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耀鵬
截至5月28日,北京和上海疫情都在趨緩,但尚未結束。上海“有人”快遞和外賣的最后一公里被迫停止,讓“無人物流”手段,從測試走向?qū)嶋H運營。
在疫情當中,美團(魔袋20)、京東(4.0版)、阿里巴巴(小蠻驢)、白犀牛無人配送車、智行者、新石器等多個品牌,都開始嘗試使用無人送貨車,給小區(qū)配送物資。
在這種特殊場景下,無人送貨車意外地獲得了此前難以奢望的兩大條件:路權和高成本需求。
“無人送貨車”只是通俗的說法,業(yè)內(nèi)通常稱為“L4低速無人駕駛車”?!癓4”和“低速”兩個關鍵詞,就排除了目前幾乎所有以“乘用”為目標的項目。
從特斯拉到新勢力,從傳統(tǒng)車企到百度、阿波羅、小馬智行,它們的目標是無人駕駛乘用車,量產(chǎn)產(chǎn)品僅做到L2級別的輔助駕駛。
當前法律之所以只允許L2上路,并非為了限制技術發(fā)展,而是當前技術成熟度只對L2有把握。
而且,L2和L3的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都需要駕駛員/安全員將手放在方向盤上,隨時準備接管,出了事,人負責。而L4不一樣,出了事,技術供應商負責。法律上的巨大分野,背后是技術跨越的鴻溝。
對于真正的“無人駕駛”(即L4),頭部技術公司們,一股腦做的是Robotaxi(無人出租車)和Robotruck(無人物流)。這兩個的重點也在于場景,前者實際上是無人駕駛的共享乘用車,后者則是無人駕駛長途物流(安全員作為過渡階段使用)。
它們與L4低速無人駕駛的顯著區(qū)別,在于速度。前兩者都是高速,后者是低速(好像是廢話)。有人認為速度分界點是時速30公里/小時,也有人認為是40公里/小時。因為低速本身不但是安全屏障,而且還對感知系統(tǒng)硬件、算法速度,都降低了要求。
當然,這一點當前并不重要,因為L4低速無人駕駛沒有解決至關重要的應用場景問題。
首先得指出,園區(qū)使用的低速無人駕駛車,在20多年前就已經(jīng)得到應用,比Robotaxi和Robotruck都要早得多。“園區(qū)”意味著封閉空間和固定接駁點,這大大降低了技術應用的難度。
這些年來,感知系統(tǒng)、雙目算法、整車控制系統(tǒng)的技術進步,并未讓其獲得開放道路的使用權。
目前上海使用的無人送貨車,規(guī)避了人員(快遞員)跨域流動帶來的風險,有現(xiàn)實價值。但在日常生活當中,這種低速無人快遞車,實際上沒有路權。無論在城市快速路,還是在市區(qū)道路、小區(qū)道路,都沒有規(guī)劃這種低速電動車的行駛路線。
就連它算不算機動車,都很難界定。我國機動車實行注冊制,低速電動車不可能被賦予機動車牌照。如果不算機動車,那么它駛?cè)霗C動車道就是非法的;在自行車道與非機動車混行,如果被堵(只容兩輪電動車或自行車通過的自行車道),它將如何處理?
在胡同里、小區(qū)里,與行人混行的地段,如果被障礙物、不規(guī)范的停車憋住;如果被兒童或者寵物阻擋,會不會發(fā)生風險?
目前有人駕駛的低速電動車,正遇到法律困境,只能選擇違法或者灰色上路。專業(yè)物流公司如果大規(guī)模部署無人車,則很難承受不受法律保護的后果。
與簡單路況(高速路、快速路)的L2不同,在沒有規(guī)范道路條件下,快遞員駕駛的三輪電動快遞車,實際上是如何行駛的,想必大家都見過。無人快遞車不可能設置成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蠻霸行進方式,也不可能設置成規(guī)規(guī)矩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方式。
事實上,無人送貨車遇到的路況,比普通乘用車更惡劣。
鑒于無人送貨車的尺寸、重量和速度,發(fā)生碰撞,也能對人造成傷害。在馬路上跑,現(xiàn)階段的水平,必須要配安全員,而這種車在設計上沒有人乘坐的空間。安全員如何跟進,難不成要騎個電動車跟著?有這個功夫,為什么不騎電動三輪直接送貨,就像現(xiàn)在一樣。
在普通場景下,無人車上路,毫無效率優(yōu)勢。
無人送貨車的商業(yè)模式講不通,還有一個重要的障礙,就是它無法勝任全物流鏈條。
所謂“全物流鏈條”,其實就是快遞小哥干的事情。大型貨車負責城際物流;荷載2.5噸的廂式貨車負責從城郊的集散中心,與城市各個節(jié)點之間的快遞點物流;快遞小哥負責“最后一公里”。
按照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和《快遞暫行條例》,快遞默認要送上門,經(jīng)客戶同意才能放在“驛站”。
無人車不會飛,也沒有機械臂,無論是爬樓,還是放在驛站,目前無人快遞車都不能勝任??爝f公司很快就發(fā)現(xiàn),用了無人送貨車,仍需要一個快遞員。那么,無人車在物流鏈條中的價值在哪里?
這和正在如火如荼測試的Robotaxi如出一轍。你以為的Robotaxi,隨叫隨到、無人化運營;而實際的Robotaxi,需要到固定站點乘坐,坐上去之后發(fā)現(xiàn)副駕還有個安全員,而駕駛位沒人。
安全員不開車,不接管,但是懂自動駕駛技術;萬一出了故障或者事故,他處理兼報告。
這下好了,明明可以最多三個人打一輛車,現(xiàn)在最多只能兩人。而且,你會發(fā)現(xiàn)Robotaxi通常無法送你到指定的目的地,只能送到它預先設定的終點,回頭你還得打一輛普通出租車回家。
這種狀態(tài),叫眾測,也就是人伺候車,不是車伺候人。
回到無人送貨車這里,如何解決貨物臨門一腳的移交問題?
第一種方式,是敷設全程無障礙設施,讓無人車送到樓下,客戶下來取。
第二種方式,無人車上面搭載無人機,到目的地附近,從車頂垂直起飛(假定可以解決掛載問題),送到客戶窗口,然后無人車回收無人機。有點像航母收放戰(zhàn)機的感覺。
第三種方式,在所有樓宇單元、電梯口,都部署樓宇機器人(類似于AGV小車),然后讓機器人與無人車接駁。
第四種方式,只給別墅客戶送貨。
無論哪種方式,沒有大量基礎設施配合,就是自尋死路。這也是L4低速無人駕駛目前只停留于街頭展示,并未大量投入使用的原因。上海疫情的特殊場景下,讓其“秀了一把”,不足為據(jù)。
但是,既然法律地位模糊、沒有路權、沒有基礎設施匹配,而且在成本下不來、效率看不到,這個特殊的賽道,為什么仍有一大批科技公司在跑?
其實,L4低速無人駕駛的應用范圍,未必是送貨,還可以是清潔環(huán)衛(wèi),這個已經(jīng)跑通了,主要有普渡、龍馬、于萬智駕、東風等公司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