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裕 王樹鵬 孟令宇 劉亞輝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肝膽胰外二科,長春 130021
近些年,伴隨著手術器械的更新及外科醫(yī)師經(jīng)驗的逐步累積,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在國內外較大的胰腺外科中心逐漸常規(guī)化開展。該術式涉及臟器多,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0%~60%,病死率約5%,常見并發(fā)癥有胰瘺、出血、膽瘺、腹腔感染、胃癱等[1]。近年伴隨著圍術期管理水平的提高,LPD后死亡率明顯下降,但術后胰瘺的發(fā)生率仍居高不下,約為20%[2],且可繼發(fā)腹腔積液、感染、腹腔出血等,嚴重時危及生命。為了降低術后胰瘺發(fā)生率,胰腸吻合技術及理念不斷革新。洪德飛等[3-5]提出“洪氏一針法”胰管空腸吻合方式,該吻合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胰管對空腸黏膜吻合理念,使用胰液引流管充分引流胰液及引導空腸黏膜與胰管愈合,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推廣,該吻合方式在國內已逐漸普及。本研究分析LPD后胰瘺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同時比較“洪氏一針法”胰管空腸黏膜吻合與傳統(tǒng)胰管空腸黏膜吻合方式在LPD后胰瘺發(fā)生率及胰腸吻合時間上的差異。
回顧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3月間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肝膽胰外二科同一手術團隊完成的300例行LPD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術后有無發(fā)生臨床相關性胰瘺分為胰瘺組(43例)和非胰瘺組(257例)。210例使用“洪氏一針法”胰管空腸黏膜吻合方式,90例使用傳統(tǒng)胰管空腸黏膜吻合方式。
1.“洪氏一針法”胰管空腸吻合術:首先根據(jù)胰管直徑,選擇合適的胰腺引流管,然后取一段約10 cm長的(帶有2~4個側孔,并剪成斜面)插入胰管內4~5 cm(圖1A),再從腹側進針,貫穿胰腺并穿過胰腺引流管后打結固定(圖1B)。若胰腺引流管與胰管之間的空隙較大,可以再次經(jīng)腹側貫穿胰腺及引流管固定,盡可能消除胰管與胰腺引流管之間的空隙,以減少術后胰瘺發(fā)生率。使用4-Prolene線縫合胰腺背側,并與空腸漿肌層連續(xù)縫合(圖1C),在胰管對應空腸處使用電鉤打一小孔,將胰腺引流管放入空腸遠端,長度約4 cm左右(圖1D),注意避免引流管打折、彎曲,影響胰液引流。然后在空腸小孔處行荷包縫合,固定胰腺引流管,封閉小孔。最后胰腺腹側與空腸漿肌層間斷縫合4~6針,完成胰管空腸吻合(圖1E、1F)。
圖1 “洪氏一針法”胰管空腸吻合術 1A 留置胰腺引流管;1B 固定胰腺引流管;1C 縫合胰腺后壁;1D 放置胰腺引流管于腸腔內;1E 縫合胰腺前壁;1F 完成胰管空腸吻合
2.傳統(tǒng)胰管空腸吻合術:先使用3-0Prolene線縫合胰腸吻合后壁的胰腺殘端與空腸漿肌層,然后將胰液引流管置入胰管,在與胰管相對應的空腸處使用電溝切開一小口,將胰液引流管置入空腸內。使用可吸收線間斷縫合胰管與空腸黏膜。最后再用Prolene線縫合胰腺殘端前壁與空腸漿肌層,完成胰腸吻合。
觀察圍術期指標,包括(1)術前一般情況: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病史、心血管疾病史、腹部手術史、術前膽紅素水平等。(2)術中及術后情況:胰腺質地、胰管直徑、手術標本切除時間、胰腸吻合時間及術后胰瘺情況等。
臨床相關胰瘺的定義參考國際胰腺研究小組的標準[5],即術后≥3 d腹腔引流液中淀粉酶濃度高于正常血清淀粉酶濃度上限3倍及以上,并導致一系列臨床并發(fā)癥從而改變臨床治療方案或需要介入及手術治療。
300例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135例,年齡(57±12)歲。上腹部手術史46例,合并糖尿病31例,高血壓30例,心血管疾病24例。術前血膽紅素≥170 μmol/L 101例,其中合并黃疸85例。術前行經(jīng)皮經(jīng)肝膽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8例,經(jīng)皮經(jīng)肝膽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transhepaticgallbladder-drainage,PTGD)75例,內鏡鼻膽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 )2例。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Ⅰ級40例、Ⅱ級198例、Ⅲ級60例、Ⅳ級2例。術中觸摸胰腺質地硬84例,標本切除時間(戳卡建立至標本切除)(87.38±18.42)min,胰腸吻合時間(29.02±6.92) min,胰管直徑>3 mm 224例。術后出血23例(7.7%),膽瘺12例(4.0%),胰瘺43例(14.3%),其中B級胰瘺39例(13.0%),C級胰瘺4例(1.3%)。術后病理:膽管癌113例,胰腺癌45例,壺腹癌65例,十二指腸癌30例,其他疾病47例。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者BMI、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胰腺質地軟、胰管直徑>3 mm與LPD后胰瘺發(fā)生相關(P值均<0.05,表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高、胰腺質地軟為LPD后發(fā)生胰瘺的獨立危險因素(表2)。
表2 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胰瘺發(fā)生的多因素分析
與傳統(tǒng)的胰管空腸吻合方式相比,“洪氏一針法”胰管空腸吻合方式平均吻合時間短[(27.47±5.32) min比(32.66±7.23) min],術后胰瘺發(fā)生率低(13.81%比15.56%),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702、0.317)。
胰瘺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的嚴重并發(fā)癥,可導致腹腔積液,感染、出血及延遲性動脈瘤形成等[6],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對LPD后患者臨床資料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腹部手術史、胰管直徑、BMI、胰腺質地均與胰瘺發(fā)生相關;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BMI高、胰腺質地軟是LPD后胰瘺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與Zhou等[7]、Chen等[8]、El Nakeeb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這是由于患者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往往正常,而質軟的胰腺會增加術中胰腸吻合的難度,更容易出現(xiàn)胰腺組織撕裂傷所致[10]。Lee等[11]及Mathur等[12]認為BMI高的患者往往伴隨著胰腺的脂肪化,胰腺質地較軟,術中胰腸吻合的操作難度較大。徐西伯等[13]認為,BMI較高的患者腹腔及胰腺周圍脂肪組織較多,術中暴露胰腺比較困難,因此在術中分離時,胰腺被損傷的風險比較高。
筆者所在的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肝膽胰外科自2015年4月至2019年3月共完成300例LPD,術后發(fā)生胰瘺43例(14.3%),其中B級胰瘺39例,C級胰瘺4例,低于Akgul等[14]報告的結果。筆者認為,LPD后胰瘺發(fā)生原因可大致歸為以下幾個方面:(1)胰腺引流管與胰管之間或胰腺斷端與空腸端存在較大的組織間隙;(2)圍術期補液過多及患者存在營養(yǎng)障礙,造成組織水腫,黏連包裹差;(3)胰腺殘端組織水腫并且縫合過密及縫線打結過緊,造成縫合線對組織的撕裂及縫合針數(shù)過多造成“針眼漏”[15];(4)胰腸吻合口之間存在較大張力及游離胰腺殘端過多,破壞胰腺殘端血供,影響組織愈合;(5)腸腔壓力較高,造成消化液淤積,影響胰液通暢引流[16]。完美的胰腸吻合口可以減少術后胰瘺的發(fā)生,一般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胰腺殘端的血液供應充足;(2)胰液通暢流入腸腔或胃腔;(3)胰腺殘端和空腸黏膜間縫合針數(shù)盡可能少,結扎松緊得當;(4)操作方便,容易學習[17-19];(5)盡可能消除吻合口之間的間隙。同時還需在圍術期減少液體輸入量及持續(xù)維持高水平蛋白,對胰瘺風險評分較低者應盡早拔出腹腔引流管。
行胰腸吻合術時,需要根據(jù)胰腺殘端厚度及胰管直徑選擇合適的胰腸吻合方式。如胰腺較厚,與空腸直徑無法理想匹配,強行使用套入式胰腸吻合可增加術后吻合口漏、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胰液的充分引流是避免胰瘺的關鍵因素,對于胰管較細的患者行胰管空腸黏膜吻合則可能出現(xiàn)吻合困難增加;吻合口狹窄,影響吻合的通暢性;胰管與空腸黏膜縫合時撕破。因此對于胰管較細的患者,可使用“洪氏一針法”建立胰腺引流管及人工竇道,既可以縮短胰腸吻合時間,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術后胰瘺的發(fā)生概率。胰腺引流管長度一般選擇10 cm左右,置入胰管內4~5 cm,若<3 cm,則支架可能短期內脫落,若置入較長,可能會影響胰液的引流,有可能出現(xiàn)穿透胰尾及急性胰腺炎等并發(fā)癥[20]?!昂槭弦会樂ā蔽呛戏绞礁淖兞艘裙軐漳c黏膜的吻合理念,且使用胰腺引流管可以充分引流胰液,并引導胰管與空腸黏膜的生長[21]。多中心研究顯示,“洪氏一針法”在胰腸吻合中是安全有效的,操作簡單便捷,并未增加胰瘺發(fā)生率[22]。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減少胰瘺發(fā)生的關鍵為“包”和“引”?!鞍眲t是網(wǎng)膜組織粘連及空腸端完全包裹胰腺斷端,以減少胰瘺發(fā)生。“引”則是確保胰液引流通暢。胰腸吻合方式的選擇應該基于充分引流,維持血供,操作簡單,非線性切割等,并遵循“寬”、“稀”、“松”原則[23-24]?!皩挕眲t需要邊距較大,空腸盡可能覆蓋胰腺殘端,減少斷端空隙,同時縫合時組織較多,避免組織撕裂。“稀”則針距大,減少胰腺組織破壞,防止破壞胰腺血供。“松”則盡可能打結松緊合適,避免縫線撕裂組織。只有遵守這些基本原則,方能減少胰瘺并發(fā)癥。因此,臨床工作中需要手術醫(yī)師根據(jù)患者自身特點靈活選擇個體化的胰腸吻合方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付裕:研究操作 論文撰寫、數(shù)據(jù)整理;王樹鵬,孟令宇:研究操作、論文撰寫、數(shù)據(jù)整理;劉亞輝:研究指導、論文修改、經(jīng)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