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新
1952年7月1日,這是可以載入新中國史冊的一天。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條鐵路,全長505公里的成渝鐵路全線通車。這條歷經(jīng)近半個世紀規(guī)劃的鐵路,最終由中國自行設(shè)計施工,完全采用國產(chǎn)材料修建,堪稱中國鐵路上的一個壯舉。
半個世紀的等待
最早提出修建成渝鐵路可追溯到1903年,當時,四川總督錫良奏請清廷,擬自修川漢鐵路,以“辟利源而保主權(quán)”。此議提出后,英法兩國即先后4次照會清政府,強求修筑川漢鐵路。1905年至1907年,川漢鐵路公司由官辦先后改為官商合辦和商辦。1911年5月,清政府借鐵路國有之名,向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借款筑路,出賣路權(quán),激起民憤,掀起了以四川省會成都為中心的全川保路風潮。同年8月,修筑近兩年的川漢鐵路宣告停工。
民國時期,四川地方政府和國民黨中央政府曾多次提出修建川漢鐵路及其西端的成渝鐵路,并聘請工程師進行勘測和設(shè)計,成立成渝鐵路工程局負責成渝鐵路的建設(shè)。1937年6月,成渝鐵路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地施工,但直到1949年10月也僅完成原預算工程量的極少部分,未鋪設(shè)一根鋼軌。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作出的第一項重大決策就是“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yè)發(fā)展,幫助四川恢復經(jīng)濟”。12月7日,重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交通接管委員會鐵道部成立。12月31日,鄧小平在主持西南局常委辦公會議上決定:“興建成渝鐵路,造船修建碼頭?!睌R置近半個世紀的修建成渝鐵路事項被提上了議程。
三條理由
1950年1月2日,鄧小平在向中共中央報告重慶解放一個月后西南的情況和建設(shè)新西南的計劃時,特別提出“著重于修成渝鐵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單就鐵路來說,至少有兩條亟待開工:一是剛成立的海軍提出修筑從山東藍村到煙臺和浙江蕭山的鐵路,以備海防;二是新疆的王震將軍給中央打了四五次報告,請求加快對寶蘭、蘭新鐵路的修建,以鞏固西北邊防。這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務(wù)。鄧小平赴京向毛澤東請示時,著重講了三點:“第一點,四川交通閉塞,政令不暢,四川作為西南首省,不修鐵路不利于政令暢通。第二點,重慶、成都是西南中心城市,如修鐵路,不僅可以帶動四川乃至西南百業(yè)興旺,還可向全國提供優(yōu)質(zhì)大米、豬肉、禽蛋和副食品,互通有無。第三點,如果成渝鐵路率先修成,既可提高我國的國際聲望,又可使大大小小的工廠訂貨充足,加快工業(yè)發(fā)展?!?/p>
鄧小平的這三點理由說中了要害,點到了關(guān)鍵,毛澤東最終下定了決心,一錘定音:修成渝鐵路。195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務(wù)院批準西南軍政委員會關(guān)于請求修建成渝鐵路的報告。為了支持成渝鐵路的建設(shè),國家在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先撥了2億斤大米,作為修路經(jīng)費。
艱難建成
修建成渝鐵路,充滿艱難險阻。從地形上說,四川是一個盆地,盆地邊緣到處都是高山峻嶺和深谷河流;從設(shè)備上說,當時的筑路工人沒有大型的機械化設(shè)備,一切都只能用雙手進行;從安全上說,當時正值剿匪時期,工人們在修路過程中還需要時刻提防土匪的侵擾,保障施工安全。
成渝鐵路修建時,尚未組建專業(yè)施工隊伍。西南軍政委員會抽調(diào)指戰(zhàn)員三萬余人,率先承擔筑路任務(wù)。同時,四川各行署也動員了一萬八千多人參加筑路。隨后,民工逐漸接替部隊參與筑路。1951年2月,到達工地的民工達到最高峰,共十余萬人。
據(jù)記載,成渝鐵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4211萬立方,挖掘土石方1460余萬立方米,砌御土墻15萬余立方米,開挖隧道43孔,架設(shè)大中型橋梁84座、小橋189座,涵洞446個。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全線通車。
(摘自四川黨建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