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溫州灣海域潮形偏態(tài)時空分布特征研究

        2022-07-09 00:25:04馮曦周雨晨孫鳳明徐歡溫世瑋孫壯劉詩靜馮衛(wèi)兵
        海洋學報 2022年7期

        馮曦,周雨晨,孫鳳明,徐歡,溫世瑋,孫壯,劉詩靜,馮衛(wèi)兵

        (1.河海大學 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2.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27;3.江蘇省水利工程科技咨詢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3)

        1 引言

        潮形在近海的傳播與演變直接關系著海岸工程的安全可靠性,是海岸建筑設計標準的依據(jù),同時也是海岸帶防災、減災工作中不可忽略的海動力要素之一。潮形偏態(tài)不僅影響著海岸地區(qū)的泥沙、鹽度、營養(yǎng)鹽及污染物的運移,同時也影響著洪水、風暴潮的預報。Nidzieko[1]提出用水位時間導數(shù)的偏度來定量潮形偏態(tài),偏度的絕對值表示潮汐不對稱性的強度,正負表示其方向。正偏代表漲潮歷時短、流速強,負偏反之。潮汐不對稱性的變化呈現(xiàn)出從月內至季節(jié)性乃至年際變化的特征。例如,長江口的徑流使得潮汐不對稱性呈現(xiàn)出顯著的枯洪期差異[2]。海岸工程對河口及近海潮動力的變化也起到重要影響,在江蘇連云港至南通的圍墾工程,使得該海域的潮汐不對稱性質甚至在部分岸段發(fā)生改變[3]。

        溫州灣海域屬于中強潮海域,島嶼密集,地形復雜。甌江是浙江第二大河,出溫州灣匯入東海。樂清灣位于甌江口東北方向,三面環(huán)山,有一口門與外海相連,是我國較大的淤泥質港灣之一,灣內資源多樣(圖1)。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發(fā)展,甌江口與樂清灣范圍內有多個圍墾工程落成或正在實施中,岸線變化劇烈。短周期的水文環(huán)境變化和長周期的岸線變遷都會影響潮波行進過程中的傳播規(guī)律。而作為沿岸經濟發(fā)達、人口稠密的灣區(qū),準確預報該海域的潮位對維護地方經濟安全和防災減災工作意義重大。前期各位學者的研究對了解該海域的潮汐特性有了一定的積累。研究表明,樂清灣灣內潮汐不對稱性表現(xiàn)為落潮占優(yōu)[4],而在甌江口海域,潮汐不對稱性表現(xiàn)為漲潮占優(yōu)[5]。童朝鋒等[4]通過對比分析2003 年與2010年樂清灣內部分潮位資料發(fā)現(xiàn),同月灣內落潮主導的性狀有所減弱。另一方面,張伯虎等[6]對1960-2014年實測潮位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自溫州站及其上游河段漲潮主導趨勢有所減弱。上述研究認為,潮汐不對稱性的變化與灣內外或河口內外的圍墾或河口采砂相關[4,6],這對本文的研究主體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然而,受限于所用資料的全面性,前者的發(fā)現(xiàn)是否具有普適性有待商榷;后者的發(fā)現(xiàn)局限于甌江上游河段,而對于河口及外海疏于分析。同時,上述研究對于短時間內潮形的連續(xù)變化和內部成因未做深入分析。由于研究區(qū)域和關注點的不同,前期研究成果相對碎片化。因此,有必要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對溫州灣海域潮形偏態(tài)的分布特征進行系統(tǒng)研究。本文將從以下3 個角度,對該海域潮汐不對稱性進行重點探討:(1)空間上縱橫向的分布規(guī)律;(2)月內至年際的演變趨勢;(3)導致潮形偏態(tài)變化的主要成因。

        2 研究方法

        2.1 實測資料

        本研究選取了溫州站、龍灣站、大門島站、東門村站以及南麂山站的潮位數(shù)據(jù)用于分析。各水文站點的位置分布如圖1 所示。2019 年龍灣站(27°58′N,120°48′E)已遷移至靈昆站(27°58′N,120°51′E),為方便說明,以下均以龍灣站代指。

        圖1 溫州灣海域及各測站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Wenzhou Bay and locations of tidal gauges

        2.2 偏度分析

        Nidzieko[1]利用水位時間導數(shù)的偏度(γ)來定量表示潮汐不對稱性,公式為

        式中,η′i為水位對時間的導數(shù);為水位對時間導數(shù)的平均值;N為潮位序列長度。γ為正代表漲潮主導,為負則代表落潮主導。

        Song 等[7]根據(jù)Nidzieko 提出的偏度計算方法,引入分潮,得到了計算不同分潮組合對潮汐不對稱性貢獻值的定量方法。已知只有波浪頻率滿足2ω1=ω2或ω1+ω2=ω3時,分潮之間的相互作用才會產生不對稱性。對于這兩種類型的分潮組合,分別采用 β2和β3表示兩種分潮和3 種分潮相互作用產生的對潮汐不對稱性貢獻度:

        式中,ai、ωi、φi分別為對應分潮的振幅、頻率與遲角。β值為正,代表漲潮占優(yōu),β值為負,代表落潮占優(yōu)。

        本研究中使用潮汐調和分析工具包T_TIDE 對實測資料進行調和常數(shù)的分析和天文潮潮位過程線的提取[8]。在天文潮潮位過程線的基礎上,使用文獻[1]的方法進行偏度分析,更進一步地,本文使用文獻[7]的方法進行不同分潮組合對潮汐不對稱性的貢獻值計算。

        3 溫州灣海域潮汐不對稱性分析

        3.1 潮差特征概況

        該海域表現(xiàn)為規(guī)則半日潮。每天的兩次潮漲潮落伴隨著一組高高潮、低低潮、高低潮以及低高潮(圖2)。表1 從南麂山站-大門島站-龍灣站-溫州站方向上,即從外海-甌江河口-感潮河段,潮汐振幅先增大后減小。這與河口地區(qū)地形束窄相關[9-10],而進入潮波沿河道上溯期間受到底部和側邊界摩阻以及徑流影響,潮能逐漸衰減。位于樂清灣灣內深處的東門村站處,潮汐振幅最大。樂清灣水深較淺,且入射波進入半封閉灣區(qū)與反射波疊加易形成類駐波,從而引起灣內振幅變大。不僅如此,灣內的共振效應也會引起潮波振幅的放大[11-12]。

        表1 2019 年各測站潮波基本特征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idal wave at each station in 2019

        3.2 潮汐不對稱性的月內變化

        圖2a 至圖2e 分別為所選5 個測站在2019 年2 月、3 月潮位線、潮差與偏度變化曲線。觀察圖中曲線可知,在5 個測站中,潮汐不對稱性隨著大小潮的周期變化而變化,并且變化趨勢一致:在大潮期間偏度值達到最大值且均為正值;小潮期間偏度值達到最小值。其中,東門村站1 個月內只有少數(shù)幾天 γ為正值,即樂清灣深處海域多數(shù)時間落潮占優(yōu);大門島站與南麂山站漲潮占優(yōu)與落潮占優(yōu)歷時相當;甌江口內的龍灣站與溫洲站多數(shù)時間以漲潮占優(yōu)。

        圖2 各測站2019 年2-3 月份潮位、潮差及偏度Fig.2 Tidal level,tidal range and skewness at each station during February to March of 2019

        3.3 潮汐不對稱性的季節(jié)性變化

        溫州灣海域內各個測站在2019 年的潮汐不對稱性呈現(xiàn)出相似的變化趨勢:偏度值先降低,在3 月、4 月達到低谷,而后逐漸增大,至6 月、7 月達到峰值后降低,9 月、10 月為又一個低谷,而后呈上升趨勢直至12 月及翌年1 月(圖3a)。5 個測站中,東門村站1 年內偏度 γ均小于0,即樂清灣灣內深處的東門村站處海域的潮汐不對稱性在2019 年全年為落潮主導;其余4 個測站偏度 γ均為正值,其中大門島站與南麂山站偏度值接近于0,說明該兩處海域的潮汐不對稱性以漲潮為主導,但是并不顯著;甌江口內的龍灣站與溫州站偏度 γ值較大,溫州站處的漲潮占優(yōu)在各測站中最強。

        3.4 潮汐不對稱性的年際變化

        觀察圖3b,分析可知,溫州站在不同年份的潮汐不對稱性季節(jié)性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即潮汐不對稱性在夏季(6-7 月)和冬季(12 至翌年1 月)時最強,而春、秋季明顯減弱。但潮汐不對稱性的年均值存在明顯的年際變化。觀察曲線可知,1984 年與1990 年的偏度 γ較為接近,1990-2010 年出現(xiàn)明顯的降低,2010 年起則變化不大。根據(jù)調查,1990-2000 年間甌江口地區(qū)建設了較大的海岸工程,如甌北江涂圍墾、楊府山圍墾、永興南片圍墾等。溫州灣海域多年的岸線變動見圖3c。

        圖3 2019 年各測站年內月均偏度變化(a)、溫州站1984-2019 年期間月均偏度值(b)和1984-2019 年期間溫州灣海域岸線變動(c)Fig.3 Tidal skewness annual variability at each station in 2019 (a),monthly-mean of tidal skewness at Wenzhou Station from 1984 to 2019 (b),and coastline changes from 1984 to 2019 (c)

        潮汐偏態(tài)指標的下降與前期研究相符,從20 世紀90 年代起至2014 年,溫州站年際平均的高潮位增大,低潮位降低,漲潮歷時增加而落潮歷時減少[6]。由于潮差的增大與河道內水深加深,河床高程降低、河床容積和納潮量相關,張伯虎等[6]推測潮形變化與河口至上游河段的挖沙活動相關。他們指出,河床容積增大,會使得納潮量和漲潮流增大。此外,溫州灣附近落建的甌北江涂圍墾以及楊府山圍墾工程都會改變周遭的水動力環(huán)境;且河口外的永興南片圍墾、定山一期圍墾等工程也會改變河口及外海的水動力環(huán)境,因而改變潮流及納潮量。為進一步分析潮形年際變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對分潮能量分布規(guī)律的年代際演變趨勢進行進一步探討。圖4 展示了各分潮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規(guī)律。

        為了便于在圖中觀察分潮振幅變化趨勢,圖4a中用于作圖的M2分潮振幅取實際值與1.0 m 的差值。可以看出,在溫洲站海域半日M2分潮振幅最大,S2次之,日潮K1分潮、O1分潮振幅較小。由圖4a 可見,在南麂山站-大門島站-龍灣站-溫洲站方向上,即從外海-甌江河口-感潮河段,天文分潮變化趨勢相同,自外海至河口內振幅逐漸增大,至中下游振幅減小。東門村站(即樂清灣頂端)與外海相比,天文分潮振幅明顯大于其余測站。淺水分潮自外海向近岸有較小幅度的增長,進入河口后漲幅顯著增大,這與河口及灣內的淺灘遍布、底摩阻大、漲落潮阻力增大密切相關。

        圖4 2019 年各測站主要分潮振幅(a)和溫洲站1984-2019 年主要分潮振幅(b)Fig.4 The amplitude of main tidal constituent at each station during 2019 (a) and the amplitude of main tidal constituent at Wenzhou Station from 1984 to 2019 (b)

        圖4b 為溫洲站處海域各年主要分潮振幅。M2和S2分潮振幅在1990-2010 年間大幅增大(0.1~0.3 m),而淺水分潮(如M4、MS4)振幅在1990-2010 年間則明顯減?。s-0.3 m)。河口地區(qū)受水深減小、底摩阻增加等因素,倍潮和合成潮的生成直接導致了漲落潮的歷時不對稱性且呈正偏趨勢。而上述分潮能量向半日天文分潮集中的現(xiàn)象則解釋了偏度 γ在1990-2010年間減小的態(tài)勢。在后續(xù)研究中,需要結合水動力數(shù)值模擬進而闡釋分潮能量演變的動力機制。

        結合3.3 節(jié)、3.4 節(jié)內容,可知天文分潮(主要指M2、S2)振幅的增大,淺水分潮(M4、MS4等)振幅的減小會引起潮汐不對稱性中漲潮主導的減弱。

        3.5 潮汐不對稱性枯汛期的變化

        由于溫州灣海域受臺風季以及甌江口徑流量的影響,猜測這些影響因素或與潮汐不對稱性呈現(xiàn)出季節(jié)性變化規(guī)律有關。為了進一步了解甌江口徑流量與該地區(qū)潮汐不對稱性之間的聯(lián)系,本文選取各測站枯汛期的偏度值作比值以及溫州站不同年份枯汛期的偏度值作比值進行比較。1984-2020 年甌江口的年均徑流量(以翻水站為例)在300~700 m3/s 之間。根據(jù)降雨量的年變化規(guī)律(圖5a),枯水期選擇為11-12 月,豐水期選擇為6-7 月。

        圖5 2019 年溫州海域每月總降雨量(a)、2019 年各測站枯汛期偏度比較(b)和溫州站歷年枯汛期偏度比較(c)Fig.5 Precipitation over year 2019 in Wenzhou waters (a),scatter plots of tidal skewness in flooding season vs.dry season at different stations (b) and scatter plots of tidal skewness in flooding season vs.dry season at Wenzhou Station for different years (c)

        觀察圖5b 可知,以2019 年為例,5 個測站豐水期與枯水期的比值皆接近于1,除東門村站,其余測站皆表現(xiàn)為豐水期 γ值略大于枯水期 γ值。其中,大門島站的豐水期 γ與枯水期 γ比值為1.169,龍灣站、溫州站及南麂山站的豐水期γ與枯水期γ 比值在1.045~1.097 之間。觀察圖5c 可知,1990-2019 年間溫州站處的豐水期 γ皆略大于枯水期γ,比值范圍在1.024~1.070 之間。在1984 年,其枯水期 γ略大于豐水期 γ,豐枯水期的γ比值為0.994。甌江徑流對潮汐不對稱性的作用并不顯著,這與甌江口為潮控河口,徑流量相對較小相關。

        4 溫州灣海域潮汐不對稱性時間變化的機制分析

        4.1 主要分潮簇的年內變化

        本節(jié)為分析各測站主要分潮組合的年內變化,以2019 年為例,計算每個分潮簇產生的潮汐不對稱性貢獻度 β,取各站 β絕對值最大的7 個分潮簇列表2。其中,東門村站最主要3 個分潮簇(按照 β絕對值大小,下同)依次為M2/M4、M2/S2/MS4與O1/K1/M2,大門島站為M2/S2/MS4、O1/K1/M2與M2/M4,溫州站、龍灣站為M2/M4、M2/S2/MS4與M2/N2/MN4,南麂山站為O1/K1/M2、M2/S2/MS4與K1/M2/MK3。

        表2 各測站2019 年7 個主要分潮簇Table 2 The seven primary combinations of tidal constituents at each station in 2019

        由圖6a 至圖6c 可見,在東門村站處,M2/M4與M2/S2/MS4分潮簇的 β在一年內皆小于0,即潮汐偏態(tài)以落潮為主導。而在龍灣站與溫州站位置,M2/M4、M2/S2/MS4的 β均為正值,且各分潮簇在溫州站處的β明顯大于龍灣站處對應的 β,即在甌江口內各分潮組合產生的潮汐不對稱性為漲潮主導型不對稱,并且從河口向上游增強。在甌江口外的大門島站,3 個主要分潮組合的 β皆為正值,但明顯小于龍灣站與溫州站處的 β值。不同于東門村站、龍灣站及溫州站,大門島站處前二主要分潮簇依次為M2/S2/MS4與O1/K1/M2,分潮簇M2/M4的貢獻在減弱。到了遠離岸線的南麂山站,分潮簇M2/M4已不屬于3 個主要分潮組合。而分潮組合M2/S2/MS4、O1/K1/M2的則相反,其潮汐偏態(tài)逐漸向外海增強,除樂清灣以外,皆為漲潮主導潮型。

        圖6 2019 年各測站最主要3 大分潮簇對潮汐不對稱性的貢獻度月際變化Fig.6 Monthly variability of the contribution to tidal duration asymmetry from the top three primary combinations of tidal constituents at each station in 2019

        從圖6 可以發(fā)現(xiàn),各個分潮簇的 β值在年內均存在季節(jié)性變化,圖6 右下角的圖例由深變淺代表1-12 月份,所對應的0.05 或0.005 代表潮汐偏度值,即圖6 中柱狀圖的參考高度。為進一步分析季節(jié)性變化的強度,圖7計算了各測站前三分潮組合的 β月均值與年均值的比值。圖7a 顯示了每個測站年 β值最大的分潮組合:東門村站、龍灣站及溫州站為M2/M4,大門島站為M2/S2/MS4,南麂山站為O1/K1/M2。觀察可知,近岸的東門村、龍灣站、溫州站處M2/M4分潮組合季節(jié)變化較之其余測站變化并不明顯,在3-5 月間 β有微弱減小,而后略微升高,在8 月時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8-11 月 β繼續(xù)降低,1-3 月、11-12 月期間 β略微呈升高趨勢。大門島站、南麂山站處的最大分潮組合的 β存在類似的明顯季節(jié)變化,1-3 月 β值明顯降低,在3 月達到最低值,而后迅速增大,6 月時達到最大值,6-9 月再繼續(xù)降低至低值,而后呈現(xiàn)明顯增大趨勢。

        圖7b 代表每個測站年 值第二的分潮組合:東門村站、龍灣站、溫州站及南麂山站為M2/S2/MS4,大門島站為O1/K1/M2。其變化趨勢皆與大門島站的M2/S2/MS4,南麂山站的O1/K1/M2類似,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大門島站的分潮組合 β值在1-2 月、6-9 月呈明顯減小趨勢,3-6 月、9-12 月則呈現(xiàn)為明顯的增大趨勢。其余測站其變化趨勢與大門島站處類似,但其變化存在1 個月的延遲。

        圖7c 代表每個測站年 β值第三的分潮組合:東門村站為O1/K1/M2、大門島站為M2/M4、龍灣站和溫州站為M2/N2/MN4、南麂山站為K1/M2/MK3。各站分潮組合的 β值均存在顯著季節(jié)變化。東門村站、龍灣站、溫州站處的分潮組合 β值在3 月、10 月達到低值,6 月達到高值;大門島站的分潮組合M2/M4的 β值變化趨勢與東門村站、龍灣站、溫州站處的M2/M4變化相似,季節(jié)性變化較不明顯;南麂山站處其分潮組合的β值在4 月、10 月達到低值,7 月達高值。

        可見,天文分潮M2及其第一倍潮M4在4 個測站位置產生的潮汐不對稱性在年內較為穩(wěn)定,季節(jié)變化小,并且在越近岸處對潮汐不對稱性的貢獻越大,隨著逐漸遠離岸線,其貢獻逐漸減小。其余分潮簇則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在冬季與夏季對潮汐不對稱性的貢獻最為顯著,在春季與秋季對潮汐不對稱性的貢獻則最弱。

        4.2 主要分潮簇的年際變化

        圖8 為龍灣站與溫州站在不同年份5 個主要分潮簇對潮汐不對稱性的貢獻值(圖8a1,圖8b1)及占總不對稱性指標權重(圖8a2,圖8b2)。觀察圖8a1、圖8b2 可知,在選取的年份中,對溫州站處潮汐不對稱性產生正影響的前三分潮簇保持為M2/M4、M2/S2/MS4、M2/N2/MN4,其對溫州站處潮汐不對稱性產生正偏作用的貢獻度在減小。另一方面,在1984 年與1990 年,對潮汐不對稱性向落潮主導方向產生貢獻最明顯的分潮組合為MU2/S2/M4。在1984 年和1990 年未觀測到其β值的明顯變化,其對落潮主導的潮汐不對稱性貢獻度逐漸減少,權重減??;而在2000年 β值為負的主要分潮簇為M2/M4/M6、M2/MS4/2MS6,負偏分潮簇的權重相較2000 年之前增加,對落潮主導的潮汐不對稱性貢獻度逐漸增加。由圖8b1、圖8b2可見,龍灣站與溫州站前三的分潮簇相同,且貢獻度均為正值。此3 大主要分潮簇對龍灣站的潮汐不對稱性貢獻度呈現(xiàn)出減小的趨勢,其所占權重在2006-2016 年間趨于減小,而在2016-2019 年間稍有增加。

        圖8 溫州站與龍灣站不同年份的主要分潮組合對潮汐不對稱性的貢獻度和占總不對稱性指標權重Fig.8 Contributions and weights to tidal duration asymmetry by primary combinations of tidal constituents at Wenzhou Station and Longwan Station of varied years

        為進一步檢驗上述演變趨勢的顯著性,本文以溫州站2000-2019 年豐水期典型6 月及11 月內分潮簇M2/M4、M2/S2/MS4、M2/N2/MN4對潮汐不對稱性的月貢獻度 β以及月潮位偏度 γ為研究對象,采用Mann-Kendall 檢驗Z值法進行趨勢和躍變性檢驗,給定顯著性水平 α=0.05。當Z>0 時,說明變量呈上升趨勢,Z<0時,呈下降趨勢。95%顯著區(qū)間的上下線為Z=±1.96,檢驗值Z列于表3,根據(jù)Mann-Kendall 突變檢驗繪制UF曲線見圖9。

        由表3 可見,分潮簇M2/M4在6 月、11 月的貢獻度與月潮位偏度 γ都存在著顯著的下降趨勢,并且6 月的下降水平顯著高于11 月。而分潮簇M2/S2/MS4、M2/N2/MN4的下降趨勢不明顯。這說明在溫州站潮汐不對稱性的減弱主要受到分潮簇M2/M4貢獻度下降的影響。

        表3 溫州站2000-2019 年6 月和11 月份主要分潮簇對潮汐不對稱性貢獻值及月潮位偏度Mann-Kendall 檢驗值Table 3 Mann-Kendall test value of contributions to tidal duration asymmetry by primary combinations of tidal constituents and tidal skewness at Wenzhou Station in June and November over 2000 to 2019

        由圖9 可知,分潮簇M2/M4在豐水期6 月的貢獻度在2002-2012 年之間下降,其中2008-2012 年間下降趨勢顯著,但沒有顯著的躍變節(jié)點。分潮簇M2/M4在枯水期11 月的貢獻在2003-2016 年之間下降,并在2011 年發(fā)生躍變,此后下降顯著。豐水期潮位偏度躍變年份在2006 年,而枯水期潮位偏度躍變發(fā)生在2007 年。這一影響主要源自分潮簇M2/M4對潮汐不對稱性漲潮主導的貢獻下降??菟诤拓S水期的潮汐偏態(tài)和主要分潮簇的發(fā)展趨勢在溫州站總體較接近,年限上略有差異。這說明與河口和上游地區(qū)的人類活動(圍墾等)相比較,年內的主要環(huán)境變量如降雨、徑流的干擾性相對較弱。上述下降趨勢顯著開始的年份和躍變節(jié)點也與甌江口大規(guī)模的淺灘一期圍墾工程時間上密切對應:該工程于2006 年開始施工,于2011 年完成。說明河口大規(guī)模的施工和施工后岸線的重塑對甌江口的地形和徑潮運動產生了明顯的作用。

        圖9 溫州站 2000-2019 年典型月份主要分潮簇對潮汐不對稱性的貢獻β 值及偏態(tài)指標γ 值 Mann-Kendall 躍變檢驗結果Fig.9 Test result of Mann-Kendall break of contribution to tidal duration asymmetry from the primary combinations of tidal constituents denoted by β and tidal skewness index (γ) in typical months at Wenzhou Station from year 2000 to 2019

        5 討論

        在開敞式海域,外海向近岸方向上,潮差與潮汐偏態(tài)往往同步上升。然而,感潮河段(溫州站)相對河口潮差減弱,但潮汐偏態(tài)持續(xù)增高。經分析,主要原因在于M2、S2兩大主要分潮的能量在感潮河段持續(xù)減弱(振幅減小10%~12%),而淺水分潮M4、MS4、MN4能量急劇攀升(振幅增加850%~1 200%)。半日分潮的能量迅速向倍潮及合成分潮轉移是導致甌江河口上游潮差與潮汐偏態(tài)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潮汐偏態(tài)在甌江河口的年際變動則與淺水分潮能量的減少及半日分潮能量的增加有關。經分析,截至2019 年,除去18.61 a、8.85 a 等長周期變化后,M2分潮振幅、S2分潮振幅較1984 年分別增大了19%、21%;而M4分潮振幅、MS4分潮振幅則減小了20%左右。由于分潮簇中相對相位變化不超過7%,淺水分潮振幅相對半日分潮的振幅銳減(-40%~-20%),主導了潮汐偏態(tài)的年際變化。溫州灣海域在1990-2010 年期間大量岸線加固和圍墾工程(圖5c)使得甌江口和感潮河段兩側淺灘消失可能是主導淺水分潮能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潮差加大使甌江口兩岸高水位發(fā)生概率增加;另一方面漲潮占優(yōu)減弱,使得甌江口底沙及淡水營養(yǎng)物質向海運動幾率增大。

        6 總結

        本文通過對溫州灣海域潮位資料的系統(tǒng)研究,分析了該海域潮汐不對稱性的時空分布特征和內在機制。主要結論如下:

        (1)溫州灣海域以漲潮占優(yōu)為主,在地理空間分布上,潮汐不對稱性與潮差分布有所不同。潮差從外海至河口及灣內呈現(xiàn)出逐漸增大的規(guī)律,在甌江口上游逐漸減小。而潮汐不對稱性在甌江河口上游持續(xù)增大,但在樂清灣內則減小,甚至呈落潮占優(yōu)。

        (2)在溫州灣海域,潮汐不對稱性和潮差均存在明顯的大小潮周期性,相位亦相同。

        (3)溫州灣海域潮汐不對稱性有著季節(jié)性變化和年際變化特征;20 世紀90 年代后,潮汐不對稱性呈現(xiàn)逐漸減小的趨勢,這與甌江河口頻繁的圍墾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

        (4)導致海域潮汐不對稱性的主要分潮簇為M2/M4、M2/S2/MS4、M2/N2/MN4、O1/K1/M2。其中,分潮組合M2/M4的 β值年內變化不明顯,而分潮組合如M2/N2/MN4、M2/S2/MS4、O1/K1/M2的 β值則表現(xiàn)出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主要分潮簇的正偏貢獻率在2000 年后均減小,是造成漲潮占優(yōu)趨于減小的主要原因。

        午夜免费电影| 午夜少妇高潮免费视频| 男人天堂插插综合搜索|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小12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黄页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白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手人停| 久久人妻少妇中文字幕| 手机av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japanese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东京热日本av在线观看| 亚洲av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免费视频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7se狠狠狠狠狼鲁亚洲综合色|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国产一区二区99|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中文字幕经典一区| 日韩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日本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白浆高潮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av一二三天美传媒| 日韩无套内射视频6| 日本一区免费喷水|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厕所| 国产揄拍国产精品| 91性视频| 国产蜜桃传媒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观看| 色诱久久av| 亚洲男人的天堂色偷偷|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人成网站77777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