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濤,劉培霞
(陽光融和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山東濰坊 261000)
強直性脊柱炎屬于最典型的炎癥細胞增多導致的滑膜關節(jié)疾病,常累及周圍滑膜關節(jié)且病程較長。目前,誘發(fā)該疾病的因素尚不明確,但其通常導致骨性、纖維性強直病變,發(fā)病人群常為青少年男性,在臨床診治時的誤診率較高。有關資料表明病發(fā)后有47.00%的患者會出現嚴重疼痛,且多數病例發(fā)生非對稱性下肢腫痛,會對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質量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1]。骶髂關節(jié)是否存在病變是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的關鍵,因為骶髂關節(jié)是最先累及最典型的病變部位,且伴隨疾病的發(fā)展常發(fā)生脊柱骨韌帶廣泛性骨化,最后發(fā)生脊柱骨性強直,從而加重對患者生活質量的負面影響,造成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目前臨床對于早期強直性脊柱炎并無特效藥物治療,但有報道指出,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準確診斷并及時采取措施緩解癥狀,可促使病情得以延緩,降低殘障發(fā)生風險。而影像學檢查是確診強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手段,因此應當注意對該疾病的臨床檢查,并及時診斷,促使臨床治療的針對性開展[2]。本研究以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陽光融和醫(yī)院收治的49 例疑似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探究MRI 于該疾病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以期為疾病后期的診療提供參考,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陽光融和醫(yī)院就醫(yī)的49 例疑似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所有患者中男性33 例,女性16 例;年齡19~49 歲,平均年齡(30.5±6.2)歲;病程0.5~6 年,平均病程(2.3±0.6)年。本研究經陽光融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所有病例均有髖關節(jié)或腰骶部晨僵、疼痛、活動受限的癥狀;②患者經實驗室檢查,可見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抗原(HLA)檢驗結果呈陽性,紅細胞沉降率(ESR)顯著升高。排除標準:①合并溝通及認知障礙者;②合并精神疾病者;③惡性腫瘤患者;④有幽閉恐懼癥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⑥脊柱滑脫癥、椎間盤突出、骨關節(jié)炎等病患者;⑦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
1.2 檢查方法 對所有患者應用MRI 掃描儀(美國GE 公司,型號:Signa HDxt 3.0T)實施檢查,掃描范圍為髂嵴上緣到恥骨聯合的下緣,掃描參數設定為:層厚4 mm,層間距1 mm,層數18,矩陣320×256。檢查時叮囑患者不要緊張,注意保持平穩(wěn)的呼吸,心情放松,均勻呼吸;先給予患者平掃,后行增強掃描。依次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冠狀面及橫斷面FSE 序列T1WI 掃描(TE/TR=20 ms/665 ms)、fs-FSE 序列T2WI 掃描(TE/TR=58 ms/3 014 ms)、STIR 序 列 掃 描(TE/TR=42 ms/5 318 ms,TI=185 ms)。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時,需對患者進行靜脈快速團注0.2~0.4 mL/kg的復方泛影葡胺注射液(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607,規(guī)格:20 mL ∶12 g),并快速推注15~20 mL 生理鹽水。掃描完成后由相同兩名資深檢驗技師對影像學資料進行評價,若結果存在不同與異議,則由上一級檢驗技師進行分析與確定。
1.3 觀察指標 ①MRI 診斷效能分析。計算MRI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的效能,包括診斷準確率、特異度及敏感度。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總數;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②病變類型診斷結果符合率分析。對MRI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類型(骨髓水腫、骨質破壞、脂肪沉積、滑膜增厚、關節(jié)面硬化、軟骨異?;蚱茐模┻M行統計,并以最終病理診斷結果為此次研究金標準,評估MRI 的診斷符合率。符合率=(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③病變分級診斷結果符合率分析。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分級標準,需參照以下標準進行區(qū)分:Ⅰ級為關性關節(jié)面粗糙、不光滑,并有小囊變區(qū)存在,骨小梁有增粗表現的情況,懷疑存在侵蝕或強直;Ⅱ級為雙側骶髂關節(jié)面存在對稱或非對稱性地侵蝕樣骨質破壞,并有不同程度骨質硬化和增生表現,但總體異常程度較輕,仍可見正常間隙存在的情況;Ⅲ級為病理改變同Ⅱ級,但骨質侵蝕和硬化程度更加嚴重,關鍵間隙發(fā)生異常增寬或變窄情況,部分強直;Ⅳ級為骨關節(jié)出現嚴重異常,關節(jié)完全強直的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MRI 診斷效能分析 49 例疑似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患者在MRI 檢查下共確診44例,其診斷準確率為95.92%(47/49),特異度為80.00%(4/5),敏感度為97.73%(43/44),見表1。
表1 MRI 診斷效能分析(例)
2.2 病變類型診斷結果符合率分析 MRI 診斷骨髓水腫、骨質破壞 、脂肪沉積、滑膜增厚、關節(jié)面硬化及軟骨異?;蚱茐牡牟∽冾愋团c病理診斷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病變類型診斷結果符合率分析[例(%)]
2.3 病變分級診斷結果符合率分析 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分級的MRI 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一致,見表3。
表3 病變分級診斷結果符合率分析[例(%)]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因遺傳、機體免疫、機體代謝或環(huán)境等一種或多種因素導致的慢性關節(jié)疾病,屬于風濕科常見疾病,在青年男性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3]。在患病早期,通常沒有典型的、可供診斷的臨床癥狀,部分患者會有厭食、乏力、貧血或者低燒的癥狀,但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而被漏診,導致治療的延誤。但是,隨著患者病情的不斷發(fā)展,會累及患者多器官結構,最常見的就是骶髂關節(jié)病變,表現出關節(jié)晨僵、疼痛及周圍肌肉痙攣的情況,具有極高的致殘率,會對患者的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臨床常用治療藥物只能對患者的臨床癥狀起到緩解作用,一旦病情的進展失控,其正常脊柱段關節(jié)活動會受到限制,并有一定概率出現脊柱下肢畸形改變的情況。因此,早期發(fā)現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并及時給予臨床針對性治療,對疾病預后水平的改善尤為重要。
以往臨床常選擇X 線和CT 檢驗,進行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的確診。但是X 線雖然可以用來顯示髂骨關節(jié)面切線位,但由于密度分辨率較低,無法判斷微細骨骼改變,對骨骼微小改變的檢測價值不高,而且還會受腸內容物影響,從而大大降低了檢查的敏感度和準確率[4]。因此來說,X 線檢查后期診斷價值明顯,對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Ⅲ級、Ⅳ級的檢測更為安全,但對后期診斷價值明顯常會造成漏診,進而貽誤病情,不利于疾病預后質量的改善。而CT 檢查則具備了高分辨力的特點,且層面檢測結果不受影響,相對比較X 線檢查更可觀測到輕微的骶髂關節(jié)病變狀況,但CT 檢查與X 線檢查均無法發(fā)現骨髓水腫和滑膜炎的急性炎性變化,因此在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的早期診斷中價值較低。
而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MRI 檢驗技術也被逐步運用于臨床上,它既能呈現X 線明確的征象,又能發(fā)現前者所無法看到的脂肪堆積、關節(jié)韌帶和滑膜異常等情況,同時在骨髓、滑膜和軟骨病變的檢查方面也有著很強優(yōu)越性,能對軟骨異常及骨髓內局部水腫等非骨性改變情況做出顯著反應。同時MRI 還可以清晰地顯現病灶空間分布狀況,并得到各個方位的斷面圖象,進而大大地提高圖像清晰度和軟組織分辨率,因此在軟組織病變中的診斷價值相對較高[5]。而骶髂關節(jié)是由骶骨與髂骨耳狀面所組成,滑膜關節(jié)表面嵌合嚴密,呈裂隙形,且滑膜關節(jié)液極少。前下2/3 為滑膜部分,后上1/3 為韌帶斷裂部分?;げ糠株P節(jié)軟骨中大部分為纖維軟骨,髂側較薄,不足1 mm。軟骨下為薄層致密骨,并具有與軟骨表層平行的哈氏系統,若異常刺激可產生骨質結構,并引起軟骨下硬化。而骶側較厚,有約2~4 mm,大部分為透明軟骨,其軟骨下骨板較厚,下部則為松質骨,呈現多孔質網狀,并具有豐富毛細血管,骨小梁間為骨髓,髂側松質骨密度較骶側高[6]。而強直性脊柱炎早期常累及骶髂關節(jié)前下滑膜部,其開始為滑膜炎癥反應,會生產富含血管的肉芽組織,呈絨毛樣增生形成血管翳始于關節(jié)外圍,并沿關節(jié)間隙向關節(jié)內蔓延而侵蝕、破壞軟骨,也可以進入骨質內,從而形成骨性關節(jié)面及臨近骨的破壞[7]。而MRI 應用到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診斷中,不僅可以顯示CT 檢查與X 線檢查均無法看到滑膜關節(jié)面下骨髓水腫、滲出、脂類積聚,并且在釓噴酸葡甲胺(Gd-DTPA)增強掃描下滑膜軟骨和軟骨下骨質細微的侵蝕區(qū)也會發(fā)生強化,進而提供更為清晰的影像學數據支持[8]。因此來說,MRI 可表現X 線及CT所無法表現的關節(jié)面侵蝕、關節(jié)面下骨質囊變、滑膜關節(jié)軟骨損傷及腫脹,以及X 線或CT 無法不能發(fā)現得更早期的病變。
本次研究將MRI 應用到49 例疑似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患者的診斷中,并以病理診斷結果為參照,結果顯示:MRI 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分級,及骨髓水腫、骨質破壞 、脂肪沉積、滑膜增厚、關節(jié)面硬化及軟骨異?;蚱茐牡牟∽冾愋驮\斷中與病理診斷結果差異均較小。以上研究結果充分表明,MRI 診斷可對骨髓水腫、關節(jié)侵蝕、滑膜關節(jié)表面下骨骼囊變、滑膜關節(jié)表面增生性硬化疾病等有效顯示。分析可能發(fā)生的原因為,MRI 檢查方法有相當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可以對骶髂關節(jié)的各種結構進行清晰顯示,而且可以顯示不同組織成分,對于早期病變患者滑膜增厚或者骨髓水腫的異常變化也能敏銳捕獲[9]。同時該檢查方法還能對骨性結構的靜態(tài)變化加以揭示,從而增加患者病灶檢出率,因此有著相當好的臨床實用價值,便于患者診斷,為臨床診斷提供了有效基礎[10]。故MRI 檢查是對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檢查的最優(yōu)選方式。而且由于MRI 的穩(wěn)定性較高,也不會對患者形成直接輻射,所以臨床使用安全性及應用價值也更高。
綜上所述,對于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進MRI 檢查的應用價值較高,其對關節(jié)滑膜、關節(jié)軟骨水腫、韌帶炎癥等的檢測率也較高,且可對強直性脊柱炎的病變信號、程度和類型等作出合理顯示,并進行更高分級,促進了臨床針對性治療的合理進行,所以臨床上可將其作為強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檢查方式,并加以推薦和使用。不過本研究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納入樣本量少等,今后將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討最佳診斷方式,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