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三元觀

        2022-07-06 14:21:09納日碧力戈張梅胤
        廣西民族研究 2022年2期

        納日碧力戈 張梅胤

        【摘 要】中央高層不斷強調(diào)新時代條件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號召我們繼往開來,推陳出新,探索新理論,發(fā)展新方法,發(fā)現(xiàn)新路徑。本文從三元符號理論及其相關(guān)思想,探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新認知,指出物感物覺、物物相指、象征意義三元交融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皮爾士符號三元交融論不同于索緒爾的符號二元對立論,在兼容物感物覺的同時,更強調(diào)物感物覺、物物相指、象征意義三元互相滲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一體。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人“形”“氣”“神”缺一不可的觀點,也在思想層面上與前涉符號三元觀兼和,暗藏異曲同工之妙。張岱年提出“大化三極”,貫穿“兼和通全”“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的對立統(tǒng)一觀,也可以歸入本文的三元符號觀。本文作者認為,利用這樣的活態(tài)三元論認知和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條可行性較強的新路徑。

        【關(guān)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三元觀;形氣神

        【作 者】納日碧力戈,復(fù)旦大學(xué)博士生導(dǎo)師;張梅胤,復(fù)旦大學(xué)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xué)院人類學(xué)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2)02-0001-0007

        一、劉安“形氣神”三位論與張岱年“大化三極”

        西漢劉安主持撰寫《淮南子》,其“原道”一篇專門論及形氣神:

        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則三者傷矣。是故圣人使人各處其位,守其職,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室陨駷橹髡?,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許匡一譯文:形體,是生命的住舍;氣脈,是生命的支柱;精神,是生命的主宰。一旦它們失去了各自的地位作用,就會被傷損。因此圣人總是讓它們各處在應(yīng)有的地位上,各司自己的職守,而不讓它們互相干犯。所以,形體如果處在不安寧的環(huán)境就會傷殘;氣脈如果運行不暢使用不當會泄失;精神如果用得不恰當就會昏聵?!砸陨駷橹髟?,形依從神,對人生命便有利;以形為制約,神依從形,對生命便有害。)[1]47~50

        如劉安所說,天下生物,包括昆蟲和爬蟲,都知道趨利避害,因為它們的形神沒有分離,形神分離會導(dǎo)致它們骨肉無形;人類能夠目光深遠,耳聽八方,身體抗重,各個關(guān)節(jié)能夠屈伸自如,明察黑白,靠智慧辨別異同、是非,都依靠氣脈支撐、精神主宰生命。一旦精神失去主宰,人的五官就對外界事物失去了感覺,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因小失大、顧上不顧下、顧里不顧外、顧左不顧右。[1]48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限。道不以二終,必以三全;道“不漏聲色”,卻遍布聲色之中。宇宙萬物,生生不息,形態(tài)各異,變化無限;物物相指,千燈互照,萬象共生;“八音合奏”,“大德敦化”,萬變有宗。道能夠以心通物、以心聯(lián)物,在傳通和關(guān)聯(lián)中生出和統(tǒng)制萬物萬象。大道生生不息,“形舍”“氣充”“神制”三融為一,道潛其中。這種三融為一的思想是一種普遍意義的元思維、元宇宙觀,和皮爾士符號思想在哲學(xué)—符號學(xué)層面上相合相應(yīng)。

        “形氣神”三位論是不走捷徑、不圖省力的三元交融論,它不把形神對立起來,不因追求簡單、靜止、可控而把氣脈排除在外,而是充分考慮到事物、現(xiàn)象及其認知的復(fù)雜性、開放性,讓形氣神各守其位,互補取代,避免“三者皆傷”,避免“形廢”“氣泄”“神昧”。下面我們會看到,在抽象層面上,劉安的形氣神三位可以大致對應(yīng)于皮爾士的征象、對象、釋象,其中征象可解釋為“物感物覺”,對象可解釋為“物物相指”,釋象可解釋為“象征意義”。

        哲學(xué)家張岱年也從不同角度提出“大化三極”說:宇宙大化有“一元極”“二理極”“三至極”,一元極指“最根本的物質(zhì)存在”,二理極指“最根本的原理”1,三至極指“最高的價值準則”;最根本的物質(zhì)存在是“最究竟的”物質(zhì)基本粒子,原子和電子構(gòu)成一般物體,基本粒子又構(gòu)成原子和電子,“最究竟的基本粒子”雖不可再分,“然仍可分析為不同方面”;最根本的普遍規(guī)律是對立統(tǒng)一,但凡事物,“莫非兩一”“物莫不兩,兩莫不一”“生生之謂易”“陰陽對立而統(tǒng)一”;最高的價值準則是“兼賅眾異而得其平衡”,即“兼和”“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兼富而一純,實為價值之最高準則”“惟日新而后能經(jīng)常得其平衡,惟日新而后能經(jīng)常保其富有”。[2]220

        品值之大衡曰兼,曰和,曰通,曰全。合多為一謂之兼,既多且一謂之和,以一攝多謂之通,以一備多謂之全。兼和通全四者,其指實一,直所從言之異爾。兼和通全,亦即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3]203

        無論劉安的“形氣神”三位,還是張岱年的“大化三極”,或是古人的“三生無限”,都秉持“尚三”的理念,都含有物感物覺、物物相指、象征意義的要素,都講究三不缺一、三元交融,都強調(diào)具象與抽象的活態(tài)關(guān)聯(lián),以一攝多,以多擁一,一以貫之。

        二、皮爾士三元符號論

        皮爾士是十九至二十世紀三元符號論的承上啟下者2,他認為“所有的思想都是符號性的(all thought is in signs)”[4]628,而且人本身就是符號:“如果我們所有的思想都是符號,那么,我們對于我們自己來說,也是符號?!盵5]135類似于后來格爾茲強調(diào)意義的公共性3,皮爾士指出思想外在于我們,而不是內(nèi)在于我們,與其說我們在思考、思想內(nèi)在于我們,不如說我們在思想里,思想通過我們得到發(fā)展。[5]138~139順著這條思路,我們是思想的工具。皮爾士這個說法的根據(jù)是符號三性論4,思想屬于第三性,而第三性離不開第一性和第二性,它們互為條件,交融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更準確地說,象征意義離不開物感物覺和物物相指,思想不完全是內(nèi)在的,也不完全是外在的,而是內(nèi)外交融、開放互動的過程,就像semiosis可以翻譯成“符號活動”,也可以翻譯成“符號過程”。

        皮爾士把符號(sign)分為三類:1征象(representamen)、對象(object)、釋象(interpretant);其中對象又分為三類:2象似(icon)、標指(index)、象征(symbol)。3征象和象似屬于物感物覺;對象和標指屬于物物相指;釋象和象征屬于象征意義。按照皮爾士的定義,征象是第一,它和第二,即對象,有真實的三維關(guān)系,并由此決定了第三即釋象的存在,使釋象也與這個對象保持同樣的三維關(guān)系,征象、對象和釋象保持“誰也離不開誰”的關(guān)系。[6]32征象、對象、釋象構(gòu)成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連續(xù)統(tǒng);象似、標指、象征也同樣構(gòu)成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連續(xù)統(tǒng),由可能性過渡到思辨性,具有“兼和相濟”、三元一體的特質(zhì)。3876CA60-B071-4151-9145-57F58D17EFB6

        為了便于說明符號三元論和“形氣神”三位論的異曲同工之妙,本文僅選用皮氏符號論的對象三分:對象一為象似,與其所指構(gòu)成一致性或相似性的關(guān)系,如擬聲詞、照片、地圖、設(shè)計圖等,如我的照片和我本人的關(guān)系,中國地圖和中國領(lǐng)土范圍的關(guān)系;對象二為標指,與其所指并不構(gòu)成一致性或相似性關(guān)系,但構(gòu)成連續(xù)性關(guān)系或邏輯性關(guān)系,如煙與火的關(guān)系,由煙知火,由火推煙;對象三為象征,與其所指不構(gòu)成連續(xù)性或邏輯性關(guān)系,也不構(gòu)成一致性或相似性關(guān)系,而是構(gòu)成語言學(xué)上的約定俗成關(guān)系,例如漢語“樹”和具體樹木的關(guān)系。總的說來,象似符號具有“原料”“質(zhì)料”“質(zhì)感”“物感物覺”的特性,但也包含標指和象征的可能性;標指符號具有“一葉知秋”“舉一反三”“由甲推乙”的性質(zhì),但也包含象似和象征的可能性;象征符號具有約定俗成、習慣成自然的性質(zhì),但也包含象似和標準的可能性。

        三元一體、三元交融、“生生不息”的哲理,可以舉交通燈為例:4司機和行人會遇到紅色撲面而來,帶有一種粗樸之力;他們立即意識到這是紅色的交通信號燈亮起來了,“紅燈?!?幾乎同時,那隱蔽在交通信號燈背后的“交通文化”也在背后運作起來,例如闖紅燈要罰款、扣分,紅燈亮起時,是否可以右轉(zhuǎn)彎,非機動車和行人是否懷有“法不制眾”的心態(tài),置紅燈于不顧,等等。

        總之,按照皮爾士的想法,符號三性能夠兼顧“物”與“心”,實現(xiàn)符號革命,打通唯心和唯物的區(qū)隔,讓物感物覺、物物相指、象征意義同時在場,頗有形氣神整體論古風。

        三、在三元交融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政府為了實現(xiàn)民族平等、團結(jié)、進步,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共確認了包括漢族在內(nèi)的56個民族。根據(j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漢族占總?cè)丝诘?1%,是主體民族,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少數(shù)民族有18個。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由于人口流動、駐軍屯田、移民實邊、災(zāi)荒兵燹等原因,各族人民呈現(xiàn)出大散居、小聚居、互嵌雜居的人口分布,生活在山林、沿海、高山、戈壁、草原等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中,在經(jīng)濟文化上互補相依,尤其是游牧人群和農(nóng)業(yè)人群互補性最強,經(jīng)濟交流也最頻繁。

        多少年來,中原文化向周邊輻射,尤其是儒學(xué)思想和漢字文化被周邊各族人民吸收和使用,為培育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心理和實踐的基礎(chǔ)。同時,周邊各族人群的文化也不斷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原文化,如“胡服騎射”對漢族服飾形制的決定性影響,塞北聲調(diào)和樂器對中原音樂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傳入漢地的“胡部”類樂器多達數(shù)十種,如笛子、琵琶、箜篌、胡琴、銅鈸、腰鼓,等等。

        又如,我國的56個民族使用130種以上的語言,全國通用語言文字將他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加強凝聚力,不斷加強對偉大祖國和共同文化的認同;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各具特色,豐富多彩,有利于互鑒互用,兼和相濟,和合共生。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這些豐富多彩、交往交流交融之中,潛藏著各族人民彼此認同的神韻,發(fā)展出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從自覺到自信的勢能。形態(tài)表象多樣、物感物覺豐富并不阻礙神制意統(tǒng)、重疊共識,因為氣充勢能、物物相指將形與神、物感物覺與象征意義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形氣神是三元,物感物覺、物物相指、象征意義是三元,三元交融一體,相互協(xié)調(diào),互為條件,各守其位,掌握好和習慣于這樣的認知,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處理好“多”和“一”、差異和同一的復(fù)雜關(guān)系,有利于避免錯位處理民族關(guān)系,有利于避免問題入侵,有利于避免一廂情愿,有利于避免走極端、擴大化。

        不能把形物層面混同于精神層面,不能無視氣脈,造成形廢神昧;不能罔顧物物相指,造成物感物覺與象征意義脫節(jié)。舉例來說,在形物層面上,各族人民的語言文字豐富多彩,互補共生;在氣脈和物物相指的層面上,各族人民的語言文字互鑒互用;在神制和象征意義的層面,全國通用語言文字已經(jīng)從單一的方便族際交往交流、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工具,升華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的核心象征,是共同體凝聚力的關(guān)鍵符號?;蛟S可以這樣表述:全國通用語言文字是祖國認同、共同體認同的象征,屬于神制和象征意義的層面;各族人民的語言文字,包括方言土語,是地方生活的交流工具,屬于形物和物感物覺的層面。當然,全國通用語言文字也是交流工具,但是,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出發(fā),它更屬于神制和象征意義的層面,具有強大的象征力和凝聚力。所以,全國通用語言文字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認同和凝聚的象征,1各族人民有義務(wù)學(xué)習掌握它,提高祖國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質(zhì)量。正因為如此,推廣普及全國通用語言文字和科學(xué)保護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保障少數(shù)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并不互相矛盾,二者是兼容和包容的關(guān)系,不是互相排斥的關(guān)系。共同性是目標,屬于神韻和象征意義的層面;差異性是要素,是動力,屬于形物和物感物覺的層面。氣脈和物物相指把形物、物感物覺和神韻、象征意義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交融一體,形神不離,物心不二。

        再舉一例。按照官方表述,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只有根深干壯,才能枝葉繁茂?!爸鞲伞敝鲗儆谏耥?、象征意義層面,“枝葉”之比屬于形物、物感物覺層面,“主干”是“枝葉”的遞進和升華,是凝聚的象征,是認同的符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能把“主干”和“枝葉”分開,不能只管“主干”,不管“枝葉”,或者只管“枝葉”,不管“主干”,一句話,形神不能分開,物感物覺和象征意義不能分開。

        前些年,有一種話語流行,把少數(shù)民族當“累贅”,1把少數(shù)民族文化歸入“異類”,這顯然是形氣神錯位、象似、標指、象征失序的認知?!耙皇湮唬呓詡?,這條古訓(xùn)不可忘記,也不能忘記。不同文化人群、不同語言文化本身并不構(gòu)成“累贅”,更談不上“隱患”或“威脅”,這樣的“累贅”“隱患”“威脅”來自想象,來自前述認知上的形氣神錯位和象似、標指、象征失序。大千世界原本豐富多彩,宇宙萬物原本自然和諧,把豐富多彩和自然和諧對立起來,把差異性和統(tǒng)一性對立起來,既不符合辨證法規(guī)律,也不符合生活常識,更不符合倫理道德。3876CA60-B071-4151-9145-57F58D17EFB6

        對于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來說,共同性是“神”“釋象”“象征”;多樣性是“形”“對象”“象似”。在形物層面上,或者說在“對象”“象似”層面上,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文化人群2多種多樣,不同的地方歷史造就了不同的地方文化人群,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培育出不同的風俗習慣,北京話、廣東話、上海話、山西話、蒙古語、柯爾克孜語、苗語、侗語、佤語、布朗語等方言和語言,各有特色,百花齊放;北方人有愛吃面的傳統(tǒng),南方人有愛吃米的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牧業(yè)文化、山地文化、海洋文化、漁獵文化各有千秋、美美與共。在精神層面上,或者說在“釋象”“象征”層面上,有“四個共同”:中國各族人民共同開拓遼闊疆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7]現(xiàn)代國家出現(xiàn)之后,中華民族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繼承創(chuàng)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jié)精神、夢想精神,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中國特色現(xiàn)代文化,各族人民平等團結(jié)進步、共同繁榮發(fā)展,不斷增加共同性,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費孝通先生認為中華民族有一個從自在到自覺的歷史過程,他指出: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8]17

        我們認為,中華民族的“自在”屬于物感物覺和形物的層面,其“自覺”則屬于象征意義和精神的層面,各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屬于物物相指和氣脈的層面,“三交”將物感物覺和形物的層面和象征意義和精神的層面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互不分離,以強大的勢能推動互聯(lián)互動,不斷發(fā)展和升華。

        在“氣脈”層面上,亦即“對象”“標指”層面上,神州大地上的各族人群自古保持交往交流交融,老死不相往來只是局部現(xiàn)象。蘇秉琦先生以廣闊的視野,從文化區(qū)系類型理論出發(fā),將田野工作和理論探索結(jié)合起來,提出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斗”論,努力闡明“把億萬中國人凝聚到一起的基礎(chǔ)結(jié)構(gòu)”[9]2,證明文明源頭如何交匯在一起,組成當代中華文明共同體?!皾M天星斗”論注重關(guān)聯(lián),物物相指,由形物推精神,影響深遠,歷久彌新。

        在中國古文化大系內(nèi)部,可分為六個大的文化區(qū):一、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區(qū);二、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區(qū);三、以關(guān)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區(qū);四、以環(huán)太湖為中心的東南區(qū);五、以環(huán)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區(qū);六、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區(qū)。[9]9

        “中華”大約出現(xiàn)在魏晉時期,其古義相當于“中國”。[10]1“中華”由“中國”“華夏”“諸夏”“諸華”衍生出來,“夏”表示“大”,“華”表示“服章之美”。概括說來,“中華”含義有三:一指中原和王朝直轄的郡縣地區(qū);二指漢人;三指中原文化。[10]1~2根據(jù)王樹聲的觀點,“中華”一詞最初用于天文,由“中國”和“華夏”各取一字組合而成。[8]213縱觀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已經(jīng)成為中國古今各族的總稱,“是由眾多民族在形成統(tǒng)一國家的長期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8]221。

        人類社會進入全球化、信息化、網(wǎng)絡(luò)化時代,交通便利,人流不斷,物流不斷,圖像爆滿,信息爆炸,快餐快遞,“迅捷”“迅雷”“四通”“5G”“六全”“七度”“八核”“九級”,各種品牌,各類服務(wù),無數(shù)渠道,讓人目不暇接,喘不上氣。在此新時代背景下,物感物覺、物物相指、象征意義更加密不可分;形氣神職守更加關(guān)聯(lián)一體;“兼和通全”“復(fù)又日新而一以貫之”。新時代是我國各族人民全面而迅捷地交往交流交融的時代,全球化、信息化、網(wǎng)絡(luò)化讓世界變成地球村,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各個現(xiàn)代國家內(nèi)部的共同體意識,雖然信息、圖像、貨幣、商品、人流、災(zāi)害、疫情等等可以超越國界,但國界在抗災(zāi)抗疫中變得更加鞏固,國際合作反而會強化國界,國際交流提高了各國的總體安全觀。從物感物覺、物物相指、象征意義角度,從形氣神兼顧的視域,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屬于大勢所趨,潮流所向。

        四、余論

        萬物生長、萬象共生皆以“三”取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限,三為至數(shù)?!痘茨献印分v精神主宰,形物依從,形氣神各守其位,不可缺失;皮爾士講屬于第三性的釋象(思想),離不開第一性的征象和第二性的對象,它們互為條件,交融一體。張岱年提出的“大化三極”,也與劉安、皮爾士的觀點有重合之處:“最根本的物質(zhì)存在”離不開“形”,也離不開“物感物覺”;“最根本的原理”與“氣”暗合,與“物物相指”相近;“最高的價值準則”與“神”相通,與“象征意義”相連。

        自現(xiàn)代國家建立以來,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國各地區(qū)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全方位日新月異,現(xiàn)代化提高了人類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極大豐富。但是,現(xiàn)代化也帶了各種社會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貧富差距加大,空氣污染嚴重,災(zāi)害頻發(fā),疫情肆虐,道德滑坡,認同危機。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負面現(xiàn)象大多數(shù)是由“三元失位”造成的:片面追求物質(zhì)生活,忽視精神品質(zhì),忘記物質(zhì)和精神之間的平衡,拋棄了二者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一失其位,三者皆傷矣”!皮爾士講,思想外在于而非內(nèi)在于我們,雖然一般說來,思想是內(nèi)外結(jié)合的過程,但從思想是社會性的、建立在物物相指的物質(zhì)性基礎(chǔ)之上這個角度上看,此說不謬。格爾茲也秉持類似于“思想外在于我們”的觀點,他在批評一位認知人類學(xué)者時所說,文化是公共的,意義也是公共的,它不存在于人腦中。[11]14當然,我們的符號活動不是超自然的,文化觀念即便是非物質(zhì)性的,也要以形物為基礎(chǔ),符號活動中的發(fā)音、顏料、筆畫、音樂,都具有重要意義。[11]12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借鑒上面討論的三元論,確保物感物覺、物物相指、象征意義不失其位、各守其職;避免因符號活動失序帶來的“形廢”“氣泄”“神昧”;拒絕把“最根本的物質(zhì)存在”“最根本的原理”“最高的價值準則”對立起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屬于“最高的價值準則”,具有強大的象征意義,屬于“神制”;各族各地的語言方言、風俗習慣、繪畫雕塑、音樂舞蹈、餐飲服飾等等,屬于“最根本的物質(zhì)存在”,“物感物覺”“形舍”;各個族群人群自古交往交流交融屬于“最根本的原理”,“物物相指”“氣充”。這三個方面既不可分割,亦不可混淆,各有其用,各司其職,關(guān)聯(lián)一體。不能把精神層面的要素混同于物質(zhì)層面的要素,也不能讓精神層面和物質(zhì)層面脫離交往交流交融,造成“氣泄”無用,導(dǎo)致精神層面的“神昧”和物質(zhì)層面的“形廢”。3876CA60-B071-4151-9145-57F58D17EFB6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guān)鍵在于和合有韻,不失偏頗,重在交融,重在相濟,不在同化,不在對立;重在擺好“主干”和“枝葉”的位置,讓“根深干壯”和“枝葉繁茂”互為條件,不在以“主干”取代“枝葉”,更不在以“枝葉”去掉“主干”——無論從哲理還是道理上說,這樣的做法不可能行得通。愛人、愛家、愛鄉(xiāng)、愛國層層遞進,土話土語、方言族語、通用語文步步升級,其間并無截然對立的必要,唯有和諧共生的現(xiàn)實。同樣,不能把生物多樣和宇宙大道對立起來,也不能把豐富多彩和普遍規(guī)律對立起來。這是一個新時代的表述:中華民族不等于漢族,少數(shù)民族不能自外于中華民族;我國各族人民共同開拓遼闊疆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

        以活態(tài)三元論認知和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準確、完整把握其重要意義,是一條守正創(chuàng)新、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借鑒國內(nèi)外可用理論、符合時代要求的廣闊路徑。

        參考文獻:

        [1] 〔西漢〕劉安,等.淮南子全譯:上[M].許匡一,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2] 張岱年.“大化三極”:張岱年全集(第三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 張岱年.“品德論”:張岱年全集(第三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4] John Deely. Four Ages of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Postmodern Survey of the Philosophy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1.

        [5] [美]科尼利斯·瓦爾.皮爾士[M].郝長墀,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

        [6] [美]皮爾斯.皮爾斯:論符號;李斯卡:皮爾斯符號學(xué)導(dǎo)論[M].趙星植,譯.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4.

        [7]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表彰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N/OL].(2019-09-27)[2022-01-27].http://www.gov.cn/xinwen/2019-09/27/content_5434024.htm.

        [8]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18.

        [9] 蘇秉琦.滿天星斗:蘇秉琦論遠古中國[M].趙汀陽,王星,選編.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0] 陰法魯,許樹安,劉玉才.中國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9.

        [11] [美]克利福德·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納日碧力戈,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A TRINITY VIEW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Naran Bilik,Zhang Meiyin

        Abstract: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constantly emphasized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new era,calling on to build on the past,innovate,explore new theories,develop new methods,and discover new path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w cogni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nary symbol theory and its related ideas,and points out the feasibil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blending of the physical sensation,physical appearance,the sense of things,the signification of things,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to consolidate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Peirce's ternary fusion theory of symbols is different from Saussure's theory of binary opposition of symbols. When it compatible with physical sensation and physical appearance,it also emphasizes the interpene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physical sensation and physical appearance,object and physical reference,and symbolic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What's more worth mentioning is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view that "Body","Qi" and "Spirit" are indispensable is also compatible with the previous three-dimensional view of symbols at the ideological level,and there are hidden similarities. The philosopher ZHANG Dainian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ree poles of maximization",which run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unity of opposites,which is "harmonious and comprehensive" and "rich with each passing day and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is a feasible new path to use such living triadic cognition and practice to consolidate the strong sense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Keywords: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Trinity View;the Body,Qi and Spirit

        〔責任編輯:俸代瑜〕3876CA60-B071-4151-9145-57F58D17EFB6

        亚洲红怡院| 粉嫩av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开心婷婷五月激情综合社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人妻av有码中文字幕| 国模丽丽啪啪一区二区| 欧美第五页|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国产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男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欧美日本视频一区| 亚洲av手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淫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战| www射我里面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群3p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d啪蜜芽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bbbbxxxx|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久| 一本之道日本熟妇人妻|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毛片| 国产av一区二区内射| 亚洲日韩成人无码|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不卡| 女人被狂躁高潮啊的视频在线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