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水文,潘建豪,劉宇明 (化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化州 525100)
顱腦外傷疾病特征即病情危重,通常情況下,病發(fā)后會伴有繼發(fā)難治性顱內(nèi)高壓、腦挫裂傷等,危害著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進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1]。手術方案為臨床較常使用的治療手段,應用于顱腦外傷疾病的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療效,然而,預后恢復期間較易產(chǎn)生術后腦梗死、急性腦膨出等并發(fā)癥,不利于患者身體康復,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2]?;诖饲闆r,我院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間選擇66例顱腦外傷疾病患者為試驗對象,討論在該疾病患者的手術治療過程中落實等容血液稀釋及控制性降壓聯(lián)合方案的臨床療效。
1.1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月~2020年12月66例于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顱腦外傷疾病患者,根據(jù)選擇患者的次序,分為常規(guī)組(33例)和分析組(33例)。常規(guī)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20~66歲,平均(41.75±5.16)歲;分析組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22~64歲,平均(42.15±5.46)歲。組間基本資料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實施比較。本次研究經(jīng)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常規(guī)組手術期間實施控制性降壓方案,即手術30 min前,給予0.5 mg阿托品、2 mg咪達唑侖肌內(nèi)注射?;颊呷胧中g室之后,實施頸靜脈穿刺置管術,而后將10 ml/kg復方乳酯鈉注射液輸注至患者體內(nèi),以靜脈注射方法為患者使用0.9 mg/kg羅庫溴銨、2.0 mg/kg丙泊酚、5 μg/kg芬太尼實施麻醉誘導,而后行氣管插管,并連接麻醉機,維持麻醉效果的藥品選擇瑞芬太尼復合異氟醚;將患者腦膜前行切開處置,并以微泵靜脈注射方法將0.5~5.0 μg/(kg·min)硝酸甘油藥物,以達到控制性降壓的效果,以平均動脈壓指標為基礎,合理調(diào)控輸液泵的藥量,達到平均動脈壓指標降低,確保指標值處于70%基礎值上下,并持續(xù)保持此狀況30 min,而后將瑞芬太尼藥以此輸注方法持續(xù)提供給患者,降壓時間需低于30 min/次。
分析組手術期間實施等容血液稀釋結合控制性降壓方案,麻醉誘導操作方案與常規(guī)組一致,切皮之前,于患者經(jīng)橈動脈處抽取500 ml自體血液,并將6%濃度羥乙基淀粉溶液及復方乳酸注射液輸注其內(nèi),完成等容血液稀釋操作,輸注時間:連續(xù)30 min,而后檢測HCT指數(shù),若檢測值達到25%,低于32%,需降低輸注的速度,并使用氯化鈉溶液保持,檢測值低于25%,需將自體血液輸液患者體內(nèi),以提高HCT指數(shù),直至其超過25%;切開腦膜之前,使用控制性降壓方案,與常規(guī)組相同。治療完成之后,對兩組患者均實施3個月隨訪。
1.3觀察指標:①比較臨床治療效果:通過FMA肢體運動功能量表評估患者手術前、手術3個月后的運動功能,評分:0~100分,評分高,則運動功能恢復效果較佳;通過Barthel指數(shù)量表評估患者手術前、手術3個月后的生活活動能力,評分:0~100分,評分高,則生活活動能力較強。②比較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顯著、改善、無效為療效指標,評價標準: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意識障礙評分,評分3~5分,表明存在死亡風險;評分為8分及以下,表明患者處于昏迷狀態(tài);評分9~11分,表明患者意識障礙程度為中度;評分12~14分之間,表明患者意識障礙程度為輕度;評分為15分,表明患者不存在意識障礙。顯著:GCS評分≥12分;好轉:GCS評分為9~11分;無效:GCS評分≤8分;總療效=(顯著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記錄組間患者出現(xiàn)胸悶、皮疹、寒戰(zhàn)、過敏性休克、發(fā)熱的情況,總發(fā)生率=(胸悶例數(shù)+皮疹例數(shù)+寒戰(zhàn)例數(shù)+過敏性休克例數(shù)+發(fā)熱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組間臨床治療效果比較:手術之前,組間患者的生活能力、運動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3個月后,分析組的生活能力評分、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組間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分析組總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總發(fā)生率分別為96.67%、9.09%,與常規(guī)組相比較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分,n=33)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n=33]
顱內(nèi)壓上升、腦血腫均可致使顱腦外傷疾病患者死亡,手術療法可以有效減少腦疝病癥發(fā)生的可能性,有益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故而,為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時,還需落實降壓、血液稀釋等方案進行輔助[3]。
控制性降壓方案是利用藥物對患者的顱內(nèi)壓進行控制,從而達到提高手術安全性與順暢程度的效果,但此種方案不適宜長時間使用,若使用時間過長,將有可能誘發(fā)腦缺血疾病的產(chǎn)生[4]。等容血液稀釋方案對血液有良好的保護作用,于改善脫水癥狀、穩(wěn)定跨膜壓方面有良好促進功效,能夠平穩(wěn)術中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而降低了手術風險性[5]。除此之外,血液稀釋之后,血液黏稠度下降,循環(huán)血流量提升,機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得到顯著改善,提升了手術成功率。將上述兩種方案聯(lián)合應用,能夠有效彌補控制性降壓方案的不足之處,從而促進臨床手術療效,患者病情獲得顯著緩解[6]。
綜上所述,將控制性降壓、等容血液稀釋方案應用于顱腦外傷疾病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時,提高了手術安全性,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降低,手術療效明顯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