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龍 整理
集裝袋又稱柔性集裝袋、噸裝袋、太空袋等,廣泛用于食品、糧谷、醫(yī)藥、化工、礦產品等粉狀、顆粒、塊狀物品的運輸包裝。在集裝袋的生產過程中,集裝袋的袋底通常需要縫紉Z 型口布片,目前很多工廠中都是通過人工定位和縫紉布片,不僅日產量低下而且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文介紹了一種集裝袋Z 型口自動化縫紉設備。
一種集裝袋Z 型口自動化縫紉設備,包括臺面組件,所述臺面組件包括底板、工作臺面和活動槽,所述底板頂部固定裝配有工作臺面,所述工作臺面中部布設有活動槽;縫紉機構,所述縫紉機構包括基座、滑動架、支架和縫紉機頭,所述基座上滑動裝配有滑動架,所述滑動架上滑動裝配有支架,所述支架末端活動裝配有縫紉機頭,且所述縫紉機頭朝向工作臺面一側設置;驅動構件,所述驅動構件包括兩組定位導軌、基座板和頂撐氣缸,所述的兩組定位導軌固定布設于底板上,所述基座板滑動裝配于定位導軌上且所述基座板上裝配有頂撐氣缸,所述頂撐氣缸垂直所述基座板設置;以及夾具構件,所述夾具構件包括定位夾座和活動夾座,所述定位夾座固定裝配于頂撐氣缸一端,所述活動夾座活動布設于定位夾座一側,用于夾持待縫紉的集裝袋袋底。
所述臺面組件還包括:進料端,所述進料端布設于工作臺面一側,用于放置待縫紉的集裝袋袋底;以及縫紉端,布設于工作臺面另一側,且靠近所述縫紉機構一側設置,用于對袋底進行縫紉,且所述縫紉端上布設有縫紉口。
所述縫紉機構還包括:驅動螺桿,所述驅動螺桿布設于基座和滑動架之間,用于驅動所述滑動架在基座上的運動;活動板,所述活動板滑動裝配于支架末端,且與所述縫紉機頭裝配相接;以及驅動氣缸,固定布設于支架一側,且與所述活動板裝配相接,用于驅動所述活動板在支架一側的滑動。
所述驅動構件還包括:驅動皮帶,所述驅動皮帶裝配于兩組定位導軌之間,且與兩組基座板均裝配相接;連接板,滑動裝配于基座板上,且與所述頂撐氣缸固定相接;裝配架,布設于頂撐氣缸和定位夾座之間,用于固定連接所述頂撐氣缸和定位夾座;以及伸縮氣缸,布設于連接板一側,與所述驅動皮帶和連接板裝配相接,用于驅動所述連接板的滑動。
所述夾具構件還包括夾持氣缸,所述夾持氣缸固定布設于裝配架一側,且與所述活動夾座裝配相接,用于驅動所述活動夾座的運動。
本技術通過滑動布設于活動槽中的兩組夾具構件,可實現集裝袋袋底和Z 型口布料的交替上料和自動縫紉,不僅節(jié)省人工成本,而且提升了加工效率,具有優(yōu)良的實用意義。
圖2 本技術中圖示標記A 的結構示意圖
圖3 本技術的俯視圖
圖4 本技術中驅動構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請參閱圖1-圖5,本技術的一種實施例中的集裝袋Z 型口自動化縫紉設備,包括臺面組件1,所述臺面組件1 包括底板101、工作臺面102 和活動槽103,所述底板101 頂部固定裝配有工作臺面102,所述工作臺面102 中部布設有活動槽103;縫紉機構2,所述縫紉機構2 包括基座201、滑動架202、支架204 和縫紉機頭207,所述基座201 上滑動裝配有滑動架202,所述滑動架202上滑動裝配有支架204,所述支架204 末端活動裝配有縫紉機頭207,且所述縫紉機頭207 朝向工作臺面102 一側設置;驅動構件3,所述驅動構件3 包括兩組定位導軌301、基座板302 和頂撐氣缸305,所述的兩組定位導軌301 固定布設于底板101 上,所述基座板302 滑動裝配于定位導軌301 上且所述基座板302 上裝配有頂撐氣缸305,所述頂撐氣缸305垂直所述基座板302設置;以及夾具構件4,所述夾具構件4 包括定位夾座401 和活動夾座403,所述定位夾座401 固定裝配于頂撐氣缸305 一端,所述活動夾座403 活動布設于定位夾座401 一側,用于夾持待縫紉的集裝袋袋底。
圖1 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5 本技術中圖示標記B 的結構示意圖
通過該集裝袋Z 型口自動化縫紉設備對集裝袋袋底進行縫紉時,首先將待縫紉Z 型口布片的十字剖口袋底套放于進料端104 一側的定位夾座401 上,并通過驅動活動夾座403 的運動將袋底和Z 型口布片同步夾緊于定位夾座401 上,此時通過驅動所述定位導軌301 一側的驅動皮帶303,能夠帶動該側定位夾座401 底端連接的基座板302 在該側定位導軌301 上滑動,并且驅動該側定位夾座401 夾持袋底和Z 型口布片朝向縫紉端105 一側運動,并且當運動至縫紉端105 工位后,通過布設于活動槽103 兩側的縫紉機構2,通過驅動縫紉機構2 上裝配的縫紉機頭207 對袋底和Z 型口布片進行縫紉,從而實現對袋底和Z 型口布片的自動縫紉,且在縫紉過程中能夠自動夾持和定位,省去人工處理的麻煩,提高了生產過程中的效率。
所述集裝袋Z 型口自動化縫紉設備至少包含兩組縫紉機構2,且兩組縫紉機構2 布設于活動槽103 兩側。
所述的兩組縫紉機構2 在同步作業(yè)過程中能夠對袋底兩側的Z 型口布片進行同步縫紉,且呈鏡像交錯運動,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
所述定位夾座401 與活動槽103 匹配設置,以使所述定位夾座401在活動槽103中限位運動。
由于所述定位夾座401 和活動夾座403 在夾持袋底和Z 型口布片后需要在工作臺面102 表面上滑動,因此所述定位夾座401 與活動槽103 匹配設置,在放置袋底的過程中能夠防止袋底中部的十字剖口卡在定位夾座401 和活動槽103 之間的縫隙中,避免造成機械干涉。
請參閱圖1 和3,所述臺面組件1 還包括:進料端104,所述進料端104 布設于工作臺面102一側,用于放置待縫紉的集裝袋袋底;以及縫紉端105,布設于工作臺面102 另一側,且靠近所述縫紉機構2 一側設置,用于對袋底進行縫紉,且所述縫紉端105 上布設有縫紉口106。
所述定位夾座401 和活動夾座403 將袋底和Z 型口布片運送至縫紉端105 一側進行縫紉后,所述活動夾座403 松開后可從定位夾座401 上取出縫紉后的袋底,并且此時該定位夾座401 在頂撐氣缸305 的驅動下回縮至活動槽103 下方,并通過定位導軌301 再次移動至靠近進料端104 一側,然后通過頂撐氣缸305 再次運動至活動槽103中,從而實現兩組基座板302 及其上的兩組定位夾座401 交替運動,從而使縫紉工序與袋底、Z型口布片的上料工序互不干涉,提高生產過程中的加工效率。
所述縫紉機構2 還包括:驅動螺桿203,所述驅動螺桿203 布設于基座201 和滑動架202 之間,用于驅動所述滑動架202 在基座201 上的運動;活動板205,所述活動板205 滑動裝配于支架204 末端,且與所述縫紉機頭207 裝配相接;以及驅動氣缸206,固定布設于支架204 一側,且與所述活動板205 裝配相接,用于驅動所述活動板205 在支架204 一側的滑動。
所述驅動螺桿203 與所述滑動架202 裝配相接,能夠驅動所述滑動架202 在基座201 上定向滑動,且所述支架204 能夠在滑動架202 上定向滑動,原理與上述相同不做具體贅述,所述支架204 末端的活動板205 能夠在驅動氣缸206 的驅動下做定向滑動,從而控制所述縫紉機頭207 在空間坐標系中的運動,使其具有更好的自由度。所述驅動螺桿203 優(yōu)選采用伺服電機進行驅動。
所述驅動構件3 還包括:驅動皮帶303,所述驅動皮帶303 裝配于兩組定位導軌301 之間,且與兩組基座板302 均裝配相接;連接板304,滑動裝配于基座板302 上,且與所述頂撐氣缸305固定相接;裝配架306,布設于頂撐氣缸305 和定位夾座401 之間,用于固定連接所述頂撐氣缸305 和定位夾座401;以及伸縮氣缸307,布設于連接板304 一側,與所述驅動皮帶303 和連接板304 裝配相接,用于驅動所述連接板304 的滑動。
由于所述連接板304 通過伸縮氣缸307 滑動裝配于基座板302 上,因此當所述頂撐氣缸305驅動裝配架306 帶動定位夾座401 回縮至活動槽103 下方后,所述伸縮氣缸307 能夠驅動連接板304 朝向遠離另一組定位夾座401 的方向運動,從而使得該組定位夾座401 在工作臺面102 下方運動的過程中不與另一組定位夾座401 發(fā)生干涉,從而可實現兩組定位夾座401 在活動槽103中的交替運動,便于在一組定位夾座401 處于縫紉工序中通過另一組定位夾座401 進行袋底和Z型口布片的上料,有助于提高生產過程中的加工效率。
所述夾具構件4 還包括夾持氣缸402,所述夾持氣缸402 固定布設于裝配架306 一側,且與所述活動夾座403 裝配相接,用于驅動所述活動夾座403 的運動。
所述活動夾座403 通過夾持氣缸402 裝配于定位夾座401 一側,可對袋底和Z 型口布片進行定位夾持,以確保在縫紉過程中的精度,防止袋底和Z 型口布片的移動。
本技術通過滑動布設于活動槽103 中的兩組夾具構件4,可實現交替上料和自動縫紉,不僅節(jié)省人工成本,而且提升了加工效率,具有優(yōu)良的實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