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相連,教師在不同的實踐活動、教學情境中融合課程展開教學,能有效發(fā)揮二者融合的教育作用。文章結合真實案例,探究融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心理健康課程對呵護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特殊兒童
作者簡介:楊陽(1979—),女,江蘇省南通市南通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義務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是教師的教育目標。教師應有效融合課程,呵護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在師生、生生間搭建“心理關懷”的橋梁,建立班級關懷共同體,這對促進特殊兒童健康成長起到積極作用[1]。
一、案例介紹和分析
(一)班級里的獨特個體
小S同學是一名個頭矮小的三年級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平時很少與同學交流,同學或者教師想和他交流時,他通常也是置之不理、自言自語的狀態(tài)。安靜的他有時也會搞怪,如在課堂上用直尺敲桌子、把書包袋子全部拆掉繞手上、將免洗洗手液倒進餐盤里消毒、因為太熱了用剪刀把褲子剪壞等。不同學科的教師對小S有不同的評價:美術課上常常是滿手五顏六色的顏料;音樂課上從不開口;體育課上不甩跳繩而雙腳跳動……和家長溝通后筆者得知,小S是感覺統(tǒng)合失調(diào)的特殊兒童。
(二)追根尋源,剖析獨特個體
教育家李躍兒在其書《孩子是腳,教育是鞋》中提出,鞋匠要想做出一雙合適的鞋子,需要先了解腳的大小、胖瘦等,教育亦是如此,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喜好、性格,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才能開展適合孩子的教育。筆者據(jù)此,深入調(diào)研了導致小S感統(tǒng)失調(diào)的原因。
1.被耽誤的語言發(fā)展期
小S四歲前,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因此其多由奶奶和外婆輪流看護。小S的奶奶是安徽人,外婆是江蘇人,在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小S交錯接觸兩種不同的語言,使其不能形成穩(wěn)定的語言應用能力,語言系統(tǒng)發(fā)育失調(diào),并且抵抗與人交流。五歲后雖然父母陪伴時間大大增加,但是小S已形成不喜歡人際交往的性格。
2.家長認識滯后
小S幼兒園時期個頭矮小,性格孤僻,沒有什么朋友,但其從不搗亂,每天安靜上學,安靜放學,因此其父母認為小S可能只是發(fā)育有些遲緩,沒有什么大問題,還把孩子異常的“靜”看作是其聽話的表現(xiàn),認為那是他的閃光點。就這樣,小S成了家長眼中的“乖巧”孩子,殊不知,外在的“乖巧”卻是內(nèi)心的“遲滯”。
3.家長過度“包辦代替”
小S上小學一年級時,他的父母將他送到學校門口后,還需要讓學長學姐將其送至教室方才放心離開。在家里,由于家長認為他的動作太慢了,如果不幫忙他就很難完成,因此為他穿衣、刷牙,有時甚至連作業(yè)都代替他完成,這導致小S不知道如何將書包從肩膀上拿下、怎么把書從書包里拿出來等常識。筆者深入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小S感統(tǒng)失調(diào)主要受后天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換言之,是家庭因素造成其行為特殊。
二、問題解決策略及過程
(一)家校合作,助力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學校教育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延續(xù)與升華。要想解決小S這樣的特殊兒童的問題,必須從他的家庭著手。筆者從改變家長的教育理念入手,結合課程學習探究引導小S正常學習的策略。
1.學會做“旁觀者”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理的需要。因此,小S首先要學會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小學道德與法治第三部分課程內(nèi)容“我的健康成長”中要求,學生要了解自己的特點、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對中年級的小S,筆者與家長經(jīng)過多次溝通,組織其進行“我能行、你也行”的課后實踐活動。筆者先讓家長嘗試“放手”,讓小S學習自己吃飯、刷牙、穿衣等技能,并用視頻記錄其學習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督促家長真正放手,也為小S的成長留下了寶貴的畫面。同時,筆者結合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11課《讓我自己來整理》的內(nèi)容,開展“班級自理能力大賽”。小S參加了“整理書包”這一項目,雖然最后的比賽結果不理想,但是能和同學一起參與,并完成任務,已經(jīng)代表他有所進步。在家長和教師的“旁觀”中,小S基本上已經(jīng)能自己背書包上學,自己整理書包回家。
2.善于做引導者
有人說:“能干的父母教育出懶惰的孩子,懶惰的父母才能教育出能干的孩子。”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小S的母親能說會道,小S想要表達需求時,他的媽媽已經(jīng)心領神會,面面俱到地安排好。為讓這位媽媽轉(zhuǎn)換角色,筆者邀請她和學生一起上了一節(jié)道德與法治公開課——“家人的愛”。在課堂中,小S媽媽明白表達愛的方式不是無條件地應允和包辦,應讓孩子自主提出要求,再適當?shù)夭扇⌒袆樱С趾⒆幼约和瓿?,多加引導,激發(fā)孩子的潛力。
3.時常做陪伴者
父親在小S成長過程及成長教育中的缺位,導致小S形成柔弱、膽怯的性格?;诖?,筆者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一課時,通過案例描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父母在日常生活細節(jié)中對孩子付出的愛,并布置每天晚上親子鍛煉跳繩打卡任務,在小S父子間搭建感情的橋梁。小S的體能較弱,活動開始后,他的父親每天下班都會帶著他跑步,手把手教他跳繩,兩人比賽拍球……在此過程中父子形同伙伴,小S感受到父親的剛毅、勇敢,體會到父愛的力量,體能得以不斷增強,感知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尋找友誼,鼓勵成長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一年級上冊《我是小學生啦》《校園生活真快樂》兩個單元引導學生在學校生活、同伴交往中共同成長。同伴交往是兒童最好的學習方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同伴交往給孩子們提供了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機會。筆者嘗試用“同伴關懷”提高小S語言應用、辨識感知、交流等能力。3468319E-B228-414A-9F6F-FDFB0D1C8ABF
1.小集體,大智慧
為了讓小S更好地融入集體,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拉拉手,交朋友》一課時,筆者精心策劃了一場小組合作賽,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想法等自由組合,分成10組“小毛蟲成長營”。筆者鼓勵學生在成長營中互相陪伴、互相督促,實現(xiàn)共同進步。
成長營規(guī)則之一是各組每周都會接受相應的任務,要求組內(nèi)成員一起策劃,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由于游戲規(guī)則中強調(diào)必須全員參加才能算完成任務,小S每周也會被組長安排相應的任務,從一開始遭到同伴的嫌棄,到漸漸地得到同伴的幫助,再到后來小S主動尋求幫助,成長營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fā)展。特別是在記憶力比賽中,小S多次幫助小組獲得高分,同伴稱他為“記憶大王”。小伙伴們開始經(jīng)常拉著他一起活動,從開始的被動,到小集體的自愿組織,大家越來越和諧。
2.大集體,妙智慧
小S不善交往,其中一個原因便是與社會接觸得太少,而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缺一不可。筆者通過“小毛蟲成長營”號召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并引導小S參與其中。小S會在周末時和伙伴們到公園擺攤進行義賣活動,把獲得的錢全部捐給災區(qū)的小朋友;會在假期和同學們一起到敬老院,為爺爺奶奶捶捶背、唱唱歌;還會在班會課上把自己本周所收獲的感悟讀給全班同學聽……小S開始說話了。
(三)提供平臺,展示成長
1.瑯瑯書聲動心弦
為了給小S更好的鍛煉機會,筆者在班級中實行輪流領讀制,要求每一個領讀的成員必須在前一天經(jīng)過教師的檢驗。在不斷鍛煉下,小S終于跨越心理障礙,站上講臺,成功帶領同學們讀書。由此可見,教師相信學生,溫柔對待每個學生,能夠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2.課堂表演練勇氣
沒有活動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但是以往小S很少主動參加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為了把他推上臺,筆者根據(jù)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個人在家庭、社會、學校的角色位置分別自創(chuàng)了各類小品,并要求學生以“小毛蟲成長營”的名義認領小品。小S在組員的帶領下走上舞臺,在六一匯演中和組員合作完成表演。雖然舞臺上的他還是有一些遲緩,但是他愿意走上舞臺并展示笑容,表示其身心逐漸健康發(fā)展。
3.微信平臺激人心
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能行》一課要求學生要有自信心,敢于挑戰(zhàn)自己。對小S來說,這無疑是很困難的。他能夠自理、和人交流已經(jīng)是很大的進步,而如今要邁出“自我展示”的一步,需要我們?yōu)樗@類特殊兒童私人定制“關懷套餐”。為此,筆者創(chuàng)立了班級公眾號,記錄學生的美好回憶,并每周推送本周進步之星,這一欄目的開設讓學生充滿期待。每個被推送的孩子要寫一份自我介紹,并且錄制一段表演視頻。因為是自己和自己做比較,所以不斷進步的小S常獲得這一榮譽。以這樣的方式和自己交流,不僅使他得到了鍛煉,而且也讓他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和成長,這種鼓勵讓他在校園中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的、陽光的、溫暖的。
三、成效與總結
小S已經(jīng)開始四年級的學習,他的個頭雖然還是不高,但他已經(jīng)達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目標,擁有生活自理能力。小S在每周一次的“小毛蟲成長營”活動中交了許多朋友,并在友誼的陪護下,快樂上學,在課上積極發(fā)言,遇到困難時也會尋求成長營小組的同學或者教師的幫助,還能與同伴交流想法。小S不再是那個沉默寡言的孩子。
小S的改變驗證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心理教育課程融合的積極作用,二者融合不僅能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還對一個人的身心發(fā)展有潤物無聲的作用。教師把多學科課程打通融合,注重實踐活動和理論學習相結合,組建目標合一的家校聯(lián)盟,能使特殊兒童有所改變和進步,其余的學生也會在課程學習中得到成長。
教師融合關鍵課程,用理論融合、同伴關懷、實踐指導賦能學生的成長,是呵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用心、用情,能夠讀懂不同學生的不同“花語”,促進學生的能力發(fā)展。
(一)終身學習,與時俱進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yè),其所接觸的學生是在不斷成長和更換的,這要求教師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與時俱進。只有教師先學,趕在學生前面,在教學活動中才更有說服力。
教師應熟知各科課程標準,幫助學生融入社會、學會做人。同時,教師還應該做一個有心人,加強和家長的溝通,讓家長和教師在同步學習中掌握更多育兒理念,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共同在科學育兒的道路上前進。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家長課堂”,讓更多的家長走進學校課堂,從而共同進步。
(二)仁愛之心,為愛而行
“四有好老師”要求教師要有仁愛之心。只有教師心中充滿愛,才能做到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隨身攜帶兩面鏡子,用放大鏡去看學生的閃光點,用凹面鏡去看學生身上的不足之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愛。
(三)主動溝通,迎刃而解
溝通是建立信任的橋梁,教師要學會主動溝通。一是要加強與各科教師的溝通,了解學生在他們課堂中的表現(xiàn),并與他們共同協(xié)商改進措施,從而使班級發(fā)展得越來越好。二是及時與家長溝通,由于每個家長的性格不一樣,因此教師需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通過有效溝通,問題會迎刃而解。
(四)時常反思,不斷改進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為“成長=經(jīng)驗+反思”,時常反思自己在教育上的不足之處,有利于教師更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呵護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離不開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這兩門學科的融合,離不開實踐性精準輔導,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合力。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時光,教師是這美妙時光的見證者。教師要通過融合關鍵課程,呵護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余鵬,孫子建.小學高年級學困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9(29):15-17.3468319E-B228-414A-9F6F-FDFB0D1C8A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