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旭誼
南寧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廣西南寧 530000
抑郁癥作為臨床一類常見精神病,其發(fā)病年齡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青少年中的抑郁癥患病率正逐漸升高,疾病發(fā)生后不僅會影響到青少年的學業(yè)發(fā)展,還可引起社會功能紊亂和人際關系緊張,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當前疾病的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目前多認為和遺傳、精神、體質、心理及社會等因素有關[1]。主要表現(xiàn)包含思維遲緩、心境低落、認知功能損害、悲觀厭世甚至會有自殺傾向,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給其家庭帶來較重經(jīng)濟負擔與心理壓力[2]。因此,青少年抑郁癥逐漸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該病病程較長,且容易反復發(fā)作,需要結合患者的癥狀表現(xiàn)采取相應治療及護理措施,以控制其病情進一步發(fā)展。本文現(xiàn)對2020.01-2021.09本院收治的伴自殺傾向抑郁癥青少年患者總共52例開展研究,分析該類患者的臨床特點和護理對策,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20.01-2021.09本院收治的伴自殺傾向抑郁癥青少年患者總共52例進行研究,其中包含男19例,女33例;年齡范圍在12-18歲,均值(14.56±1.28)歲;病程在6-28周,均值(13.35±2.20)周。納入標準:(1)均與《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3]中有關抑郁癥的診斷標準相符,同時年齡在12-18歲。(2)病程不低于6周。(3)存在自殺傾向。(4)患者和家屬均知情同意并主動參加此次研究。排除標準:(1)肝腎心等重要臟器有嚴重病變者。(2)存在其他類型的精神病者。(3)語言交流存在障礙者。(4)拒絕或者中途退出此次研究者。
1.2.1 調查方法
采取本院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所有患者開展調查,內容涉及性別、年齡、病程、病前性格、有無家族史、家庭情況、近期和父母關系、和師生同學關系以及行為特點等。結合患者及家長兩方面反饋情況由研究人員填寫,總共填寫52份,有效回收52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2.2 護理對策
結合患者的臨床特點實施以下護理對策:(1)健康宣教:護士需采取通俗易懂語言給患者說明疾病病因、癥狀、護理要點及防護措施,同時講解服藥方法和注意事項等。結合患者的個體需求采取一對一口頭宣教、分發(fā)宣傳手冊、播放視頻以及設置宣傳欄等方式進行宣教,隨機抽查,掌握患者的知識掌握度,及時對其錯誤理解與認知進行糾正。(2)心理護理:護士應積極主動和患者交流及溝通,掌握其性格特點及興趣愛好,觀察其自我表達時神態(tài)及動作改變,合理采取暗示以及激勵等措施以干預其情緒活動,協(xié)助患者轉被動、消極及破壞性認知成為主動、積極與建設性認知,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對于性格內向,情緒狀態(tài)較差的患者能于病房中放置花卉和張貼圖畫,維持病室內光照良好;協(xié)助患者設想自身未患病時的狀態(tài),并列舉自身3個優(yōu)點;注意患者于治療期間的感受,立足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積極鼓勵其用心感受生活,并進行自我對話,例如:“我能行,沒有被人能夠取代我,我被父母以及整個社會所接受”等,協(xié)助患者理解生命的意義,提升其生活熱情,協(xié)助其回歸到正常社交中;于日常生活中予以患者鼓勵,引導家屬給患者提供更多關愛與理解,予以精神和物質層面上的支持,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鼓勵患者多和他人交流,減少獨處時間,提升個人的社交能力。(3)生活護理:護士應認真、耐心照護患者生活,確保其飲食和能量供應,協(xié)助其管理好床單位與個人衛(wèi)生。維持良好儀表儀態(tài),維持正向身心狀態(tài),經(jīng)教育及示范提升其自我照顧能力。(4)安全管理:加強對患者的監(jiān)護工作,將玻璃制品、藥品、長鞋帶、繩索、腰帶、剪、刀等危險物品藏好或者挪走,嚴禁其單獨活動,自殺傾向嚴重者需要入住封閉病房,在護士視線范圍內活動,并注意加強夜間、凌晨、飯前、午休、交接班和節(jié)假日等醫(yī)務人員少時的巡視工作;較多患者于自殺前會在話語中流露出自殺意向,需護士清醒意識到屬于自殺信號,護士和其家屬應加強防范,以防出現(xiàn)意外。(5)慎用保護性措施:對于抑郁癥青少年患者需慎用保護性約束,若明確需要使用,需于患者情緒平穩(wěn)后及時將保護解除,給患者進行解釋與溝通,以免其出現(xiàn)敵對及誤解。此外,用藥期間出現(xiàn)副反應需要積極處理,以最大程度減少藥物治療引發(fā)的軀體不適感??偣哺深A3個月。
觀察患者的臨床特點和護理對策實施前后患者的依從性、認知水平以及心理狀態(tài)評分。(1)依從性:將患者能嚴格按照醫(yī)囑用藥,飲食及運動規(guī)范,且精神狀態(tài)較好評定成全部依從;將患者能依據(jù)醫(yī)囑內多數(shù)內容進行用藥、飲食及運動,且精神狀態(tài)較好評定成部分依從;將患者的遵醫(yī)行為較差,用藥、運動及飲食均不規(guī)范,精神狀態(tài)較差評定成不依從[4]??傄缽男?完全依從及部分依從數(shù)/總數(shù)×100%。(2)認知水平:采取自制認識水平調查表,內容涉及癥狀表現(xiàn)、護理要點、發(fā)病原因以及日常防護共4項,各項25分,總分100分,分數(shù)高,則認知水平高。(3)心理狀態(tài):分別在護理對策實施前后經(jīng)焦慮自評量表(SAS)[5]、抑郁自評量表(SDS)[6]對患者開展評估,總分均為80分,分數(shù)高,則癥狀越嚴重。
經(jīng)SPSS2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代表,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代表,行t檢驗,將P<0.05作為評定存在差異的標準。
76.92 %患者病前性格內向,23.82%患者存在家族史,61.54%患者為單親家庭,80.77%患者近期和父母關系較差,78.85%患者近期和師生同學關系較差,80.77%患者存在自殺自傷行為,5.77%患者沖動、易激惹,32.69%患者心煩、焦慮不安,76.92%患者不服從病房管理,78.85%患者飲食及睡眠不規(guī)律、生活懶散,見表1:
表1 52例患者的一般情況及臨床特點(n=52)
實施后,患者的依從性比實施前明顯提升(P<0.05),見表2:
表2 護理對策實施前后的依從性對比(n=52,%)
實施后,患者癥狀表現(xiàn)、護理要點、發(fā)病原因以及日常防護方面的認知水平評分比實施前明顯提升,SAS及SDS評分比實施前明顯降低(P<0.05),見表3:
表3 護理對策實施前后的認知水平及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n=52,分)
抑郁癥發(fā)病原因暫未完全明確,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喪失愉快感,并伴隨焦慮及軀體不適癥狀[7-8]。通常而言,抑郁癥在青少年中的發(fā)病率為4-8%,且發(fā)病率伴隨年齡增長逐漸升高,但疾病的識別率與就診率依舊處在較低水平,治療率遠遠不及發(fā)病率[9-10]。處在青少年階段,生理及心理狀態(tài)會產(chǎn)生顯著改變,人格特質、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影響、基因易感性等均是青少年發(fā)生抑郁癥的主要原因,部分病情嚴重者存在自殺傾向,會影響其學業(yè)及生活[11-12]。因此,深入分析青少年抑郁癥的臨床特點后實施有效護理對策對改善患者病情有著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76.92%患者病前的性格內向,23.82%患者有家族史,61.54%患者是單親家庭,80.77%患者近期和父母關系較差,78.85%患者近期和師生同學關系較差,80.77%患者存在自殺自傷行為,5.77%患者沖動、易激惹,32.69%患者心煩、焦慮不安,76.92%患者不服從病房管理,78.85%患者飲食及睡眠不規(guī)律、生活懶散,說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性格多內向,家庭情況及人際關系不佳,多存在自殺自傷行為,且心理狀態(tài)較差。結合上述臨床特點制定有效合理的護理對策并實施,最終發(fā)現(xiàn),實施后,患者依從性和認知水平評分比實施前提升,SAS及SDS評分比實施前降低(P<0.05),說明采取護理對策后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升其依從性及認知水平。分析原因是通過對患者開展健康宣教,能提升其對疾病以及藥物治療的認知,提升其病情管理能力,提高其用藥規(guī)范性;經(jīng)心理護理,能協(xié)助患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充分滿足其合理需求,協(xié)助其減輕負面情緒,從而提升其適應能力;此外,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和安全管理,慎用保護性措施,及時處理用藥期間的副反應等,能防止意外發(fā)生,避免不合理使用保護性措施、藥物副反應進一步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緒。
綜上所述,伴自殺傾向抑郁癥青少年患者臨床表現(xiàn)存在一定特點,結合其臨床特點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能提升其依從性和認知水平,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但本次研究中依舊有一定不足,如選取的病例數(shù)較多,且病例均是來源于同一所醫(yī)院,未開展隨機分組對照研究等,還需未來進行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得到更為客觀、全面的研究結果,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