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大波驍龍8+新機發(fā)布之前,我們拿到它的QRD(Qualcomm Reference Design),也就是一套可以完整提供終端參考設計平臺,最原汁原味的驍龍8+。通過它的表現(xiàn),我們大抵可以知曉下半年旗艦手機的性能是個什么水平。
驍龍8+是驍龍8的小改款,兩者CPU和GPU架構(gòu)一致,區(qū)別主要在于驍龍8+換成了臺積電的4nm工藝,CPU主頻提升到3.2GHz,A710大核和A510小核分別提升到2.8GHz和2.0GHz,GPU頻率提升10%。
核心在于做出這些升級之后,官方宣稱CPU和GPU功耗最高降低30%,SoC整體功耗降低15%。也就是說,驍龍8+一下解決了驍龍8的痛點問題,當然最終結(jié)果如何還是要看工程機的實際表現(xiàn)。
工程機除了驍龍8+,其他配置參數(shù)和散熱規(guī)格與常規(guī)安卓手機基本無異,它的存在相當于高通就如何設計驍龍8+手機,給廠商打個樣。對于工程機,外觀是次要的,重要的還是驍龍8+性能水平如何。
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驍龍8+性能提升與否,我們的測試還加入驍龍8和天璣9000的商用機作為參考。
在安兔兔跑分上,驍龍8+高達1085485分,驍龍8為987183分,天璣9000則是992896分。CPU和GPU頻率的提升反饋到跑分后,驍龍8+跑分比驍龍8高了10%,比天璣9000提升9%。
在專門測試CPU的Geekbench 5中,驍龍8+單核1297分,多核4161分;驍龍8單核1153分,多核3568分;天璣9000單核1292分,多核4129分。
驍龍8+ CPU部分跑分較驍龍8提升明顯,特別是多核分數(shù),這代表它在處理多任務或重負載任務時,能有更好的性能表現(xiàn)和更高的處理效率。但驍龍8+的單多核跑分也只是稍高于天璣9000,并沒有拉開太大差距,要知道天璣9000的主頻為3.05GHz,不及驍龍8+,跑分差距本不應該這么不明顯。
問題大概還是出在芯片的內(nèi)部架構(gòu)上,驍龍8+和天璣9000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在于后者有更大的三級緩存。天璣9000的三級緩存達8MB L3,驍龍8+為6MB L3,更大的三級緩存能夠同時通過更多的數(shù)據(jù),更有利于處理器的性能釋放。
如果要修改三級緩存大小,就要對芯片內(nèi)部架構(gòu)重新設計,但這樣的改動幅度用在驍龍8+上過于奢華了。等年底驍龍8 Gen 2發(fā)布之后,再看高通有沒有對這方面進行提升。另外,上半年發(fā)布的天璣9000的3個A710大核頻率已經(jīng)是2.8GHz了,與驍龍8+相同,使得前者的CPU成績不會遜色后者太多。
在CPU功耗上,驍龍8+的Geekbench 5單核功耗3.6W,多核功耗6.3W,在多核性能有明顯提升的前提下,功耗有所下降,能效比上升。預計之后驍龍8+的零售機,廠商應該不用像對待驍龍8一樣,費盡心思去限制性能頻率,降低流暢度來換取更低功耗了。
在測試GPU性能的3D Mark Wild Life中,驍龍8+跑分10501分,平均幀數(shù)62.90幀;驍龍8跑分10001分,平均幀數(shù)62.90幀;天璣9000跑分8462分,平均幀數(shù)50.70幀。驍龍8+表現(xiàn)符合預期,對比天璣9000提升約20%,對比驍龍8,則提升7%。
驍龍8+的9.4W GPU功耗依然不低,但畢竟跑分條件下功耗高倒也情有可原。嚴格來說,三者的能耗比相近,但由于驍龍8+和驍龍8 GPU性能強,功耗高,驍龍8+的GPU對續(xù)航的負擔依舊高于天璣9000。
Wild Life測試的是短時間的性能,我們還要測試驍龍8+在長時間負載下的表現(xiàn),這個測試場景是比較貼近現(xiàn)實中的游戲場景。在3D Mark極限壓力測試中,驍龍8+最佳循環(huán)分數(shù)2830分,這個分數(shù)已經(jīng)接近A15仿生的3000分水平了。
但在測試中發(fā)現(xiàn)驍龍8+工程機降頻非常的明顯,2830分但穩(wěn)定性67.3%,也不算是一個特別節(jié)能的成績。如果加一個散熱背夾或是在比較涼快的環(huán)境中,那這個降頻點到來得就不會那么快,對于驍龍8+來說,散熱依舊是不能少的一項配置。
驍龍8最佳循環(huán)分數(shù)2611,穩(wěn)定性45.5%,天璣9000最佳循環(huán)分數(shù)2382分,穩(wěn)定性63.8%,相比之下,驍龍8+的長時間負載能力還是要稍強一點。
綜上所述,驍龍8+的GPU表現(xiàn)和驍龍8基本一致,性能強,功耗高,只能說驍龍8+的功耗會稍好一點點。但是從好的角度來說,即便后期廠商采用保守的性能策略,驍龍8+依然會有很強的性能表現(xiàn)。
GeekBench 5跑分對比
GeekBench 5功耗對比
左:驍龍8+ 右:驍龍8
《原神》測試依然是璃月港跑圖,因為大場景頻繁地加載對CPU和GPU的負荷要比深淵大得多,同時對I/O提出很高的要求。室溫環(huán)境25℃的環(huán)境下,游戲畫質(zhì)設置到極高,開啟60幀模式進行測試,驍龍8+工程機在后面會進行10分鐘的戰(zhàn)斗場景,測試其在戰(zhàn)斗中的幀數(shù)表現(xiàn)。
驍龍8+工程機平均幀數(shù)為59.4幀,全程都是在頂著60幀跑,僅在戰(zhàn)斗和大場景加載時出現(xiàn)小范圍的幀率波動,但問題不大,幀數(shù)隨后回升至60幀。30分鐘測試下來,Perfdog顯示的平均功耗為6.2W,功耗較之前驍龍8普遍動輒8W、9W以上的功耗,改進明顯。
工程機性能策略激進,而且沒有加入溫控或特別的散熱材料,機身背面最高溫度46.8℃,正面51.4℃。等之后零售機對散熱進行更好的堆疊之后,溫度表現(xiàn)應該會好很多。
工程機性能策略與驍龍8一致,三個A710大核作為性能輸出主力,當出現(xiàn)降頻無法維持高幀游戲時,X2超大核利用率會有大幅度提升,頻率在某些瞬間可以飆升到3.2GHz。另外,GPU的利用率也非常高,平均為76.5%,最高可達100%,在渲染《原神》畫面時,GPU調(diào)動積極。
另外在開啟極高畫質(zhì)后,畫面渲染的清晰度、紋理都要比驍龍8好很多,渲染分辨率為1755×810。注意看上圖紅框框選部分,游戲人物頭部,驍龍8+清晰度更高,畫面鋸齒更少,背景的樓梯,驍龍8+也渲染出了更多的場景和光影細節(jié)。
結(jié)合理論性能和實際體驗,證明臺積電工藝的加入,讓驍龍8+的確發(fā)揮出原來該有的性能和功耗水平,但是GPU部分功耗對于手機來說還是過高了一點。
在內(nèi)部架構(gòu)設計無法比肩A15仿生的前提下,不如縮減GPU核心數(shù)量,降低功耗,更適合手機這樣的移動設備,而“滿血版”驍龍8則可安裝在平板這樣的大屏設備中,內(nèi)部也有足夠的空間堆疊散熱,現(xiàn)在的平板愈發(fā)強調(diào)生產(chǎn)力和創(chuàng)意屬性,這與驍龍的高GPU性能表現(xiàn)倒也十分契合。
單就工程機而言,驍龍8+ CPU性能提升明顯,功耗有所下降,與天璣9000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上。GPU部分,驍龍8+的GPU性能強悍,但是功耗下降不明顯,在一些相對重視圖形渲染的APP中,例如游戲,對手機續(xù)航依舊是個不小的負擔。
驍龍8+整體性能增強,功耗有一定下降,溫度在廠商堆疊散熱后會進一步降低,比驍龍8更適合日常使用,下半年應該會有不少驍龍8+手機進入我們的推薦名單。
不過,相比日常用的手機,游戲手機的表現(xiàn)倒是更讓人期待,因為驍龍8+的CPU主頻和GPU頻率都有提升,加上游戲手機一貫激進的調(diào)校策略,我覺得倒是可以讓游戲手機挑戰(zhàn)一下比810P更高畫質(zhì)的《原神》。驍龍8+有成為神U的潛質(zhì),至少它符合我們理想中的“驍龍8”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