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嬋 龐紅梅
什么是跨學科?顧名思義,就是跨越不同學科??鐚W科教學,可以理解為一種課程形態(tài),屬于“整合課程”或“綜合課程”,可以以現(xiàn)行的學科界限為基礎,以合并、融合或廣域課程的形式來整合課程??鐚W科教學,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教學策略,具體表現(xiàn)為在真實的情境中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鐚W科教學中的“問題”,不是單一學科的問題,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現(xiàn)實的復雜問題。[1]因此,跨學科學習可以理解為學生在教師設計的綜合性現(xiàn)實問題情境中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
跨學科學習有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是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還是學科教學的品質訴求、我國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地理學科在跨學科整合教學中有著突出的優(yōu)勢,它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科學,具有綜合性特點,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地理學科的特點和性質為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提供了知識上的內在可能性。下面筆者以高中地理學科為基礎,淺析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跨學科學習的主題既要考慮學科知識之間的獨特性和關聯(lián)性,也要關注到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多學科融合的客觀要求。因此,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可以嘗試從學科教材和各類情境中發(fā)掘跨學科學習的主題內容。
以2019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和第二冊為例,第一冊側重于“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科學基礎、自然地理實踐、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等內容,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關系密切(見表1);第二冊側重于“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產(chǎn)業(yè)區(qū)位選擇、環(huán)境與發(fā)展等內容,則與歷史、政治、語文等學科有更多的相關性。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相關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建構地理知識,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表1 與自然地理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列表
在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時,要高度重視復雜、開放性真實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拓寬素材來源渠道,不局限于學科渠道。跨學科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認知世界是密切相關的,可以圍繞全球問題、社會熱點、學術科研、生活實際等選取跨學科學習主題內容并進行整合,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事的習慣。
例如,美國近幾年對我國的華為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這實際上是對中國芯片產(chǎn)業(yè)鏈的精準打擊?;谶@一情境素材,我們可以設計“芯片與國家未來”這樣的跨學科學習主題,讓學生從地理、政治、化學、信息等學科角度,分析制裁措施對華為產(chǎn)業(yè)鏈的影響、未來中美關系的走向、芯片的研發(fā)與制造等相關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再如,南京市在2014 年曾做出“十年內搬遷關停四大重工業(yè)片區(qū)的所有企業(yè)”的重要決策?;谀暇┗て髽I(yè)的情境材料,我們可以設計“南京化工企業(yè)搬遷問題”聽證會活動,讓學生從地理、政治、化學等學科角度,討論化工企業(yè)的去留對地區(qū)的主要影響,增強學生對化學技術的重視,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幫助其樹立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組織開展可以由單個教師來完成,也可以由多位教師來共同完成。
例如,在“河流地貌”的主題學習活動中,探究“河流地貌的成因”時,可以運用物理學科“重力勢能和動能的轉化原理”來分析:河流縱剖面的地勢落差直接影響著河流流速的變化,進而影響河流的物質搬運能力,因而從空間上看,河段的上游多以侵蝕地貌為主,下游多以堆積地貌為主。而在探究“古代人類聚落選址”問題時,思考三星堆文化遺址分布于河流南岸的原因,可引導學生主要從凸岸堆積的原理展開。除此之外,在我們的文化傳承中,有大量描寫河流的詩句,有李白在《早發(fā)白帝城》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嘆,有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贊美[2]……以上主題學習活動既可以由地理教師充分備課后獨立完成,也可以由地理、物理、歷史、語文等學科教師共同來完成。
要將跨學科學習落到實處,從學校層面來說,既要增強跨學科師資隊伍的建設,著重培養(yǎng)具有多學科背景的教師,也要著力構建跨學科師資團隊。比如,南京市寧海中學專門成立了涵蓋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信息、美術等八門學科的學科融通青年教師發(fā)展共同體(以下簡稱“學科融通共同體”),旨在推動課程改革實施,帶動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客觀上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課堂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開展也是以課內探究形式為主。課內探究可以是師生對話式的,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促進者、發(fā)問者和鼓勵者,應該以概念為依托,為學生創(chuàng)設協(xié)作、對話的環(huán)境,學生可通過觀察、交流、實驗等方式積極主動地嘗試與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通過完成任務到達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探索過程中加深對多門學科知識的理解。課內探究也可以是學生活動式的,讓學生通過感受、體驗、參與的方式來實現(xiàn)跨學科學習,比如在課堂上開展辯論賽、模擬聽證會等。
當然,跨學科學習活動因涉及的學科知識多以及參與課堂教學的教師多等實際情況,在落實時應當注意以下問題:活動要緊密圍繞學習主題,切不可形式大于內容,要讓學生明確核心任務;活動要盡可能調動大多數(shù)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只變成少部分學生的表演;活動指導和組織要到位,教師不能放任自流、順其自然,也不可控制太多以免學生學習失去主體地位。
雖然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以課外實踐的形式開展頗有難度,但教師可以利用校外課程資源,搭建校外實驗基地,為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校外實驗基地的建設需要學校與社會各界的積極溝通,尋求多方合作(如高等院校、地理場館、工廠企業(yè)等),合理開發(fā)利用區(qū)域環(huán)境中蘊含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資源。
選定了跨學科學習活動的主題和組織形式后,教師應設計關鍵性任務以驅動學生自主探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下面以南京市寧海中學學科融通共同體開設的兩節(jié)跨學科教學研究課為例,具體說明如何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任務設計。
問題鏈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為起點,圍繞跨學科主題進行設計,引導所有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例如,《中國古代都城的變遷》一課由歷史教師和地理教師共同開設,以古代都城的歷史變遷為基本線索,師生在綜合分析影響古代都城選擇的區(qū)位因素的問題上展開討論。兩位教師設計了下面三個問題: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都城便是長安和洛陽,這兩個古都各有什么優(yōu)勢?假如你是宋太祖,在六大古都中將如何選擇?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它具有哪些優(yōu)勢?
兩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分工明確、配合默契,通過地理專題地圖、史實材料等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氣候、地形、地勢、交通、軍事防御等區(qū)位因素對古代都城選址的影響;學生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在活動任務中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
這節(jié)課的特點是圍繞學習主題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鏈,并讓所有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提倡和鼓勵學生發(fā)展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
社會實踐活動也為跨學科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例如,《晶華——礦物之至善至美》一課由筆者與化學、美術學科教師共同開設。利用校本教研的時間,我們帶領學生參觀了南京市博物館的礦物展,并開展了圍繞課題的礦物晶體展的分組研究,根據(jù)學生的研究成果分三大板塊進行課堂展示:第一部分“礦物的相互依存、和諧共生”,學生匯報共生礦物的組成和形成過程;第二部分“礦物顏料的前世今生”,學生匯報國畫與礦物顏料、礦物顏料的源頭與使用、礦物顏料的特性、礦物顏料與化工顏料;第三部分“‘鑲’得益彰——珠寶與金屬的成全之美”,學生匯報金屬和寶石間的結構互補、鑲嵌之美。學生匯報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中存在的困惑,其他同學現(xiàn)場互動,三位教師補充講解、答疑解惑。
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加上跨學科知識的任務設計,一方面對學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的研討、對學生活動的課前指導、課堂學生活動的有序開展、課堂學習效果的跟蹤反饋等。另一方面,參觀博物館后的小組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對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前期準備階段,需要大量查閱相關資料,進行篩選并提煉有效信息;在制作PPT時,需要主題明晰、內容完整、重點突出;在匯報時,需要聲音洪亮、語言流暢、注重交流、現(xiàn)場互動等。同時,這兩節(jié)課課堂任務的順利推進需要多個學科密切配合,師生和生生之間共同建構,從而跨越學科和學科之間、學校和社會之間、知識和現(xiàn)實之間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