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寵,梁新茗,張百杰,梅 梅,艾萬峰,陸秀君*
(1.沈陽農業(yè)大學林學院,遼寧 沈陽 110866;2.遼寧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32)
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又稱柞樹,是殼斗科Fagaceae 櫟屬Quercus高大喬木,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區(qū),是我國東北次生落葉闊葉林的主要建群樹種之一[1-2]。蒙古櫟喜光,耐寒,耐干旱和瘠薄,是北方珍貴用材樹種、城市綠化樹種,也是營造防風固沙林和水源涵養(yǎng)林的優(yōu)良樹種[3],其枝干、葉片、果實和殼斗在食用菌培育、柞蠶飼養(yǎng)、栲膠提取、活性炭制作、色素提取、食品飼料加工、紡紗、釀酒和醫(yī)療保健均有廣泛應用,經濟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高,開發(fā)應用前景廣闊[4]。
櫟屬樹種的種子多屬頑拗型種子,自身含水率高,因此,如何有效妥善保存種子,是當前櫟屬樹種種子生產和育苗中面臨的問題。目前櫟屬樹種在種子貯藏方面有一定研究。遼東櫟Quercus liao‐tungensis種子含水量40%~60% 時活力最高,出苗率達90% 以上[5],但其不耐低溫貯藏,其活力在4 ℃下冷藏或-4 ℃下凍藏后均顯著降低[6];栓皮櫟Q.variabilis種子半致死含水量為46.31%,其最佳貯藏溫度為0~2 ℃[7];低溫沙藏后的北美紅櫟Q.rubra、沼生紅櫟Q.palustris種子發(fā)芽率均高于常溫沙藏[8];栓皮櫟、麻櫟Q.acutissima、夏櫟Q.ro‐bur、槲櫟Q.aliena的種子均對脫水和低溫敏感,貯藏時需要保持濕度、氧氣供應以及適當的低溫[9]。
隨著人們對蒙古櫟研究的深入,蒙古櫟用苗需求量不斷增加。蒙古櫟主要以播種方式繁殖,因其種子難于貯藏,北方地區(qū)常采用秋季播種[10]。但秋季播種增加圃地管理用工,種子也易遭鼠類危害,同時,蒙古櫟結實存在大小年現象,難以保證育苗生產的需要[11]。目前對蒙古櫟種子貯藏方面的研究較少,探究種子水分特性及其對種子活力的影響,以及有效延長種子壽命的貯藏條件,是蒙古櫟播種繁殖的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本文通過對蒙古櫟種子水分特性和不同貯藏條件的研究,探究種子水分狀態(tài)及濕度和溫度等貯藏條件對種子活力、貯藏物質變化及播種后苗木質量的影響,以期找到蒙古櫟種子貯藏的最適條件,為減少種子損失、提高出苗率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試驗用蒙古櫟種子采自遼寧省灣甸子實驗林場生長健康的成年母樹。種子采收后,經人工初步篩選,去除蟲蛀、破裂種子及夾雜物,獲得純凈、飽滿健康種子。種子含水量為50.77%,千粒質量為(2 962.68±84.09)g。種子長徑為(19.90±1.68)mm,短徑為(15.52±1.34)mm。
1.2.1 蒙古櫟種子吸水與失水特性
隨機取蒙古櫟種子20 粒稱質量,然后放入105 ℃烘箱,每隔12 h 取出1 次迅速稱質量,直到種子質量恒定,3 次重復,計算種子初始含水量。然后將采收的蒙古櫟種子一部分放在容器中浸水處理(V種子∶V水=1∶4),容器置于恒溫25 ℃水浴鍋中,每2 h 選20 粒種子,用濾紙吸取種子表面水分,稱質量并記錄,直至種子質量不變,計算種子吸水速率;另一部分種子放入105 ℃烘箱烘干,每2 h 選20 粒種子,稱其質量,計算種子失水速率。每次取樣重復3 次。
1.2.2 種子含水量對種子活力的影響
根據1.2.1 測得數據,在蒙古櫟鮮種與干質量含水量之間以10%間隔為梯度,每個含水量種子取20 粒,通過TTC 試劑(1%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于25 ℃恒溫染色30 min,觀察胚芽染色情況,記錄種子活力情況。每個處理重復3 次。
1.2.3 溫度對蒙古櫟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將蒙古櫟種子放在室內陰涼處自然干燥24 h后,每次隨機取20 粒種子,分別放在0 ℃、20 ℃、25 ℃、30 ℃、35 ℃條件下進行發(fā)芽試驗;另一部分種子分別放在-20 ℃、-10 ℃條件24 h 后,再轉入20 ℃進行發(fā)芽試驗。每個處理均重復3 次。
1.2.4 不同貯藏條件對種子質量的影響
每個處理隨機選取蒙古櫟種子200 粒,分別采用不同方法處理,室內低溫濕藏(A):種子吸水48 h后,與濕沙體積比1∶3 混合,置于4 ℃貯藏室;室內低溫干藏(B):種子直接裝于布袋中,懸掛于4 ℃貯藏室;室內常溫濕藏(C):種子吸水48 h 后,與濕沙體積比1∶3 混合,置于常溫室內(15~20 ℃);室內常溫干藏(D):種子直接裝于布袋中,懸掛于常溫室內(15~20 ℃);室外變溫濕藏(E):種子吸水48 h后,與濕沙體積比1∶3 混合,挖深1.2 m 坑,放入種沙混合物,上覆蓋干樹枝及樹葉20~30 cm,再覆約50 cm 土壤,在沈陽冬季自然低溫(-20~-10 ℃)貯藏;室外變溫干藏(F):種子直接裝于布袋中,冬季懸掛于沈陽室外,經歷自然空氣低溫變化。貯藏時間為5 個月,期間每隔1 月隨機取樣1 次約10 粒,重復3 次,去外種皮液氮速凍后存于-20 ℃冰箱,用于生理指標的測定。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測定采用蒽酮比色法,可溶性蛋白含量測定采用考馬斯亮藍法,丙二醛含量測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顯色法[12]。3次重復。余下種子翌年春季播種,以同年收集的新鮮種子秋季播種為對照。
試驗在沈陽農業(yè)大學科研基地進行。苗床規(guī)格高20 cm、寬1 m。采取橫向條播的方法進行播種,行距20 cm,每行內播25 粒,開溝深度5~6 cm,覆土2~3 cm,播后適當鎮(zhèn)壓。
種子播后20 d 左右發(fā)芽出土,30 d 左右出齊。苗木生長初期每周澆水2 次,后期2 周澆水1 次,采取微噴的方法澆水,中耕除草3 次。2019 年6 月下旬,統(tǒng)計秋播和春播的蒙古櫟出苗情況。2019 年11 月,隨機抽取25 株測量苗高和地徑,重復3 次。
采用Excel 2010 和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顯著性分析。
如圖1 所示,蒙古櫟種子初始含水量較高,為50.7%。其在前4 h 內吸水速率較高,30 h 后吸水變得極為緩慢,42 h 達到飽和,含水量約60%。整體看,蒙古櫟種子從鮮種到吸水飽和,含水量僅上升了10% 左右,上升幅度不大,說明吸水對蒙古櫟種子影響不大。105 ℃蒙古櫟種子4 h 內失水速率最高,含水量迅速降至13.7%,6 h 以后失水速率顯著減慢,隨著時間推移,種子失水速率越來越低,直至32 h 種子內含水量接近0。
圖1 蒙古櫟種子的吸水速率和失水速率
含水量30%的蒙古櫟種子僅胚芽染色,含水量達到40% 的種子胚軸染色,含水量50% 的種子胚根染色。種子含水量在20%時胚芽開始出現褐化;含水量降至10% 時,胚軸比種子含水量20% 時褐化加深;當含水量≤1%時,種胚被深度褐化(圖2)。由此可見,含水量30%以上的種子均具有較好的活力,當含水量降至20%以下時種子活力下降明顯。
圖2 蒙古櫟不同含水量種子的生活力
含水量40%~50%的蒙古櫟種子活力較高,均高達90%以上,且差異不大;含水量30%的種子雖然活力有所下降,但仍高于80% 以上;含水量20%的種子胚芽活力誤差較大,變化不穩(wěn)定,存活率降至60%左右;含水量低于10%的種子均失活,含水量10%和≤1%種子的活力都為0(圖3)。因此,為保證蒙古櫟種子存活的安全含水量應不低于20%,其臨界含水量介于10%~20%。
圖3 蒙古櫟不同含水量種子的活力
相同含水量的種子在不同溫度貯藏,萌發(fā)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圖4 所示,20 ℃是蒙古櫟種子萌發(fā)的最適溫度,萌發(fā)率58.8%,0 ℃與25 ℃的種子萌發(fā)率略低于最適溫度的萌發(fā)率,但差異不顯著。-10 ℃處理24 h 的種子,在最適溫度下萌發(fā)率為37.8%,但-20 ℃處理的種子在恢復至最適溫度后,種子會氧化變黑,胚芽失去活力,萌發(fā)率降為0。高溫環(huán)境也不利于種子貯藏,超過30 ℃的溫度會使種子腐爛度增加。
圖4 不同溫度種子的萌發(fā)率
如圖5 所示,隨著貯藏時間增加,各處理可溶性糖含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B 處理可溶性糖含量較穩(wěn)定,說明糖類消耗較少,而D、E、F 處理的可溶性糖增加較多,且D 和F 處理在120 d 的可溶性糖含量達到最高,說明其呼吸代謝活動強。
圖5 貯藏過程種子內含物變化
各處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波動變化,均于貯藏60 d 達到最低值,而后回升,其中D 處理變化幅度最大,A、B、F 處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較多,C和E 處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變化較小,說明營養(yǎng)物質消耗少。
各處理的淀粉含量整體變化程度較小,C 處理的淀粉含量變化較為平穩(wěn),A、B、D 和E、F 處理的淀粉含量分別于60 d 和90 d 降至最低,而后增加,說明其發(fā)生了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轉化以提供能量。
各處理的丙二醛含量均呈波動變化,其中B、D處理的變化幅度最大,且于120 d 時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其它處理,說明細胞膜破壞較為嚴重,A、E 處理的丙二醛含量變化幅度較小,120 d 時E 處理的丙二醛含量最低,說明其種子活性最強,抗性最佳。
由表1 所示,6 種貯藏方式中僅3 種方式能夠保存種子活力,而其他3 種貯藏方式的萌發(fā)率均<2%,說明常溫和干燥不利于蒙古櫟種子貯存,室外自然變溫條件更有利于保持種子萌發(fā)力。然而,室內恒定低溫(0 ℃)貯藏,干藏種子萌發(fā)率顯著高于濕藏萌發(fā)率,說明種子含水量高,營養(yǎng)消耗快,從而降低萌發(fā)率。此外,室外濕藏處理的萌發(fā)率高達43.75%,且其苗木生長狀態(tài)與秋季播種無顯著差異。因此,室外濕藏是保證種子活力和苗木生長質量的最適方案。
表1 不同貯藏方式種子萌發(fā)率和苗木生長情況
種子活力是種子質量的重要指標,反映其潛在萌發(fā)和出苗能力[13]??茖W的貯藏方法可以使種子生活力旺盛,并且能保證作物出苗早、健壯、整齊,種子貯藏過程中種子含水量、貯藏濕度和溫度對種子活力影響最大[14]。
根據種子的貯藏行為,把種子分為3 種類型。正常性種子在成熟時已經完成脫水過程,在較低的含水量下也可正常生長發(fā)育;頑拗性種子在成熟過程中不發(fā)生脫水行為,脫落時仍然保持較高含水量,對脫水和低溫敏感;中間型種子可以脫水到較低的含水量(12%~15%),但對低溫敏感[15]。頑拗性種子含水量與種子活力曲線存在一個拐點(臨界含水量),頑拗程度不同的種子對脫水的敏感性存在較大差異,其臨界含水量也不同[16]。銀杏Ginkgo bi‐loba種子臨界含水量范圍為40.1%~45%[16];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種子最低含水量為17%[17];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種子臨界含水量為15%~20%[18]。本研究發(fā)現,當蒙古櫟種子含水量降至20%時,存活率降至60%左右。當含水量降至10%時,存活率為0。表明蒙古櫟種子臨界含水量介于10%~20%,對脫水較為敏感,可能也具有一定頑拗性。
不同種子貯藏后的萌發(fā)率受干濕度環(huán)境影響的表現不一致。王生等[19]發(fā)現貯藏期間的干濕度對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種子活力起決定性作用,南天竹種子不適合干藏,貯藏期間應保持一定的濕潤度。黃素榮等[20]發(fā)現常溫干藏為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種子的最佳貯藏方式。本試驗中,蒙古櫟種子適合濕藏,干藏后萌發(fā)率較低,主要是因為蟲害嚴重。室內恒定低溫(0 ℃)貯藏時,干藏種子萌發(fā)率顯著高于濕藏,可能是因為蒙古櫟種子含水量較高,種子營養(yǎng)消耗快,從而降低萌發(fā)率。
不同植物長期適應環(huán)境形成的適應機制不同,所以其種子萌發(fā)的最適溫度也不同[21]。哈林頓提出了種子壽命通則:在0~50 ℃的范圍內,溫度每降低5 ℃,種子的壽命便延長1 倍,很多研究也驗證了這條通則[14]。張巧巧等[22]發(fā)現胖大海種子常溫下貯藏最多不能超過45 d,而0 ℃貯藏長達195 d。李鐵華等[23]分別用不同的貯藏溫度(3 ℃、10 ℃、常溫)貯藏櫸樹Zelkova serrata種子,研究發(fā)現3 ℃貯藏效果最佳。Tommasi F 等[24]認為:與25 ℃相比,4 ℃冷藏可以防止銀杏種子貯藏過程中發(fā)生的氧化損傷,保持組織活力。在本研究中,蒙古櫟種子在常溫(25 ℃)條件下極易萌發(fā),且蟲害十分嚴重。6種貯藏方式中僅3 種方式能夠保證種子活力。對比來看,低溫是適合蒙古櫟種子的貯藏方式,但貯藏溫度不應該低于-20 ℃。王浩[25]研究蒙古櫟種子的貯藏方式時發(fā)現,洞藏(將浸泡后的種子按種沙比1∶3 混勻放入室外1 m 深的坑中)效果最佳,且不同貯藏方式對蒙古櫟苗木生長量無明顯影響。這與本試驗的結果一致。本試驗中蒙古櫟種子對脫水敏感,但是對低溫不敏感,所以蒙古櫟種子是否為頑拗性種子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可以猜測蒙古櫟種子低溫耐性相對較強,可能是由于蒙古櫟產于溫帶地區(qū),種子具有一定的低溫耐性。
種子含有各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聚合物,存貯蛋白和脂質,其對種子活力至關重要[26]。在貯藏過程中隨著貯藏溫度和種子含水量的降低,種子細胞質容易玻璃化,抑制細胞呼吸代謝水平[27]。種子的淀粉含量在萌發(fā)過程中呈下降趨勢,從而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加[28]。蛋白質是種子中氮的主要貯藏形式,參與種子萌發(fā)過程中各種生理生化反應,也是重要的滲透調節(jié)物質,對細胞的生命物質及生物膜起到保護作用。種子萌發(fā)過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常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29]。常旭等[30]發(fā)現葉底珠Flueggea suffruticosa種子萌發(fā)過程中,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糖含量逐漸增加,蛋白質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但總體變化不大。一般隨著種子在貯藏過程中的劣變,丙二醛在細胞中逐漸積累。丙二醛含量越低,抵抗膜質過氧化的能力就越強,種子活力越高。張海波[31]發(fā)現,溫度和含水量越高的香椿Toona sinensis種子丙二醛含量增幅越大。蒙古櫟種子在室外濕藏下,可溶性糖含量逐漸升高,淀粉含量先略有降低再升高,可溶性蛋白呈波動變化,但丙二醛含量相對穩(wěn)定,說明種子保持營養(yǎng)物質的低消耗,同時保證種子生活力,以準備在適宜條件從貯藏狀態(tài)向萌發(fā)狀態(tài)轉化。
綜上所述,蒙古櫟種子有一定頑拗性,臨界含水量介于10%~20%。種子貯藏不耐-20 ℃以下低溫,20 ℃是其最適萌發(fā)溫度,超過30 ℃種子萌發(fā)率顯著下降。不同貯藏方式播種后的苗木生長狀態(tài)無顯著差異。其中室外濕藏(-20~-10 ℃)種子的苗木萌發(fā)率高達43.75%,儲藏過程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漸升高,淀粉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相對穩(wěn)定。該儲藏方式操作簡單,種子生活力和苗木質量均保持較高質量,是蒙古櫟貯藏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