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郭 昶
“深度學習”是當下備受關注的話題。那么,“深度學習”中的“深度”體現在哪里呢?先來看一個常見的教學案例。
師:“武”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書寫的生字。先看老師范寫一遍。
(教師范寫“武”,學生跟著書空)
師:注意“武”的右下角沒有撇,不要畫蛇添足。(在課件中標紅斜鉤)
(學生在田字格中描一遍、寫一遍)
上述案例透露出幾個問題:(1)教師的教學更多地停留在講授層面。(2)生字指導策略忽視了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3)學生缺乏對學習的深度體驗。對于“武”這個字的書寫要點,僅停留在記憶“老師的提醒”這個層面上,處于“識記—理解—運用”的第一個層級。學生不理解“武”為什么沒有一撇,更不用說運用此次學習的方法去探究、解決類似的問題。這樣學習是不扎實的,學生極易遺忘,長此以往,會出現記憶負擔過重、錯別字數量增加、學習內容混淆、學習興趣減弱等多種問題。
下面還是以“武”字的教學為例,探索不同的教學方式。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寫“武”字。在《說文解字》中,“武”的解釋是“止戈為武”。(出示圖片)最早的“武”就是由“止”和“戈”兩個部件組成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到了今天,“武”這個字和其他帶有“戈”的字有什么不同之處?
(出示“戰(zhàn)、戲、或、武”。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武的“戈”沒有一撇,他們疑惑不解)
師:這是為什么呢?咱們到書法作品中去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出示“武”字的演變過程,如圖1,學生饒有興致地觀察)
圖1
生:老師,我知道啦?。ㄖ钢鴪D1)“戈”的一撇演變成了長橫,而原來的橫則變成了“武”左上角的短橫!
(其他學生恍然大悟)
師:同學們真會觀察,推理得也非常正確?!拔洹边@個字中的“戈”發(fā)生了結構上的演變。因此,寫的時候要格外注意?,F在,我們來寫一寫,記住這些獨特的變化。
(生在田字格中描一遍、寫一遍)
師: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同學們今天通過觀察字形的演變過程,有了意外的收獲。下次遇到特殊的字形,我們也可以試試運用查字典、了解字形的演變過程等方法進行學習。
此案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問題,自主探究問題,推理思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通過學法提煉,學生在了解“武”這個字中“戈”的演變知識的同時,也能運用習得的方法去探索和發(fā)現今后遇到的特殊字形的秘密,在識記的基礎上,走向深入理解、靶向探究、解決問題等層面,最終促成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達到較高的學習水平。
同樣的教學內容,改變了教學方法,就會使學生獲得完全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梢姡瑢W習者要經歷“認知—理解—運用”的學習實踐過程,才能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其中伴隨著思維的遞進和完善。教師運用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展開認知過程,在學習體驗中深度理解,并能將理解的成果運用于語文實踐中,從而提升學習、思維水平,將學習活動推向更深層次。也就是說,強化學習體驗可以有效促進深度學習的開展。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強化學習體驗呢?
認知過程指人們認識周圍事物的過程。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并讓這一過程充分展開。以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為例,該課所在單元需要落實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和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師一般會如何開展常規(guī)教學呢?通常要求學生讀一讀,畫一畫,說說哪些動作描寫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找到相關語句。教師指出像這樣的描寫就是細節(jié)描寫,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語句……這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也就過去了。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認知過程,僅停留在了表面。學生對于細節(jié)描寫的下位概念、運用方式、產生的作用等都缺乏認識??梢哉f,這樣的學習是缺乏深度的。
再來看看另一個版本。
(出示片段一)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眼睛……
師:這句話里面,看似只有“直、轉、望”三個動作,一秒鐘就能完成。作者的描寫把這一秒鐘就能完成的動作放慢了,讓我們能更加仔細地去看、去感受,進而懂得了母親的疲憊。像這樣的鏡頭,可以叫作——
生:慢鏡頭!
師:(板書“慢鏡頭”)讀讀找出的其他句子,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
(出示片段二)
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tài)……
生:讀這個句子,我體會到了母親的忙碌。
師:怎樣寫出了母親的忙碌呢?
生:連用了四個“立刻”,加在“坐、彎曲、俯、陷入”這些動詞前,讓我感受到母親非常忙碌。
師:正是如此。這句描寫和剛才的相反,作者把動作加快了。那么,這樣的鏡頭就可以叫作——
生:快鏡頭。
師:(板書“快鏡頭”)快鏡頭這么一放,體現的是——
生:母親一秒鐘都不肯浪費,非常忙碌。
……
(出示片段三)
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
師:你留意了“龜裂”這個詞語,知道它的意思是皮膚裂開了。課文中有一幅插圖,光從圖上能看到龜裂的手指嗎?
生:看不清楚。
師:如果我們要用鏡頭表現的話,得怎么拍呢?
生:得湊近了,放大了拍!
師:哦,拉近鏡頭,放大了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
生:特寫鏡頭。
……
師:剛才的這些句子,把平時一粗心就容易錯過的細小動作或事物放大了、加快了、放慢了展示給我們看。這樣的描寫就叫作——
生:細節(jié)描寫!
師:是的,這些句子都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讓我們看到了平時不曾留意的鏡頭,從而寫出了母親的疲憊、忙碌、辛勞。
案例中,教師引領學生從動作描寫入手,體會作者將動作放慢、加快、放大等特殊的處理方式,感受細節(jié)描寫中快、慢鏡頭的不同作用,以及特寫鏡頭的普遍特征,勾連生活體驗,形成對細節(jié)描寫的認知。它不只是停留在概念階段,還是寫作方法的認知、描寫種類的認知、描寫作用的認知,建構了一個立體多維的學習認知體系。
順學而導,在認知的基礎上深化理解,能促進學生思維的遞進和完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細化理解步驟,進行知識的梳理與勾連,結合生活實際與學習體驗,最終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深化學習體驗。
仍以《慈母情深》為例,來看細節(jié)描寫“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的手里了……”中“塞”字的教學——
●比對中,體會情態(tài)
師:設想一下,“塞”字可以換成什么字?
生:拿、放……
師:比一比這些動作,想想作者為什么用“塞”。
生:我覺得“塞”字更能看出母親的主動,是真心想要把錢給“我”。
生:我能從“塞”字看出母親真的愿意讓“我”去買書。
●拓讀中,體會厚重
師:塞的是多少錢?一元五角錢。這個錢放在今天來說多嗎?
生:不多。
師:可是在當時,這又是多大一筆錢呢?
(補充閱讀小說背景資料,了解當時的物價,這筆錢約等于作者家十天的生活費。學生感受到了這筆錢的沉重。)
師:再來讀一讀這個句子,體會這個“塞”字的厚重。
●補白中,體會無私
師:母親把這一元五角錢“塞”給“我”的時候,知不知道這值十天的生活費?當時她會怎么想呢?
生:“孩子喜歡看書,我一定要支持鼓勵他,即使日子苦點,熬一熬也就過去了?!?/p>
生:“孩子喜歡看書是好事,我快點把錢給他,然后咬咬牙,抓緊時間多干點活,還是能賺回來一些的。”
案例中,通過細化理解步驟,補白人物內心,學生深化了學習體驗,理解了“塞”不僅是個動作,還帶有豐富的情感和表現力。而這正體現了對“塞”這個字的深層次理解。
語文課程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從初步認知到深化理解,最終的目的是為學生的語言實踐運用打好基礎。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細節(jié)描寫有了具體的認知與理解,其實無形之中已經為語言實踐做好了準備。如果教師能提供一個供學生實踐練習的平臺,引導學生合理運用細節(jié)描寫,課上就能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深度學習過程。在本課中,想要方法與情感一步到位,是有一定困難的,為此可細分成幾個步驟來實施教學。
◇第一階段:運用鏡頭仿寫,進行細節(jié)刻畫
師:白天工作中的母親是如此地辛勞,那么晚上回家后該好好休息了吧?來看看母親回家后的情景。
(補充《母親》中的資料,引導學生思考運用哪種鏡頭比較合適,試著仿照課文的寫法說一說)
吃過晚飯,往往九點來鐘,我們上床睡,母親則坐在床角,將僅僅20 瓦的燈泡吊在頭頂,湊著昏暗的燈光為我們補綴衣褲……
_________________,我的母親。
_________________,我的母親。
_________________,我的母親……
清晨,在我們橫七豎八陳列一床酣然夢中的時候,母親已不吃早飯,帶上半飯盒生高粱米或生大餅子,悄沒聲息地離開家,迎著風或者冒著雨,像一個習慣了獨來獨往的孤單旅者似的“翻山越嶺”,跋涉出連條小路都沒給留的“圍困”地帶去上班。
母親匆匆_________,匆匆__________,匆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階段:搭建寫法支架,聚焦多樣表現
有了第一階段的仿寫練習,學生對于運用快慢鏡頭進行細節(jié)描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只是學生表達情感的方式常會被同化——都是“我很感動”“我鼻子一酸”……此時,需要借助課文和原著資料,為抒發(fā)情感搭建寫法支架,讓學生感受情感表達的豐富性。
(出示資料)
◎那一天我第一次發(fā)現,母親原來是那么瘦?。∧且惶煳业谝淮斡X得自己長大了,應該是一個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我忘不了我的小說第一次被印成鉛字那份兒喜悅。我日夜祈禱的就是這回事兒。我想我該喜悅,卻沒什么喜悅。避開人我躲在一個地方哭了,那一時刻我最想我的母親……師:讀一讀這兩段話,你心中有什么疑問?
生:為什么作者小時候只是“鼻子一酸”,沒有哭出來,等他長大了,拿到稿費的時候,卻大聲地哭起來?
師:同樣是感激母親,同樣是心懷愧疚,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表現?
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同樣是感受母愛,同樣是感激和愧疚,在表達情感的時候,由于人物、環(huán)境的不同,作者有時會主動抑制情緒,有時則會毫無保留地宣泄。可見,表現形式是很豐富的。在進行細節(jié)描寫的時候,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這一點。
◇第三階段:提供內容支架,關注獨特體驗
布置任務: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讓你感動的那一瞬間呢?你能否用上細節(jié)描寫,結合自己的情感,讓你的讀者能夠看到細節(jié),體會到你的獨特感受呢?
提供情景:媽媽送書、父親送傘等。
提示:有同樣經歷的同學,可以在提供的句子中加上你的感受。你們也可以選擇其他事例,試著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從認知到理解,再到聯系自身開展語言實踐,情感體驗融入寫法支架,自然形成“由表達方式凸顯情感體驗,由情感體驗促進語言表達”的良好循環(huán)。
綜上,教師要基于語文要素的有效落實,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其充分展開認知過程,加深理解,發(fā)展高階思維,提升語用能力,真正實現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