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壽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礦業(yè)分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7)
礦產(chǎn)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 隨著礦產(chǎn)資源持續(xù)開發(fā)利用,天然礦產(chǎn)資源越來越少。 過去受技術水平限制,礦石中有價組分的回收效率偏低,大量的有價組分隨尾礦堆存于尾礦庫中,造成資源極大浪費。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和選礦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對礦山企業(yè)老尾礦及堆存的廢石進行二次資源化開發(fā)越來越受到重視[1-5]。 本文以某尾礦庫堆存的含銅金銀硫多金屬硫化礦尾礦為研究對象,開展了有價組分的綜合回收利用實驗室研究,以形成適宜該尾礦綜合利用的工藝技術。
某含銅金銀多金屬硫化礦尾礦中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和黃銅礦,少量閃鋅礦、方鉛礦、輝銅礦、銅藍、斑銅礦、銀金礦及硫化銀礦物等,微量的獨立金礦物與獨立銀礦物。 銅礦物主要以黃銅礦為主,其次為輝銅礦、銅藍及斑銅礦,少量赤銅礦、孔雀石及硅孔雀石。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其次為鋁硅酸鹽礦物,少量長石、云母等。 試樣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銅金銀物相分析結果分別如表2~4 所示。
表1 試樣化學多元素分析結果(質(zhì)量分數(shù))/%
表2 銅物相分析結果
表3 金物相分析結果
表4 銀物相分析結果
由表1~4 可知,樣品中可供綜合回收的有價金屬元素為Cu、Au、Ag,S 元素可附帶回收。 試樣中Cu 主要以硫化銅礦物存在;Au 以硫化物包裹金為主,少量以裸露金形式存在;銀主要以裸露銀、硫化銀及硫化物包裹銀3 種形式存在。 由此可知,該尾礦適宜采用浮選法回收Cu、Au、Ag 等有價元素。
試樣粒度篩析結果見表5。 由表5 可知,試樣中Cu、Au、Ag、S 等有價元素均在粗粒級中分布較多,品位較高,隨著粒度變細,有價組分品位下降。
表5 粒度篩析結果
試樣礦物解離度測定結果表明,自然粒度條件下試樣中含銅礦物與黃鐵礦共伴生關系較為緊密,與其他礦物也有部分連生。 因此,該試樣適宜采用磨礦-銅硫混合浮選-銅硫混合精礦再磨-銅硫分離浮選工藝以實現(xiàn)銅、硫精礦分別富集。
結合礦石性質(zhì)研究結果,為提高目的元素回收率,選擇銅硫混合浮選-粗精礦再磨-銅硫分離工藝處理該礦石,粗選原則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粗選條件試驗原則流程
2.1.1 磨礦細度條件試驗
采用石灰調(diào)整礦漿pH=8,固定捕收劑丁基黃藥用量60 g/t、丁銨黑藥用量30 g/t,進行了磨礦細度條件試驗,結果如圖2 所示。 由圖2 可知,隨著磨礦細度增加,粗精礦銅回收率逐漸增加,銅品位呈降低趨勢,當磨礦細度-74 μm 粒級占75%時,銅回收率達到相對最佳值,之后繼續(xù)增加磨礦細度,銅回收率變化較小。 選擇粗選磨礦細度-74 μm 粒級占75%。
圖2 磨礦細度對銅粗選指標的影響
2.1.2 礦漿pH 值條件試驗
固定磨礦細度-74 μm 粒級占75%,捕收劑丁基黃藥用量60 g/t、丁銨黑藥用量30 g/t,進行了礦漿pH值條件試驗,結果如圖3 所示。 由圖3 可知,礦漿pH值控制在8.0~8.5 之間,有利于目的礦物的上浮。
圖3 礦漿pH 值對銅粗選指標的影響
2.1.3 分散劑用量條件試驗
固定磨礦細度-74 μm 粒級占75%、礦漿pH 值8.0~8.5,捕收劑丁基黃藥用量60 g/t、丁銨黑藥用量30 g/t,進行了分散劑水玻璃用量條件試驗,結果如圖4 所示。 由圖4 可知,隨著水玻璃用量增加,粗精礦銅品位增加,銅回收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水玻璃用量500 g/t 時,銅回收率指標相對較好。 選擇水玻璃用量500 g/t。
圖4 水玻璃用量對銅粗選指標的影響
2.1.4 捕收劑用量條件試驗
采用丁基黃藥與丁銨黑藥2 ∶1配比作為組合捕收劑,固定磨礦細度-74 μm 粒級占75%、礦漿pH 值8.0~8.5、分散劑水玻璃用量500 g/t,進行了捕收劑用量條件試驗,結果如圖5 所示。 由圖5 可知,隨著捕收劑用量增加,粗精礦銅品位逐漸降低,銅回收率逐漸增加,當捕收劑用量為75 g/t 時,粗選銅指標相對較好,之后繼續(xù)增加捕收劑用量,銅回收率變化較小。 選擇捕收劑用量75 g/t。
圖5 捕收劑用量對銅粗選指標的影響
粗精礦銅硫分離重點考查再磨細度與礦漿pH 值條件對銅硫分離的影響,試驗流程見圖6。
圖6 銅硫分離試驗流程
礦漿pH 值10.0,Z-200 用量5 g/t 時,進行了再磨細度條件試驗,結果如圖7 所示。 由圖7 可知,隨著再磨細度增加,銅精礦品位先降低后增加,銅作業(yè)回收率先增加后降低,再磨細度-45 μm 粒級占80%時,銅精礦品位及作業(yè)回收率均較高,之后繼續(xù)增加磨礦細度,銅品位略有上升,銅作業(yè)回收率降低。 確定再磨細度為-45 μm 粒級占80%。
圖7 再磨細度對銅硫分離浮選指標的影響
再磨細度-45 μm 粒級占80%,Z-200 用量5 g/t條件下,進行了銅硫分離礦漿pH 值條件試驗,結果如圖8 所示。 由圖8 可知,隨著礦漿pH 值增加,銅精礦品位逐漸增加,銅作業(yè)回收率逐漸降低,銅硫分離礦漿pH 值控制在10.0~10.5 之間為宜。
圖8 礦漿pH 值對銅硫分離浮選指標的影響
在條件試驗基礎上,開展了全流程閉路試驗,閉路試驗流程如圖9 所示,結果見表6。
圖9 閉路試驗流程
表6 閉路試驗結果
由圖9 及表6 可知,試樣磨至-74 μm 粒級占75%,采用銅硫混合浮選工藝,經(jīng)一段粗選、兩段掃選所得混合銅硫粗精礦再磨至-45 μm 粒級占80%,采用銅硫分離浮選工藝,經(jīng)一段粗選、一段精選、兩段掃選閉路試驗,獲得了銅精礦產(chǎn)率0.68%,Cu 品位18.96%、Au 品位36.75 g/t、Ag 品位5 286.37 g/t,Cu 回收率80.58%、Au回收率69.42%、Ag 回收率58.79%;硫精礦產(chǎn)率3.39%,S 品位37.16%、Cu 含量0.28%、Au 含量2.05 g/t、Ag含量306.81 g/t,S 回收率78.24%、Cu 回收率5.93%、Au 回收率19.30%、Ag 回收率17.01%。 試驗指標較佳。
1) 某含銅金銀多金屬硫化礦尾礦中可供綜合回收的有價金屬元素為Cu、Au、Ag,S 元素可附帶回收,其中Cu 主要以硫化銅礦物存在;Au 以硫化物包裹金為主,少量以裸露金形式存在;Ag 主要以裸露銀、硫化銀及硫化物包裹銀3 種形式存在。 自然粒度條件下試樣中含銅礦物與黃鐵礦共伴生關系較為緊密,與其他礦物也有部分連生。 因此,宜采用磨礦-銅硫混合浮選-銅硫混合精礦再磨-銅硫分離浮選工藝回收該尾礦中的有價金屬,以實現(xiàn)銅、硫精礦分別富集。
2) 采用“磨礦-銅硫混合浮選-銅硫混合粗精礦再磨-銅硫分離工藝”處理該堆存尾礦,工藝流程簡單,藥劑種類少,目標浮選回收率高,能夠綜合有效回收尾礦中有價元素,解決了該老尾礦二次資源利用的問題,對礦山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及礦產(chǎn)資源綜合利用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