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簡陽市文物管理所
內容摘要:長嶺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簡陽市安樂鄉(xiāng)天才村,現存造像18龕,題材主要有觀經變、僧伽變、千手觀音、千佛、天尊說法、釋迦說法、佛道合龕等。據龕窟形制、題記及造像題材、風格等判斷,長嶺山摩崖造像始鑿于盛唐,中唐最盛,延續(xù)至晚唐五代,受川西仁壽等地影響較大。
關鍵詞:長嶺山;摩崖造像;唐代;僧伽變相
中圖分類號:K87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2)02-0054-13
A Brief Report on the Changlingshan Cliff Carvings in Jianyang,
Sichuan Province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Sichuan University1
Jianyang 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 Center2
(1. Chengdu, Sichuan 610064; 2.Jianyang, Sichuan 641400)
Abstract:The Changlingshan cliff carvings are located in Tiancai Village, Anle Township in Jianyang, Sichuan Province. There are eighteen carved niches extant in the cliffs today that contain artwork depicting themes such as the AmitayurdhanaSutra, the Sangha, thousand-armed Avalokitesvaras, the thousand Buddhas, Buddhas preaching scenes, Sakyamunis preaching scene, and images combining Buddhist and Taoist figures.According to the inscriptions, image themes and artistic styles found in the caves, it can be readily determined that construction of the Changlingshan cliff carvings began in the High Tang period,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Middle Tang, and continued through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s. Furthermore, these niche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cliff carvings at Renshou and other Buddhist sites in western Sichuan.
Keywords:Changlingshan; cliff carving; Tang dynasty; Sangha illustration
一 造像概況
簡陽市為四川省成都市代管的縣級市,位于成都東南部,北靠金堂縣,東接樂至縣,西鄰龍泉驛區(qū)、雙流區(qū),南接仁壽縣、雁江區(qū),轄區(qū)內有大量唐宋至明清時期的摩崖造像。
長嶺山摩崖造像位于簡陽市安樂鄉(xiāng)天才村千佛崖,環(huán)溪河西岸丘陵洼地內,東距環(huán)溪河約150m,周圍竹林茂密,農田環(huán)繞(圖1)。造像開鑿于一東西向的紅砂巖崖面上,崖壁高約6m,表面不平整,頂部有一東西向水泥路,周圍150m范圍內有多處民居。造像現存18龕、題記5處(圖2),2012年7月被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造像受風化、水蝕及人為破壞嚴重,部分造像被現代改塑、妝彩。2009年9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簡陽市文物管理所對該造像點進行了初步調查,并對造像龕進行了編號(共18龕),但調查材料未刊布。2019年8月,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簡陽市文物管理所聯合組成調查組,對該造像點進行了詳細的考古調查,茲將此次調查情況簡報如下。
二 代表性造像
1. 第12龕
第12龕位于崖面中部上層、現代修建的彩鋼棚內,居第11龕右,第13、14龕左{1}。雙層方形龕,內、外龕共用龕底。外龕頂部及左右壁上部殘,有蜂窩狀風蝕痕跡,底部被今人鑿成兩級寬臺階。內龕平面近方形,龕頂及兩壁轉折處略弧,左壁上部略殘,外龕寬252cm、高223cm、深154cm;內龕寬182cm、高190cm、深148cm,龕向207度。龕內部分造像殘毀或經改塑,整龕造像被現代妝彩(圖3)。
內龕正壁起一“凸”字形壇,高60cm。壇上造三佛像,壇前正中立二天王,左右壁造二弟子二菩薩四脅侍二天王,龕口立二力士,左右壁上部造天龍八部。
正壁三佛像頭部、雙手均經改塑,均有尖桃形頭光和橢圓形身光。中央佛像倚坐于方形臺座上,像高91cm、座高30cm,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擺垂于座前,雙手撫膝,跣足踩于扁方形低臺上,臺高10cm。佛座下壇前有二天王,均立于方形臺座上,像均高55cm、座均高7cm,頭部均經改塑,雙手殘,均著鎧甲,肩搭帔巾,下著戰(zhàn)裙,腰束帶,飄帶自腿前橫過一道,穿腰帶后垂于體側,足著戰(zhàn)靴。左側天王左手似托棍狀物倚于左肩,右臂上舉于身側,身右扭。右側天王左手似上舉于胸前,右手似拄棍狀物,身左扭。左、右佛像均結跏趺坐于束腰覆蓮座上,左佛像高65cm、座高43cm,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內著僧祇支。右佛像高65cm、座高40cm,雙手經改刻,著通肩袈裟,衣角自頸下繞過,身前衣紋呈“U”形。BA4DB87E-0F9F-43E9-B55E-D0EA2AFD65E5
佛壇左右立二弟子像,頭、足及所立臺座均經改塑,皆有圓形頭光,著交領袈裟,下著長裙。左弟子內著僧祇支,雙手拱于胸前;右弟子雙手持條形物置于胸前,倚于左肩。
二弟子外側為二菩薩,均立于圓形臺座上,皆有尖桃形頭光。左菩薩腿部以上及雙足均經改塑,下著長裙,帔帛自腿前橫過兩道后垂于身側,腹前飾瓔珞,左手似執(zhí)帔帛垂于身側。右側菩薩殘毀,僅可見頭光及臺座。
二菩薩外各有二脅侍,左側二脅侍殘毀不存。右側二脅侍胸部以上均經改塑,均著廣袖長袍,腰束帶,雙手均攏袖置于胸前。內龕左右龕口底部立二天王,均立于山形臺座上,像均高70cm、座均高15cm,頭部均經改塑,衣紋局部經改刻,皆著鎧甲,下著戰(zhàn)裙,腰束帶,足著戰(zhàn)靴,飄帶自腿前橫過一道,穿腰帶垂于體側。左天王左手上舉于肩,右手置于腹側,雙手斜持一劍斜倚于身前,身左扭。右天王右手經改刻,戴領巾,左手下伸,身右扭。
左右壁上部刻天龍八部,均經現代改塑妝彩,原貌不存。二力士跣足立于龕口,像均高130cm,均有圓形頭光,皆下著戰(zhàn)裙,腰束帶,裙腰外翻,均有飄帶繞身后穿腰帶垂于體側。左力士腹部以上及右臂經改塑,左臂殘,身左扭。右力士頭部及左臂經改刻,腹部肌肉隆起,右手握拳上舉于肩側,身右扭。
內龕左右龕面上部各造一佛像,均似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座下有蓮莖承托;內龕龕楣刻五佛像,均結跏趺坐于臺座上,有尖桃形頭光和橢圓形身光,均殘損嚴重,僅存輪廓。
外龕右壁上部有兩層淺龕。上層龕殘損嚴重,殘寬55cm、殘高40cm、深3cm,龕內僅存二像輪廓。下層龕呈橫長方形,龕右壁上部略殘,殘寬66cm、高36cm、深3cm,龕內造供養(yǎng)人像七身,均著廣袖長袍,足著鞋,皆面向龕內而立,雙手上舉于身前作揖狀。從內起第一、五身為孩童像,頭部均殘,余皆為成人像。
外龕右壁下部浮雕一螭首碑,碑首高31cm、碑身寬42cm、高66cm,碑座為橫長方形,高8cm。碑首刻二螭龍交纏,龍身下開一拱門,飾水波紋,門內垂飾帷帳,帳下刻一小像結跏趺坐于覆蓮座上,風化嚴重,僅存輪廓,有雙層圓形頭光和橢圓形身光,余皆不識(圖4)。
碑文為楷書,殘存8行,字徑約3cm,全文為:
維……/故非佛,世以□道□□法云……/□相世以窮其體,精勤世以……/然言語道,寄心行處,絕即……/有魯國唐公,奇風云秀……/莫斷之郎猶世間虛幻,終上方勝,□□朱天圣敕□□/而儼然過去諸佛,佛相□而具之五色,□□人天交/□書□銘以……{1}
2. 第14龕
第14龕位于崖面中部下層,第13龕下,第15龕左,第12龕右下。雙層方形龕,外龕頂部及左右壁上部殘,內龕平面呈“U”形,龕頂與兩壁轉折處略弧,龕頂兩角有弧撐,外龕寬75cm、高92cm、殘深23cm;內龕寬60cm、高80cm、深39cm,龕向215度(圖5)。
內龕環(huán)三壁起壇,高7cm,壇上造一天尊二真人二女真,二天王立龕口,造像殘存妝彩,頭部均經改塑。
天尊居中,結跏趺坐于束腰方形座上,雙手及底座上部殘,像高30cm、座高26cm,有尖桃形頭光和橢圓形身光,著對襟廣袖衣,胸前系結,左手置于身側,似托物,右手似置于膝上。
主尊左右為二真人,皆立于圓形仰覆蓮臺座上,有圓形頭光,均著對襟廣袖長袍,下著裙,足著圓頭鞋,雙手均持笏于胸前。左側真人像高42cm、座高8cm;右側真人像高43cm、座高7cm。
二真人外側為二女真,皆立于圓形仰覆蓮臺座上,有尖桃形頭光,均著對襟廣袖長袍,胸前系結,下著裙,足著云頭鞋,均有瓔珞自兩肩垂下,于胸前相交呈“X”形后下垂至膝,折向身后,相交處有一橢圓形飾。左側女真像高43cm、座高7cm,左手下垂提一圓柱形物,右手上舉于肩,手中持一蓮蓬;右側女真像高45cm、座高6cm,左手上舉于肩,似藏于袖中,右手下垂于身側,提一圓柱形物。
龕口二天王立于山形座上,頭部及雙臂均殘,均著鎧甲,衣袖卷起張開,下著戰(zhàn)裙,腰束帶,著護腰,足著靴,均有飄帶于身前橫過一道,穿腰帶垂于身側。左側天王像殘高31cm、座高5cm,雙手拄棍狀物于腹前;右側天王像殘高33cm、座高6cm,左手托棍狀物倚于左肩上,右手前伸,雙腳交叉,左腳在前,右腳在后。
內龕龕底左右各有一獸,均作趴伏狀,朝向龕內,均殘毀嚴重,僅存輪廓。
外龕左右壁各有一淺龕,左壁淺龕頂部殘,寬16cm、殘高42cm、深1cm。龕內淺浮雕供養(yǎng)人像兩身,均著廣袖長袍,面向龕內而立,雙手上舉于身前作揖狀。內側一身為孩童像,頭發(fā)綰起垂于腦后;外側一身為成人像,頭殘。右壁淺龕為豎長方形,右壁上部略殘,寬20cm、殘高45cm、深1cm。龕內淺浮雕供養(yǎng)人像四身,分上、中、下三層排列,均風化嚴重,束髻,著廣袖長袍,面向龕內而立,雙手上舉于身前,作揖狀。
外龕右壁上部有一豎長方形題記(圖6),右側殘,高31cm、殘寬10cm,有線刻方格,楷書,殘存字5行,字徑約3cm,全文為:
天尊龕一所、托化塔一所,為/亡兒進客敬造。/維建中二年太歲辛酉二/月□□□□□□平令/□……
3. 第16龕
第16龕位于崖面中部偏西,第17龕左,第15龕右。雙層方形龕,內外龕頂部及右壁均殘,內龕左右龕面各有豎長方形框,框邊緣飾聯珠紋,框內飾菱形紋和團花紋,菱形紋外飾聯珠紋,右側龕面上半部殘毀。外龕寬210cm、高232cm、深24cm;內龕寬172cm、高196cm、深80cm,龕向205度(圖7)。
內龕造觀經變一鋪,造像頭、面部風化殘損嚴重,部分殘存妝彩。
正壁中央造一佛二菩薩,佛像居中,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蓮座上,頭及雙手殘,像殘高33cm、座殘高29cm,有內圓外尖桃形頭光及橢圓形身光,飾蓮瓣紋、聯珠紋、卷草紋及火焰紋。著袈裟,衣擺垂于座上,頭頂有圓形華蓋,華蓋左右各有一飛天,僅余輪廓。佛像左右側各立七級寶幢一座,佛座下方似有童子、仙鶴、瑞獸立于蓮座上,座下均有蓮莖伸出。BA4DB87E-0F9F-43E9-B55E-D0EA2AFD65E5
二菩薩像均結跏趺坐于仰蓮座上,像均高25cm、座高5cm,座下有蓮莖伸出。頭、手均殘,均束髻,斜披絡腋,下著裙,帔帛自雙肩垂下于腿上橫過一道后繞雙臂垂于體側。左菩薩戴單重腕釧,雙手上托一物于身體右側,面向主尊;右菩薩左手置于胸側,右手置于腹側,二菩薩右側各有一菩提樹。
正壁上方左右兩側各刻一單重檐廡殿頂房屋,均風化嚴重,脊飾鴟吻,屋下有祥云承托。房屋兩側各有一飛天,均風化嚴重,僅存輪廓。內龕頂部中央有一塔形建筑,僅存輪廓,塔形建筑物左右兩側似各有一建筑物,殘損不識。內龕頂部左右兩側各有兩朵祥云,祥云上各有三坐像,皆風化殘損嚴重,僅存輪廓。
內龕正壁上半部主尊兩側自上而下共有4排小像,均坐于蓮座之上,座下有蓮莖伸出。第1、2排各十一尊,第3排十尊,第4排十三尊。
第1排左起第四、八、九身結跏趺坐,余皆游戲坐。第一身雙手捧物于胸前,身右扭;第二身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持一物于右腿上;第三、十一身均作思惟狀;第四身雙手合十于胸前;第十身雙手置于胸前。余皆不識。
第2排左起第一、三、八、十身結跏趺坐式,第五身呈跪坐狀,余皆游戲坐。第一身著袒右袈裟,雙手持念珠于腹前;第二、四身雙手似捧物于胸前;第三身著通肩袈裟,雙手籠袖置于腹前;第五身雙手合十于胸前;第十一身似作思惟狀。余皆不識。
第3排左起第二、六、十身呈跪坐狀,第三、四、七身游戲坐,余皆結跏趺坐式。第一身似坐于花苞中;第六身雙手捧物于胸前。余皆不識。
第4排左起第一、四、六、七、九、十一身游戲坐,余皆結跏趺坐。第一至三身著袒右肩袈裟;第一、十一身作思惟狀;第二身左手戴單重腕釧;第五身雙手似合十于胸前;第六身雙手抱左腿;第七身雙手抱右腿;第九身雙手捧一物于胸前。余皆不識。
內龕左壁上部居中造一佛,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座上,像高20cm、座高10cm,頭殘,有尖桃形頭光及橢圓形身光,頸部二道蠶紋,著通肩袈裟,雙手托一圓形物于腹前。佛像上方有一單重檐廡殿頂房屋,脊飾鴟吻,房屋左側有一飛天,面朝龕內,袒上身,下著裙,腰束帶,帔帛繞雙臂飄飛。
佛像左右兩側自上而下有5排立像,面部均風化嚴重,第1排八身,第2、5排各六身,第3排五身,第4排七身。
第1排內起第一、二、五至七身均束髻,著交領廣袖長袍,雙手攏于胸前。第三身三頭六臂,似戴冠,腰束帶,帔帛自肩部垂于身側,上兩臂各持規(guī)、矩于頭側,中二臂分托日、月于頭側,下兩臂皆戴單重腕釧,雙手合十于胸前;第四身著戰(zhàn)甲,腰束帶,右手持寶劍倚于右肩。
第2排內起第一身束髻,頸部三道蠶紋,著交領廣袖長袍;第二身身左扭,袒上身,腰束帶,下著裙,右肩趴伏一獸,尾部下垂;第三身著袒右袈裟,腰束帶,右手置于胸前,面向龕外;第四身腰束帶,雙手捧一物于胸前,面向龕內;第五身繒帶自雙肩垂下,著交領廣袖長袍,雙手籠袖置于胸前;第六身著袒右袈裟,雙手持一長方形物于胸前。
第3排像雙手均捧一物于胸前。第一、二、四、五身著交領廣袖長袍,第一、二、五身面朝龕外,第三、四身面朝龕內。
第4排第四至六身似著袈裟,余皆著廣袖長袍。第一至六身雙手捧物于胸前;第一至三身面向龕外;第四至七身面向龕內。第七身腰系帶,雙手持長笛作吹奏狀。
第5排內起第一、四、五、六身著廣袖長袍,第二、四、五身腰系帶;第一身雙手彈豎琴;第二身雙手彈奏琵琶于胸前;第三身雙手持一豎笛狀樂器作吹奏狀;第四、五身雙手捧物于胸前。
內龕右壁上部居中造一佛,結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像殘高約21cm、座殘高6cm,風化殘損嚴重,僅余輪廓,僅可見尖桃形頭光及橢圓形身光。佛像頭頂可見一房屋痕跡,風化嚴重。佛像左右兩側從上至下殘存5排立像,第1排殘存四身,第2、5排各殘存六身,第3、4排各殘存五身。
第1排像均束髻,著廣袖長袍,第一至三身雙手攏于胸前;第四身似持一瓶于胸前。
第2排內起第一至五身均束髻,著廣袖長袍。第二身右手持一杖形物于身側,杖形物上端呈橢圓形,上翹雙耳。余皆風化不識。
第3排像均束髻,著廣袖長袍,均似持一物于胸前,細部不識。
第4、5排像皆風化殘損嚴重,細部不識。
內龕下方環(huán)三壁造5重圍欄,每重圍欄上各有一排造像。第1、2、4重各殘存三十一身,第3重殘存三十三身,第5重殘存二十六身,右壁部分造像皆殘毀不識。從上至下第4重圍欄左、中、右側各有一拱橋。內龕底部正中有一半圓拱形廊橋與龕底相連,廊橋左右兩側各有一方形蓮池,池內造像殘損嚴重,僅余輪廓。左右兩側近龕壁轉折處各有一拱橋。
第1重圍欄正壁部分均為半身像,風化嚴重,姿勢各異,或雙手持物,或作思惟狀。左起第五身著袒右肩袈裟,余皆不識,居中有四級寶塔一座。左壁部分左起第一、三、七身為全身立像,余皆半身像。第一、七身為力士像,袒上身,腰束帶,下著裙,飄帶繞雙肩垂于身側;第二身著廣袖長袍,面向龕內,雙手捧物;第三身跣足立于龕底,下著裙,身右扭,左手下垂,右手舉于頭頂,左腿微屈;第四身雙手高舉一盤置于頭頂,盤上置一圓形物。余皆殘不可識。
第2重圍欄皆為半身伎樂像,姿勢各異,各執(zhí)笙、簫、琵琶、豎琴等樂器作演奏狀,其余樂器殘損不識。
第3重圍欄正壁部分左起第一至六、十三至十五身立于拱橋之上;第十二、十六身游戲坐于蓮臺上;第八至十二、十六身像雙手捧物于胸前,余皆殘損不識。左壁部分皆為半身像,姿勢各異,執(zhí)豎琴、古琴、笛等樂器作演奏狀。
第4重圍欄均為半身像。正壁部分左起第一、二、三、六、八、十、十一身皆似雙手捧物于胸前,第五身著交領廣袖長袍,余皆不識。中部拱橋欄桿左側有一飛天,雙手平伸,雙腿微屈。左壁部分左起第五身像作思惟狀;第六身手持環(huán)狀物于胸前;第七身著通肩袈裟,雙手合十于胸前,余皆不識。BA4DB87E-0F9F-43E9-B55E-D0EA2AFD65E5
第5重圍欄正壁部分左起第一至四、十五至十七身位于拱橋上,第九至十一身為全身像,余皆為半身像,多雙手持物或合十于胸前,第六身著袒右袈裟,余皆不識。左右壁部分造像皆風化不識。
內龕龕外有二力士跣足立于山形臺座上,有圓形頭光,袒上身,肌肉隆起,腰束帶,下著裙,裙腰外翻,飄帶繞頭后一周自雙肩垂下經腰帶垂于身側。左側力士頭部及雙手殘,像殘高63cm、座殘高9cm,身右扭,雙腳各戴一環(huán),左手執(zhí)飄帶垂于身側,右臂上舉于體側。右側力士殘損嚴重,像殘高58cm、座殘高12cm,身左扭。
外龕左右壁內側刻“十六觀”,左右各分八格,右壁八格已不存。左壁從上至下第一格造兩像,左像不存,右像僅存輪廓,坐于龕底。第二格造三像,左像不存;中像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座上,著袈裟,殘損嚴重;右像著交領衣,坐于蓮座上,座下有蓮莖伸出。第三格造三像,僅存輪廓,中像似結跏趺坐于仰蓮座上;右像面朝龕外,束髻。第四格造二像,似坐于龕底,左像僅余頭部;右像僅余胸部以上,著通肩袈裟。第五格造一像一房屋,左側為單重檐房屋,脊飾鴟吻,房基殘損;右像束髻,著交領廣袖長袍,跪坐于龕底,面向房屋,雙手合十于胸前。第六格造二像,對向跪坐于龕底,均束髻,著廣袖長袍,雙手攏于胸前,右像右手戴腕釧。第七格造二像,跪坐于龕底,均束髻,腰束帶,左像帔帛繞雙臂垂于體側,雙手合十于胸前;右像著廣袖長袍,面朝左像,雙手似托一物于胸前。第八格造二像,左像跪坐于龕底,束髻,著廣袖長袍,面朝右像,雙手捧一物于胸前;右像結跏趺坐于龕底,有肉髻,著通肩袈裟,雙手籠袖置于腹前。
外龕底部中央有一長方形臺座,長107cm、寬18cm、高7cm。臺座中部有一長方形凹槽,寬6cm、長26cm、深3cm。臺座上左右兩側各趴伏一瑞獸,僅存輪廓。
外龕左壁外側有一則豎長方形題記,殘寬15cm、殘高138cm,有殘文9行,楷書,字徑約2cm,全文為:
…… 阿彌 陀佛龕,諸弟子名字 于前 ,身數于后。僧智捷(?)卌身、楊朝五十身、周翰五身、周六娘二、周興二身、馮成十身、馮海廿身、/……九二身、張暉二身 、□□□身、辛奴一身、陵先四身、姚勝一身、謝問二身、張大娘一身、陳玉二身、陳靈五身、趙婆四身、白林一身、母成五身、/……少□二身、譚金□ 身 、□□二身、唐進二身、文林二身、張九二身、趙興一身、唐用一身、蒲奴一身、母立二身、李公一身、李顏二身、陳滿一/ 身 、……□□一身、鄧果一 身 、□□二身、鄧氏一身、鄧□一身、□奴一身、焦琴一身、鄧國五身、鄭光一身、鄭昕一身、鄭貴一身、□林一身、唐□一/ 身 、……楊健二身、□□□一 身 、□□一身……二身、□□二身、鄧付一身、趙子一身、鄧甫三身、張□二身、唐子一身、陳□一身/……□九二身……一身、□元二身、王□一身、文□二身……/……李均二身……李□一身/……/……
4. 第18龕
第18龕位于崖面最西端,第17龕右。雙層方形龕,外龕頂部及左壁殘損嚴重。內龕平面呈弧形,龕頂及左壁中部殘,正壁及左壁有一橫向裂縫,龕內壁面風化嚴重。外龕寬255cm、高230cm、深43cm;內龕寬220cm、高195cm、深58cm,龕向189度。龕內造像風化嚴重,部分造像有煙熏痕跡(圖8、9、10)。
內龕正壁下部中央造一主尊二脅侍,均經現代改塑。主尊居中,結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著袈裟,身后有梯形靠背,靠背頂端有波浪形搭腦。臺座下方有一向前突出的長方形平臺,平臺左側置一瓶,束頸鼓腹,右側置一雙鞋。主尊頭后造一房屋建筑,頂部已毀,屋內左右可見二半身小像,左像為男像,戴幞頭,著圓領廣袖長袍,雙手拱于胸前,面向右側;右像為女像,齊耳短發(fā),著交領廣袖長袍,左手伸向前方,右手置于胸前,面向左側。二脅侍均立于圓形臺座上,左像著袈裟,下著裙;右像著俗裝,下著裙,腰束帶。
主尊周圍環(huán)三壁浮雕僧伽變相,根據造像層次和組合關系可大致分作25組場景,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依次編號為第1—25組(圖11)。
第1組:左側二像皆束髻,均著廣袖長袍,雙手皆籠袖置于胸前,面向龕內。中間一像著袈裟,左手執(zhí)棍狀物伸向左下方,右手置于胸前,面向龕外。右側一像立木筏上,著短裙,身左扭,手持長篙,作撐船狀。
第2組:左側一身立于圓形臺座上,像高26cm、座高7cm,似著袈裟,右手似持棍狀物倚于身側,面向龕內。居中一身,面向龕外。右側二身,皆立于木筏上,均著短裙,身左扭,手持長篙,作撐船狀。
第3組:分上下兩層,上層左側一身脫落無存,居中一身,高26cm,似著袈裟,下著裙,足著鞋,左手執(zhí)一棍狀物置于體側,右手置于胸前,面向龕外。內側龕壁轉折處刻一樹,枝葉繁茂,樹下刻一像,像高32cm,胸腹脫落,下著長裙,足著鞋,似懸于樹下。下層刻四立像,均面向上層樹下人像,左起第一身像高26cm,著圓領長袍,腰束帶,左手拽拉第二身像左臂,右手置于第二身像頸部,似擒拿狀。第二身像高29cm,似著交領袈裟,下著長裙,足著鞋,腰左扭,左臂背于體側,似被第一身像擒拿。第三、四身像均高30cm,均束髻,著交領廣袖長袍,第三身左手似撫第四身左肩,第四身雙手籠袖置于胸前。
第4組:橫跨正壁、左壁,左壁部分刻一菩薩像,游戲坐于覆蓮座上,像高35cm、座高3cm,頭部殘損,似有多面,戴連珠紋項圈,斜披絡腋,下著長裙,腰束帶,裙腰外翻,跣足,帔帛自兩肩下垂繞雙臂垂于身側。左手執(zhí)一物置于左腿上,殘損不識;右手置于胸前,面向正壁,左足踩于云形臺座上,右足內盤。正壁部分刻二立像,均頭戴幞頭,身著廣袖長袍,腰系帶,足著鞋,皆雙手拱于胸前,欠身微躬,面向左壁菩薩,作揖狀。
第5組:分上下兩層,上層左起第一身高28cm,束髻,著交領廣袖長袍,雙手籠袖拱于胸前,面向龕內。居中二身像均高28cm,均著圓領廣袖長袍,腰束帶,相向而立,作交談狀。右側一身像高34cm,似著交領袈裟,下著長裙,雙手籠袖于胸前,面向龕外。下層左側一身像高29cm,似戴風帽,著袈裟,下著長裙,足著鞋,右手執(zhí)棍狀物置于身前,面向龕內。居中一身像高29cm,著圓領廣袖長袍,下著長裙,腰束帶,雙手似籠袖拱于胸前,面朝左像。右側刻牛車一駕,高25cm,可見車轅、車蓋及車輪,車頂有一小獸,蹲坐狀,左前肢上抬。牛頭部向下,呈行走狀,牛背上刻半身像一身,著圓領長袍,雙手籠袖拱于胸前,面朝龕外。BA4DB87E-0F9F-43E9-B55E-D0EA2AFD65E5
第6組:刻廡殿頂樓閣一座,下部風化嚴重,高45cm,脊飾鴟吻,屋下有云座。檐下二開間,開間內各造一坐像,皆風化不識。建筑右側墻壁外造一立像,風化嚴重,左手似持一棍形物立于身體左側。屋頂右側鴟吻上造一立像,面向右側,僅存輪廓,右手持一圓首棍狀物斜指前方。
第7組:分上下兩層,上層刻六身像,左起第一至三身均束髻,雙手似拄一棍狀物置于身前,腰束帶,腹微鼓。第四身似著袈裟,左手持一棍狀物于身前,余皆不識。下層似刻四身像,皆殘毀不識。
第8組:刻高臺廡殿頂樓閣建筑一座,脊飾鴟吻,連臺通高85cm。檐下三開間,內造一臥像,頭向右橫臥于一長方形臺座上。臥像著袈裟,左手置于身側,右手倚于頭下。臥像腿前造一坐像,結跏趺坐于圓形臺座上,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雙手置于腹前,臺座上部裝飾葉脈紋。臥像頭部下方刻立像一身,立于圓形臺座上,著廣袖長袍,下著裙,腰束帶,雙手拱于胸前,面向坐像。建筑右壁造三立像,分兩層,均著廣袖長袍,面向龕外。上層一身及下層內側一身均束桃形髻,雙手拱于胸前,下層外側一身立于圓形臺上,殘毀不識。
第9組:造五艘船,風化嚴重,僅識輪廓,可見亭臺狀船艙及船帆等,帆隨風飄動。左起第一艘船尾翹起,上坐一人。第二艘船尾翹起,上有三人,船首之人躬身向左,作劃船狀,余者不識。第三艘船上有二人,船尾一人作劃船狀,余者風化不識。第四艘船上有三人,船首一人似戴帽,身體側立,面向左前方,第二人雙手置于胸前似作劃船狀,余者不識。船首下方刻一人,雙手朝下,身體背部與船底相接,似落水狀。船周圍分布魚形獸兩只,頂部有蛇形獸一身,皆風化嚴重。第五艘船船首翹起,上有一人,立于船頭,作劃船狀,面向右側。船右側有二魚形獸,左側一獸較大,雙足似抓船右側板,尾部呈魚尾形,右側一獸較小,雙足似抓船底。
第10組:僅可見二身殘像,左像殘毀,右像似束髻,著廣袖長袍,雙手似捧物于胸前。
第11組:刻八人一碑,碑向右傾斜,圓首,二層疊澀碑座,通高30cm。碑左側第一、二身均著廣袖長袍,腰束帶,下著裙,足穿鞋,第一身雙手置于胸前,面向碑;第二身上身前傾,雙手持一繩狀物拉拽碑首。碑下部左側一身著交領袈裟,下著長裙,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持一棍狀物斜立于身前,面向右前方。中間及右側一身均著圓領廣袖長袍,下著長裙,腰束帶,中像雙手捧一物置于胸前,面向左像;右像拖拽一馬,雙手拉韁繩,面向龕外,馬頭毀。碑右側三身均似上身裸露,下著短裙,腰束帶,面向左側。左部一身雙手扶碑身,作推動狀,右部二身均持棍狀物,置于碑下,作撬動狀。
第12組:刻四人一馬,頭部均殘,馬身向左,四足交叉,作行走狀。左側一人面向馬頭,著交領袈裟,下著裙,左手置于腹前,右手執(zhí)一棍狀物置于身前;余者皆著圓領廣袖長袍,下著裙,腰束帶,雙手攏于袖中,身體左偏。第二身體格較大,身向左轉,頭部右轉,回首望馬。右側二身體格較小,均側身向左。
第13組:刻一攢尖頂式亭臺建筑,下有云座,風蝕嚴重,正面有蜂窩狀孔洞,通高55cm。亭臺中央正壁開一圓拱形龕,龕內造一結跏趺坐像,僅存輪廓。亭臺左下方有一長方形平臺突出壁面,殘不可識。
第14組:刻四人抬一肩輿,眾人圍繞,向龕右行進,肩輿上置一攢尖塔,塔中央開一圓拱形龕,龕內造一像,似結跏趺坐,面向龕外。轎夫及龕中坐像皆風化嚴重,細部不詳。肩輿前方造一立像,著圓領袈裟,雙手置于胸前,頭左扭朝向肩輿。左側轎夫后刻一立像,塔上方刻二像,塔下似刻五身像,皆風化嚴重,僅余輪廓。
第15組:刻三層小像,上層似三身,殘毀不識。中層刻六身,均高約30cm,左側二身下半身皆毀,第二身著廣袖長袍,雙手似執(zhí)笙吹奏,面向右側。第三身著長袍,雙手似執(zhí)一樂器,殘損不識。第四至六身均束髻,著鎧甲,第四、五身左手均托物置于腹前,右手執(zhí)一棍狀兵器立于身體右側,第六身風化不識。下層刻二小像,皆著長裙,似相向而立,牽手作舞蹈狀。
第16組:刻二身像,頭部均殘,左像著交領袈裟,下著長裙,足穿鞋,左手置于腹前,右手執(zhí)一棍形物置于右像頭部左側。右像為半身,著廣袖長袍,左手置于頭頂左側,右手垂于體側。造像下部為一方形平臺,呈方盒狀,下部左右兩側各雕一圓形物,似車輪。
第17、18組均位于一方形庭院內,庭院四面圍墻,左下部風蝕嚴重,左上角及右下角各造一闕。院落內造廡殿頂房屋二座,脊飾鴟吻。
第17組:位于庭院內上半部,右側為一較小房屋,檐下二開間,內各造一像,呈坐姿,雙手似拱于胸前。房屋左側造三像,右側一身雙手似置于頭下方,頭朝下,面向小屋,做跪拜狀。左側二身僅存輪廓。圍墻上方似造一像,面朝小屋,坐于云上,云尾延伸至龕頂,殘損不識。
第18組:位于庭院下半部,為一稍大房屋,高40cm,檐下三開間,開間內均有造像,皆風化嚴重。明間造一像,似結跏趺坐,束髻。左次間造二立像,風化殘損嚴重,細部不詳。右次間內造一主尊一脅侍,主尊結跏趺坐,朝向左側,雙手似置于腹前,身體左側立一脅侍,雙手似置于胸前,面向主尊。圍繞房屋刻立像數身,均風化嚴重,細部不詳。
第19組:刻十四身像,分四層。從上至下第一層刻二身像,左側一身僅存輪廓,右側一身戴帽,著廣袖長袍,腰束帶,雙手持一長方形物置于身前,躬身朝向左側像。第二層左側像著長袍,下著戰(zhàn)裙,腰系帶,殘毀嚴重,右側像及第三層右側像皆戴尖帽,著鎧甲,雙手持斧鉞形兵器倚于右肩。第三層左側三像皆著圓領長袍,腰束帶,左起第三身左手執(zhí)圓鼓,右手執(zhí)鼓槌,作擊鼓狀。第四層刻四身像,均高24cm,左起第一身立于方形臺座上,上身赤裸,下著長裙,腰束帶,足著鞋,左手握拳橫置于身體左側,右手握拳屈臂于身體右側,腰左扭,頭頂一長桿,下細上粗,桿中央左右側各有一小人,懸空立于桿兩側,作攀爬狀。第二至四身均似戴幞頭,著圓領廣袖長袍,下著裙,腰束帶,足穿鞋,皆面向左前方。第二、三身雙臂微伸直于身體兩側,腰微左扭。第四身拄一棍狀物于身前。BA4DB87E-0F9F-43E9-B55E-D0EA2AFD65E5
第20組:刻三身像,左側一身似束髻,足著鞋,左手似置于胸前,左腿微屈,面向右側。中間一身著廣袖長袍,下著裙,足穿鞋,雙手似持物于身前,雙腿彎曲,躬身朝向右像。右側一身似著交領袈裟,下著長裙,雙手捧不規(guī)則長條形物于身前,面向龕內。
第21組:刻三身像,左側一身立于圓形臺座上,似著袈裟,左手持棍狀物置于身前,頭朝下。右側二身皆束髻,似立于舟楫上,均面向龕內,風化嚴重,細部不詳。
第22組:刻三人一馬,左起二身皆似束髻,雙手皆拱于胸前,左側似有一馬,可見馬頭及前足。右側一身立于圓形臺座上,著交領袈裟,下著長裙,足著鞋,左手持棍狀物立于身前,右手置于胸前,面向龕內。
第23組:刻五人一馬,左側三身均著圓領廣袖長袍,面向龕外。第一身腰束帶,雙手持一長條形物倚于右肩,身微躬。第二、三身均束髻,雙手均攏袖拱于胸前。右側一身僅存輪廓,似著袈裟,左手持棍狀物立于身前。四身像腳下,刻一人一馬,馬在左側,膘肥體健,身向龕內,回首望龕外,四蹄作奔騰狀。右側一人斜撲于地,頭向龕外,似從馬背摔下。
第24組:刻二身像,左像戴風帽,著交領袈裟,下著長裙,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持棍狀物立于身前,面向龕外。右像束髻,著圓領廣袖長袍,腰束帶,雙手拱于胸前,面向左像。
第25組:刻三身像,右側一身結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像高20cm,座高14cm,似有肉髻,著圓領通肩袈裟,雙手籠袖置于腹前。左側二身均束髻,著圓領廣袖長袍,下著裙,腰束帶,足著鞋,雙手籠袖拱于胸前,身微躬,面向右側佛像。
外龕左壁下側有一圓首摩崖碑(圖12),雙層疊澀碑座,碑左上部殘損,寬40cm、高100cm,碑文為楷書,殘存7行,全文為:
□唐寶震、任/□□、□□□、羅阿竹、楊寶壹、程榳欽、陳/國翰、袁若惠、黃進朝、龐日欽(?)、羅何滿、羅/國興、姜如玉、姜阿心、趙倉玉(?)、金毋童、范/天賜、張國慶、何周、文憲、楊朝、張朏、文琳、/白琳、蕭□、張國、阿謝、王進族、王俊、龐貴、/黎欽。
外龕右壁中下部有一摩崖碑,碑首毀,雙層疊澀碑座,文字風化無存。
三 年代、題材及價值
1. 年代
長嶺山摩崖造像開鑿較為集中,除第1龕右壁打破第2龕左壁外,其余各龕無明顯打破關系。調查發(fā)現,第2、11、12、16至18龕分布于崖面較開闊、平整的位置,規(guī)模較大、龕形近似,應屬較早開鑿的龕窟。第1龕打破第2龕,其年代應晚于第2龕,且其與第3至10、11-1、13、14龕皆位于崖面較高或較低位置,第15龕位于崖壁轉折處,崖面平整度較差,位置局促,龕形較小,推測此十二龕開鑿順序應略晚。根據龕像特征、題材及上述開鑿順序,大致可將長嶺山摩崖造像分為兩組:第一組為第2、11、12、16至18龕;第二組為第1、3至10、11-1、13至15龕。
第一組中,第2、11龕內龕龕楣及龕面垂飾佛帳,此做法在川北流行于盛唐,川中地區(qū)稍晚。第2龕佛道合龕與眾護法神的組合,始見于初唐,廣泛流行在盛唐開元之后[1]。第12龕外龕右壁螭首碑形制與南充青居山大佛洞開元八年(720)T7碑[2]、安岳玄妙觀天寶七載(748)《啟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觀勝境碑》[3]、安岳舍身巖第14龕天寶碑[4]等相似,故第12龕亦大致開鑿于盛唐時期。第16龕觀經變龕形及造像組合與仁壽牛角寨8世紀上中葉第3、7龕相似[5],但內容更復雜,排列更整齊,其時代應略晚于后者[6],約為8世紀中后期。第17龕與第16龕龕形、規(guī)模相近,位置齊平,當屬同期開鑿。第17龕正壁千佛有改刻和補刻現象,據造像風格等推斷,或為晚唐五代所補。第18龕造像功德主之一“楊朝”同見于第16龕造像記中,“文琳”“白琳”二人亦似可與第16龕造像記中之“文林”“白林”分別對應,故兩龕開鑿時間應相差不大。另第18龕功德主中有名“張朏”者,考唐開元、天寶間,有襄陽人張朏曾拜“渠州刺史、涪陵郡太守”,但天寶十載(751),卒于新定郡(今浙江建德一帶)太守任上[7],當非此人。建中年間,又有劍南西山兵馬使張朏,襲成都為亂[8],其在四川活動的時代與第18龕開鑿年代更接近,但此張朏是否即第18龕功德主之一,尚缺乏直接證據,有待進一步研究。據上述推斷,第一組造像大致應始鑿于盛唐,并持續(xù)至中唐早期。
第二組中,第14龕有建中二年(781)造像記,第15龕摩崖塔緊鄰第14龕,或即第14龕造像記中所記之“化塔”。第8、10龕龕形與第14龕相似,且均飾佛帳,當為同期開鑿。第1龕千手觀音變的組合及造像風格與安岳圓覺洞五代第21龕[9]、庵堂寺天復七年(907)第10龕[10]、云峰寺五代第3龕[11]等屬同一類型,其年代亦應相當。第7龕位置局促,系利用第6、8龕之間空余壁面開鑿,年代略晚于第6、8龕。結合其余各龕位置、龕形及造像內容等推斷,第二組造像大致應開鑿于建中年間(780—783)至晚唐五代時期。
綜上,長嶺山造像活動最早或可追溯至盛唐,中唐最盛,并持續(xù)至晚唐五代。
2. 題材及價值
長嶺山第2、8、10、11、14龕垂飾佛帳的做法,在川西及川中、川東等地中晚唐造像龕中亦有較多發(fā)現,或受巴中盛唐佛帳形龕的影響[12],但有較大程度簡化。第1、5、14龕內龕龕頂裝飾弧撐,此種龕形在川西自7世紀下半葉即已出現[5],川中和川東則主要流行于中晚唐至五代宋初,或受川西影響。
題材方面,可辨識的千手觀音變、佛道合龕、觀經變、千佛、三世佛、僧伽變、彌勒、天尊、五十三佛等題材均為川渝地區(qū)唐代造像常見題材。第1龕千手觀音變規(guī)模較小、構圖簡單、眷屬較少,此類簡化型千手觀音變在川渝地區(qū)晚唐五代造像中十分常見,與中唐開始流行的擁有多組眷屬、構圖復雜、規(guī)模較大的復雜型千手觀音變明顯不同,或由后者簡化而來[13]。這種簡化型千手觀音圖像在敦煌藏經洞亦有發(fā)現,為研究四川與敦煌兩地佛教藝術交流,以及千手觀音變圖像在川渝地區(qū)的流布及粉本變化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BA4DB87E-0F9F-43E9-B55E-D0EA2AFD65E5
第2龕佛道合龕中道教護法神與佛教天龍八部同龕出現,目前在川渝地區(qū)發(fā)現較少[1],為佛道造像組合及道教護法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第16龕觀經變主體圖像以蓮枝化現為主,西方三圣周圍密集排列50余尊小菩薩,主體構圖上仍保留有川北地區(qū)初盛唐一佛五十菩薩圖像的痕跡。整體風格與鄰近的仁壽牛角寨盛唐第3、7龕觀經變相似,但有所增益,如“十六觀”的表現形式由牛角寨蓮莖填塞式變?yōu)闂l幅格子式[6]。長嶺山第16龕觀經變融合了一佛五十菩薩和一般西方凈土變的特征,并借鑒川西地區(qū)同類題材的表現形式,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布局結構,這種布局結構進而又為川中和川東部分同類題材所借鑒和延續(xù),如資中重龍山第55龕[6]、內江翔龍山第74龕[14]等。此類過渡階段的觀經變實例,對于相關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此外,第16龕殘存可辨識的功德主即多達六十余人,僧俗兼具、老少男女皆有,還有自銘為“奴”者,體現出長嶺山造像活動具備廣泛的信眾基礎,為研究當地信眾構成、造像模式等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第18龕僧伽變主尊為僧伽與二弟子,其中左弟子著袈裟,右弟子著俗裝,當表現僧伽與其弟子木叉、慧儼的“僧伽三尊”組合。目前所見川渝地區(qū)唐宋僧伽變皆以僧伽或三圣為主尊,以“僧伽三尊”為主尊的僧伽變相尚屬首次發(fā)現?!吧と稹奔叭ハ袷谴ㄓ宓貐^(qū)僧伽造像的早期類型,主要分布在川西仁壽、夾江等地。至9世紀上半葉,融合僧伽行化神跡的僧伽變在川中簡陽、資中、內江和川東安岳、大足、潼南等地大量出現,并成為晚唐至宋代最流行的僧伽造像類型[15]。與簡陽鄰近的仁壽牛角寨第30龕是目前所見川渝地區(qū)“僧伽三尊”造像的最早實例,約開鑿于8世紀下半葉[5]。長嶺山第18龕“僧伽三尊”的造像風格與牛角寨第30龕頗為相似,當受后者影響。因此,長嶺山第18龕應是川西早期“僧伽三尊”造像與僧伽行化神跡相融合的產物,當屬川渝地區(qū)僧伽變相的早期類型,對于相關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長嶺山摩崖造像規(guī)模不大,但佛道兼?zhèn)洌}材豐富。盛唐至中唐早期是長嶺山造像活動的興盛期,佛道合龕、三世佛、觀經變、千佛、僧伽變等題材深受信眾歡迎。部分龕窟為僧俗合力開鑿,造像功德主多達數十人,故龕窟規(guī)模較大、內容復雜。建中年間至晚唐五代,社會動蕩,長嶺山造像活動亦日趨衰落,天尊、化塔、千手觀音變等救贖度亡的題材愈受歡迎,造像者多以家庭為單位,龕窟規(guī)模較小、內容及組合簡單。該造像點部分龕形及題材明顯受到川西仁壽等地盛、中唐造像的影響,并為川中資中、內江及川東安岳、大足等地晚唐五代造像所借鑒參考,對于研究簡陽乃至川渝地區(qū)佛道造像藝術及宗教信仰的傳布和流變具有重要意義。
調查:鄧宏亞、羅洪彬、談北平、李發(fā)金、王昱峰、劉志強、魏新柳、郭振新
繪圖:王昱峰、羅洪彬
攝影:羅洪彬、談北平
執(zhí)筆:白 彬、羅洪彬、陳 軍
參考文獻:
[1]鄧宏亞. 四川唐代佛道合龕摩崖造像初步研究[D]. 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101-117.
[2]蔣曉春等著.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調查及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282.
[3]陳云. 唐代安岳玄妙觀道教碑文與造像研究[J]. 宗教學研究,2018(4):17-18.
[4]四川大學考古學系等. 四川安岳舍身巖摩崖造像調查報告[J]. 敦煌研究,2017(4):14-26.
[5]張亮. 川西石窟研究[D]. 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197-198.
[6]孫明利. 四川唐五代摩崖浮雕觀無量壽經變分析[M]. 石窟藝術研究:第一輯.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174-
239.
[7]周紹良主編. 唐代墓志匯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685.
[8]歐陽修,宋祁撰. 新唐書:卷127[M]. 北京:中華書局,1975:4445.
[9]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安岳縣文物局. 四川安岳縣圓覺洞摩崖石刻造像調查報告[M]//南方民族考古:第九輯.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365-449.
[10]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岳縣文物局. 四川安岳縣庵堂寺摩崖造像調查簡報[M]//成都考古發(fā)現(2007).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608-617.
[11]四川大學國家級考古學實驗教學中心,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岳縣文物管理局. 四川安岳人和云峰寺摩崖造像調查簡報[J]. 文物,2019(4):73-87.
[12]雷玉華. 巴中石窟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55-171.
[13]四川大學國家級考古學實驗教學中心、安岳縣文物管理局. 四川安岳來鳳鄉(xiāng)圣泉寺摩崖造像調查簡報 [J]. 敦煌研究,2019(5):75-85.
[14]張婷. 內江翔龍山石窟調查與研究[D]. 西華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62-64.
[15]張亮. 僧伽變相的內容、演變及形成:以安岳、簡陽兩鋪摩崖造像為中心[J]. 敦煌研究,2020(1):80-89.
收稿日期:2020-10-2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川渝地區(qū)柳趙教派考古遺存的調查與綜合研究”(20CKG017)
作者簡介:白彬(1966-? ),男,四川省江安縣人,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唐考古、宗教考古研究。BA4DB87E-0F9F-43E9-B55E-D0EA2AFD65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