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師栓 史兵 任艷青
(1.榆林體育運動學校 陜西榆林 719000;2.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3.榆林市高新一中 陜西榆林 719000)
2020 年9 月21 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以推進體育教育的發(fā)展,推進體育強國工作。其中,對于我國未來青少年體育事業(yè)的政府發(fā)展,提出了多方面的指導,包括學校體育工作的加強、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的完善、傳統(tǒng)特色學校與高校之間的體育運動隊建設、培養(yǎng)體育教師及教練隊伍的建設等,對于我國青少年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意義深遠。但根據當前學校的體育運動發(fā)展情況可知,要想完成科學的訓練,一定要有一支教練員團隊來支持完成,而在當今運動訓練的背景下,形成復合型教練團隊也是一種模式趨勢。通常來說,團隊工作模式能有效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效果,提升競技技能,所以,構建多方面的復合型教練團隊就顯得十分迫切。
組織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目標,組織的發(fā)展方向也由目標決定,所以社會中任何一個有意義的組織及其組織的活動,都有其明確想要實現的目標。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fā)的《競技體育“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加強運動隊復合型訓練管理團隊建設,完善復合型訓練管理團隊建設的體制機制和操作辦法?!?020 年,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實施中青年優(yōu)秀教練員培養(yǎng)計劃,引進國內外高水平教練員來陜執(zhí)教,建設一支數量充足、業(yè)務精湛的教練員隊伍;強化復合型訓練團隊建設,構建適應競技體育發(fā)展趨勢的科學訓練體系??梢?,打造一支復合型、高質量的管理團隊十分符合國家競技體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要求,這也是當前時代的一種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
國家體育總局印發(fā)了《國家體育總局中長期體育科學與技術研究指導綱要(2011-2020)》提出,到2020年,我國體育科技研究發(fā)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體育實踐關鍵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取得一批解決體育實踐重大問題,并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創(chuàng)新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卓有成效地應用于體育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中,在改善國民體質狀況和科學健身的理論指導、提高優(yōu)秀運動員競技水平、促進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涌現出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優(yōu)秀科學家和研究團隊。所以,運動訓練的發(fā)展結果必然是實現科學化訓練,其中,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作為重要支撐,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讓競技體育的發(fā)展更快、更穩(wěn)。
榆林體育運動學校是1987年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原榆林地區(qū)青少年業(yè)余體?;A上成立的一所中等體育專業(yè)學校,2012年加掛“榆林市奧林匹克九年制學?!迸谱?,屬義務教育體育學校?,F有教練員39人,文化課教師37人,科研人員5人,學生760多人(其中在校運動員350 余人,省市集訓200 人左右,體教結合注冊200多人),開設田徑、摔跤、舉重、跆拳道、賽艇等11 個訓練項目,分小學五至六年級、初中一至三年級、中專一至三年級共8個年級進行教學。
2.1.1 教練員性別結構及年齡情況
該文通過對體育運動學校所配備的39 位體育教練員進行調查,發(fā)現男性教練有34 人,女性教練有5人,分別占總人數的87.18%和12.82%。由此可見,體育運動學校教練性別結構明顯偏向于男性。根據對體育運動學校教練的調查情況可知,20~30 歲的教練12人,占總調查人數的30.77%;31~35 歲的教練11 人,占總調查人數的28.20%;36 歲以上的教練16 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1.03%。根據數據情況可知,體校教練員隊伍中,青年教練(20~35 歲)占六成,中年教練(36~55歲)占四成。這表明體校教練員隊伍的發(fā)展不夠健康,而且也缺乏系統(tǒng)科學的人才遴選計劃和培養(yǎng)計劃,青年教練員的隊伍占比過大,會限制體校教練員隊伍的專業(yè)水平發(fā)展,大部分青年教練員還沒有足夠的教學經驗。
2.1.2 教練員的學歷層次
由于我國體育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相關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隨著體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我國體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對相關從業(yè)者的綜合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體育運動學校在招聘教練從業(yè)人員的時候,通常都會有素質要求、學歷要求以及水平要求。在我國,學歷之所以是很多職業(yè)的敲門磚,是因為它是衡量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重要指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歷越高,綜合素質也就越高,連帶著個人較好的再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保障。我國目前對體育教練人才的要求不明確,但在部分歐美國家卻十分明確,即要想從事教練行業(yè),通過訓練學、生理學、解剖學、體育學、營銷學等相關學科考試是基礎。除此之外,還需要獲取相應的學位資格證,才能被允許應聘,后續(xù)進入工作崗位之后還需要學習,不斷取長補短,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體育教練,而且這些要求缺一不可。而根據體育運動學校39名教練的調查結果可知,本科學歷的教練員32 人,占調查總人數的82.05%;大專學歷的教練員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5.38%;中專學歷的教練員1 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56%。由此可見,大部分體育學校所聘請的教練學歷水平大都為本科,按照當前的教育情況來看,本科確實不差,但若沒有碩士學位及以上的人才加入其中,容易局限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且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诖?,我國教練從業(yè)者還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學習,提升自己,彌補這方面的不足,這對于提升體育教練隊伍整體的素質水平來說,十分有利。
根據調查的情況可知,39 名專業(yè)的教練員主要有兩個來源,大多數教練員是專業(yè)運動隊的退役人員,他們具有較高的運動水平;少數教練員是體育院校畢業(yè)的大學生,理論水平較高??傮w來看,在教練員隊伍中,由退役運動員轉為教練的情況,占多數,他們運動水平高,實踐操作能力強,但理論水平比體校畢業(yè)的大學生弱,基礎知識零散化,不夠系統(tǒng),容易出現知識性錯誤,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退役運動員在專業(yè)訓練期間,訓練任務繁重,根本沒有時間去進行系統(tǒng)性的知識學習,使得其轉為教練員進行工作之后,理論知識素養(yǎng)及水平,無法滿足實際的工作需求;二是很多教練員都不會積極主動地接觸新知識,也不會去學習最近的訓練理論,只是單純地使用傳統(tǒng)的理論進行訓練,使得其無法適應現代科學訓練的要求,進而影響訓練的質量;三是教練員大部分安于現狀,對于現代訓練理論和技術的學習意愿較低。
2.1.3 教練員職稱現狀分析
根據調查體育運動學校39 名教練的調查結果可知,有高級教練員職稱的教練員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5.38%;有中級教練員職稱的教練員14 人,占調查總人數的35.90%;有初級教練員職稱的教練員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5.38%;沒有職稱的教練員12 人,占調查總人數的30.77%;有高級講師職稱的教練員1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56%。由此可見,體育運動學校的教練水平較低,這不僅不利于體育院校的未來發(fā)展,也不利于后續(xù)體育人才的培養(yǎng),另外,筆者在調查的過程中還發(fā)現,教練員想要提升自己的水平,出去學習,各種費用還需要自己承擔,這嚴重打擊了教練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體育院校以及相關單位,可以加大這方面資金投入,讓更多的教練員接受系統(tǒng)的培訓學習,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他們的自身素質和整體的教練水平。除此之外,獎勵力度低、獎勵方式不科學等問題,也會在一定限度上影響教練員工作的積極性。
2.2.1 文化課教師性別結構情況
對37名文化課教師調查發(fā)現,男性教師7人,女性教師30 人,分別占總人數的18.92%和81.08%??梢钥闯?,文化課教師性別結構偏向于女性。
2.2.2 文化課教師的學歷層次
通過對體育運動學校文化課教師學歷的調查可知,本科學歷的教師34人,占調查總人數的91.89%;??茖W歷的教師1 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70%;碩士學位的教師2 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41%??梢钥闯?,體育運動學校文化課教師的學歷普遍比教練員學歷高很多。在調查中發(fā)現,文化課教師大學所學專業(yè)都是與工作教學方向一致,如語文教師大學所學專業(yè)為漢語言文學,英語教師大學所學專業(yè)為英語專業(yè),籃球教師大學所學專業(yè)為運動訓練。
2.2.3 文化課教師的職稱現狀分析
根據調查體育運動學校37 名文化課教師職稱現狀可知,高級教師3人,占調查總人數7.5%;一級教師6人,占調查總人數15%;二級教師8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0%;教員23 人,占調查總人數57.5%??梢钥闯?,體育運動學校文化課教師的整體水平在今后有待加強。
教練員作為運動員各項訓練和學習的主導者,對運動員的發(fā)展來說尤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教練員的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運動員的發(fā)展前途,在競技體育中更加明顯,所以,教練員不僅要學習掌握最新的訓練方法和理論知識,還要將其應用在具體的時間訓練中,讓運動員可以與時俱進提升自身運動水平。而在新時期,為了保障運動員和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要求復合型教練員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3.1.1 積極完善智力結構
智力結構的完善主要從以下3個要素入手。首先,識別能力,這可以保障教練員對運動員各種情況的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運動員選材和訓練,同時照顧到運動員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其次,感受能力,教練員需要根據運動員日常訓練的反饋來制定后期的訓練目標和任務,但在訓練過程中產生的反饋信息量大且復雜,教練員必須具備足夠的經驗和敏銳的感受能力才能辨別分析這些反饋信息,制定出合理的訓練目標和任務;最后是創(chuàng)造能力,即訓練教練員的思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種能力是建立在教練員思維的基礎上形成。因此,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和敏捷性將直接影響這兩種能力的發(fā)揮。
3.1.2 建立科學的用人機制
根據調查可知,榆林體育運動學校的教練員存在嚴重的年齡結構不合理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需要構建合理的用人機制,如制定教練員的中期發(fā)展目標、遠期發(fā)展目標等。二是根據不同體育項目的發(fā)展情況和需求情況,及時補充教練人員,讓其成為一個常態(tài)化的運作機制,如為年紀較大的教練員配備助理教練;為避免人員變動上的不良群體現象,采用逐年、逐項目的完善方式來配備教練人員。在為學校選拔教練人才時,可多注意高學歷的退役運動員,因為他們不僅親身經歷過專業(yè)訓練,還擁有高學歷,無論是實踐水平,還是理論水平,都比較高,而且實踐與理論結合經驗也較為豐富,十分符合體育院校對教練員的職業(yè)需求。
3.1.3 制定體育專項教練員培訓規(guī)劃
關于榆林體育運動學校教練員的未來發(fā)展,學校高層可依據學?,F實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體育專項教練員培訓計劃,并在培訓目標的指導下認真執(zhí)行,力求讓教練員將所有的培訓內容全部吸收。比如,學??赏ㄟ^讓教練員參加國家級、省級教練培訓班的方式,讓教練員接觸學習更多、更先進的訓練理念和訓練方法,進而提升自身的教練水平。當然,學校還可通過自身的資源,多引入一些體育專項訓練方面的書籍和文獻,甚至構建相應的網絡學習平臺,讓教練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掌握更多的先進訓練理論和技術。針對一些較為細節(jié)的問題,學校還可邀請國內外的專業(yè)人士來校進行針對性指導,提升教練員的整體教學積極性和效果。
3.1.4 加強對教練員的培養(yǎng)
提升教練員的整體水平,最為關鍵的就是加強對教練員的培養(yǎng),教練員自身的水平提升了,整體水平自然會得到提升。具體來說,就是從教練人才層次銜接上形成“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良性人才進出循環(huán),保障教練員的人才儲備,針對非體校出身的教練員制定各種培訓措施,以此來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以及教練水平,讓其為我國運動技術水平的提升作出貢獻,讓我國競技體育的發(fā)展更上一層樓。
體校類的教練員和文化課教師可以利用相互專業(yè)、知識結構、認識水平打造一支具有復合型的教練員團隊。以往體校教練員都是體育專業(yè)畢業(yè)或國家優(yōu)秀運動員,都具備豐富的體育教學經驗和訓練經驗,在知識文化層面往往存在不足,學??赏ㄟ^整合文化課的教師與教練員之間的知識互動,對文化課教師制訂相關培訓計劃。例如,讓校內公認的“金牌”教練員,為其他教練員進行授課,找到科學合理的共性訓練方法、訓練計劃、師生關系處理方法以及教師隊伍管理方法,有效幫助解決學校集中、突出的問題。再如,文化課教師可以利用專業(yè)知識來服務于運動隊,政治教師可以做好運動員的思想工作。
榆林市體育運動學校當前科研人員有5 名,需要不斷提升科研人員的綜合素質,增加與教練員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將科研與運動員訓練相結合,多為運動員訓練服務。比如,科研人員檢查出運動員生理生化結果為血色素過低,就需要及時制定出能落地實施的解決方式,而不是單純地給出檢測結果。再如,體能教練需要提升運動員的上肢力量,科研工作人員需要給出可實施的訓練方法,包括怎么練、練多少等,而不是單純給出上肢力量不足的結果。
運動訓練的不斷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催生了復合型教練團隊模式,而團隊模式能更好地為運動員訓練和備戰(zhàn)提供服務,團隊式的管理模式,也能為運動隊提供更好的保障。
體育運動學校的復合型教練團隊,能有效解決運動員文化、科研、訓練相對獨立的情況,通過系統(tǒng)的理論,使用組織、指導、協調等方式使三方工作融合,提高了團隊的工作效率,呈現出“1+1+1>3”的效果。
在建立機制方面,除按照成績對運動員和教練員進行獎勵之外,還可以專門制定其他類型的獎勵機制,如按照工作態(tài)度、工作量、工作業(yè)績等。當然,還需要配合制定出完善的考核管理辦法,以保障獎勵的公平性,讓被獎勵人員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滿足。
在團隊管理方面,學校管理層應多注重對教練員和文化課教師的關注,多利用自身優(yōu)勢優(yōu)化團隊之間的合作,促進復合型教練團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