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仲岳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行業(yè),成為大趨勢?!案咝W習”又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在眾多研究中,學科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強大的學習工具,有利于改變“低效課堂”。下面試圖總結學科思維導圖在歷史課堂運用過程中的一些經(jīng)驗,與大家分享。
一、學科思維導圖的內涵
歷史學科思維導圖是一種通過專業(yè)軟件系統(tǒng)或手工繪制方法,運用圖像、文字等要素對歷史學科的思維過程進行形象化、結構化表述的學習工具。學科思維導圖由劉濯源先生提出,他試圖在英國托尼·博贊、美國大衛(wèi)·海勒等人的思維導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根據(jù)在教學中的應用情境,劉濯源先生將學科思維導圖分為三種類型:1.歸納型:將史實與概念、理論分類歸納,組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2.分析型:用于分析史料,學科概念,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還可用于對學科思維、學習策略的認知;最終發(fā)現(xiàn)歷史學科的內在規(guī)律與特定。3.創(chuàng)作型:用于基于結構化思考的材料題解答、教師教學備課,拓展思維寬度與深度。
二、學科思維導圖的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一)歸納型情境應用舉例
樹形圖與氣泡圖,作為圓圈圖的進階版本。樹形圖用于分類,要求去除圓圈圖中關聯(lián)不明顯的概念,把各個概念按照邏輯關系進行分類,樹形圖可以適用于單元總結。還是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例,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作為一個“樹樁”,分出“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監(jiān)察諫議制度”“選官制度”等四個“樹根”,“中央行政制度”下在按照朝代排列“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度”“一省制”“軍機處”等,其他三個“樹根”下排列相關概念,進而形成一個條理清晰的概念網(wǎng)絡。
(二)分析型情境應用舉例
歷史復式流程圖用于分析歷史發(fā)展的因果關系。在中心圓圈填寫歷史主題,左側小圓圈內填寫一個流程作為原因,右邊小圓圈內填寫一個發(fā)展流程作為影響。以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為例,中心方框內填入主題“選官制度演變”,左邊畫出一個大括號,列出不同時代的背景,右邊畫出另一個大括號,列出不同時代的選官制度、并點明影響。
(三)創(chuàng)作型情境應用舉例
歷史練習中的小論文題型讓很多學生倍感頭疼,特別是一些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利用學科思維導圖,學生把答題要求和思維過程畫出來,有利于整理思路,提高答題效率。例如,以2020年高考全國一卷小論文為例,題目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自擬一個能夠反映其時代特征的書名,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苯忸}過程中,首先使用括號圖,列出答題要求并排成一列,“觀點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簡潔”“總結:呼應觀點、拓展升華”。在這一列右邊,挑選一個時代,根據(jù)歷史階段特征寫出一個明確的觀點,論證環(huán)節(jié)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角度列出相關概念,并用一句話分析出特征,從而論證觀點??偨Y部分進行進一步升華,體現(xiàn)唯物史觀或者歷史一般規(guī)律。通過這種方式訓練答題思維,將更有效率。
三、繪制學科思維導圖過程的原則
第一,形象化。中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優(yōu)先發(fā)展,抽象思維逐漸增強。學科思維導圖繪制過程要符合其思維特點,要形象化。所以繪制過程要求圖片優(yōu)先,文字簡明扼要,色彩對比明顯,結構簡練。
第二,規(guī)范化。在繪制過程中,字符的大小、線條的粗細、顏色要符合知識的主次、時序的位置等,在繪制過程力求準確、規(guī)范。而且,不同類型的學科思維導圖適用不同的邏輯思維和不同的情境,也要求規(guī)范化。
第三,差異化。但是規(guī)范化不是千篇一律,要允許差異性。對于學困生,細化目標,提供多種類型導圖,鼓勵學生用自己偏好的導圖去分析問題、表達思維,樹立信心,促進成長。對于學優(yōu)生,需要提出更高的目標,運用更復雜的思維導圖,更嚴密的邏輯表述,鼓勵創(chuàng)新點等,促進其進一步發(fā)展。容許差異性,鼓勵差異性,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