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位于湖南省長沙市中心的走馬樓正在進行大規(guī)?;?。這里曾是南楚的主要城市,又是三國時期吳蜀兩國的分屬領地,存在不少古代遺跡。因此在施工的時候,文物部門時刻保持出發(fā)狀態(tài),只要發(fā)現古代遺跡,將立刻趕到現場進行保護。
果然,在工人清理幾口古井的時候,發(fā)現了許多古代的文物。文物部門馬上趕到現場,進行了保護性發(fā)掘,最終發(fā)現了約17萬支古代的竹簡。
經過專家的鑒定,這些竹簡屬于三國時期的吳國,其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都讓人非常驚喜,更是超過了全國出土的吳簡總數量。
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梳理后,考古人員發(fā)現了一個歷史細節(jié),而這個細節(jié)揭開了當年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謎團。
按照歷史的記載,當年劉備拿下漢中自立為王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然而關羽對此似乎并不滿意,他覺得自己屈居在荊州,才是沒有建功立業(yè)的原因。
因此關羽決定出兵攻打襄樊,想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也的確做到了,水淹七軍、斬殺魏大將,一戰(zhàn)威震天下。然而關羽的勇猛沒有持續(xù)很久,在東吳的偷襲之下,荊州失守,他也最終命喪黃泉。
后世之人評價關羽的這次失敗時,認為錯在他平時太過于傲慢,總結起來就是關羽的傲慢和大意,這才有了“大意失荊州”的說法。隨著這批吳簡的出土,這個說法似乎要改一改了。在走馬樓吳簡的編號三竹簡中,有這樣一段關于戶籍的荊州記載:“上中下品戶數薄。其十之一二戶為上品,其十之八九戶下品?!边@段記載看似和關羽的失敗毫無關系,其實卻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按照這段文字的說法,上戶為富裕人口,中戶為小康人口,而下戶則為貧困人口。而荊州地區(qū)有百分之八九十為貧困人口,可見在關羽治理荊州的時候,并沒有關注百姓的溫飽問題。
緊接著,專家在編號七的竹簡中發(fā)現了另一段關于荊州的記錄:“軍故吏,東陽里,增丁一萬。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
建安二十四年的秋天,正好是關羽攻打魏國的時候,根據竹簡中的說法,關羽從窮苦的百姓之中征兵一萬,可沒多久就全部叛逃。
那么總結下來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關羽在管理荊州期間,不但沒有收攏民心,為民造福,反而為了爭功而強行征兵,讓這些從未經歷過訓練和實戰(zhàn)的新兵匆忙上陣。這無疑是自掘墳墓。
試問如果關羽能夠造福百姓,取得民心,荊州怎么會丟得這么快。
要知道留下來負責守城的將士雖然不多,但都是久經沙場的精英王牌,如果全城百姓能和他們一起奮起反抗,想攻下荊州談何容易。
關羽最后的失敗,固然有粗心和大意的一面,但失去民心才是其主要的原因。
然而若不是這批竹簡的出土,恐怕直至今日我們也難以得知當年關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摘自《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