語之外語言的研究未包括在內,可能會遺漏部分文獻。未來研究如果能獲取更充足的文獻,可進一步拓展綜述范圍。在研究領域上,已有研究聚焦于家長參與路徑或策略,對家長參與校園欺凌預防/干預的程度,家長與學校合作預防/干預欺凌的各自責任邊界范圍,以及家長參與的文化差異等方面仍缺乏研究,這些研究空白也是該領域未來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