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趙偉東是一名近年來創(chuàng)作甚豐、引人關(guān)注的鐵路作家。以前讀過他的三部作品——《文化的背景》《內(nèi)心的富貴》以及詩集《鋼軌鏗鏘》,將過去已發(fā)表或未發(fā)表的文字收攏起來,達70多萬字,300多篇?!肚锾靵淼蕉钙律健方?0萬字,也是短篇長制,極有分量。這是久久為功、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成果。
我用心一字一句拜讀《秋天來到陡坡山》,在他的筆下,情感細膩充沛,語言清新自然,將故事娓娓道來,時代與社會就像萬花筒一樣呈現(xiàn)出來。
以一個地名作為一部書籍的名稱,這在文學(xué)史上也是由來已久的一種傳統(tǒng)。這本書,不曾給誰有過承諾,以地域文化和鐵路文化珠璧交輝,牽引著深深的精神導(dǎo)向,自覺承擔(dān)起記錄歷史的責(zé)任。趙偉東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地域人文,沉淀到思想的杯子里。這種沉淀越久越醇厚,然后化作亮晶晶的文字,化作充滿靈性的語言,化作工作和生活的智慧,升華到廣闊的精神高空,留下文化和記憶。讀《秋天來到陡坡山》,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透過書中充滿激情的語言,仿佛能觸摸到一種深厚的情懷。
2
和著歲月,趙偉東在用心、用愛、用使命煮字。
趙偉東出生于鐵路世家,父親是一名鐵路職工。上世紀90年代初,他也如愿成為一名鐵路職工。2015年,他從武漢鐵路局機關(guān)調(diào)到麻城車務(wù)段工作,一年零三個月后,又調(diào)到麻城工務(wù)段工作。在麻城一共工作生活了三年之多,與麻城的陡坡山有了不解之緣。
麻城因鐵路而興起,說是鐵路拉來的城市一點兒不為過。其鐵路樞紐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處,位于大別山中心地帶,有京九鐵路、橫麻線(京九京廣聯(lián)絡(luò)線)、滬(漢)蓉快速鐵路(合武段)等五個方向鐵路線引入,北接阜陽,南承南昌,西接武漢,東連合肥等國內(nèi)特大鐵路樞紐,在全國鐵路網(wǎng)中具有重要地位。
麻城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積淀的城市,文脈深厚,民風(fēng)淳樸,資源豐饒,景色宜人,交通便利,是著名的紅色古城、杜鵑花城、交通新城等,是大別山的中心城市,是近年來湖北省發(fā)展最快的縣市之一。鐵路穿越的陡坡山,就“藏”在這里。地方不大,故事頗多。
既然是火車拉來的城市,那么鋼軌必不可少,兩條鋼軌一直延伸到遠方。晴空之下鐵路縱橫,可以看到明顯的變道痕跡,這里就是為了完成火車頭調(diào)度而建立的。鐵軌旁邊就是火車站,高大而現(xiàn)代的站房,看起來非常時尚,鐵路諸多的元素增添了陡坡山濃郁的鐵路文化氣息。
趙偉東有幸在陡坡山工作了3年多。他的視野從陡坡山拓展到麻城,再延伸到大別山,回過頭與鐵路匯合,恰到好處地在多種文化意象的結(jié)合部自由輾轉(zhuǎn)與發(fā)揮。以橫截面的方式交叉書寫鐵路和地域文化,是本書最大、也是最亮的特點,也是他人很難完成的文化創(chuàng)舉。書中全部素材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豐富的鐵路工作經(jīng)歷無疑成了趙偉東創(chuàng)作的源泉。這些難得的作品,很好地展現(xiàn)出了趙偉東的視野格局和文化眼光。
3
追溯歷史,陡坡山的地域文化是大別山文化現(xiàn)象和鐵路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陡坡山的紅色歷史,是趙偉東從縣志和人物傳記里挖掘出來的。他遍閱史書縣志,訪問鄂東鄉(xiāng)賢,考證出陡坡山的前世今生。
趙偉東用無數(shù)個夜晚,將那些被歷史掩埋了的殘缺歲月淘洗出來,在《漫話陡坡山》《漫步陡坡山》兩篇文章中,用自己的眼光告訴讀者,這里發(fā)生了諸如“血戰(zhàn)陡坡山”等英勇故事。他將一種真摯情懷及對人、對事、對歷史的品位融入文字中,讓人獲得教益和收獲。
比如,《鐵牛橋》一文,很好地延展到當(dāng)?shù)氐纳裨捁适?。鐵牛橋坐落于陡坡山村楊明塆前河,飽經(jīng)滄桑,屹立百年。傳說此地曾多次建橋,但屢建屢垮。曾有高尼見到怪獸撞橋,橋斷路毀。后用生鐵鑄造兩頭鐵牛,置于橋洞,待洪水重來,鐵牛竟化為活物與怪獸同亡,一牛返回橋洞,守護著石橋。后人為紀念鐵牛護橋的功德,將此橋命名為“鐵牛橋”。
趙偉東寫到的陡坡山人文歷史,深入淺出,分析深刻,見解獨到,觀點新銳,資料豐贍??吹贸鏊浅W⒅刭Y料工作,在資料搜集方面下了大力氣,對撰寫本書起到了重要作用。總之,在重視資料、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運用資料上,有氣魄,有風(fēng)格,有眼光,有見地。
4
趙偉東寫“鐵”的工作、“鐵”的生活、“鐵”的精神,都是情感澎湃,精神高揚。在一個個小故事抑或現(xiàn)場描寫,又或往事回憶里,都掩藏著他那顆滾燙的心。書中第一輯《鐵味芬芳,鐵路情長》,是細心梳理一個個平凡的或者不平凡的轉(zhuǎn)彎處。當(dāng)讀到此部分文字時,會看到陡坡山乃至麻城鐵路“立”在這里的“路標”。
無數(shù)帶著行囊的年輕人,背著涼席和簡易鋪蓋,從江西浩浩蕩蕩云集于此。山澗里齊腰深的茅草和工地上碗口粗的菜花蛇,讓許多青年職工掉下眼淚來。無數(shù)個夜晚,大家擠在火車站候車室的大通鋪上,來不及用熱水泡泡被磨破的雙腳,來不及與親人通個電話,就因極度疲勞而昏昏睡去。床上盡是螞蚱、蛐蛐和不知名的小紅蟲。一個翻身,就有無數(shù)的蟲子軋進內(nèi)衣里,一摳,立馬發(fā)癢、起疹、紅腫起來……
艱苦的工作環(huán)境和寂寥的粗野荒地,讓許多人望而卻步,可是挺直的鐵路在這里扎下了根,一撥又一撥的鐵路職工在這里扎下了根。
為了改變這里的面貌,麻城鐵路職工,揮鍬苦干,種樹澆水,小心翼翼地栽起了一片片“共青林”。為了建好車務(wù)段機關(guān),大家硬是從別處挑來了肥沃的土壤,將沙石全部換掉,像精衛(wèi)填海一樣,不辭辛勞,耐心地種下了第一棵樹、第二棵樹乃至成千上萬棵樹。終于變成了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繁花似錦,鳥雀啁啾——武漢鐵路局最美的一個機關(guān)。
沒有宏偉的主曲,沒有心靈雞湯,任憑內(nèi)心感覺,記錄了很多建設(shè)鐵路人的艱辛和奉獻,記錄了無數(shù)鐵路人的精神特質(zhì)。更多的時候,趙偉東在默默地思考、觀察,訴諸文字后,《秋天來到陡坡山》便鮮活起來,能感受到文字和著時代的節(jié)拍共舞,連同趙偉東的心思、情懷和文化涵養(yǎng)一起躍然紙上。
5
散文是語言的藝術(shù)。《秋天來到陡坡山》語言輕快,干凈利落,不疾不徐,甚至很多句子如絲綢般華麗,讀來很舒服。
比如,《情系三河》里寫道:“這是我第一次到達三河火車站。金秋時節(jié),只見那高高低低的板栗樹、柿樹、烏桕樹將山野打扮得錯落有致。那大大小小的水潭好像大別山深深淺淺的眼睛。有的很深,深的潭水宛若鑲嵌在谷底的碧玉。有的很淺,清澈透底,戲水的魚群就像河流拋出的媚眼?!?/p>
“三河火車站隸屬于麻城車務(wù)段,是合武客運專線上的一個五等站。車站只有5名干部職工,每天飛馳的動車與山巔上寂寞的站房形成鮮明的對比……”趙偉東用最質(zhì)樸的語言,不動聲色地寫出了小站安靜與動車飛馳間的深邃。書中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
衡量一篇散文好不好,我習(xí)慣用兩點來評價:有意味;能打動我。所謂有意味,是指構(gòu)思鋪陳的技巧,讓人有回味;而能打動我的是語言和情感。一篇文章讀罷,能在心里翻幾個滾,便是好作品?!肚锾靵淼蕉钙律健芬娮C了趙偉東的散文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成熟期。
《秋天來到陡坡山》一書中的故事,可讀性很強,用濃濃的人文情懷反映了鐵路職工的精神追求和鐵路文化的意蘊,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鐵路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達了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炙熱情懷,對美好人性的謳歌必會引起讀者的關(guān)注和喜愛。
作者簡介:賈橋,中國散文家學(xué)會、中國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中國鐵路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