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生物個體都有一定的壽命。我們有時會納悶,構成人體的材料是軟軟的“血肉之軀”,遠不及構成汽車、輪船的材料那樣堅韌,為什么人的軀體能使用幾十年、上百年,比汽車、輪船的壽命還要長?
這是因為在生命過程中,構成人體的材料會不斷更新。人體材料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是有生命的。它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使自身不斷得到補充、修復,保持活力。除此之外,細胞本身還要周期性地進行更新,以細胞分裂的形式產(chǎn)生新的細胞,取代舊的細胞。
不同的細胞,其細胞分裂周期不盡相同,平均數(shù)年就要分裂更新一次。從細胞構成這個意義上來講,無論任何人,“現(xiàn)在的你”與“過去的你”都不是同一個人。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不斷地更新,不斷獲得新的活力,這是生物體區(qū)別于非生物體的本質所在,也是我們的軀體可以使用幾十年、上百年的原因。
如此說來,我們豈不是可以永遠活下去了?非也?;谀壳暗恼J識水平,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決定了人類做不到長生不老。
首先,人的一生必須與外界環(huán)境相適應,而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并不是最理想的,其中某些有害因素常常對細胞的新陳代謝和更新產(chǎn)生不利影響;我們還必須與千萬種其他的生物打交道,尤其是微生物。我們的身體要協(xié)調(diào)好與這些微生物的“共生”關系,因為我們的許多生理功能需要它們的幫助才能完成。如果這種共生關系失去平衡,我們就會生病,更不要說有些微生物是我們必須拒之門外的,它們本身就是致病微生物。
其次,盡管我們的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周期性地更新,仍然難免逐漸老化。一方面,上述環(huán)境因素可能對細胞產(chǎn)生毒害作用,使之功能和結構受損,活力減弱;另一方面,由于種種內(nèi)因和外因的影響,細胞在新陳代謝和分裂更新過程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錯誤。雖然機體擁有強大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免疫系統(tǒng),但仍然難以完全修正錯誤,其結果就是組織器官的病變,或者腫瘤的發(fā)生。歲月流逝,歷經(jīng)滄桑,人體的細胞和組織器官會逐漸老化,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我們稱之為衰老。衰老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終導致生命終結。
第三,人的一生中細胞更新的次數(shù)是有限的。有些部位的細胞可以頻繁地更新,比如腸黏膜上皮細胞,它們與食物直接接觸,數(shù)天就會更新一次;有些部位的細胞一輩子都不更新,比如大腦的神經(jīng)細胞,它就不能更新,只能通過新陳代謝來維護自己的功能和活力。大腦神經(jīng)細胞一旦受到損害,得不到修復,死一個少一個。隨著年齡增長,細胞數(shù)量減少、活力減低,腦功能衰退不可避免。
有科學家通過計算細胞分裂周期和次數(shù)來推測人類的自然壽命。人的一生中,細胞分裂的平均次數(shù)約為50次,細胞更新的平均周期約為2.4年。因此人類的自然壽命約為50×2.4=120歲。
全世界曾經(jīng)報道過許多接近120歲的長壽者,這提示,也許人類自然壽命比120歲更長。由于沒有任何人能夠在“理想的條件”下度過一生,因此我們沒有辦法證明某位長壽紀錄保持者達到了自然壽命。所謂“無疾而終”并不存在。人類死亡的原因都可歸因于疾病、意外傷害,或者提前衰老。
所謂自然壽命,又叫作“人類壽命上限”,這個概念早在19世紀就提出來了。它的含義是如果人的一生擁有理想的生存環(huán)境和行為方式,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擾,最多能活多少歲?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基因醫(yī)學的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jù)提示,人類的自然壽命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這就是說,一個人在出生時,他的遺傳基因就規(guī)定了他最多可以活到多少歲。
遺傳基因對壽命的影響,過去主要通過流行病學調(diào)查方法進行研究。例如,有的家族中,祖孫幾代都出現(xiàn)較多的長壽老人,可能這個家族的遺傳密碼中存在所謂“長壽基因”。擁有這樣的基因類型,對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疾病有較強的抵抗力,不太容易“提前衰老”;有的家族中,祖孫幾代都出現(xiàn)早發(fā)冠心病、腦梗死、惡性腫瘤等病例,可能這個家族的遺傳密碼中缺少“長壽基因”,或者存在促發(fā)上述疾病的基因,對這些造成提前衰老的疾病有較強的易感性。
“人類基因組計劃”于21世紀初獲得重大進展,繪制完成了人類共有的標準化堿基排列順序圖,也就是“人類基因圖譜”。至此,我們已經(jīng)可以對每個個體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從而對基因與疾病的關系、基因與壽命的關系進行研究。
我們假設人類迄今為止從未達到自然壽命,古往今來人們死亡的原因都可歸因于疾病、意外傷害,或者提前衰老,那么,在這些造成死亡的原因中,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分別起多大作用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造成“提前”死亡的原因分為三類。
第一類,完全由基因決定的疾病,稱為單因子遺傳病,如血友病、唐氏綜合征、地中海貧血等。
第二類,由環(huán)境因素主導的疾病或死亡原因,如意外傷害、戰(zhàn)爭、饑荒、瘟疫等。這些死亡原因主要由環(huán)境因素所決定,與基因無關或僅有間接關系。
第三類,由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疾病,如癌癥、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F(xiàn)在認為,我們所認識的絕大多數(shù)疾病都屬于這一類,只是在不同的疾病中,兩者所起的作用不同。
造成人類死亡的全部原因中,完全由基因決定的疾病大約占1%;由環(huán)境因素主導的疾病或死亡原因在人類歷史上曾經(jīng)占有最大比例,當前大約占18%;其余81%的疾病或死亡原因由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今天,醫(yī)學面對的最大課題是如何應對由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疾病,我們稱之為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成為促使人類提前衰老、制約人類達到自然壽命的主要原因。
一旦患了慢性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惡性腫瘤等,即便達到“臨床治愈”,也得終生服藥打針,還要定期復查,醫(yī)療費用也不低。
這些病為什么難治?因為它們病因不明確,僅僅用生物學因素解釋不清楚。這些疾病的發(fā)生是生物、心理、社會、環(huán)境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隨著社會轉型,這類疾病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流行態(tài)勢。在20世紀50年代,平均每死亡10個人,其中只有2個是死于這類慢性病;而現(xiàn)在,每死亡10個人,有8個是死于這類慢性病。
近幾十年來,我國慢性疾病患病率急劇上升,逐漸成為流行病。以我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為例,1959年約為5%,1991年為13%,2002年為18.8%,2018年為23.2%。據(jù)《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公布的數(shù)據(jù),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人數(shù)達2.9億。
慢性病比例增高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的發(fā)生除了與遺傳因素和生活方式有關之外,與年齡增長也有很大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民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8歲,許多人還“來不及”患慢性病便去世了。而今,“人生七十古來稀”早已成為歷史,老齡人口所占比例越來越大,慢性病也就越來越多。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整個醫(yī)療體系的運轉以疾病為中心,而不是以預防為中心。提起“預防”,我們腦子里立即想到傳染病的預防,因為我們曾經(jīng)在傳染病預防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其實大多數(shù)慢性疾病也是可以預防的。慢性疾病的發(fā)生是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目前還沒有辦法控制遺傳因素,但是我們可以控制環(huán)境因素。如果我們努力為自己營造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從小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就可以大大減少患慢性疾病的機會。
“抗衰老”這個詞很流行,其實預防慢性病、正確地治療慢性病,是“抗衰老”的最大課題。從兒童抓起,從我做起,大家都來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預防癌癥,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病,這就是抗衰老的正確途徑。
(王鵬巨/編著,節(jié)選自《怎樣讓你的血管變年輕?》,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