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衛(wèi)國
“援八”“援四”分別是“支援八路軍”“支援新四軍”的簡稱,是中國抗戰(zhàn)期間廣大海外華僑開展的一項大規(guī)模愛國運動。
中共中央決策號召
1938年1月,中共中央派遣廖承志到香港,與潘漢年等人在皇后大道中18號建立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簡稱“香港八辦”),遵照周恩來“不公開掛牌”的指示,對外稱“粵華公司”,以銷售茶葉為掩護。香港八辦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領導下,做了許多華僑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首先創(chuàng)辦了油印刊物《華僑通訊》,大量報道八路軍等國內抗日武裝的英勇戰(zhàn)績和抗日根據地的情況,深受南洋與歐美各地華僑的歡迎。他們還派人先后到菲律賓、檳城、紐約、印尼、新加坡等地協助華僑辦報,加強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在海外的宣傳工作。他們恢復整合香港等地中共組織,領導發(fā)展抗日武裝力量,接收并轉運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及國際友人捐贈的抗戰(zhàn)物資。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還通過領導下的青年愛國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在海外青年僑胞中做了大量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同年6月,在香港八辦的籌劃與協助下,宋慶齡在香港成立“保衛(wèi)中國同盟”(以下簡稱“保盟”),廖承志親任執(zhí)行委員兼秘書長。保盟的一個工作重點是:支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進行抗日。
此外,香港八辦還與愛國僑領陳嘉庚、司徒美堂等建立了良好關系,通過卓有成效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不斷增進國際友人和海外華僑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與支持,促進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愛國救亡運動的發(fā)展。
華僑領袖挺身疾呼
1938年10月,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宣告成立,陳嘉庚被選為主席。他在成立大會上沉痛而激昂地說:“悲觀失望,見義不為,有錢不出錢,有力不出力,是對祖國大不忠!”同時,他還被選為馬來亞各區(qū)華僑籌賑會通訊處主任及新加坡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主席。從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到太平洋戰(zhàn)爭發(fā)生4年左右時間,華僑支援祖國抗戰(zhàn)的捐款每月達到1350萬元左右(換算為國內貨幣),每年總計1.6億元。
1940年,陳嘉庚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先后到重慶和延安考察抗戰(zhàn)情況。兩地給他留下深刻但截然相反的印象。
返回南洋途中,他通過各種渠道介紹在延安的所見所聞,大聲疾呼“中國的希望在延安”,激起了強烈反響。廣大僑胞更加信任和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
廣大僑胞捐錢捐物
密切關注祖國抗戰(zhàn)局勢的海外華僑通過各種方式支援祖國抗戰(zhàn)救亡。加拿大溫哥華抗日救國會曾給八路軍撥匯2萬元國幣,為八路軍籌募寒衣,還組織兩個劇社義演籌款。在美國密西根大學,中國留學生和僑生成立了“中國游擊戰(zhàn)士之友社”,利用假日時間為八路軍籌款。法國里昂200多名僑胞節(jié)衣縮食,兩周內籌得捐款1.3萬法郎。比利時僑胞還專門組織了“購買防毒面具勸捐團”,動員僑胞踴躍援助八路軍。
特別是以陳嘉庚為主席的南僑總會成立后,荷屬東印度(今印尼)、暹羅(今泰國)、菲律賓、北婆羅洲(今馬來西亞沙巴州)、沙撈越(今馬來西亞砂拉越州)和緬甸等地華僑掀起支援祖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熱潮。
1938年,馬來亞柔佛州士乃區(qū)華僑汽車司機服務團一行15人,駕駛僑胞捐獻的兩輛救護車,帶著繃帶、藥品等救護物資,從香港經廣州、長沙到達武漢,將一輛救護車交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轉送新四軍,然后駕駛另一輛救護車繼續(xù)北上,經襄陽、西安,安全抵達延安,受到當地軍民的熱烈歡迎。從馬來亞到延安,他們長途跋涉1.4萬余里,歷時約3個月的義舉,感動了許多人。
1939年初,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成立以后,開展了一系列支援八路軍、新四軍的捐獻活動,影響廣泛,成效顯著。
熱血青年參軍參戰(zhàn)
出于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和敬仰,回國參加八路軍、新四軍成為海外華僑青年報效祖國的首選。先后有菲律賓、暹羅、越南等南洋地區(qū)和歐美等20余個僑居國的600余名愛國僑胞,千里迢迢奔赴延安。他們學習深造后,有的留任各級抗日機構,有的被派往華北前線。全民族抗戰(zhàn)期間,大約有400多名華僑健兒直接奔赴中共領導的華北敵后戰(zhàn)場,參加八路軍隊伍,其中有不少人為堅持抗戰(zhàn)流盡了最后一滴血,用青春和生命譜寫了中華兒女團結御侮的悲壯戰(zhàn)歌。
(摘自《黨史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