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百年教育立于幼學。幼兒園及各學前教育機構應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改革的號召,將教學目標搬出課本,把教育的重點落實到對幼兒德育、智育、體育的培養(yǎng)活動中,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尤其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應密切關注幼兒心理變化,保證幼兒童心積極向上,健全的心理教育體系是保障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健全的人格主導著幼兒人生的發(fā)展取向。
關鍵詞:幼兒發(fā)展;心理健康;營造氛圍
引言:
在人們的認知里,小孩子是開心果的象征,認為孩子生來快樂且無憂無慮,因此幼兒園、家長、社會往往更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從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導致越來越多的幼兒存在心理障礙。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生活事物瞬息更迭,信息的開放性有意無意地進入孩子的視野,但由于孩子年幼認知有限,造成孩子對未知事物的錯誤理解,其中成人生活和工作的焦慮情緒無形中也遷移到了孩子身上,導致幼兒心理健康問題逐漸低齡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亟待解決。
1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的現(xiàn)狀與矛盾分析
1.1幼兒心理教育中缺乏專業(yè)性
幼兒園及各學前教育機構雖在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但并沒有切實落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心理教育依然停留在表面功夫上。一方面原因是師資力量的緊俏,幼師往往一人分飾多責,對幼兒心理教育無暇顧及;另一方面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屬于新興專業(yè),這一人才市場炙手可熱、供不應求。絕大部分幼兒園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只能選擇相關書籍、心理健康教育視頻等作為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往往比較零散瑣碎,難以形成整體理論,對于幼兒年齡特征來說,這些零散教育很難滲透入幼兒心理。
1.2對幼兒心理問題片面化解決
由于幼師一人多角色的工作內容,加上缺乏心理學的知識及經驗,在教學中不能很好的對幼兒活動及時做預設,面對出現(xiàn)情緒問題的幼兒時,教師們不能合理解決,時常把問題幼兒當做普遍現(xiàn)象解決,還會經常把幼兒心理問題視為偶發(fā)性,片面地理解為幼兒的思想品德問題,只是簡單地對幼兒進行規(guī)勸、糊弄等方法安撫幼兒。
1.3幼兒心理問題的危害
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迫使人們不斷改變生活,其中監(jiān)護人、幼師的焦慮情緒也會通過交往傳給幼兒。不少離異家庭的孩子在幼兒園生活中不能很好的融入集體,常常出現(xiàn)膽小、自卑、無助等不良情緒;還有部分幼兒表現(xiàn)為自私自大、狂妄無形,這是隔代溺愛下的“小皇帝”,這些問題幼兒心理都是扭曲的,幼師應及時給予正確疏導,防止幼兒時間封閉在消極情緒中造成感知能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影響智力的發(fā)展。當兒童感到內心有壓力時,他們會感到緊張、情緒焦慮,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感到輕松愉快,同時也能促進大腦的發(fā)育[1]。
2幼兒心理發(fā)展水平良好的表現(xiàn)
2.1幼兒日常生活中持有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幼兒時期是性格、個性、思維和行為方式、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在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里能夠保持快樂和積極的情緒。這種積極的情緒有助于身體的健康發(fā)展,比如孩子在贊賞的環(huán)境中成,有助于其樂觀心態(tài)的形成,樂觀的心態(tài)則能促進孩子健康發(fā)展,如此往復使孩子在良性循環(huán)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2.2幼兒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擁有健康心理的幼兒除樂觀積極情緒之外,也會有喜悅、悲傷、失落和快樂。
教育者和家應該允許幼兒有短期的負面情緒,情感豐富體驗也是幼兒擁有健康心理的表現(xiàn)。教育者及家在教學、日常生活中應密切關注幼兒的心理變化,防止幼兒長時間處于消極低落的情緒中,情緒太多、太頻繁,都極有可能造成孩子將自己封鎖在負面情緒中,進而形成心理障礙,影響幼兒健康。
2.3個性和自我意識是幼兒心理健康的又一標準
自我意識在性格形成中起著關鍵作用。3-6歲學齡前幼兒性格相對穩(wěn)定,日常生活中常常保持積極豁達的心態(tài),遇事不過于膽怯,能勇敢表達自己的意愿需求。在自我意識方面,能夠開始在監(jiān)護人的引導下理解和表達自己,能很快適應并參與到群體中,能適當獨立,面對贊賞能為自己驕傲,這就是自我意識的健康表現(xiàn)。然而,心理發(fā)展較差的幼兒在面對自我個性的呈現(xiàn)時,則往往表現(xiàn)出過分膽怯、逃避、自卑和缺乏自信。
3應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策略分析
3.1加強幼兒心理學教育事業(yè)的建設
國家和政府提倡高校增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專業(yè)的后續(xù)保障。在專業(yè)心理教師緊俏的現(xiàn)狀下,幼兒園不能守株待兔,要主動積極組織在職教師進行心理學知識的專業(yè)培訓;另一方面邀請校外專業(yè)幼兒心理教育工作者定期來園開設心理教育公開課,這也是一個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技良策。
3.2“知行合一”將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中來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要落實在行動上。幼師對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正確的認識,生硬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圖書、圖畫講解概念,會導致幼兒對心理健康的理解囫圇吞棗,要想真正落實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將教學設計合理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幼兒的心理問題會得到引導和解決。例如,在幼兒活動課程中,組織幼兒參與游戲活動,在游戲過程中可以加強幼兒之間的合作、互助,提高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消除幼兒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進一步提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2]。結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將心理健康內容以圖片或掛飾實物布置到活動環(huán)境中,讓其感受到健康的氛圍,結合幼兒身心發(fā)展情況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編入故事中,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讓幼兒分角色飾演故事中的各個角色,通過游戲的具體形象充分體驗與訓練,讓幼兒在參與中不斷的表現(xiàn)自我,通過同伴、師生間的互動交流,逐漸從群體中學會了勇敢、堅持、自律,無形中提高了幼兒的受挫能力,完善了幼兒的個性品質,為幼兒后續(xù)教育活動做好了鋪墊。在幼兒園的其他活動中,也要適當灌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幼兒園教師應當善于巧妙的精心做好教學設計,把握教育契機,見縫插針,在教學活動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3]。
3.3家園攜手,為幼兒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家庭和幼兒園的關系一直都是社會性話題,家對幼兒園持有懷疑和不信任,是造成家校關系不溫不火的主要原因。幼兒監(jiān)護人應對幼兒園保持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從而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孩子,讓孩子對幼兒園擁有最起碼的生存安全感,減少孩子入園的焦慮、與親人分離的焦慮;幼兒園對家也應秉持互相尊重的基本原則,以平等的姿態(tài)互相溝通交流,并積極給予正確科學的育兒指導,生活上應注意合理規(guī)劃作息時間,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家園作息的統(tǒng)一,有利于幼兒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tài),幫助減少焦慮[4]。
結語:
健全的人格是立足社會的根本。?速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健康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幼兒時期是培養(yǎng)人格的最佳時期,幼兒園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應重視的是對幼兒健康心理的教育,讓其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獨立的人格,為幼兒走向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薛超.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情感讀本,2021(30):10-12.
[2]石飛琳.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5):248-249.
[3]劉麗霞.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5):52-53.
[4]陳醒.淺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幼兒教學研究,2008(9):4-6.
作者簡介:姓名:劉金環(huán)(1986.05.18);性別:女,籍貫: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民族:漢族,學歷:本科,畢業(yè)于天津體育學院;現(xiàn)有職稱: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