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花
心臟瓣膜病是心臟瓣膜退化引發(fā)的局部病變,其病因主要細菌感染、風濕性心臟病等,中老年人是心臟瓣膜病的高發(fā)群體,發(fā)病率較高,需積極提升其診療水平[1]。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瓣膜功能損害嚴重,影響患者心功能,死亡率較高,需及時采取手術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心臟瓣膜置換術為主要治療術式,但手術風險較大,康復時間長,護理要求較高,需做好護理支持與干預,以保證患者康復效果,以改善患者預后。近年來,關于重癥心臟瓣膜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的研究逐漸增多,術前心臟康復、雙心護理等新型護理模式,開始應用于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應用效果良好,但是兩者聯(lián)合治療的具體效果尚不明確[2]。為此,本次研究選擇2020年2月-2021年10月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收治的64例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對比分析了術前心臟康復聯(lián)合雙心護理的應用效果,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2020年2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64例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及術中探查確診為重癥心臟瓣膜?。唤?個月內未接受住院系統(tǒng)治療;首次心臟手術;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重癥心臟瓣膜病再次手術;昏迷休克者或意識功能障礙;認知語言能力異常;合并神經系統(tǒng)疾??;合并感染性疾??;干預前死亡等。隨機分為常護組和雙心康復組,各32例。雙心康復組,男21例,女11例;年齡56~83歲,平 均(69.51±13.42) 歲; 病 程 3~12個 月, 平均(9.11±2.86)個月;原發(fā)心血管疾?。汉喜⒕薮笮氖?例,合并冠脈疾病16例,合并小左室7例。常護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57~83歲,平均(70.01±12.91)歲;病程3~12個月,平均(9.12±2.91)個月;原發(fā)心血管疾病:合并巨大心室10例,合并冠脈疾病15例,合并小左室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颊吆图覍倬炇鹬橥鈺?。
常護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心臟瓣膜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包括干預前體征監(jiān)測、手術配合、呼吸道管理、營養(yǎng)支持、術后護理、并發(fā)癥監(jiān)測等措施。雙心康復組在常護組基礎上聯(lián)合術前心臟康復聯(lián)合雙心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術前心臟康復干預 術前,綜合分析患者臨床資料,對患者心肌功能、肺功能等指標進行評估,采用評估工具,評估患者運動耐力,分析患者存在的術前、術中、術后危險因素,基于患者個體特征,開展術前心臟康復干預。對于心肺功能較輕度損傷者,實施運動訓練,以有氧訓練為主,對患者四肢肌肉和腹肌、胸大肌進行鍛煉;心肺功能較中重度損傷者,實施阻力運動訓練,首次阻力為1 kg,逐漸增加運動阻力;每日訓練20~30 min,1次/d;運動過程中,實施嚴密的心電監(jiān)護,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異常,應及時停止運動,逐漸增加運動量。
1.2.2 雙心護理干預 (1)心理評估。密切監(jiān)測患者圍手術期情緒變化,術前、術后分別采用心理評估工具,分析患者是否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同時,與患者、家屬溝通,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恐懼、悲觀厭世、睡眠障礙等問題,為患者制定雙心護理方案。(2)心理干預。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以朋友身份,與患者溝通,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保護患者隱私,耐心傾聽患者傾訴,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心理疏導;同時,引導患者主動說出內心的疑惑或問題,糾正其錯誤認知,避免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選擇成功案例,并引導治療成功者“現(xiàn)身說法”,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使患者主動參與治療。向患者說明不良情緒反應及情緒波動對臨床治療的不良影響,指導患者合理調整自我情緒狀態(tài),避免出現(xiàn)大幅度情緒波動,影響康復效果。為患者播放輕音樂或播放患者喜愛的音樂,轉移患者注意力,調節(jié)情緒狀態(tài),改善患者康復效果。(3)健康宣教。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宣教,系統(tǒng)化說明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的發(fā)病機制,患者個體存在的危險因素,使其正確認識自身病情。為患者發(fā)放健康宣傳資料,并采用心臟模型等物品,講解手術方案,說明圍手術期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和家屬學習,提升護理技能與治療配合度。指導患者家屬學習術后康復技能,為患者提供家庭康復指導。出院前,為患者建立微信群,定期為患者推送健康知識,指導患者規(guī)范用藥,并提醒患者定期來院復查;同時,通過微信群,為患者與病友搭建溝通平臺,促進患者溝通治療經驗,相互鼓勵,做好家庭護理。
1.3.1 心肌功能評估 檢測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房容積指數(shù)(LAVI)、舒張前期二尖瓣血流速度與舒張前期二尖瓣環(huán)運動速度比(E/E′),采用6 min步行試驗(6MWT)評價患者運動耐力[3]。對比兩組測量結果。
1.3.2 并發(fā)癥監(jiān)測 兩組干預后,密切監(jiān)測其并發(fā)癥情況,統(tǒng)計兩組是否出現(xiàn)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并發(fā)癥,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3.3 負性情緒反應評估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狀態(tài),量表均包括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評估各項目,SAS<50分為正常,SDS<53分為正常,評分與負性情緒呈正相關性[4]。對比兩組干預前和干預后評分變化。
1.3.4 康復進展監(jiān)測 統(tǒng)計并對比兩組ICU入住時間、住院總時間。
1.3.5 滿意度評估 采用臨床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滿分100分,滿意度分為,不滿意:0~59分;滿意:60~80分;非常滿意81~100分。護理滿意度=滿意率+非常滿意率。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雙心康復組干預后LVEF和E/E′指標水平顯著高于常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干預后常護組LAVI顯著高于雙心康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雙心康復組干預后6 min步行距離顯著高于常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LVEF(%)LAVI(ml/m2)E/E′(%)6 min 步行距離(m)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雙心康復組(n=32) 39.26±3.03 61.24±4.31 41.52±4.39 27.69±3.23 23.74±2.48 40.96±4.12 10.98±1.23 102.03±15.02常護組(n=32) 38.11±3.15 52.03±5.11 41.62±4.41 32.01±4.28 23.81±2.51 33.01±3.58 11.02±1.42 78.52±18.52 t值 0.149 4.745 0.413 5.064 0.247 4.519 0.394 5.294 P值 0.851 0.000 0.762 0.000 0.779 0.000 0.804 0.000
雙心康復組干預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常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雙心康復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雙心康復組ICU入住時間和住院總時間顯著短于常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及康復進展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及康復進展情況比較(±s)
組別 SAS(分)SDS(分) 康復進展情況(d)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ICU入住時間 住院總時間雙心康復組(n=32) 39.02±8.56 21.23±5.54 40.09±7.25 23.56±4.25 7.26±1.82 12.26±2.37常護組(n=32) 39.23±9.02 30.41±4.89 39.85±7.26 30.58±3.98 10.24±2.13 16.02±2.86 t值 0.391 5.751 0.443 4.176 3.221 4.013 P值 0.814 0.000 0.609 0.000 0.000 0.000
雙心康復組干預后護理滿意度為93.75%,顯著高于常護組的68.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受人口老齡化影響,重癥心臟瓣膜病發(fā)病率呈明顯升高趨勢,亟待臨床診療及護理水平,以改善患者預后[5-6]。手術是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的重要治療途徑,但是患者治療難度大,圍手術期護理風險高,術后康復時間長,需提升護理服務質量。重癥心臟瓣膜病對患者生理和心理影響較大,且手術治療為患者帶來了應激反應風險,嚴重影響了患者身心健康,應積極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精神心理問題,真正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7-8]。
雙心護理模式是基于雙心醫(yī)學發(fā)展而來的護理干預模式,該護理模式充分尊重了患者的主體地位,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在心血管疾病圍手術期護理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精神心理問題制定了相關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心血管疾病康復效果,同時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臨床應用效果良好,為此該護理模式開始應用于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狀態(tài)。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存在心功能減退、心肺儲備能力差問題,增加了手術治療風險,同時對于術后康復較為不利,因而有必要實施術前干預,以改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近年來,心臟康復研究逐漸深入,該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康復效果,因而鼓勵心血管疾病患者參與心臟康復干預,并形成了針對性的術前心臟康復措施,通過運動為主的心臟康復護理措施,改善患者術前心肺功能,可有效提升患者康復效果。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臨床護理相關研究顯示,術前心臟康復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聯(lián)合雙心護理可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反應,與常規(guī)護理者相比,兩者聯(lián)合干預后,患者心肌功能指標提升幅度可進一步增加5%~30%,而患者干預后SAS、SDS等負性情緒反應評分,可進一步降低2~15分,有效提升了患者心功能,降低了負性情緒反應風險[9-10]。本次研究中,雙心康復組術后SAS評分(21.23±5.54)分、SDS評分(23.56±4.25)分均顯著低于常護組的(30.41±4.89)、(30.58±3.98)分(P<0.05),與上述研究報道一致,同時監(jiān)測患者心功能發(fā)現(xiàn),雙心康復組術后LVEF、E/E′、LAVI等心功能指標顯著優(yōu)于常護組,提示兩者聯(lián)合干預,可有效提升患者心肌功能,并可降低圍手術期焦慮、抑郁情緒風險,防控負性情緒反應的效果良好。同時,監(jiān)測患者心臟運動耐力顯示,雙心康復組術后6 min步行距離顯著高于常護組,且雙心康復組康復時間顯著低于常護組,提示聯(lián)合護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心肌運動耐力,縮短促進患者術后盡快康復,縮短治療時間,有助于患者改善預后。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存在較高的并發(fā)癥風險,容易出現(xiàn)室上性心心動過速、肺部感染、心臟壓塞等并發(fā)癥[11-12]。但是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雙心康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常護組,提示聯(lián)合護理后,可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風險,對于患者術后康復較為有利。此外,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雙心康復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護組,提示重癥心臟瓣膜患者對該聯(lián)合護理模式較為滿意,有助于構建良好護患關系,臨床應用可行性。
綜上所述,術前心臟康復與雙心護理干預模式聯(lián)合應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功能與運動耐力,降低并發(fā)癥風險,改善患者負性情緒,縮短康復時間,有助于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臨床應用價值較高。