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妮 李宗濤 楊 葉 羅 瀾
氣象條件是冬奧會能否成功舉辦的重要條件之一。首先,2月平均氣溫低于0℃就是國際奧委會選擇主辦城市的重要“門檻”之一。從歷屆冬奧會來看,無論是室內(nèi)還是室外比賽項目,對天氣條件的要求都極為嚴苛。實際上,冬奧會也不乏因不利天氣而出現(xiàn)的“小插曲”,有的因此改寫了“成績單”,有的則迫使賽事延遲或取消。
那么,對于冬奧會賽事而言,什么天氣算得上“好天時”?什么天氣是“攪局者”?本文從溫度、風、雨、能見度等角度,帶你探個究竟。
能見度≥200米——不影響高山滑雪項目
日降雪量≥10毫米、低能見度天氣概率高達60.0%
能見度是影響冬奧會賽事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項目對其要求不盡相同。
比如高山滑雪,要求能見度大于200米。如遇“風吹雪”或有低云影響,會導致能見度下降,從而降低運動員的安全性。而在空中技巧、雪上技巧、U型場地和坡面障礙技巧等單板、自由式滑雪比賽中,裁判員必須看清每個運動員的動作,才能公平、公正地評分,因此也對能見度提出了較高要求。
歷屆冬奧會出現(xiàn)過多次因低能見度而調(diào)整賽程的情況。索契冬奧會冬季兩項比賽就曾受大霧影響兩次推遲,原定當晚的比賽一直被推遲至次日上午舉行,單板滑雪障礙追逐賽也因大霧而推遲。
北京冬奧會駐訓之初,氣象預報團隊翻閱了崇禮建站以來的氣象資料,得出冬季在冷空氣不斷侵襲下,基本沒有1 000米以下能見度的記錄。因此,團隊基本判定,低能見度不會成為張家口賽區(qū)賽事舉行的“絆腳石”。但2019年底,U型場地世界杯決賽當天,風雪交加帶來的低能見度曾一度迫使比賽中斷。這也給氣象預報員一個警示——位于山溝中的崇禮氣象站難以代表冬奧賽場天氣,特別是海拔高度在1 800~2 100米的云頂滑雪公園,低能見度影響不容忽視。
平原的低能見度多由霧或霾引起,而賽區(qū)出現(xiàn)1 000米以下的低能見度天氣,主要是降雪造成的。降雪量越大,出現(xiàn)低能見度天氣的概率越高。日降雪量為小雪時,出現(xiàn)500米至1 000米低能見度的天氣日數(shù)最多,占32.7%;日降雪量≥2.5毫米(中雪以上)時,以50米至200米低能見度天氣為主,且日降雪量越大,出現(xiàn)概率越大;日降雪量≥10毫米(暴雪)時,一定會出現(xiàn)低能見度天氣,且出現(xiàn)50米至200米低能見度天氣的概率達60.0%,出現(xiàn)200米至500米低能見度天氣的概率達25.7%。
經(jīng)進一步分析研究和實踐發(fā)現(xiàn),云底高度是預報賽場能見度的“牛鼻子”。當抬升凝結高度(云底高)在賽場以上時,低能見度天氣出現(xiàn)的概率?。划斕Y高度低于賽場高度且有逆溫層時,低能見度天氣出現(xiàn)的概率大;當無逆溫層、風速超過3米/秒時,能見度迅速好轉。
冬奧會,似乎一切與“冷”相關,運動項目自然與冰雪密切相關,但這是不是意味著要“一冷到底”呢?
當然不是。當一項運動上升到專業(yè)程度,對氣溫的要求也變得“苛刻”起來,“毫厘”之間的升溫或降溫,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會出乎意料。
越冷越好?——NO
0℃或低于0℃的晴天——雪橇、雪車、鋼架雪車項目的理想天氣
低于-20℃或高于0℃——不利于跳臺滑雪
2018年韓國平昌冬奧會期間,低溫問題從開幕式彩排就成為困擾主辦方的“大麻煩”。
先是開幕式彩排期間-15℃的低溫直接凍“傻”了觀眾,以至于很多人表示“看了啥不知道,凍得沒記住”,甚至2 000多名志愿者有了請辭的想法。賽會中,由于風力較大,體感溫度更是低至-20℃,寒冷天氣幾乎成了各國運動員最為關注的熱門話題。
其實,低溫不僅會帶來體感的寒冷,還會對開幕式舉辦、比賽的成績和公平性、運動員比賽器械及賽場設施等帶來實際影響。
比如在雪橇、雪車、鋼架雪車項目中,最理想的氣溫是0℃或低于0℃的晴天。雪橇、雪車和鋼架雪車賽道上的“雪”其實是人造冰,厚度要在5厘米以上,溫度需要保持在-2℃至-3℃。
跳臺滑雪是公認的成績最易受天氣影響的比賽之一。氣溫低于-20℃或高于0℃都不適宜比賽。如果氣溫較低,運動員的肢體會僵硬;當氣溫在-20℃以下或持續(xù)極寒天氣時,雪質過硬,甚至出現(xiàn)比較厚的冰晶層,運動員落地時很容易摔傷。自由式滑雪也有類似情況,過低的氣溫對于運動員的體能和技術動作都會產(chǎn)生較大影響,增加運動員受傷的風險。
對于越野滑雪而言,當氣溫降至-20℃以下時,便要考慮延遲或中止比賽。
除了雪上項目,場館內(nèi)舉行的冰上項目對環(huán)境溫度也有要求。運動員在冰上比賽,但觀眾席不能像冰面一樣冷。因此,通常情況下,體育館的溫度從下到上是有梯度的,越往上,溫度越高。比如冰壺比賽,冰面溫度在-6℃左右,冰場區(qū)域溫度為15±2℃,而館內(nèi)最佳溫度則要低于24℃;花樣滑冰場地理想的冰溫為-3℃,但室溫卻要營造出溫暖如春的感覺。
暖一點更好?——NO
2月平均氣溫低于0℃——國際奧委會選擇主辦城市的核心指標之一
太冷,不行。太暖,也不行。
首先,太暖和的地方很容易被氣溫“門檻”攔住。為了達到相關比賽的要求,國際奧委會在主辦城市的選擇上有自己的原則和嚴苛要求,2月份平均氣溫低于0℃就是其中一項核心指標。
即便是千挑萬選,遇到“溫暖來襲”也讓人頭疼。比如2010年加拿大溫哥華冬奧會舉辦期間,當?shù)爻霈F(xiàn)有史以來最溫暖的2月,迫使奧委會不斷應對和調(diào)整。而且由于賽前氣溫過高,本來多雪的奧運賽場出現(xiàn)了無雪的情況。溫度過高也無法造雪,組委會不得不動用軍隊,從幾百千米以外的地方運雪。
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期間,由于氣溫過高,組委會對比賽進行了調(diào)整。而這屆冬奧會上,女子高山滑降比賽也因氣溫而出現(xiàn)歷史罕見的一幕——斯洛文尼亞選手梅澤和瑞士選手吉辛以1分41秒57的成績并列第一。
吉辛和梅澤當天分別排在第8位和第20位出場。梅澤前面大部分計時點都要領先吉辛,但當她滑到山腳下時,由于賽場氣溫不斷升高,已達到10℃,雪面開始慢慢融化和變軟,導致其在最后一個坡道速度突然變慢,到達終點的用時與吉辛相同,非?!斑z憾”地與吉辛并列第一。
不僅是低溫,高溫也會帶來風險。比如跳臺滑雪,氣溫較高時,比賽場地積雪的濕度增大,變得松軟,掌握不好也容易受傷。再比如自由式滑雪中,氣溫的高低也會導致雪質變化,直接影響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運動員起跳前的助滑速度。
跳臺滑雪:
逆風小于3米/秒——利于賽事
風速大于4米/秒、風向變化大于90°——中止比賽
跳臺滑雪是公認的成績最易受天氣影響的比賽之一,以風的影響最大。當瞬時風速小于3米/秒、無側風時,運動員容易取得好成績。
但如遇小于3米/秒的逆風,則更有利于比賽進行。因為逆風時,氣流會將運動員的身體“托”起來,延緩下降速度,增加飛行距離。不過,若風力過大,尤其是瞬時風力過大,則可能會對運動員的安全造成威脅。因此,跳臺滑雪對場地和氣象條件都有嚴格限制。當平均風速大于4米/秒、風向變化大于90°,或上下坡風速差達到或超過4米/秒時,則必須中止比賽。
韓國平昌冬奧會的男子團體決賽中,波蘭隊和德國隊角逐銀牌。前三輪,波蘭隊領先德國隊0.6分。第四輪,雙方都跳出了134.5米的成績,但由于兩隊比賽時風向、風速不同,德國隊“加4.2分”,而波蘭隊“加1.8分”。最終,德國隊反超波蘭隊,獲得銀牌。
2016年1月,第十三屆全國冬季運動會跳臺滑雪比賽在黑龍江省亞布力舉辦,其間就出現(xiàn)了因大風推遲賽事的情況。1月9日8時,當時風速達到17~24米/秒,組委會緊急通知推遲比賽;而天氣預報表示當日大風不會停止,組委會最終決定將9日的比賽取消。
高山滑雪:5分鐘平均風速<10米/秒——適宜比賽
風同樣是影響高山滑雪的重要天氣因素,5分鐘平均風速小于10米/秒比較適宜比賽。
在滑降項目中,運動員的瞬時滑行速度可達130千米/時。高山滑雪不僅是速度的較量,還有技巧的比拼。在高速下降的同時,運動員還要完成約60米的騰空飛躍。此時,如果遇到較大的側風,運動員有可能會被吹離賽道、滑倒,嚴重時會造成身體傷害。
2018年2月11日上午,韓國平昌冬奧會平昌和江陵地區(qū)出現(xiàn)大風降溫天氣,舉辦高山滑降比賽的旌善和龍平氣溫接近-20℃,風力達到7級,體感溫度-36.6℃,這種天氣還會持續(xù)到14日。為此,平昌冬奧組委決定把當天舉行的男子高山滑降比賽推遲到15日進行。/秒、風向變化大于90°,或上下坡風速差達到或超過4米/秒時,北歐兩項中的跳臺滑雪比賽也必須中止。冬季兩項中的越野滑雪,要求1分鐘平均風速不能超過10米/秒;單板滑雪中要求1分鐘平均風速小于10米/秒。
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單板滑雪——1分鐘平均風速≤10米/秒
自由式滑雪是從高山滑雪演變而來的,大風對該項目影響同樣較大。此外,在空中技巧比賽中,風速對運動員起跳動作的穩(wěn)定性影響是最大的。
由于運動員的起跳動作不同,需要的助滑速度也不相同,風的大小會影響助滑速度。助滑速度不夠,會影響運動員起跳,隨后的空中翻轉動作和落地穩(wěn)定性也會受到影響。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運動員在山上時還是順風,但滑下來就可能變成逆風或側風,動作難度因此加大。
此外,風對越野滑雪、北歐兩項、冬季兩項、單板滑雪等項目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當出現(xiàn)5分鐘平均風速大于10米/秒等惡劣天氣時,越野滑雪比賽應推遲或取消;當平均風速大于4米
每小時積雪厚度達到或超過3厘米——北歐兩項比賽中止
降水是冬奧會繞不開的“難題”。如1928年瑞士圣莫里茨冬奧會時,開幕式當晚暴風雪席卷賽場。1998年日本長野冬奧會,更是從開幕式當天一直到閉幕式前4天,大雪、暴風雪持續(xù)困擾著賽事。
北京冬奧會首次在大陸性冬季季風氣候條件下舉辦。據(jù)國家氣候中心和北京市氣象局初步預測,2021年冬季東亞冬季風總體偏強,影響北京地區(qū)的冷空氣活動頻繁,賽區(qū)降雪(水)較常年同期偏多。
張家口賽區(qū)每年平均有2~3次降雪天氣過程,日最大降雪量為10.7毫米,強降雪將給賽場運營維護、交通等帶來壓力。
可能有人認為,雪橇、雪車、鋼架雪車比賽的賽道大部分都是被遮蓋的,下點雨雪根本不會影響賽事。其實不然,如果雨雪伴隨著大風,雪花可能會被吹進賽道,造成滑速下降,導致雪車方向難以控制。
跳臺滑雪對場地和氣候條件有嚴格限制,裁判員的發(fā)令時機要根據(jù)氣溫、風向、風速、降雪和能見度等氣象因素來選擇。比賽時,若每小時降雪超過3厘米,就會停賽或推遲比賽。
越野滑雪是一項與大自然融合的比賽項目,一般不會輕易改期。但降水卻能“左右”比賽,因為遇到雨雪交加、低能見度以及5分鐘平均風速大于10米/秒等惡劣天氣時,就不得不推遲或取消比賽。
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期間,冬季兩項協(xié)會網(wǎng)站編輯柯克士說:“除了對于公平性的考慮,其實推遲比賽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考慮到運動員的安全問題,畢竟無論是冬季兩項還是越野滑雪都在戶外進行。在惡劣天氣條件下比賽對運動員的健康和安全都是不負責任的?!?/p>
北歐兩項久負盛名,但比賽也受氣象條件的約束。當遇到明顯降雪天氣,每小時積雪厚度達到或超過3厘米時,就必須中止比賽。2010年2月25日,加拿大溫哥華冬奧會北歐兩項競速賽在風雨交加的惡劣天氣中進行,很多世界杯高排位選手都沒有取得好成績,賽后對于“比賽不公平”的抱怨聲不絕于耳。
降水對自由式滑雪比賽的影響也相當大。當賽事期間出現(xiàn)較強降雪時,新雪比較松軟,會導致摩擦力增大,滑行速度減慢,不利于運動員急轉彎或加速;如果出現(xiàn)雨或雨夾雪,則會導致積雪表面出現(xiàn)冰晶,雪質變硬,摩擦力變小,而運動員滑行速度較快,不易控制身體平衡,就容易摔倒受傷。另外,暴雪還會掩蓋雪道,使標志變得模糊,運動員容易出現(xiàn)危險。2006年,意大利都靈冬奧會期間,由于天降大雪,組委會不得不臨時將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預賽改期。
降水是單板滑雪大跳臺最大的影響因素之一。正常情況下,賽道上雪質較硬,對運動員滑行加速和騰空都非常有利。如果天降大雪或大雨,賽道上的雪質變化就會導致摩擦力增大,就會阻礙運動員加速或做高難度動作。如果雪下得很大,也會對運動員視野產(chǎn)生影響。因此,人們通常把是否降水以及降水強度作為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除了可能對賽事公平性和運動員安全造成威脅外,降水對造雪、保雪、除雪等雪務工作也有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