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利,羅歡歡,洪浩然
(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四川 廣安 638001)
腦癱,又稱腦性癱瘓[1],屬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其中小兒腦癱一般因嬰幼兒時腦部非進行性損傷、發(fā)育障礙導致[2]。研究表明,痙攣型腦癱占小兒腦癱的58.85%[3],以錐體系損傷、牽張反射亢進為常見特征。腦癱在中醫(yī)學屬于“五硬”“痙證”“轉筋”范疇[4],常見證型有氣虛血弱、脾腎兩虧、心血不足等,治療原則以活血通絡、補益精血為主。目前,小兒痙攣型腦癱的發(fā)病率呈上升之勢,給患兒、家屬的生活質量以及社會的醫(yī)療負擔均帶來嚴重影響。該疾病的治療是國內(nèi)外臨床較為棘手的問題,有研究認為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之余須重視患兒后期的康復[5]。功能訓練等物理療法是當前臨床較為普遍的治療方式,其中平衡肌力訓練通過訓練患兒的核心肌群,較好地改善患兒身體協(xié)調(diào)能力和平衡能力[6]。推拿作為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多應用于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7-8],但推拿與平衡肌力訓練聯(lián)合應用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補髓柔筋推拿配合平衡肌力訓練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取得良好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于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就診的99例痙攣型腦癱患兒,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聯(lián)合組和對照組。對照組脫落2例,1例依從性差,1例未完成治療;聯(lián)合組脫落3例,2例依從性差,1例無法判定療效。對照組男29例,女18例;平均年齡(6.78±2.82)歲;偏癱11例,雙癱17例,四肢癱19例;粗大運動功能評級[9]:Ⅱ級22例,Ⅲ級25例。聯(lián)合組男31例,女16例;平均年齡(6.44±3.05)歲;偏癱13例,雙癱18例,四肢癱16例;粗大運動功能評級:Ⅱ級20例,Ⅲ級27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均衡可比。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小兒痙攣型腦癱的診斷標準[10-11],且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②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非痙攣型腦癱;②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者;③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攣縮畸形者;④合并精神類疾病者;⑤有抗痙攣藥物服用史者;⑥合并重要臟器功能嚴重受損者;⑦合并視聽障礙、癲癇者;⑧臨床病歷資料不齊者。脫落標準:失訪和依從性差、終止治療以及無法判定療效等。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患兒接受平衡肌力訓練?;純悍謩e取俯臥、仰臥位進行兩組訓練:①取俯臥位,伸展全身,然后抬高左上肢,同時緩慢伸直抬高右上肢,維持10 s,兩側交替訓練,5次為1組;雙肘支撐床面,伸展下肢,一側向上慢慢抬高,維持10 s,5次為1組。②取仰臥位,伸展全身及上肢,雙膝屈曲,平放雙足支撐床面,下肢向上慢慢抬,維持10 s,兩側交替訓練,5次為1組;雙足置于滾筒上,伸展膝關節(jié),抬高臀部,維持10 s,5次為1組;雙腿固定于板凳,雙手抱頭,仰臥起坐,10次為1組;最初可由康復師輔助患兒完成,患兒動作熟練后可獨立完成核心肌力訓練。3次/周。
1.2.2 聯(lián)合組:予患兒平衡肌力訓練配合補髓柔筋推拿治療。患兒取坐位,推拿師于患兒頭部取風池、天柱、腦戶、百會、強間和啞門等穴,進行揉捏、按摩;并沿患兒背部脊柱至命門對諸穴位進行點、按、叩打;揉按四肢,包括點按髀關、陽陵泉、委中、曲池、肩井等穴位;伴拇指內(nèi)握拳癥狀患兒,可屈腕,展開握拳拇指,沿各手指順序點按指關節(jié),捏住虎口翻腕,平伸手掌,再反向手指順序點按指關節(jié),點推掌骨骨間肌;下肢內(nèi)收肌緊張患兒,推拿師握患兒雙足,進行叩擊,同時展開髖關節(jié),分離下肢,按捏踝關節(jié),再揉、按內(nèi)收肌群,兩側交替進行;伴足內(nèi)翻、外翻患兒,推拿師可分別按揉患兒小腿內(nèi)、外側,拇指揉內(nèi)、外腳踝周圍肌腱,同時活動踝關節(jié)。補髓柔筋推拿治療40 min,1次/d,兩組均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下肢活動度:治療前后分別使用量角器測量患兒股、腘角和足背屈角。②表面肌電圖:使用表面肌電圖儀采集并測定患兒內(nèi)收肌、腓腸肌的表面肌電信號,利用自帶軟件采集、分析圖像,測試時環(huán)境干燥、安靜,患兒暴露腰腹部,使用酒精棉球清潔皮膚。然后將干電極中陽極、陰極粘貼于患兒皮膚開始采集,時間為30 s,重復測量3次,采集得到表面肌電圖信號均方根(RMS)值,所有操作均由同一醫(yī)師完成。③肌張力:治療前后利用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12]對患兒的肌張力進行評估。④粗大運動功能:利用粗大運動功能評分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13]評估患兒粗大運動功能。
1.4 療效標準 參考相關文獻制定臨床療效標準[14],評估患兒治療效果。顯效:癥狀明顯改善,粗大運動功能明顯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增大,肌張力降低2級或1級以上;有效:癥狀有所改善,粗大運動功能輕微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輕微增大,肌張力降低1級;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肌張力無降低,粗大運動功能、關節(jié)活動度亦無變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聯(lián)合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5.74%,優(yōu)于對照組的82.98%(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下肢活動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足背屈角減少,股角、腘角增大(均P<0.05);組間比較,聯(lián)合組患兒足背屈角小于對照組,股角、腘角大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下肢活動度比較(°)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表面肌電圖RMS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表面肌電圖RMS值均降低,聯(lián)合組下降幅度更顯著(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表面肌電圖RMS比較(μV)
2.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MAS、GMFM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MAS評分降低、GMFM評分升高,聯(lián)合組變化幅度更顯著(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MAS、GMFM評分比較(分)
根據(jù)小兒腦癱肌肉痙攣等臨床癥狀,中醫(yī)學將小兒腦癱歸于“五軟”“五硬”的范疇。劉緒銀將腦癱分為氣血虧虛、肝腎不足型[15];管遵惠教授指出腦癱病機在于“先天稟賦不足”[16]。常用中醫(yī)治療方式有中藥、按摩推拿以及針灸等。其中推拿等康復療法在腦癱領域得到良好運用,能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改善。但單一的療法對腦癱的治療效果不甚理想,而目前常規(guī)的康復治療多忽略精細動作的訓練[17]。故本研究觀察補髓柔筋推拿聯(lián)合平衡肌力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的效果,以期為痙攣型腦癱的康復治療提供可靠的方案。
既往研究表明,采用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小兒腦癱可明顯提升療效[18]。本研究顯示,相較對照組,聯(lián)合組患兒總有效率更高,提示補髓柔筋推拿配合平衡肌力訓練能提高痙攣型腦癱的療效。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患兒治療后,足背屈角、股角和腘角等活動度均增加,其中聯(lián)合組患兒活動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聯(lián)合組患兒下肢功能改善更好,分析原因,可能是平衡肌力訓練能有效提高下肢肌力,促進髖關節(jié)伸展,增強下肢負重能力,進而有利于患兒下肢平衡能力改善;而補髓柔筋推拿法通過輕柔手法,松緩痙攣肢體,改善肌肉攣縮現(xiàn)象。古代典籍有云:“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說明患兒下肢功能與核心肌群、平衡肌力(帶脈不引)相關。補髓柔筋法以按、揉法活動經(jīng)脈,達到養(yǎng)神柔筋之效,與平衡肌力訓練配合實施,從而更好地改善下肢功能。與洪文揚等[19]研究結果一致。
另一方面,本研究結果表明,相比對照組,聯(lián)合組患兒治療后內(nèi)收肌、腓腸肌肌群的RMS值改善更顯著,并且MAS評分更低,說明補髓柔筋推拿配合平衡肌力訓練有效降低患兒肌張力。追其原因,推測是該推拿法輕柔內(nèi)外側肌群,刺激髀關、陽陵泉等穴位,同時活動膝、髖關節(jié),配合平衡肌力訓練反復牽拉,可令患兒肌肉放松,痙攣肌張力受抑制而下降。同時聯(lián)合組GMFM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本研究方案可提高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徐純鑫[20]在研究中指出,按摩可有效治療腦癱,整體與局部結合治療,可促進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進步,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國內(nèi)研究顯示,推拿不僅對腦癱患兒的肌張力與運動功能有改善作用,還可改變患兒的微量元素水平與臨床癥狀,且該方案簡單易行,具備較好的安全性[21-22]。
綜上所述,補髓柔筋推拿配合平衡肌力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可提高療效,改善下肢功能,降低肌張力。本研究尚存不足之處,囿于客觀條件,未能對痙攣型腦癱患兒進行長期隨訪,繼而本研究療法的遠期效果尚未明確,后續(xù)應納入長期隨訪數(shù)據(jù)深入分析,對研究結果予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