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正箭,周 瑞,穆元相*
(1.習水縣桑木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貴州 習水 564600;2.習水縣農業(yè)農村局,貴州 習水 564600)
白酒釀造業(yè)是貴州省經濟發(fā)展的傳統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1],位于貴州省北部的習水縣是貴州醬香白酒主產區(qū)之一[2],2021年全縣白酒產能增至1.31 億L[3],隨著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對酒用高粱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提高酒用高粱產量,保障白酒產業(yè)的原料供給,是促進習水縣白酒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礎。適時早播是保證高粱全苗壯苗進而實現高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探明習水縣酒用高粱主產區(qū)中海拔600~1 000 m 區(qū)域適宜的高粱播種期,2021年在習水縣開展不同播種期的高粱種植試驗,比較不同播種期高粱的生育期、株高、穗重、千粒重、產量、抗性表現,為習水縣酒用高粱的高產種植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地設在習水縣桑木鎮(zhèn)銀廠村溝頭組,海拔1 000 m,年均溫14.2℃,年均降雨量860 mm,年有效積溫4 310℃,年無霜期275 d;土壤為黃壤,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均勻一致,冬季空閑。
高粱:紅纓子,貴州紅纓子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提供。
生物制劑:1.8%蟲菊·苦參堿,上海安治南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有機肥料:深沃有機肥(總養(yǎng)分N+P2O5+K2O≥5%,有機質≥45%,水分≤30%),茅臺循環(huán)園區(qū)提供。
石硫合劑:當地市場購買。
試驗共設6 個不同處理。處理A,3月18日播種;處理B,3月25日播種;處理C(CK),4月1日播種;處理D,4月8日播種;處理E,4月15日播種;處理F,4月22日播種。各處理3 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12 m2,營養(yǎng)球雙株育苗移栽,行距60 cm,窩距27.8 cm,每小區(qū)共栽72 窩,栽4 行,每行栽18窩,種植密度8 000株/667m2。
試驗采用營養(yǎng)球進行育苗,4~5 葉時移栽,移栽時按有機肥50 kg/667m2、清水糞1 000 kg/667m2均勻施入試驗地作為基肥,5月9日最后一期移栽結束。每個處理移栽后7 d 用1 000 kg/667m2清水糞追施活棵肥;5月12日,用0.3%印楝素600~800 倍液對粘蟲進行防治,用45%石硫合劑結晶200 g 對水50 kg進行紫斑病防治;5月22日,用1.8%蟲菊·苦參堿和45%石硫合劑結晶對粘蟲和紫斑病進行第二次防治;5月27日,進行一次中耕培土,并施用1 000 kg/667m2清糞進行追肥;8月31日,對試驗分小區(qū)收割測產。
在高粱成熟期按5點取樣方法,每小區(qū)取高粱10 窩進行考種,測定高粱的株高、穗重、千粒重等指標,計算理論產量的同時測定小區(qū)實收產量。
從表1可知,各播種期紅纓子高粱的全生育期為129~154 d,處理A 最長,處理F 最短,同時全生育期由處理A 至處理F 依次縮短,表明隨著播種期的推遲,高粱的全生育期逐漸縮短。
表1 不同播種期高粱的生育期
由表2 可知,各播種期高粱的株高為230.0~273.0 cm,處理D最高,處理F最低,處理E、處理F 的株高與播種期更早的其余處理差異較大。各播種期高粱的有效穗為2 040~5 360 穗/667m2,處理A 最多,處理F最小且二者差異較大,差值為3 320 穗/667m2,而播種期更早的其余處理有效穗差異不大,差值為80~280 穗/667m2。各播種期高粱的穗重,處理A、處理B、處理C(CK)、處理D 之間的差異較小,差值為0.7~2.8 g/穗,處理E和處理F有所下降且二者的差異大于其余處理,差值為8.1 g/穗。各播種期高粱的千粒重為17.6~19.6 g,處理B 和處理D 均最重,處理F 最輕,各處理差異較小。各播種期高粱的理論產量為80.4~305.5 kg/667m2,處理A 最高,處理F 最低且其與其余處理的差異較大,差值為168.5~225.1 kg/667m2,其余處理間的差異不大,為18.6~56.6 kg/667m2。綜合比較表明,4月15日及之后播種的高粱,其株高、穗重、千粒重、理論產量均低于4月15日前播種的高粱。
表2 不同播種期的高粱經濟性狀
從表3 可知,各播種期高粱的單產為74.4~295.0 kg/667m2,處理A 最高且比處理C(CK)增產12.43%,處理F 最低且比處理C(CK)減產71.65%。除處理F 外,處理E 也比處理C(CK)減產8.74%,而比其播種期早的處理A、處理D、處理B 均比對照增產,產量排名分列1、2、3 位。表明,4月15日及之后播種的高粱產量低于4月15日前播種的高粱且差異較大。
表3 不同播種期的高粱產量
從表4可知,各播種期高粱的倒伏率均為0,未發(fā)生倒伏現象。各播種期高粱的絲黑穗病、粘蟲的病級均為1 級,紫斑病為2~3 級,屬中度發(fā)生。表明,各播種期高粱的抗倒伏能力均較強,同時其主要病蟲害發(fā)生較輕。
表4 不同播種期高粱的倒伏率和病蟲害發(fā)生級別
試驗結果表明,隨著播種期的推遲,紅纓子高粱的全生育期逐漸縮短。4月15日前播種的紅纓子高粱株高、穗重、千粒重、理論產量、實收產量差異不大;在4月15日及之后播種,其株高、穗重、千粒重、理論產量、實收產量均低于4月15日前播種,且4月22日最晚播種的上述指標表現最差,并與更早播種的差異較大。另外,各播種期紅纓子高粱的抗倒伏和對主要病蟲害的抗性表現均較好。因此,在試驗所處的生態(tài)氣候條件下,可在4月15日前適期早播,以提前收獲并為后茬留下充足時間;若播種期太遲,部分植株因無法抽穗或抽穗后無法正常結實會降低產量。另外,試驗最早播種期3月18日的高粱產量最高,建議在今后的試驗中將播種期進一步提前,以探明能夠早播的臨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