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經平 于顏鋒
胸腰椎骨折于骨科中比較常見,發(fā)生幾率較高,一般發(fā)生于老年群體中。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劇,胸腰椎骨折發(fā)生率也隨著升高,臨床一般采取手術治療。脊髓損傷型胸腰椎骨折手術治療所需時間較長,患者失血量較大,對于身體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在手術結束后創(chuàng)面疼痛癥狀強烈,在麻醉恢復期會因疼痛難忍引起血液波動大以及躁動等相關不良狀況[1]。而且部分患者會因手術麻醉出現急性波動性精神紊亂狀態(tài),嚴重程度下會造成大腦損傷以及死亡。以往,于外科手術中一般選擇應用單純丙泊酚全身麻醉,但是麻醉效果不夠理想。右美托咪定作為α2受體激動劑,具有理想的鎮(zhèn)痛以及鎮(zhèn)靜效果,有關研究資料證實,右美托咪定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具體應用期間對中樞系統(tǒng)以及外周神經產生作用,可以有效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有利于緩解交感神經張力,充分發(fā)揮鎮(zhèn)靜、鎮(zhèn)痛效果[2,3]。為此本文展開對照研究,旨在分析脊髓損傷型胸腰椎骨折圍術期采取右美托咪定聯(lián)合丙泊酚的麻醉效果,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1 年9 月本院60 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脊髓損傷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遵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0 例;年齡19~66 歲;平均年齡(42.65±8.65)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創(chuàng)傷者6 例,高處墜落傷者22 例,其他創(chuàng)傷者2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8 例;年齡19~67 歲,平均年齡(42.79±8.81)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創(chuàng)傷者4 例,高處墜落傷者24 例,其他創(chuàng)傷者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選對象符合胸腰椎骨折診斷標準;入院以后經影像學檢查措施確診;患者臨床資料以及隨訪資料完整;未見其他復合傷及脊髓神經損傷;患者或者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前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4]: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對于麻醉所用藥物過敏者;近期具有激素藥物使用史者;具有其他部位骨折者;表現為溝通障礙及視聽障礙者;臨床資料缺失者;具有頸、腦血管動脈病變者;研究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于手術操作期間注意觀察血壓、血氧飽和度、心率等體征變化情況,為患者創(chuàng)建靜脈輸液通道,采取全身麻醉,兩組患者靜脈注射乳酸鈉林格液10 ml/kg,面罩吸氧3 min后落實麻醉誘導,靜脈注射丙泊酚2 mg/kg,鹽酸氫嗎啡酮0.025 mg/kg,注射用苯磺酸順式阿曲庫銨0.2 mg/kg,輔助通氣3 min后氣管插管。對照組患者采用丙泊酚進行全身麻醉,丙泊酚5~7 mg/(kg·h),維持至手術結束前5 min。觀察組采用美托咪定聯(lián)合丙泊酚進行全身麻醉,麻醉誘導前靜脈滴注右美托咪定20 μg,術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泵注,速度維持于0.5 μg/(kg·h),丙泊酚3~5 mg/(kg·h),于患者手術結束前30 min 停止泵注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維持至手術結束前10 min。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包括蘇醒時間、拔管時間以及定向力恢復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術前及術后2 h、6 h、1 d的疼痛評分,評估工具為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其評分范圍為0~10 分,所得分值越高則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5]。③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呼吸抑制、循環(huán)抑制、術中體動、惡心嘔吐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定向力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min)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比較 麻醉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 h、6 h、1 d,觀察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n(%)]
脊髓損傷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于手術治療期間存在嚴重的軟組織創(chuàng)傷現象,手術結束后患者切口劇烈疼痛,具有較長的持續(xù)時間,會導致患者出現切口延遲愈合以及術后應激反應等不良反應,對于患者康復效果以及預后具有直接影響[6]。為避免患者于手術期間發(fā)生不必要的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確?;颊呤中g操作順利展開,采取有效的麻醉方案具有積極意義[7]。
要次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定向力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 h、6 h、1 d,觀察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如下:以往臨床上應用單純丙泊酚展開全身麻醉,但是在阻滯誘導及氣管插管、拔管期間難以控制患者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性[8]。右美托咪定屬于腎上腺激素激動劑,在臨床應用期間具有理想的鎮(zhèn)靜以及鎮(zhèn)痛效果,在患者手術操作期間落實全身麻醉可以進一步增強鎮(zhèn)靜以及鎮(zhèn)痛效果,以免對呼吸狀態(tài)以及循環(huán)產生不良影響[9-12]。而且右美托咪定具有藥效時間長的優(yōu)勢,在應用期間可以有效控制血流動力學變化,進而減少蘇醒期躁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13-16]。
綜上所述,對脊髓損傷型胸腰椎骨折圍術期應用右美托咪定聯(lián)合丙泊酚具有理想的麻醉效果,鎮(zhèn)靜及鎮(zhèn)痛效果可達到預期目標,可以有效控制血流動力學變化,有利于減少患者拔管期的應激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值得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