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初中生面臨眾多壓力,不僅有升學壓力,還有同伴、教師、家長施加的壓力,需要有效的措施來緩解其壓力。正念冥想能夠幫助學生重新認識壓力,提升學生的自控力,使學生能夠管理情緒。文章分析了正念冥想的訓練方法及作用。
【關鍵詞】壓力;中學生;正念冥想
作者簡介:韓艷華(1982—),女,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昆山開發(fā)區(qū)實驗學校。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意識逐步轉變,對子女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這必然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壓力過大會導致學生產生緊張不安、焦慮煩躁的情緒,出現記憶力減退等問題。學生如果長期處于壓力過大的狀態(tài),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對考試擔心過度。從歷年中考情況來看,總有許多有學習能力的學生因為心理壓力過大、情緒不穩(wěn)定而在考試過程中狀態(tài)不佳,導致發(fā)揮失常。怎樣能夠減輕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是現階段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壓力
(一)壓力的概念
壓力簡單的定義是在面對具有挑戰(zhàn)性或威脅性的特定事件或壓力源時,人們的大腦產生的一種反應。很多心理學者對壓力有不同的解釋,Cannon首先引用了“壓力”這一概念,他認為壓力就是外部因素影響下的一種體內平衡紊亂,在危險未減弱的情況下,機體處于持續(xù)的喚醒狀態(tài),最終會損壞健康[1]。真正深入研究壓力的是Selye,他把壓力定義為“軀體為了適應施加于它身上的任何需求而產生的非特定性反應”,并且將壓力分為負性壓力和正性壓力。負性壓力會使個體產生一種不愉快、消極痛苦的情緒,具有阻礙性;正性壓力會使個體產生一種愉快、滿意的情緒,具有挑戰(zhàn)性,可以促進個體的成長和職業(yè)的發(fā)展。他還認為,心理壓力是人對環(huán)境刺激的一種反應,為了適應壓力源的刺激,軀體會產生一系列反應,而引起壓力的刺激都伴有一系列非特異性的生理學變化,人若完全脫離壓力就等于死亡,過高或過低的壓力對個體都是不利的。
壓力是有礙健康還是會帶來健康呢?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在《壓力的好處》中寫到,只要改變我們對壓力的看法,就能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在《和壓力做朋友》中,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指出,化壓力為動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壓力的正面作用,不再把它看成是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東西?;叵胍幌履憬洑v過的壓力很大的場景,你會感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渾身出汗……通常,我們會把這些癥狀視為緊張,或者不能很好地處理壓力。但是如果我們改變自己的想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感覺理解為身體在給我們補充能量,幫助我們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zhàn)。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把一些大學生分成兩組,讓兩組學生在各領域專家面前演講。對第一組學生,不管學生講得如何,這些專家都對他們表示不滿意;而在第二組學生演講前對他們進行一些將壓力當作助力的教育。研究團隊觀察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生理數據后發(fā)現,當學生壓力過大的時候,血管會收縮;當學生感到放松的時候,血管會擴張。
這一關于壓力的實驗證明了,人們如果認為壓力是對身體不好的,壓力就會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如果人們認為壓力是好的,壓力就變?yōu)閯恿Α_@是因為當人們壓力大時,人體會分泌兩種荷爾蒙:一種是皮質醇,還有一種是DHEA,這兩種荷爾蒙的比例決定了壓力的效果。如果皮質醇更多,則壓力會產生負面效果,如果DHEA更多,壓力就產生正面效果。增加DHEA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面對壓力的思維模式。
(二)改變面對壓力的思維模式
凱利·麥格尼格爾發(fā)現,我們面對壓力的思維模式才是影響壓力結果的主要因素。換句話說,壓力只有在我們認為它有害的時候才是有害的,真正有害的不是壓力,而是認為壓力有害的思維。如果你認為壓力是有害的,那么它就會給你帶來害處;如果你認為壓力是有好處的,那么壓力就會給你帶來好處。在中考前,筆者在進行“擁抱壓力,笑對中考”的主題演講時,給學生講了一個真實的研究案例:一位心理學家隨機找了幾位心臟病患者,讓他們寫下患心臟病對他們的影響。部分患者寫到,患病之后感受到了家人的溫暖、關懷和理解等。心理學家研究后發(fā)現,認為影響是正面的患者,再次發(fā)病的概率比認為影響是負面的患者更低,而且這些患者的壽命平均延長了8年。這個研究表明,面對壓力的思維模式可以影響壓力結果。
為了改變學生面對壓力的思維模式,筆者讓初三學生寫下自己的壓力,以及這些壓力的益處,讓他們重新定義壓力,尋找壓力帶來的好處。學生寫好后,筆者讓他們分享這些壓力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很多學生說到,自己認為的壓力其實不算什么,應勇于面對挫折,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等。通過分享自己的壓力,學生能夠在生活、學習和考試中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去面對壓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二、練習正念冥想緩解壓力
(一)讓學生形成對正念冥想的初步認識
正念冥想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積極的作用,練習正念冥想可以幫助學生緩解緊張感和焦慮感,提高專注力,讓學生形成積極心態(tài)。
“正念”這個概念源于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fā)展而來的,是一種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ò徒饘⑵涠x為一種精神訓練的方法。這種精神訓練強調有意識地覺察,將注意力集中于當下,對當下的一切觀念都不作評判。正念療法并不是某種心理療法的特稱,而是一系列心理療法的合稱,這一系列心理療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正念”為方法基礎[2]。
(二)讓學生嘗試正念冥想
為了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筆者在心理健康課上讓學生觀看《Headspace 冥想正念指南》,進行正念呼吸練習和聆聽身體練習。以下是筆者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幾種正念冥想。
1.正念呼吸練習
正念呼吸練習要求學生不去評價,主動指揮自己的心,觀察自己的心理活動過程。正念是注意力的表現,要求學生非常專注,保持注意力。學生先對自己的行為、情緒和想法進行正念覺察,進而將自己從負面情緒中釋放出來。
正念冥想練習最常見的形式就是呼吸冥想,也就是讓學生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專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呼吸時身體的變化。當學生發(fā)現自己走神了,發(fā)現注意力開始迷失在各種各樣的想法中時,就把注意力再次拉回呼吸上。假如過了一會兒,學生發(fā)現注意力又跑了,那么就再一次把注意力拉回呼吸上。之所以要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是因為學生沒有辦法控制大腦不去想事情,只要學生的注意力沒有聚焦在某件事情上,大腦的默認模式就會被激活,就會胡思亂想,從一個想法跳到另一個想法上。要想讓大腦停止胡思亂想,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注意力聚焦在一件事情上,比如聚焦在呼吸上。
筆者讓學生先找到身體哪個部位的呼吸是最明顯的。如果是鼻端,就感受氣息的流進流出;如果是胸部,就感受氣息進出時胸部的起伏變化;如果是腹部,就感受腹部隨著氣息進出而產生的脹縮感……學生確定這個部位后,就去覺察呼吸給這個部位帶來的感覺,不要變換部位。
2.聆聽身體的正念冥想
筆者讓學生先進行五分鐘的正念呼吸練習,在學生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后,再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耳朵,聆聽身體的聲音,要求學生聽聲音的本質、音調、音質、大小、持續(xù)時間長短。學生不用去分析這是什么聲音,也不需要了解這些聲音的意義和各種暗示,如果注意力分散,就把注意力拉回來。
一開始學生可能會在想法中迷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意識到自己走神了,但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學生從開始走神到意識到自己走神的時間會越來越短,走神的時間越短,專注的時間自然就越長。正念冥想練習是為了讓學生找回情緒的掌控權,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當情緒出現的時候,如果學生能立馬覺察到,就擁有了選擇的權利,可以不受情緒控制,不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想法中。
三、正念冥想的作用
(一)我校開展正念冥想體驗活動的收獲
我校開展正念冥想體驗活動不到一年的時間,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喜歡參加正念冥想活動。筆者以初一5班為實驗班,在心理健康課上向學生傳授正念冥想練習的內容,讓學生每天睡覺之前做2分鐘正念冥想練習,以打卡的方式堅持一學期。大部分學生堅持一學期的正念冥想練習后,筆者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認為通過正念冥想可以讓緊張的身體回到原來放松的狀態(tài),很喜歡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很輕松的感覺;有的學生認為自己上課時比以前更專注;還有的學生認為正念冥想練習對調節(jié)情緒有幫助。練習正念冥想能夠帶給學生諸多益處。
(二)練習正念冥想可以提升自控力
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在《自控力》中提到,如果經常讓大腦冥想,它不僅會變得更加擅長冥想,還能夠提升自控力,提高集中注意力、管理壓力、控制沖動的情緒以及認識自我的能力[3]。
曾有研究團隊對在醫(yī)院精神科門診治療抑郁癥、焦慮、睡眠困難和不自信的青少年進行了一項研究,隨機選取一些人參加正念減壓輔助治療,讓其他人參加常規(guī)治療。3個月后,研究者發(fā)現,與參加常規(guī)治療的青少年相比,參加正念減壓治療的青少年的焦慮、壓力大和不自信情況有顯著改善,精神病理學指標顯著降低,一般心理水平和社會功能水平提高。
正念冥想可以改變人的大腦結構,提高人的專注力,強化自我意識,并使其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例如,臺北市立石牌國民小學五年級11班的張世杰老師讓學生每天上課鈴響時,全班靜坐2分鐘?!?分鐘覺察”是五年級11班學生上課前或早自修時必須完成的準備動作,已經練習快一年了。張老師讓學生每天回家做功課前,先靜坐并觀察自己5分鐘,如果覺得很煩,就感覺一下自己的煩,5分鐘后再去寫作業(yè)。其目的是要通過覺察讓學生專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張世杰老師讓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在數學考試前先做覺察,寫完試卷后,再覺察一次,之后再檢查。學生表示這樣做后發(fā)現不少看錯題目、抄錯數字、漏寫的錯誤,成績有所提高。張世杰老師在接觸覺察后體悟到,覺察是人人本有的潛能,通過覺察當下,學會接納、面對并與情緒共處,才能由內自然生成自制力,不讓自我情緒受外在事件掌控,心靈才能真正得到安頓。他強調,要讓學生長期練習正念冥想覺察,慢慢地培養(yǎng)學生掌控行為的能力。
卡巴金博士在《正念,此刻是一枝花》中提到,冥想是這樣一種過程:我們可以借由它深化我們的專注力,深化自我意識,使它們變得更純粹,并使它們在我們的人生中發(fā)揮更大的現實作用。
總而言之,正念冥想練習能夠促進學生額葉結構的發(fā)展,緩解學生的壓力,讓學生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夠管理損害記憶和注意力的消極情緒,產生積極情緒,提高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張志峰,桑青松.279名科技工作者壓力狀況與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J].大眾科技,2010(03):180-181,164.
[2]喬·卡巴金,正念,此刻是一枝花[M].王俊蘭,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
[3]凱利·麥格尼格爾,自控力[M].王岑卉,譯.北京:文化發(fā)展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