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昂·波爾茨是德國杜塞爾多夫地區(qū)第一位攻讀生物化學的盲人學生。他在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大學城馬爾堡上了一所專門的盲人學校。事實證明,這里不僅是一所盲人學校,更是一個有包容性的創(chuàng)新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在這里建立了一所開創(chuàng)性的盲人教育機構Blista,為在戰(zhàn)爭中失明的年輕人提供學習機會。自建立以來,這里誕生了無數(shù)造福盲人的發(fā)明。同時,它也深刻地影響了周邊的城鎮(zhèn),將這里變成了波爾茨口中“盲人的理想之地”。
在馬爾堡,拄著拐杖出行的盲人隨處可見。所有的聲學交通燈都可以發(fā)出“嗶嗶”的警示聲音。而人行道與地面上則都設計有隆起的紋路及凸起,為盲人提供避開危險或障礙物的觸覺信號,幫助他們在城市中安全出行。
此外,大多數(shù)建筑物也都配有盲文地圖與平面圖。而城中的主要景點則都配有相應的青銅模型,這些模型雖然不大,但還原度很高,方便盲人游客從整體上直觀地去感受每個地標。
還有一些方便盲人的無障礙特色是對馬爾堡自然地形的延伸。這座城市不大,丘陵地形,行走其間,只要留意自己是在上坡還是下坡,就很容易確定方向。便利的休閑設施網(wǎng)絡遍布整個城市,例如為盲人開設的馬術學校,以及盲人劃船、足球、登山與滑雪俱樂部。
馬爾堡也是德國盲人大學生比例最高的地方,盲人所能獲得的學位范圍也最廣。法律和心理學是最受歡迎的課程,因為這些課程的材料都基于大量的文本,學習起來難度不大。但以化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涉及實驗室操作,危險系數(shù)高,同時還需要分析大量圖像、圖表以及圖形,對盲人學生來說門檻一直很高。可在波爾茨的化學老師托拜厄斯·曼克看來:“沒有人能看到分子,也沒有人能看到原子。既然視力正常的人同樣看不見這一切,那么盲人也一樣能學好化學?!?/p>
對波爾茨而言,拓寬他世界的,不僅僅是一所學校,在馬爾堡的生活讓他同樣滿懷深情。馬爾堡的公共汽車司機接受過停車培訓,可以更好地配合盲人乘客無障礙乘車;商店店員接待起盲人顧客來同樣輕車熟路;許多餐館都提供盲文菜單。這座“盲人智慧城”可以作為未來智能城市建設的參考。
放眼世界,在盲人創(chuàng)新者們的努力下,一些障礙正慢慢被消除?;瘜W家莫娜明卡拉正著手設計一門具有包容性的理工科課程;計算機科學家淺川千惠正在開發(fā)無障礙人工智能,天文學家旺達迪亞斯-默塞德正在利用聲音研究太空……就像在母校度過的時光給波爾茨留下的回憶,這一切讓我們“看到了可能性,也看到了創(chuàng)造可能性的可能。”(摘自《海外文摘》蘇菲·哈達奇/文 陳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