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元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國有黃冕林場,廣西 鹿寨 545600)
桉樹也被稱為尤加利樹,屬于常綠高大喬木樹種之一,生于陽光充足的平原和丘陵地區(qū),樹干高,根系發(fā)達,主根深,抗風力強,適應性強,用途廣,一般造林后3~4年即可開花結果。在廣西地區(qū)桉樹產(chǎn)量已經(jīng)突破3000萬m3,居于全國首位,成為該地區(qū)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經(jīng)濟支撐,這與當?shù)亓謽I(yè)部門和國有林場技術人員精細化管理手段的運用不可分割?;诖?,筆者以“種植密度”為研究視角,分析提升桉樹生長質量的主要措施。
大徑材培育是當前廣西地區(qū)桉樹種植的新方向,歷經(jīng)百年的引種和栽培,廣西如今已經(jīng)成為我國桉樹種植的第一產(chǎn)區(qū),總種植面積高達2億畝。同時桉樹是華南地區(qū)重要的纖維材料樹種,通過大面積栽培,對無性系進行推廣和雜交改良,已經(jīng)培育出廣林9、DH3229、DH3327、U6韋赤桉3號、DH924等大徑材,推動木材加工產(chǎn)業(yè)發(fā)展,是速豐林重點工程的首選樹種,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意義和社會效益。
在桉樹培育過程中,國有林場為了提升桉樹產(chǎn)量,需要在合理種植密度的閾值內,盡量爭取桉樹種植密度的最大化,技術人員利用有限地理空間進行密植,以此提升產(chǎn)量和產(chǎn)值。但是林場工作人員也應該注意到,在實際工作中應該精準掌握造林密度,根據(jù)不同的立地條件、樹種生長特性、間伐措施等,將桉樹種植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從這一層面來講,技術人員應該遵循桉樹生長應力梯度,調整林分密度。在培育過程中實施間伐稀疏措施,在林木的高生長期,確保胸徑和樹高的增長幅度最大化,立足桉樹樹齡的差異化,適當調整為輪伐期,最終生產(chǎn)優(yōu)質的大徑材,有利于發(fā)揮林木的生長潛能,提升桉樹種植的經(jīng)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
為了探究林木生長質量與種植密度之間的關系,筆者以廣西國有林場為例,在四家國有林場A(111oE,22o95′N)、B(110oE,23o05′N)、C(109oE,20o66′N)、D(111oE,24o28′N)中,進行不同的初始種植密度試驗,實驗區(qū)位都為向陽坡,并且施肥(基肥+追肥)條件相同,品種選擇為尾巨桉,實驗方法為:
實驗1:74株/667m2(3.0m/株×3.0m/行);
實驗2:112株/667m2(3.0m/株×2.0m/行);
實驗3:185株/667m2(2.0m/株×1.8m/行);
實驗4:247株/667m2(1.8m/株×1.5m/行);
在12個月之后對桉樹的樹高和胸徑等參數(shù)進行測量,其中帶狀地測量方法為“三桿”定向法(工具:羅盤儀)使用 GIS 方法計算面積,并利用高精密衛(wèi)星影像劃分作業(yè)小班,對林木株數(shù)密度 、胸徑、樹高等數(shù)據(jù)進行測量,通過林班圖和八維對比圖,清晰標記界外木;在標準地中,使用全林調查法,利用測樹圍尺逐株檢尺,按照實際的成活數(shù)計算蓄積量,之后以實測得到的單位面積蓄積量推算小班蓄積量,減少系統(tǒng)偏差,最終得出具體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如下:
除了對桉樹的具體生長參數(shù)進行計量,筆者還對生長性狀進行調查,利用紅外線測高儀測量,對四個林場的桉樹人工林地生長情況進行完整取樣,樹皮厚度利用游標卡尺測定,得出干形指標如下:在74株/667m2(3.0m/株×3.0m/行)密度下,主干稍彎曲、不圓滿,有明顯大枝,樹冠不均,因此在干形指標測量中可以劃分至Ⅲ級,分枝與冠形指標劃分至Ⅱ級;在112株/667m2(3.0m/株×2.0m/行)密度下,部分主干有兩個以上彎曲狀態(tài),有明顯大枝,側枝中等,樹冠不均,因此與實驗1相比,該種植密度桉樹干形指標測量在Ⅱ級,分枝與冠形指標劃分至Ⅲ級-Ⅳ之間;在185株/667m2(2.0m/株×1.8m/行)密度下,主干通直圓滿,側枝細小(部分側枝中等),樹冠勻稱,因此桉樹干形指標測量可以劃分至Ⅰ級-Ⅱ級,分枝與冠形指標劃分至Ⅰ級;在247株/667m2(1.8m/株×1.5m/行)密度下,桉樹側枝中等,樹冠勻稱,但是主干稍彎曲、不圓滿,因此干形指標測量可以劃分至Ⅲ級,分枝與冠形指標劃分至Ⅱ級。
通過表1中數(shù)據(jù)和干形指標、分枝與冠形指標,我們可以得知,不同造林密度對桉樹的生長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在實驗1-4中,實驗3的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單株干重生物重、平均材積量都是最高的,但是蓄積量略小于實驗2(116.01 m3/hm2<116.04 m3/hm2),不過數(shù)據(jù)差異并不明顯;其次,我們還可以基本看出樹高與胸徑這兩項指標具有一定內在聯(lián)系。在筆者調查實驗過程中,四個國有林場不同種植密度下,樹高越高,胸徑也相應增大,但是由于采集樣本數(shù)量不夠,該種結論并不具有代表性。
表1 初始種植密度對尾巨桉生長數(shù)據(jù)的影響
最后,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巨尾桉種植過程中,密度維持在185株/667m2(2.0m/株×1.8m/行)桉樹生長狀況最佳。平均材積量為0.193 m3,平均樹高為21.4m,蓄積量為116.01 m3/hm2,單株干重生物量為1.945 g/株,平均胸徑為15.7cm,并且干通直圓滿,側枝細小、樹冠勻稱。這是因為合適的造林密度為桉樹生長帶來充足的養(yǎng)分和光照,并不會因為冠幅、行距、株距等因素而影響林分的生長狀況。提升桉樹對不良環(huán)境波動的反應能力,并且在相同造林條件下,并不是密度越高,桉樹的生長高度越高、胸徑就越高。在185株/667m2(2.0m/株×1.8m/行)密度下,桉樹可以接受到適當?shù)墓庹?,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因此林木個體健壯,生長穩(wěn)定, 在該種種植條件下干形良好,個體競爭小,因此更加適合大徑材培育,經(jīng)濟效益更高。
不同林分密度不僅僅影響桉樹的生長質量和生長性狀,還對幼林的抗風性產(chǎn)生影響。廣西地區(qū)位于我國西南部,受到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在夏季容易受到臺風侵襲。在該種強風多發(fā)區(qū),如果桉樹的抗風能力不強,在生長和培育期間更容易出現(xiàn)病株、折斷株、弱株,不利于桉樹大徑材管理。如果采取適宜的造林密度,對減輕自然災害有重要作用。較好的桉樹防護林帶可以降低常風速度的40%-70%。并且經(jīng)過科學研究表明,劉學鋒、何沙娥、歐陽林男指出:合理的桉樹種植密度可以促進其根系生長,削弱強風風害,避免幼樹倒伏,因此為了探究造林密度與強風抗風能力之間的關系,筆者仍然采用廣西A、B、C、D四個國有林場,造林密度不變,實驗地不變,通過斷梢率、斷干率、風倒率、風斜率、根系生長等參數(shù),研究桉樹抗風性,其中樣本為桉樹2年林(幼林),經(jīng)過三次強風侵襲(第一次6級、第二次8級、第三次8.5級),得出數(shù)據(jù)如下:
通過表2中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知,不同的種植密度下,桉樹的抗風性能多有不同,但是經(jīng)過筆者數(shù)據(jù)觀察和總結,斷梢率、斷干率、風倒率、風斜率這4個參數(shù),一般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實驗1<實驗2<實驗3<實驗4),二者呈現(xiàn)遞減規(guī)律(反比關系),其中實驗3和實驗4中的數(shù)據(jù)差異性最小,而實驗1、實驗2與實驗4的差距性更大。這是因為林木種群數(shù)量直接影響林分結構與生產(chǎn)力,在防風效果方面有一定的差異,一般來講樹冠是影響抗風能力的因素之一,但是在種植密度小的地區(qū),桉樹樹冠也小,因此抗風性不佳,所以在今后種植過程中,林業(yè)技術人員如果僅僅考慮抗風性能因素,應該盡量擴大桉樹種植密度,可以確保桉樹在受到強風襲擊后,少倒伏、少折斷,尤其是幼林區(qū),粗的側根還不發(fā)達。擴大種植密度可以有效降低風力侵襲,降低風斜率和猝倒率。
表2 種植密度與桉樹幼林抗風性之間的關系
但是,林場營林技術人員也應該注意到:應該將抗風性與桉樹生長規(guī)律、形狀功能、林分空間需求規(guī)律和病蟲害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綜合考量,不能因為種植密度越大,抗風性越強。其次,病蟲害傳播和發(fā)展路徑就越短,傳播速率越快,感染概率也就越大。因此筆者建議,在考慮綜合性因素之后,技術人員應該選擇185株/667m2(2.0m/株×1.8m/行)的密度進行桉樹種植,雖然在這一密度下,桉樹的抗風性與247株/667m2(1.8m/株×1.5m/行)相比具有一定差距(13.64%>12.64%、11.25%>9.85%、9.38%>8.11%、11.47%>9.47%),但是側根數(shù)量最多,同時生長質量和生長性狀的也最佳,此時經(jīng)濟效益和生產(chǎn)效益最佳。
根據(jù)桉樹的生長特點和密植規(guī)律,營林技術人員應該依照桉樹具體生長情況科學制定間伐起始年齡和間伐強度,尤其是桉樹苗期和幼齡林期間,及時對病株、弱株或者生長速度明顯低于其他植株的樹苗進行清除和處理,及時補植,提升其抗逆能力,觀察桉樹的郁閉度變化,如果其出現(xiàn)直徑生長量明顯下降或者直接停止生長,就可以對其進行適當間伐。技術人員結合桉樹生長曲線,保存密度在2.0m/株×1.8m/行即可,最高不能高于2.0m/株×2.0m/行。在間伐次數(shù)方面,需根據(jù)初植密度、主伐年齡等不同指標來確定,若作為造紙工業(yè)原料林,可考慮主伐1次,大徑材,則可考慮2次間伐,如果在丘陵山地區(qū),桉樹種植密稍小(1.0m/株×1.5m/行)左右,無論是作為大徑材還是造紙工業(yè)林,均可考慮進行2次間伐。在間伐方法方面,常見的間伐措施主要有上層疏伐法、機械疏伐法、透光伐、綜合疏伐法和下層疏伐法。其中上層疏伐法和下層疏伐法都屬于生長伐的一種,為了培育大徑材,通過上層疏伐法,在混交林中砍除上層林木,同一樹種中上層分叉木較多,形成上層稀疏的復層林,通過間伐可以根據(jù)林分狀況適當調整林冠疏開程度,撫育后能明顯促進保留木的生長;下層疏伐法主要清除林冠下層的落后木,以小徑材為主,有效抵抗風倒危害,達到控制的郁閉度;機械疏伐法就是利用機械作業(yè)法,對不同生長期間的桉樹進行隔行間伐或幾何疏伐,控制間伐強度,按隔行或隔株的原則進行。透光伐就是指在林冠尚未完全郁閉或已經(jīng)郁閉時,對高草灌木伐去萌生植物,對妨礙桉樹生長的高草植物進行清除,逐次疏開,砍伐強度宜小,便于識別樹種和保護幼樹,更加適宜在夏季進行。
在桉樹生長期間,營林技術人員還應該在合理密植的基礎上,做好其他撫育管理,比如施肥管理和病蟲害管理,肥料以復合肥為主,追肥時利用三元復混肥,施加量在0.3 kg/株左右即可,對林木具有顯著的增長效果。在病蟲害管理工作中,常見的病害主要有焦枯病、灰霉病、猝倒病、葉斑病等,常見蟲害主要有蟋蟀、蠐螬、卷葉蛾、尺蛾、天牛等,筆者以桉樹焦枯病和卷葉蛾為例,在發(fā)病初期,枝葉上的病斑淺褐色至褐色,病部邊緣呈水漬狀,主要危害桉樹的嫩葉、嫩枝、嫩梢,病斑似被沸水燙過一樣,如果病菌侵入枝干,將會引起枝梢枯干,此病多發(fā)生于高溫多濕季節(jié),比如夏季相對濕度大,病害更易流行。此時技術人員應該拔除病株,使用50%可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噴施到葉面部位,對帶菌的舊苗圃地應作土壤消毒,或者利用甲基托布津70%可濕性粉劑清除病菌。當桉樹發(fā)生卷葉蛾蟲害時,桉小卷葉蛾只在葉背潛食葉肉,2齡幼蟲即可爬至苗木嫩梢在葉苞內嚙食,成蟲雌體長10mm,翅展23-30mm,對桉樹被害率一般為10% - 20%之間,殘留葉脈,嚴重時在60% ~ 80%之間,直接導致苗木質量受損,在雨量充足,氣候潮濕的天氣多發(fā)。此時技術人員應該用90 %敵百蟲晶體稀釋至1500倍液,噴灑到苗木葉莖,或者利用75%鋅硫磷乳劑800倍液,結合90%敵百蟲原藥1000倍液噴殺,降低害蟲數(shù)量,也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方法中的天敵法,在林區(qū)釋放卵寄生蜂和松毛蟲赤眼蜂,在蟲卵沒孵化時就可以寄生在蟲體內,降低害蟲越冬率,避免病蟲繼續(xù)繁殖,確保合理密植條件下提升桉樹生長質量。
綜上所述,種植密度與桉樹生長質量之間緊密聯(lián)系,對桉樹抗風性、生長性狀等方面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技術人員應該精準掌握造林密度,根據(jù)不同的立地條件、樹種生長特性、間伐措施等,將桉樹種植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加強撫育管理,為培育桉樹大徑材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