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慧,謝新生,魏妍,吳瑞盈,姜中興,萬鼎銘,劉延方,孫玲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血液科,河南 鄭州 450052)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是一組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具有高度異質性的髓系克隆性疾病。隨著二代測序發(fā)展,人們對AML患者的基因突變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細化了AML的診斷、預后分層和治療。Yoshida等[1]首次報道了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中U2AF1的突變。近年來有研究發(fā)現(xiàn)U2AF1突變與MDS不良預后相關[2],但其在AML患者預后中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對就診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的690例AML(非M3型)患者的臨床特征、基因突變情況及預后因素進行了分析。
1.1 病例資料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診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的690例AML患者的病例資料。所有患者診斷符合WHO標準[3]。
1.2 試劑與方法抽取患者骨髓液2~4 mL,使用中國天根生化科技公司生產(chǎn)的DNA提取試劑盒提取DNA,由鄭州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采用直接測序法完成基因檢測,包括FLT3、NPM1、C-KIT、CEBPA、DNMT3A、IDH1、IDH2、TET2、EZH2、RUNXl、ASXLl、PHF6、TP53、SF3B1、SRSF2、U2AF1、ZRSR2、NRAS、CBL、SETBP1、ETV6、JAK2等。
1.3 治療方法690例AML患者中42例未行化療,余648例根據(jù)《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中國診療指南》[3]行誘導化療,方案包括蒽環(huán)或蒽醌類、高三尖杉酯堿聯(lián)合標準劑量阿糖胞苷,對部分老年及年輕體弱患者采用地西他濱聯(lián)合預激化療或半療程預激化療方案。經(jīng)1~2個療程后完善骨髓穿刺評估療效,未達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者換其他方案繼續(xù)誘導化療,達CR者按NCCN危險分層。預后良好組行鞏固強化治療,預后中等及不良組根據(jù)患者意愿及經(jīng)濟狀態(tài)選擇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否則繼續(xù)行鞏固強化治療。鞏固化療方案包括蒽環(huán)類/蒽醌類、高三尖杉酯堿聯(lián)合標準劑量阿糖胞苷、中大劑量阿糖胞苷、地西他濱聯(lián)合預激等。
1.4 隨訪及療效評估采用電話、查閱病歷的方法進行隨訪,隨訪截止時間為2021年5月31日。CR、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未緩解(non-remission,NR)的判定標準參照相關文獻[3]。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定義為首次確診至死亡或隨訪截止的時間。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定義為首次確診至疾病復發(fā)、進展、死亡或隨訪截止的時間。
2.1U2AF1基因突變頻率及類型690例AML患者中38例(5.5%)檢出U2AF1突變,其中1例為院外檢查,余37例共檢出40個U2AF1突變位點,其分布如下:2號外顯子突變30例(81.1%),其中S34F14例(37.8%)、S34Y15例(40.5%)、R35L1例(2.7%);6號外顯子突變2例(5.41%),其中R156H1例(2.7%)、Q156P1例(2.7%);同時檢出S34F和Q157R突變3例(8.1%);G159插入突變(c.472_477dupTATGAG:pGlu159_Met160insTyrGlu)2例(2.7%)。15例U2AF1S34Y突變患者中位等位基因突變頻率(variant allele frequency,VAF)為43.8%,+8染色體核型5例。14例U2AF1S34F患者中位VAF為40.7%,+8核型3例。
2.2 臨床特征與U2AF1未突變組相比,U2AF1突變組外周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骨髓原始細胞比率低,預后中等及不良染色體核型多見,+8核型較多(P<0.05)。U2AF1突變組-7/7q-核型2例(7.4%),未見-5/5q-核型。兩組性別、年齡、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核型、-7/7q-、復雜核型、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U2AF1突變組與U2AF1未突變組AML患者臨床和實驗室特征比較
表1(續(xù))
2.3U2AF1突變在AML患者中的預后意義共648例接受誘導化療,經(jīng)1~2個療程后共625例可評估療效,其中U2AF1突變組34例,CR 20例(58.8%),PR 5例(14.7%),NR 9例(26.5%)。U2AF1突變組CR率、2 a OS率、中位OS、中位PFS分別為58.8%、25.0%、6.5個月、5.7個月,U2AF1未突變組CR率、2 a OS率、中位OS、中位PFS分別為81.0%、48.6%、22.0個月、16.0個月。與U2AF1未突變組比較,U2AF1突變組CR率、2 a OS率較低,中位OS、PFS較短(P<0.05)。
2.4U2AF1突變及常見突變亞型與未突變組相比,U2AF1S34F突變患者(12例)CR率較低,中位OS較短(50.0%比80.2%,P=0.020;7.0個月比22.0個月,P=0.045);兩者中位PFS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7.0個月比20.3個月,P=0.381)。U2AF1S34Y突變組(14例)中位PFS(13.4個月)較未突變組(20.3個月)短(P=0.033);兩者CR率、中位OS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64.3%比80.2%,P=0.172;6.5個月比22.0個月,P=0.058)。兩突變位點間CR率、中位OS及PFS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5U2AF1在不同年齡分層的預后意義在497例可評估療效的<60歲AML患者中,U2AF1突變組(26例)CR率、2 a OS率較未突變組均較低(65.4%比84.9%,P=0.023;16.8%比52.3%,P<0.001),中位OS、PFS時間較短(5.2個月比27.0個月,P<0.001;5.0個月比19.0個月,P<0.001)。見圖1。在≥60歲患者中,U2AF1突變與未突變患者相比,CR率、中位OS及PFS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為OS曲線;B為PFS曲線。
2.6U2AF1突變對既往有或無MDS病史AML患者的預后意義31例既往有MDS病史患者中共26例可評估療效,U2AF1突變組(14.7%)較U2AF1未突變組(3.6%)多見(P=0.010)。進一步分析其預后發(fā)現(xiàn),既往有MDS病史的AML患者中U2AF1突變與未突變組CR率、中位OS及PFS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伴有MDS病史的AML患者中,U2AF1突變組CR率較未突變組低(62.1%比82.3%,P=0.006),中位OS及PFS均比未突變組短(6.5個月比22.5個月,P=0.002;5.7個月比17.0個月,P=0.006)。
2.7 伴發(fā)突變基因情況及其預后的關系690例AML患者共534例(77.4%)檢測出突變基因,33例(86.8%)U2AF1突變患者伴其他基因突變。U2AF1突變組(38例)常伴隨ASXL1(34.2%)、NRAS(28.9%)、SETBP1(18.4%)、RUNX1(13.2%)、CBL(5.3%)、EVT(5.3%)等基因突變。上述各基因突變率與U2AF1未突變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8 <60歲AML患者的多因素生存分析對于497例<60歲的AML患者,將單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納入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U2AF1突變是OS、PFS的獨立危險因素,1~2個療程內CR、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CEBPA雙突變影響<60歲患者OS、PFS的有利因素(P<0.05)。見表2。
表2 497例<60歲AML患者單因素預后分析結果
U2AF1是U2小核糖核蛋白輔助因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前體mRNA產(chǎn)生功能性mRNA的剪接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突變位點主要為S34、Q157鋅指結構的氨基及羧基末端區(qū)域,2個突變位點幾乎不同時出現(xiàn)[1]。
本研究中U2AF1發(fā)生率為5.5%,與國外報道的5.9%[4]類似。分析臨床特征示,較未突變組,U2AF1突變組外周WBC及骨髓原始細胞比率低,常合并ASXL1、NRAS、SETBP1等基因突變,多伴隨預后中等及不良染色體核型,在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年齡等方面無明顯差異。這與Qian等[5]報道的兩組在外周血象、骨髓原始細胞比率、染色體核型、伴發(fā)其他基因突變方面無明顯差異的結果不完全一致。也有研究表明U2AF1突變多見于預后中危組[6],骨髓原始細胞比率低于野生型[7]。Shirai等[8]用多西環(huán)素誘導小鼠U2AF1基因突變后,發(fā)現(xiàn)U2AF1基因突變導致造血干/祖細胞造血能力受損,細胞增殖減少,同時促進了細胞凋亡,這提示U2AF1突變可損傷骨髓造血功能而導致外周WBC顯著降低。
近來多個研究報道U2AF1突變是AML不良預后的因素[7,9]。本研究中,U2AF1突變組較未突變組中位OS、PFS縮短,但多因素分析顯示U2AF1并不是AML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紤]年輕與老年AML治療方案差異巨大,進一步按照年齡分層,結果顯示在<60歲AML患者中,U2AF1突變是影響其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對老年患者預后影響不明顯。這可能與老年患者化療耐受差或經(jīng)濟原因不能繼續(xù)化療導致早期死亡及失訪相關。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U2AF1不同突變位點預后意義不同,U2AF1S34F突變患者CR率、中位OS均低于未突變組,而U2AF1S34Y突變組CR率、中位OS與未突變組比較無顯著差異。這與國外報道的U2AF1S34F突變有較差的PFS及OS[7]的結論一致。本研究中U2AF1突變患者既往多伴MDS病史。有報道稱U2AF1突變是初治MDS患者AML轉化的不良預后因素[10]。MDS繼發(fā)的AML具有化療效果差、生存期短的特點,推測U2AF1突變患者預后差可能與其高轉白率相關。分別比較U2AF1突變對有無MDS病史患者的預后意義發(fā)現(xiàn),U2AF1突變在無MDS病史患者中預后不良,而對既往存在MDS病史的AML患者預后無顯著影響。這提示U2AF1突變對MDS轉白的疾病進展有顯著影響,而對繼發(fā)AML的維持階段無明顯意義。Shirai等[8]發(fā)現(xiàn)與野生型細胞相比,U2AF1S34F突變的干細胞更具有競爭劣勢并增加凋亡,導致骨髓病態(tài)造血。也有報道表明伴S34F突變的MDS患者的轉白率較其他位點突變的轉白率更高[11]。本研究發(fā)現(xiàn)S34F較其他位點預后稍差,因此推測S34F突變或許在促進伴U2AF1突變的MDS患者轉白、導致伴U2AF1突變的AML患者預后不良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8是AML患者常見的異常核型之一,發(fā)生率為10%~15%[12],本研究中該指標為5.2%。U2AF1突變組+8比率更高,未見20q-,與國外報道的U2AF1突變與+8、20q-相關[2,11]的結論一致。Kim等[11]報道了S34F突變常見于+8或20q-,Q157突變與-7/7q-相關。-7/7q-是公認的AML高危核型[3],+8預后性質尚不明確。按照染色體核型在AML的危險度分層標準[3],+8為預后中等核型。Koh等[13]發(fā)現(xiàn)+8是AML患者不良預后因素。吳凌云等[14]分析U2AF1突變通過異常剪接使維持染色體核型穩(wěn)定的基因表達異常,出現(xiàn)異常染色體核型。推測本研究中U2AF1多伴預后中等及不良核型與其異常剪接相關,這或許也是U2AF1預后不良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報道U2AF1常與表觀遺傳學突變基因共存,通過對其異常剪切而致病[2]。Zhang等[15]報道U2AF1突變可影響信號通路,這提示U2AF1突變在AML后期有重要作用,通過對其他基因異常剪接、形成異常轉錄產(chǎn)物而影響信號傳導通路致病。本研究中U2AF1常伴ASXL1、NRAS、SETBP1、RUNX1等基因突變,ASXL1合并出現(xiàn)頻率最高。ASXL1、RUNX1是公認的AML預后不良基因[3]。SETBP1與AML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的不良預后相關[16]。推測常合并其他預后不良基因突變可能是U2AF1突變患者預后較差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U2AF1突變在AML患者中發(fā)生率較低,但常伴其他基因突變,預后中等及不良染色體核型多見,在年輕AML患者中緩解率低、生存時間短。其預后意義仍需大樣本、前瞻性臨床試驗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