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語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難點與重點之一,成語含義晦澀難懂,有時古語較多,學習者的漢語基礎薄弱、知識積累儲備有限等原因,在面對難以把握的成語時常常選擇避而不談。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人在國際上越來越受關注,漢語也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認可,因此對留學生進行漢語成語教育勢在必行。
關鍵詞:成語教學;對外漢語;策略
引言:成語作為漢語語匯體系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它以其豐富的內涵和多樣化的形式在詞匯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言簡意賅、寓意深刻等特點。學界對成語教學也給予了高度關注,并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對于成語本身來說,很多留學生并不了解其真正含義,更不知道成語中所蘊含的古今意義究竟有多少。在許多留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很多生僻難懂的成語,而成語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屬性和復雜的結構特點使它成為了許多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攔路虎。留學生怎樣正確有效地習得成語,已成為當今我國對外漢語界的難題之一。
一、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難點分析
(一)詞義豐富
雖然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加入了學習漢語的隊伍中,但漢語成語對于留學生來說,仍然是一個難點。首先是成語本身的特點:首先,詞義性質復雜多樣,詞義的范圍大、數量多,并且具有很強的概括性與抽象性,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困難。在具體成語的學習過程中中,有些詞往往只表示一個意思,而另一些詞則可以同時表示兩個或者更多的意思。尤其是那些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成語,其指代的東西是褒義還是貶義,中國人看得很清楚,但對留學生而言,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其思維方式、所處歷史文化均不同于中國人,這就造成了同一個詞在色彩意義上的差異。
例如,對中國人來說,蝙蝠是象征吉祥和幸福的動物,因其諧音為中文“?!?,中國人還會繪制五只蝙蝠翼邊相接的圖案,意味“五福捧壽”。但在西方國家,蝙蝠就會使人聯想到女巫、惡魔,因此經常被視為不祥之兆。
(二)語義相近
中文中有許多同義詞、近義詞。同義詞是一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意思相近就是語義差不多,但某些次要因素不同。比如“狂風暴雨”“疾風驟雨”,雖然都是形容大雨瓢潑,但是前者偏向于“大”后者偏向于“疾”。同義詞在詞義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從整個漢語詞匯來看,大多數同義詞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它們所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只是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了不同的特點。然而,能夠辨別出這些細致的差異,通常需要優(yōu)秀的中文分析能力,而對于許多剛剛接觸中文的學生而言,了解這種差異則比較困難,所以在成語運用上存在著許多不精確之處。
(三)語義范圍變化大
漢語成語歷經數千年,一些新詞隨時代發(fā)展而逐漸出現,一些舊社會詞匯則隨歷史發(fā)展而過時,由于語言的經濟性,一些詞匯通過意義的延伸與比喻而轉義。有些詞義會擴大,如古代有些詞義反而會縮小。比如“固若金湯”中的“湯”,是指燒沸的開水;現代漢語的“湯”,是指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但許多留學生便會按照現代漢語的運用方法,把“金湯”釋為“金黃色的汁水”。這些對于學現代漢語的外國留學生而言,已經屬于是最低級的錯誤了,但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要想全面了解成語的運用,還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詞義演變規(guī)律的研究,要根據不同時期人們使用詞語時表達感情的需要,選擇恰當的詞根進行解釋;同時還要注意與其他學科如歷史學、民俗學等相結合。
二、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情景教學
對于一些詞義相同或相似的詞,可以采用語法翻譯來理解其詞匯意義。對于詞義比較抽象的詞或者是語義比較模糊的詞,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可以適當采用情景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出相應的實際情景。例如,老師給學生提供一些場景,指導他們使用對應的成語進行練習,讓他們掌握這個詞的使用方法。在這種方法下,學生不僅學到了相關的知識,而且還學會了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增強了他們對語言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語境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成語的基本語義,還能使他們獲得較多的實踐,加深他們對成語具體用法的印象。
(二)巧用聯系教學
眾所周知,中國的文化底蘊深厚,許多成語在描繪本意時還能深入探討其中所蘊藏的真理以及深層的內涵,比如在教學“錦上添花”時,很多留學生就會很難理解其中的真諦,這就需要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的引導教學,“錦上添花”原指在錦緞上繡花,通過教師的引導,聯系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便能輕易讓學生知道其中的真意是讓本就美好的事變得更加完美,寓意更上一層樓。巧用聯系教學,就能讓枯燥無味、抽象難懂的成語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的成語學習知識框架更加完善,并且歷經久遠也不會遺忘。
(三)結合中國文化
文化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中國成語就使中國文化的縮影,其中容納著中國人門上下五千年的智慧。因此,要想提高外國學生對漢語成語的學習效率,就必須讓他們理解成語之中所包含的中國文化。在對外漢語的成語教學中,我們不能急于求成,要先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中文的基礎——漢字。漢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表現,更是中國幾千年來文化傳承的見證。成語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語言,通過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可以了解到很多具有理性意義的文化知識。在教師進行成語教學的授課時,遇到一些晦澀偏僻的成語,教師可以優(yōu)先抓住其中的一兩個漢字進行深度剖析解讀,力求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不能將一整個成語囫圇吞棗般地教導給學生,這是也是“授之以魚”。因此老師要盡可能多地講解有關中國文化知識,不僅能使學生理解改成語產生的背景,還能豐富其知識,提高成語教學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
結束語:成語作為漢語詞匯里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作為展現中華文化的窗口出現,其中所蘊含的真理真知是經過歲月錘煉的,因此對外教學中的成語教學并不是一件易事。通過對成語的學習,外國友人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國古人的思想魅力,增強其學習漢語的興趣,提升漢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薛瑛.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59-60.
[2]孔祥楠.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J].北方文學,2018(14):196.
[3]賈鳳蓉.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英成語對接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文化視閾,201411.269.
[4]楊艷博.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J].東西南北,2019(11):91.
作者簡介:閻羽萍(1988.1—),女,民族:漢,籍貫: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碩士研究生,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