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自己請求前去殺敵報國,比喻主動請求擔(dān)當(dāng)重任。
【辨析】
“纓”字常被寫錯。“纓”指系帽的帶子?!墩f文解字》中解釋為 “纓,冠系也”,本義指的是系在脖子上的帽帶,后指帶子、繩子等,這類物件在我國古代多為蠶絲編織而成,因此多用絞絲旁。
【起源與演變】
“請”,《說文解字》解釋為“謁也”,本義為拜訪,如“請謁”?!稄V雅》解釋為“請,求也”,為請求、要求的意思,如“請纓”“請戰(zhàn)”?,F(xiàn)在“請”多用作敬辭,表示希望對方做某事,如“請進”“請坐”;或延聘、邀約之意,如“請客”“邀請”。
【例句】
就在疫情愈演愈烈的時候,鐘南山主動請纓,提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大膽要求。
【字里字外】
西漢時期,南越(南方的古族,也稱“南粵”,在今兩廣等地)請求與漢朝聯(lián)姻,漢武帝想說服南越王歸順漢朝,終軍向武帝自薦:“希望陛下賜給我一條長繩,我一定把南越王收縛到漢宮門下?!庇谑牵涞叟汕步K軍出使南越勸說南越王。
終軍到達(dá)南越后,憑借著滔滔辯才終于使南越王趙興答應(yīng)舉國歸屬漢朝。然而這一決議遭到南越權(quán)相呂嘉的堅決反對,呂嘉起兵攻殺了南越王和留守的漢使。終軍死時,只有二十多歲,然而他主動請纓、報效國家的精神,一直被后人稱贊銘記?!罢埨t”二字也逐漸演變成投軍報國的代名詞。
唐代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用“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fēng)”,先以終軍自比,終軍弱冠之年(古人弱冠之年約為二十歲,即剛步入成年)已經(jīng)主動請纓了,作者卻請纓無路。宗愨從小就有“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的志向,長大后屢建戰(zhàn)功,成為一名將軍。作者也希望投筆從戎,有像宗愨一樣干出一番偉業(yè)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