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艷
腦卒中(腦血管意外),指的是急性腦血管循環(huán)異常誘發(fā)局限性亦或是完全性腦功能受損綜合征,也被稱作急性腦血管病變,屬高發(fā)性神經系統(tǒng)疾病,病死率、致殘率極高,且極易復發(fā),即便是存活患者也會有偏癱、感覺障礙及語言功能等后遺癥,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產生較大影響[1]。研究認為,予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功能康復鍛煉可促進其肢體功能恢復,增強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達到預后改善目的[2]。鑒于此,本科室對2019 年8 月~2020 年9 月收入患者展開研究,以常規(guī)康復指導、早期康復鍛煉分組,探究早期康復鍛煉的運用價值,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9 月本院收治的64 例偏癱患者,依據簡單分樣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32 例。參照組男21 例,女11 例;年齡48~80 歲,平均年齡(64.03±7.14)歲;18 例左側偏癱,14 例右側偏癱。觀察組男20 例,女12 例;年齡49~79歲,平均年齡(64.04±7.16)歲;17例左側偏癱,15 例右側偏癱。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通過全面診斷滿足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及《神經內科學》中關于腦卒中偏癱的判定標準;患者知情研究,并簽訂同意書;初次發(fā)病,且生命指征平穩(wěn)。排除標準:言語表達功能、意識障礙;肝腎功能不全;既往有精神病病史;資料缺失。
1.2 方法 參照組施以常規(guī)康復指導,對患者用藥予以指導,觀察生命指征變化,同時闡明康復訓練的必要性,提高依從性。
觀察組采取早期康復鍛煉:待患者生命指征平穩(wěn)后24 h 實施康復鍛煉,具體如下:①體位訓練:偏癱患者需維持良好體位,以保證患側關節(jié)穩(wěn)妥固定,減少患肢痙攣,同時發(fā)揮肩關節(jié)保護作用。體位干預包括平臥位、側臥位及健側臥位,以上3 種體位均需在患肢各關節(jié)處及足下墊一靠枕,且使踝關節(jié)始終呈90°狀態(tài),隔2 h 更換1 次臥位。②肢體功能鍛煉:臥床期間,由于患者長時間臥床,易形成靜脈血栓、肢體痙攣等不良事件,為此,護理人員需按時活動患者關節(jié),對于肢體無法自主控制者,對其關節(jié)采取被動訓練,按時更換其體位,擦拭皮膚;離床期間,指導患者行側臥位訓練,角度維持30 °,隔3 d加大10 °,直至可自主坐起。實際鍛煉中,引導患者掌握訓練姿勢,機體重心移動時需變換至合適的姿勢。同時綜合考量患者身體狀況,一旦在鍛煉時有不適表現,需暫停訓練,解決后再繼續(xù)鍛煉。另外,患者可自由坐位時,建議鼓勵其下床活動,如平衡杠內步行鍛煉,首先協助患者將其健側肢體移動,平衡后移動患側肢體,隨鍛煉時間延長,鍛煉強度逐漸增加。③日常生活能力鍛煉:進行患者肌張力、平衡力及肌力的全面評估,而后基于患者配合后展開穿衣、洗漱、吃飯及如廁等生活能力鍛煉,2 次/d,時間20 min。④心理康復指導:卒中后偏癱大多發(fā)病急驟,致疾率高,所以在發(fā)病后患者難免出現恐懼、焦躁等情緒,對后期康復診療效果產生影響。護理人員與患者及時溝通,掌握其一般狀況,如文化水平、家庭條件及社會背景等,而后制定干預方案,提高康復訓練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紓戎w功能基本恢復,可自由活動,且Barthel指數>95 分為顯效;患側肢體功能較診療前恢復,生活基本可自理,且Barthel 指數75~95 分為有效;未達以上標準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康復鍛煉前后的FMA 評分、Barthel 指數。采取FMA量表對兩組康復鍛煉1 個月后肢體運功功能展開測評,滿分100 分,分值越高越好;同時以Barthel 量表評估1個月后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越好。③比較兩組睡眠質量。借助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評分制對兩組睡眠障礙、入睡時間及睡眠效率等指標實施測定,分值越低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有效及無效分別為17 例、14 例、1 例,參照組顯效、有效及無效分別為14 例、10 例、8 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88%(31/32),高于參照組的75.00%(24/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335,P<0.05)。
2.2 兩組康復鍛煉前后的FMA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 康復鍛煉前,兩組FMA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鍛煉后,觀察組FMA 評分、Barthel 指數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鍛煉前后的FMA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分)
表1 兩組康復鍛煉前后的FMA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分)
注:與參照組同期比較,aP<0.05
2.3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睡眠障礙(9.05±0.03)分、入睡時間(13.16±0.06)分、睡眠效率(11.03±0.02)分、日間功能障礙(13.04±0.12)分,均低于參照組的(15.74±0.54)、(19.70±0.37)、(16.58±0.73)、(17.75±0.1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9.974、98.699、42.991、133.219,P<0.05)。
有關資料表示,腦卒中現已成為成人死亡及致殘的重要疾病,該病具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及高復發(fā)率等特征[3]。臨床實踐指出,高血壓、心臟病及動脈硬化者均為腦卒中好發(fā)人群,同時酗酒、吸煙、飲食不節(jié)等群體亦為疾病好發(fā)人群。發(fā)病后,機體腦神經功能受損,有運動功能、感覺及言語障礙,若未在有效時間內救治可累及生命安全。隨康復醫(yī)學逐漸進步、發(fā)展,其在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中具積極的診療意義,能夠大幅度減少致殘率,改善患者預后[4-6]。
本研究結果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88%(31/32),高于參照組的75.00%(24/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祻湾憻捄?觀察組FMA 評分(63.69±10.26)分、Barthel指數(51.89±9.22)分均高于參照組的(46.18±9.46)、(43.59±7.2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睡眠障礙(9.05±0.03)分、入睡時間(13.16±0.06)分、睡眠效率(11.03±0.02)分、日間功能障礙(13.04±0.12)分,均低于參照組的(15.74±0.54)、(19.70±0.37)、(16.58±0.73)、(17.75±0.1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康復鍛煉效果可觀。通過心理康復指導,糾正患者認知偏差,提高其疾病認知度,同時增強康復信心,主動與醫(yī)護人員配合,完成整個康復鍛煉;結合患者情況進行體位干預,間隔2 h更換體位,并予以腰部按摩,避免壓瘡等不良事件形成;早期康復鍛煉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臥床期,此期間指導患者開展關節(jié)被動訓練,離床期開展側臥位訓練,同步開展下床活動,漸進式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另外,引導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常事,如洗漱、系鞋帶、吃飯及如廁等,鼓勵家屬協助患者,強化其日常生活能力,一有異常情況即刻上報[7,8]。多項報道研究,早期康復鍛煉為現代化康復醫(yī)學的新型體現,在偏癱患者中效果確切,但需要注意,鍛煉強度及時間需以患者耐受力為準,切勿操之過急,加重疾病病情[9,10]。
綜上所述,神經內科偏癱采取早期康復鍛煉效果令人滿意,可糾正肢體運動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及睡眠狀態(tài),屬理想且可行性理療方案,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