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初讀這首《定風(fēng)波》,眼前就浮現(xiàn)出一個富有情趣的畫面:一個兩鬢斑白卻步履輕快矯健的雅士,一路高歌吟詠,放聲長嘯,竹杖芒鞋,沒有少年打馬的恣肆輕狂,卻仍不失傲然立于云端的瀟灑自如。春風(fēng)料峭,春雨淅瀝,打濕了林間碧葉,吹斜了雜亂草叢,他踏著泥濘的小路縱歌前行。走過樹林,走過那一季風(fēng)雨,斜陽掛在山頭,染紅了天邊的云彩,點綴了一彎彩虹,回首望去,風(fēng)不再,雨不再,唯剩下一片靜謐安然。
剛學(xué)過《江城子·密州出獵》,那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讀來蕩氣回腸,那種豪情萬丈,總覺得佇立在最高的山巔,向著頭頂?shù)娜赵潞俺鰜愍q覺不夠,不禁感嘆:真是個吞吐日月的英雄!
氣貫長虹的豪情尚未消散,又被“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態(tài)度所感動。而此詩的作者,正遭受了被貶外放的命運。
從黃州到惠州到儋州,蘇軾走過繁華的汴京城,走過綠樹成蔭的梅關(guān)古道,走過風(fēng)平浪靜的遺愛湖岸,走過風(fēng)風(fēng)雨雨,走過北宋大半河山……他行走著,被捉弄一般不曾定居某處;他奔波著,奔向一個個可以停靠片刻的驛站;他釋放著,不曾為自己的命運哀嘆,不曾被命運打垮,不曾尋死覓活或是一病不起;他快樂著,北方薄涼的細(xì)雨、南方溫暖的陽光是永遠(yuǎn)的陪伴,他見過美麗山水、錦繡河山,一路輕快走來,永遠(yuǎn)那么豁達(dá),那么樂觀……
只因為,他是蘇軾,是那么真實又瀟灑的東坡居士。
真想穿越千年,來到北宋,與他共賞一場花事,共度一段時光。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彼欠裆斐鍪郑幼∫粌善h落的雪花,淡然一笑,說人生恰如雪泥鴻爪,似乎早已準(zhǔn)備好迎接飄忽不定的人生旅程;“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他是否策馬狂奔,卷起一地黃沙,拈弓搭箭,意氣風(fēng)發(fā)?是否也曾渴望直上青云,實現(xiàn)理想?“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他是否曾因親人離去痛不欲生?“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他是否曾如那只孤鴻,俯瞰茫茫人世間,遲遲不肯落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他是否也厭倦了人間的風(fēng)云變幻,渴望孤自泛舟,于無邊江海中放逐?“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他是否擁有一片蒼翠的竹林,于清雅的竹香中捧讀一本詩書,輕撫一張古琴,拈須微吟,瀟灑落筆?
人生如逆旅,愿他日,我如他一般也能拈花微笑,于紅塵莽莽中,自信又安然地說:“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p>
評點
作者選取了蘇軾的《定風(fēng)波》作為文章的開篇,用詩一般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富有情趣的畫面:風(fēng)雨中,一個兩鬢斑白卻步履輕快矯健的雅士,一路高歌吟詠,放聲長嘯,竹杖芒鞋,瀟灑自如。緊接著作者以蘇軾不同階段的代表詩詞為引導(dǎo),敘述了這位偉大詞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在人生的幾番沉浮和各種磨難中,詩人不曾為自己的命運哀嘆,也不曾被命運打垮,于紅塵莽莽中,只是自信又安然地道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碧K軾這種面對人生逆境時豁達(dá)、樂觀的態(tài)度,便是對于“磨煉”一詞最好的詮釋和答案。
【適用文題】愈疼痛愈芬芳;你照亮了我的心靈;苦難是生命的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